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书法艺术丛刊·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中弓 弟子问

先秦书法艺术丛刊·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中弓 弟子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濮茅左 编
图书标签:
  • 先秦书法
  • 楚文化
  • 竹简
  • 书法艺术
  • 上海博物馆
  • 弟子问
  • 中弓
  • 古文字学
  • 历史文献
  • 考古发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6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96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先秦书法艺术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1200枚,记载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简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发现。自2001年起,这批竹简陆续整理出版。《先秦书法艺术丛刊·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中弓 弟子问》收录了其中的《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三篇。这三篇形制、字体相近,应是同抄于一卷者。其内容涉及先秦佚诗以及孔子的一些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这次出版,不仅包括楚竹书《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的全景图、原大图版和释文,更有竹简的放大图版。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时也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二千多年前的书法墨迹。

内页插图


青铜的低语:商周金文的形神探微 本书系“上古文字研究系列”第四辑,汇集了国内顶尖金文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蕴含的文字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多重价值,旨在为学界和对古代文明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扎实而富有洞见的学术指南。 一、绪论:铭文与时代的回响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象征,其上镌刻的文字——金文,是研究商周社会最直接、最可靠的史料之一。本书伊始,即从宏观角度审视了金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我们不仅考察了甲骨文向金文演进的脉络,更着重探讨了金文在春秋战国时期“书体分化”的复杂过程。 第一章“青铜铸就的史诗”回顾了殷墟至西周中期的主要青铜器出土情况及其铭文的时代特征。重点分析了司母戊鼎、毛公鼎、散氏盘等重器群,指出不同时期的铭文在篇幅、内容、书法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为理解周代礼乐制度的演变提供了文字学的参照系。 二、字形结构与语义演变:从象形到抽象的辩证 金文的魅力,在于其保留了汉字早期结构和造字方法的“原生态”。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金文字形本身的细致考察。 2.1 偏旁部首的重构: 我们以“林氏”所见的特定部首为例,深入探讨了金文中“人”“马”“车”“示”等关键部首在不同时期的结构变化。这些变化并非随机,而是与社会生活、信仰体系的变迁紧密相关。例如,周代“德”字的结构中,“彳”旁和“一”横的演化,折射出周人对“德行”内涵的深化理解。 2.2 疑难字词的辨析: 本部分着力解决学术界长期存疑的少数高难度金文字词。通过比对不同器物上的相同或相近字形,结合《周礼》《礼记》等文献记载,对如“????”“????”等常见于册命类铭文的字进行了审慎的释读和语境分析,力求在尊重传统考据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语文学和语义学的研究方法。 2.3 句法与篇章结构: 铭文叙事往往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征,尤其是在册命、赏赐、祈年等类型的铭文中。我们详细梳理了西周中晚期册命令辞的标准句式,分析了“乃”、“厥”、“用”、“弗”等虚词在句子结构中的功能定位,揭示了早期汉语的语法面貌。 三、金文书法艺术的风格流变 青铜铭文不仅是记录,更是雕琢的艺术品。本书艺术史部分,旨在超越单纯的文字学考辨,深入探究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与风格脉络。 3.1 殷商时期的“雄浑厚重”: 这一时期的铭文(如殷墟王室用器)以笔画粗壮、结体方正、章法疏朗为特征,体现出强烈的宗教威慑感和原始的生命力。本章通过拓片分析,探讨了铸造技术对笔画形态(如肥笔、尖笔)的影响。 3.2 西周早期至中期的“规范谨严”: 以周初的克鼎、天亡簋为代表,金文进入了高度程式化的阶段。字体趋于瘦长、匀称,布局井然有序,笔道精到。这反映了周王朝“明德慎罚”的政治理念在艺术上的投射——强调秩序与礼制。 3.3 西周晚期至春秋的“意趣盎然”: 这是金文艺术最富变化和创造力的时期。毛公鼎的“丰腴典雅”、大盂鼎的“凝重古朴”各有千秋。本章重点分析了“垂鳞纹”、“雨滴纹”等装饰性笔画的出现,以及长篇铭文(如晋国器物)中对章法空间的处理,探讨了诸侯国在文化上如何通过“尚古”与“创新”来彰显自身地位。 四、铭文的史料价值与社会文化解读 本书的终结部分,回归历史与社会层面,展示了金文作为“活的历史”的无可替代性。 4.1 礼器与政治制度: 铭文是研究周代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基石。我们对册命、赐器、和亲、盟誓等主题的铭文进行了主题性的汇编与解读,特别是对周王册命的文本结构、受命者的身份等级,进行了细致的勾稽比对。 4.2 经济与法律: 涉及田土、借贷、讼断的“议事戈”和“界 حدود铭文”是研究周代财产继承法和土地制度的宝贵材料。本章通过对这些“实用性”铭文的整理,揭示了奴隶制社会晚期产权关系的微妙变化。 4.3 族徽与氏族组织: 青铜器上的族徽(“所”字系列)是研究商周时期族群分布与迁徙的重要线索。本书绘制了关键族徽的分布图谱,并结合考古学证据,讨论了族徽在维护血缘和政治联合中的作用。 结语: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书在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化分析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金文研究的若干瓶颈,例如,对周王室衰落后,各地铭文的地方色彩如何融入主流风格的细微差异,尚需更多田野考古资料的支撑。我们期望本书能激发更多学者投入到青铜文明的深度解读之中,让沉寂千年的文字,继续发出时代的强音。 (全书配有高清精选拓片图版两百余幅,附录包含主要器物铭文的释文与通假字对照表,力求图文并茂,便于读者研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每当遇到一个需要深究的典故或人名时,总能在页脚找到清晰、权威的标注,极大地减少了频繁查阅其他工具书的麻烦。这种详略得当的注释策略,既保证了主体内容的流畅性,又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可靠的后援支持。此外,书后的索引做得也非常细致,查找特定篇目或学者观点变得异常便捷,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进行交叉比对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辅助工具。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顾了学术严谨性与读者友好度的典范之作,值得每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购入并细细品读。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和展示文物,更是在试图重构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我尤其关注其中对于某些特定书写规范的探讨,那些看似随性的笔画中,其实隐藏着一套严谨的社会礼仪和意识形态的投射。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潜藏的文化密码,并将其系统地梳理出来,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致入微的观察相结合,使得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文物图录。它促使我反思,我们今天看待古代世界的视角,是否还存在着某种时代的偏见。

评分

坦白说,最初接触这类考古文献的整理汇编,我还有些许畏难情绪,担心会陷入枯燥的符号罗列之中。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版处理方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那些拓片和摹本的清晰度简直无可挑剔,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变化,也能在高质量的影印件上一览无余。更妙的是,在关键的图版旁边,往往配有详尽的释文对照和结构分析,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古老文字“活”了起来,即便是对专业术语不太熟悉的我,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体会到书写者当时运笔的力道与神韵。

评分

阅读这本学术专著的过程,简直就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极为扎实,大量的引文和旁证,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叹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释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语汇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深度,他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词语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语义流变。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处理得非常圆融,既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人读后豁然开朗,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又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对于想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思想脉络的同好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坚实的阶梯。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封面那种深沉的墨色,配上烫金的纹饰,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重量。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极好,既有宣纸的温润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舒适。特别是那些线装书的细节,做得非常到位,每一针一线都透着匠心,让人在把玩和阅读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整体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赏心悦目,绝对值得珍藏。对于喜欢传统文化和精美书籍的朋友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形制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先秦儒家重要佚文。原大图版,加释文。

评分

很好!趁活动买的,超值超便宜,买正版好书,就到京东!

评分

先秦儒家重要佚文。原大图版,加释文。

评分

上博简的精选精印,清晰度高。

评分

用券后买的。囤书,满减后用券,价格太划算了,书还没有读。用券后买的。囤书,满减后用券,价格太划算了,书还没有读。

评分

活动时买的,先收下,慢慢看

评分

有拓片、原大照片和局部放大照片,清晰度也算佳,甚可喜也

评分

先秦书法艺术丛书,值得书法爱好者学习。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