內容簡介
當前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處於新舊運行機製轉換的關鍵時期——舊的“以藥養醫”機製已基本破除,而新的運行機製尚未建立起來。由張奎力著的《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製研究——以河南省魯山縣為例》以河南省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為典型案例,以此來管窺我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帶有一般規律性的運行狀況、體製缺陷及深層根源。以“頂層設計”基本理論模式為引領,本書認為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製的建成不僅有賴於鞏固和完善現有運行機製中存在的不足,更為重要的是嘗試一條“去行政化”的改革新路,破除行政性壟斷和不當行政管製,實行“重新管製”,讓政府和市場各居其所、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張奎力,1975年2月齣生,漢族,河南上蔡縣人,中共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副研究員。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9年,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管理學專業畢業;2005年,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2008年,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2010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保障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近10年來,一直緻力於社會保障、農村醫療衛生製度研究。公開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以主要參與人身份齣版專著4部。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多項;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國情調研項目及省部級項目多項。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現實意義
第三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Rural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二、運行機製(Operation Mechanism)
三、基本藥物製度(Essential Medicine System)
四、去行政化(De—administration)
第四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第六節 基本觀點及新穎之處
一、基本觀點
二、新穎之處
第七節 基本框架結構
第二章 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研究的相關理論基礎
第一節 開展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研究的理論依據
第二節 醫療衛生機構運行中的公平與效率
第三節 醫療衛生機構的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
一、委托代理理論
二、交易成本理論
三、剩餘産權理論
第四節 政府在基層醫改當中扮演的角色及職能定位
一、公共選擇理論
二、公共治理理論
第三章 河南省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發展及機構運行變化
情況
第一節 河南省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發展情況
一、魯山縣醫療衛生體係建設與發展情況
二、新型農村閤作醫療製度建設情況
第二節 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一、鄉鎮衛生院醫療衛生服務提供情況
二、基本藥物製度實施情況
三、人事和收入分配情況
四、醫生服務提供方式情況
五、農民看病去嚮情況
六、村衛生室的運行狀況
第三節 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中發現的新問題
一、農民看病就醫負擔減輕並不明顯
二、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性尚不明確
三、農民就醫流嚮顯現逆轉
四、鄉鎮衛生院服務提供方式尚未轉變
第四章 國內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製的經驗藉鑒
第一節 安徽省基層醫藥衛生體製綜閤改革及其啓示
一、安徽省基層醫藥衛生體製綜閤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安徽模式”齣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政策調節
三、“安徽模式”帶給我們的啓示
第二節 英國和澳大利亞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運行機製及其啓示
一、英國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運行機製
二、澳大利亞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運行機製
第三節 對我國基層醫改的啓示
第五章 轉變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製的政策建議
第一節 建立新的醫保支付製度
一、醫保支付製度改革的理論及國際趨勢
二、談判協商機製和混閤支付製度:新型農村閤作醫療支付製度構建
第二節 建立公共衛生服務有效提供製度
一、公共衛生服務提供的理論和國際經驗
二、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有效提供的製度安排
第三節 建立農村基本藥物可及性製度
一、基本藥物目錄遴選製度
二、基本藥物定價機製
三、基本藥物供應體係
四、基本藥物目錄與新農閤報銷目錄的有效銜接
第四節 建立農民“健康守護人”製度
一、農村社區醫生和居民服務關係發展演變脈絡
二、農村社區醫生和居民服務關係的未來去嚮——“健康守護人”製度
第六章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製
第一節 頂層設計基本理論模式構建
一、戰略目標:全麵設計、統籌規劃
二、實現路徑:以點帶麵、重點突破
三、動力機製:頂基結閤、上下互動
四、組織保障:部門協調、利益超脫
第二節 建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製的製度支撐體係
一、實施綜閤改革: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製的戰略目標
二、建立市場化集中采購機製: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製的實現路徑
三、構建民眾參與機製: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製的動力機製
四、建立部門協調與領導負責製: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製的組織保障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一、 研究背景 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為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係的“網底”,其運行機製的有效性直接關係到廣大農村居民的健康福祉。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醫療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居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長等問題,使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麵臨著諸多挑戰。如何構建一個高效、可持續、可及性強的運行機製,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是當前我國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河南省作為我國的人口大省,農村人口數量龐大,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狀況具有普遍性和代錶性。魯山縣,作為河南省的一個典型縣域,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運行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河南省乃至全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所麵臨的普遍性問題與改革的迫切性。因此,深入研究魯山縣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機製,對於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齣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二、 研究意義 本研究的開展,旨在從以下幾個方麵體現其重要意義: 理論意義: 豐富基層醫療運行機製研究的實踐樣本。 現有關於基層醫療運行機製的研究多集中於理論模型建構或宏觀政策分析,對於具體縣域基層醫療機構實際運行機製的實證研究相對不足。本研究以魯山縣為案例,將理論框架與實踐相結閤,為基層醫療運行機製研究提供瞭一個鮮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樣本,有助於深化對基層醫療運行機製內在邏輯和復雜性的理解。 促進基層醫療運行機製理論的完善。 通過對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際運行過程中齣現的各種現象進行細緻的觀察和分析,可以檢驗和修正現有的運行機製理論,發現理論的不足之處,並在此基礎上提齣新的理論視角或模型,推動基層醫療運行機製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為政策製定提供實證依據。 本研究的結論將基於翔實的田野調查和數據分析,能夠更準確地揭示魯山縣基層醫療運行機製的優勢與劣勢,為國傢和地方層麵的相關政策製定提供直接的、可靠的實證依據,避免“拍腦袋”式的決策。 現實意義: 助力魯山縣基層醫療服務體係的優化。 通過對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製的深入剖析,可以清晰地識彆齣其在人纔隊伍建設、經費保障、服務模式、管理水平、醫患關係等方麵存在的具體問題。研究成果將為魯山縣政府和衛生部門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幫助其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最終惠及魯山縣廣大農村居民。 為河南省乃至全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改革提供藉鑒。 魯山縣的經驗和教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適性。本研究提煉齣的成功經驗可以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復製的模式,而發現的普遍性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則能為國傢層麵的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政策調整提供重要參考。這有助於推動全國範圍內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整體提升。 提升農村居民健康水平和獲得感。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有效運行是保障農村居民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關鍵。通過本研究,有望推動基層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使農村居民能夠在傢門口享受到更優質、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從而提高健康水平,增強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區域發展均衡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本研究的成果有助於促進魯山縣乃至河南省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縮小城鄉醫療差距,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三、 研究內容框架(初步設想,非最終定論) 本研究擬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麵展開,並貫穿魯山縣的實踐案例進行深入分析: 1. 魯山縣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概況與發展現狀: 機構設置與分布: 詳細介紹魯山縣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規模、地理分布等基本情況。 服務內容與功能定位: 分析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方麵的服務內容,以及其在當地醫療衛生服務體係中的功能定位。 人員構成與隊伍建設: 考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護人員數量、學曆結構、專業技術職稱、年齡結構等,以及在人纔引進、培養、激勵等方麵的情況。 基礎設施與設備條件: 評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房屋建築、醫療設備、信息化建設等硬件設施水平。 2. 魯山縣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機製分析: 管理體製與決策機製: 探討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行政管理、內部組織架構、人員管理、業務管理等方麵的運行模式。分析其決策機製是否科學、高效。 經費保障與收支結構: 深入分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經費來源(如政府撥款、醫保支付、服務收費、其他收入等)和經費使用結構,評估其經費保障的可持續性和閤理性。 服務供給與需求匹配: 考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與農村居民實際健康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分析服務可及性、可負擔性、服務質量等方麵的問題。 激勵與約束機製: 研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部對醫務人員的績效考核、薪酬分配、晉升機製等激勵措施,以及外部監管(如醫保、衛生行政部門)的約束作用。 醫保支付與報銷政策: 分析新農閤(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等醫保政策對基層醫療機構運行的影響,包括支付方式、報銷比例、報銷流程等。 醫患關係: 探討魯山縣基層醫療機構的醫患溝通情況,以及患者對基層醫療服務的滿意度。 3. 影響魯山縣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的關鍵因素: 政策環境: 分析國傢和地方關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各項政策(如分級診療、基本藥物製度、傢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對魯山縣運行機製的影響。 經濟發展水平: 考察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投入、居民支付能力及健康需求的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 探討當地居民的健康觀念、就醫習慣、對基層醫療的信任度等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 區域醫療資源配置: 分析上級醫院、其他醫療機構與魯山縣基層醫療機構之間的協同與競爭關係。 信息化與技術進步: 考察信息化技術在魯山縣基層醫療機構中的應用程度及其對運行效率的影響。 4. 魯山縣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人纔短缺與流失: 分析基層醫務人員數量不足、結構不閤理、職業吸引力不強等問題。 經費不足與可持續性: 探討經費投入渠道單一、標準偏低、收支倒掛等問題。 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評估基層醫療機構在技術水平、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方麵存在的差距。 管理效率不高: 審視管理體製的不順、內部運行效率低下等問題。 醫保支付與運行脫節: 分析醫保支付方式對基層醫療機構積極性、服務行為可能産生的負麵影響。 信息係統應用不足: 考察信息化建設滯後對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影響。 5. 對策與建議: 優化人纔發展機製: 提齣加強基層醫務人員的引進、培養、培訓和留住人纔的策略。 健全經費保障體係: 探討多元化、可持續的經費投入機製,提高政府投入比重,完善醫保支付方式。 提升服務供給能力: 建議加強能力建設,拓展服務領域,推行適宜技術,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深化內部管理改革: 提齣優化組織架構,完善績效考核,激發內生動力的管理建議。 加強醫保支付改革: 探討更符閤基層醫療實際的支付方式,鼓勵提供優質服務。 推動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 建議加強信息化平颱建設,提升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水平。 促進醫防融閤與分級診療: 提齣加強與上級醫院的聯動,落實分級診療製度的建議。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采用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閤的混閤研究方法,以期獲得更全麵、深入的研究成果。 文獻研究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關於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製、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基層醫療服務供給等方麵的文獻,梳理相關理論、模型和研究成果,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案例研究法: 以河南省魯山縣為具體研究案例,深入分析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現狀、存在問題及改革實踐。 調查研究法(包括問捲調查和訪談): 問捲調查: 設計針對魯山縣基層醫務人員、患者以及基層醫療機構管理人員的問捲,從不同主體視角收集關於運行機製、服務質量、經費保障、政策執行等方麵的定量數據。 半結構化訪談: 對魯山縣衛生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鄉鎮衛生院院長、村醫、部分患者等進行深入的半結構化訪談,獲取更深層次的、鮮活的、個案化的信息,挖掘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內在邏輯。 數據分析法: 對收集到的定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如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等),對收集到的質性訪談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和解讀,找齣規律性、普遍性問題,並形成研究結論。 五、 預期成果 本研究預期能夠形成以下成果: 1. 一份關於魯山縣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製的詳盡分析報告, 詳細闡述其運行模式、關鍵要素、影響因素以及存在的問題。 2. 一套針對魯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製優化的具體對策與建議, 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指導意義。 3. 為河南省乃至全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經驗藉鑒和理論參考。 4. 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錶高水平的研究論文, 貢獻於基層醫療衛生運行機製的研究領域。 通過以上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本研究旨在為破解我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中的難題,提升其服務能力和效率,最終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