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第一
【题解】
《世说新语》共三十六篇,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所谓的“孔门四科”。《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数千弟子中,佼佼者分占这四科之冠。从汉代开始,这四科就一直作为考察和品评士人的重要准则,所以,就有了“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后汉书`郑玄传》)的说法。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其内容不外乎儒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仁信智礼等道德规范。
本篇共有四十七则,有至孝至慈的故事,如王悦“事亲尽色养之孝”、王绥为“试守孝子”、郗鉴吐哺;有品行高尚的故事,如庾亮不卖的卢、阮裕焚车;有廉洁自律的故事,如殷仲堪“食常五碗盘”。这些故事生动而感人,说明魏晋时期虽处乱世,但人们对德行的重要性,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一
陈仲举言为士则①,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志③。为豫章太守④,至,便问徐孺子所在⑤,欲先看之。主簿白⑥:“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陈日:“武王式商容之间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168),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桓帝时官至太尉,与李膺等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敬重,被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灵帝立,为太傅,与外戚谋诛宦官,事泄被杀。言为士则:其言谈成为士子的准则。士,士子,读书人。
②登车揽辔(pei):登上公车,手执缰绳。指赴任做官。辔,驾驭牲口的缰绳。
③有澄清天下之志:指怀抱扫除奸佞使天下重归于清平之志向。《后汉书`陈蕃列传》:“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④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徐稚(97-168),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家境贫苦,不满宦官专权,虽多次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独尊重徐稚,还特为其设专榻,等徐稚走后就把榻挂起来。
⑥主簿:官名,管文书印信,办理事务。
⑦府君:汉人对太守的称呼。廨(xie):官署。
⑧武王:西周武王姬发,周王朝的建立者。式:通“轼”,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轼,车前扶手横木。商容:殷纣王时的贤臣,为纣王所贬。闾(lu):里门,巷口之门,指住处。
……
这套《世说新语》的出现,简直是解我燃眉之急!我一直对魏晋名士的那些轶事风闻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翻译生硬,要么注解寥寥,读起来总感觉隔靴搔痒。这套“全本全注全译”的设置,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上册收录了“德行”、“言语”等篇章,下册则涵盖了“方正”、“雅量”等,脉络清晰,内容完整。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释相当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都给出了清晰的解释,而且常常会引用其他古籍佐证,这使得理解更加深入。翻译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用现代汉语流畅表达,读起来丝毫没有阻碍感,仿佛那些名士就在眼前。我特别喜欢它在翻译时,会把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用更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阅读体验更加生动有趣。这套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够真正地走进那个时代,感受那些名士的智慧、风骨和情趣。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世说新语》的印象,就是一些零散的、片段式的名士风流故事,总觉得不成体系。直到我入手了这套《世说新语》,才真正领略到它的博大精深。这套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堆砌,更是一部反映魏晋时期士人精神面貌的百科全书。它的“全注全译”特点,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每一个故事。比如,对于一个简短的对话,注解可能会追溯到其背后的政治背景,而翻译则会用生动的语言还原出当时人物的语气神态。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群体:有谢安的从容淡定,有嵇康的孤傲不羁,也有刘伶的放浪形骸。这种立体式的呈现,远比单一的文字描述要深刻得多。而且,这套书的编排也很有讲究,按照篇章分类,每一篇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逻辑性很强,阅读起来非常有条理。
评分这套《世说新语》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穿越时空的古韵,那些魏晋名士的风流、才情,一下子就鲜活起来。最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的注解和翻译都做得太到位了!以前读古文,总有些晦涩难懂的地方,但有了这全注全译,阅读起来就如同读白话文一般顺畅。那些文言文背后的典故、典故背后的典故,都被细致地考证出来,让我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举个例子,书中提到“王右军雪夜访戴”,我一直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通过注解,我才知道王羲之当时的心情,戴逵的身份,以及这次拜访的深远意义。这种抽丝剥茧般的解读,让我觉得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在品味历史,品味文化。而且,这套书的排版也非常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这套书无疑是我书架上最珍贵的收藏之一,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世说新语》,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常年寻觅能够深入解读经典的版本。这套《世说新语》的出现,无疑是我的一大收获。它以“全本全注全译”的形式呈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又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从内容上看,它完整地收录了《世说新语》的原文,并且在每一条条目下都配有详细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深入挖掘了背后的人物关系、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理解框架。翻译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力求做到信、达、雅。它并非简单地将文言文直译成白话,而是通过对原文语气的把握和对时代风貌的体悟,用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进行再创作,使得阅读过程既轻松愉快,又不失对原著精髓的尊重。这套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魏晋风度,感受那个时代独特文化魅力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刚收到这套《世说新语》,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从初步翻阅来看,它的内容编排和翻译风格是相当令人满意的。作为一套“全注全译”,它确实做到了尽可能的详尽。我特别欣赏它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的关注,比如某些词语的时代背景,或者某个典故在不同史籍中的记载差异。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带你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读《世说新语》就像是在品尝一道精美的点心,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风味。而这套书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把每一种风味都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让你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了解食材的来源和烹饪的奥秘。那些翻译的语言,并没有过于古板,也没有过于随意,而是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同时又保证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在翻译中融入的少量考证信息,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研究《世说新语》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一个不二之选,它为你铺平了道路,让你能够轻松地徜徉在魏晋风流之中。
评分引用颜真卿的劝学诗一首,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纸张很好,字迹清晰,大小适中。愉快的一次购书!你也值得购买哦!
评分三更灯火五更鸡,
评分这次收到的没有大问题
评分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评分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omer service is also very good, to solve customer suffering,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Give us a very good shopping experience
评分中华书局的书还是值得信赖的,京东销售的也是正版,译注就不评价啦!这类书最大的缺点就是装订,没看两回呢,外边硬版的书皮就和里面分开了,这种装订外观漂亮,却不实用!
评分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鲁人(今山东省滕州市人),生于公元前468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76年左右。墨家与儒家曾并称显学,与儒家相似的是,墨家一派的起源与仪礼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汉书·艺文志》称“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吕氏春秋·当染》中的记载大概可以证明这一点:“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墨子与孔子都生活在人文气息浓厚的鲁国,其学术渊源相近也就可以理解。所以《淮南子·主术训》说,“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淮南子·要略》也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评分中华书局版的,装订是很不错的,但是总觉得,字的印刷墨有点少,就是字迹有点清淡。看了里面的注释也都还可以吧。该有的解释都有,该有的拼音也都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