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小楷集萃:魏晋南北朝卷

历代小楷集萃:魏晋南北朝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海珍 著,中国书店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楷书
  • 中国书法
  • 历代字帖
  • 魏晋南北朝
  • 书法临摹
  • 字体设计
  • 艺术
  • 文化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14912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3434
包装:平装
开本:8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楷是楷书艺术中一种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书体紧密相联的艺术表现形式。小楷书法草创于汉末,成形完善于魏晋,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形式。其间涌现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文徵明、董其昌等小楷名家。小楷更是引领成为一时书法之风。为此特编写《历代小楷集萃》一书供广大学书者学习、临摹之用。《历代小楷集萃:魏晋南北朝卷》展示了魏晋时期小楷书法由草创至成形的基本风貌,收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有代表性的小楷作品,特别是“二王”将小楷书法艺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后历代继承创新基本无出其右者。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历代小楷集萃:宋元明清卷 内容提要: 本书为《历代小楷集萃》系列的延续与深化,专注于梳理、研究与展示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宋、元、明、清四朝的小楷精品。不同于魏晋南北朝的浑厚古拙、气象万千,宋元明清的小楷在继承晋唐笔法的基础上,展现出更为成熟、精细和多元的面貌。本卷精选了从北宋苏轼、黄庭坚开始,至元代赵孟頫、鲜于枢,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直至清代楷书复兴时期诸家的代表作,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展现这一历史阶段中小楷艺术的演变轨迹、风格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第一章:北宋——“尚意”风潮下的楷书革新 北宋书法推崇“尚意”,强调书写者的学识、胸襟与意趣,对传统楷法的规矩约束有所突破。本章重点剖析了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大家对楷书的贡献。 苏轼的小楷,摆脱了唐楷的森严法度,用笔圆润中见拙厚,结构开张而不失内敛,字态多取扁平宽博之势,气息平和自然,体现出文人书法独有的闲适与淡泊。我们将详细解析其《黄州寒食帖》(楷书部分)与日常尺牍中的笔法变化,探讨其如何将篆隶笔意融入楷法之中。 黄庭坚的小楷则以险劲取胜,其独特的“长枪大戟”之姿,使楷书也带有强烈的动态感和瘦硬的骨力。本章将对比分析黄庭坚早期楷书的工整与晚期楷书的欹侧,深入探究其“不合时宜”的笔法如何成为后世楷书创新的重要参照。 米芾的楷书,虽不如其行草那样奔放,但其“刷字”的特点在小楷中依然可见,用笔迅捷,点画分明,结构紧凑,有一种清刚之气。本章收录的米芾小楷尺牍,展示了宋人书写日常文本时的洒脱与精致的平衡。 第二章:元代——复古思潮与“台阁体”的萌芽 元代书法艺术在赵孟頫的力倡下,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复古风潮,直接指向魏晋唐代,特别是对王羲之、欧阳询等典范的推崇。 赵孟頫是本章的绝对核心。他的小楷以晋人风韵为主,用笔圆转遒劲,结构严谨,体态秀美,被誉为“宋元以来一人”。本章细致呈现了赵孟頫的小楷法帖,如《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等,分析其如何将篆隶笔法以柔和的方式融入楷书,达到“妍美流便”的境界。此外,还将探讨其弟子如鲜于枢、虞集等人,如何在他开创的复古路线上,形成各自独特的面貌。 元末明初,以台阁体为代表的官方书风开始酝酿。本章将初步介绍这种趋向于工整、规范,追求清晰可辨的楷书风格,为明代早期楷书的定型做好铺垫。 第三章:明代——帖学高峰与“台阁体”的鼎盛 明代书法发展脉络清晰,帖学占据主导地位,小楷的制作达到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既有宫廷的规范化要求,也有文人对晋唐风韵的极致追求。 明初台阁体在宫廷及官方文书中使用极为广泛,其特点是笔画圆熟、结构匀称、间架平稳,是高度程式化和审美化的产物。本章将展示部分台阁体官翰的代表,以供参考。 明代中后期,以“吴门画派”为核心的书法家群星璀璨。沈周、唐寅、仇英等人的作品中,不乏精致的小楷。但重中之重在于文徵明。文徵明的楷书,继承了赵孟頫的秀美,又融入了欧阳询的险峻,是集大成者。其小楷用笔精到,结体匀称,线条光洁,被誉为明代楷书的典范。本章将对文徵明的不同时期楷书进行对比研究。 晚明董其昌提倡的“平淡天真”,也深刻影响了小楷的创作,其小楷往往气韵生动,意境空灵,线条瘦硬而富有弹性。 第四章:清代——碑学兴起与楷书的全面回归 清代书法艺术以碑学异军突起为标志,但帖学并未衰落,反而出现了以“馆阁体”和“碑入帖”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 清初,馆阁体在朝廷中占据绝对主流,其特点是规矩、精细,笔法一丝不苟,是明代台阁体的进一步细化和僵化。本章将对馆阁体的典范作品进行展示,并分析其对时代书风的影响。 康乾年间,碑学思潮开始抬头,对帖学的过度柔美形成反拨。虽然碑学主要体现在篆隶和行草上,但它也对楷书产生了渗透。一批书法家开始追求楷书中的金石气和刚健之美。 乾隆、嘉庆年间的楷书大家,如刘墉,其楷书圆润博大,富有“蜜润”之感,是帖学向内收敛,追求丰腴厚重的代表。 道光、咸丰以后,碑学影响加深,邓石如、包世臣等人倡导的碑学理念,促使部分书家开始在楷书中融入隶楷、魏碑的笔法,以求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为近代楷书的变革打下了基础。本章收录了部分尝试将碑法融入小楷的代表作品,展现了清代楷书在法度与意趣之间的艰难探索与最终归宿。 总结与展望: 《历代小楷集萃:宋元明清卷》通过对近千年中小楷艺术的细致梳理,揭示了从小楷“尚意”到“复古集大成”,再到“多元探索”的历史进程。本书旨在为书法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详实的宋元明清小楷范本,以期能从中领悟历代大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独特创造力与审美旨趣。全书配有高清摹印及高清原拓或影印,力求忠实再现原作神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我刚刚读完的魏晋南北朝书法选集,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对于那些醉心于笔墨之间气韵流动的同好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古风,纸张的质感也选得极好,翻阅起来手感温润,丝毫没有廉价印刷品的生硬感。内容上,它并未将目光局限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名篇,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一些相对冷门却极具个人风格的书家作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几位地方名士小楷的收录和考证,那些笔触中流淌出的那种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的魏晋风度,比那些刻意求“韵”的作品更具感染力。比如其中收录的一组行简,其结字之险绝,用笔之遒劲,即便是在放大数倍的影印件中,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让人不得不感叹,即便在动荡的乱世,文人的精神追求也从未停歇。作者在导读部分对不同地域书风差异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为我们理解那个复杂分裂时代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

评分

我必须坦诚,这本书的门槛相对较高,它不是给那种只想要“快速入门、学几个好看的字”的读者准备的。书中大量的碑刻、墓志铭选件,有些字形结构古奥,初看之下甚至有些“丑陋”,但正是这种“丑陋”中蕴含着最纯粹的晋人气息,是后世楷书逐渐“美化”和“规范化”过程中所丧失的宝贵元素。编者显然是希望读者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书法的本体。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看懂”那些略显生僻的笔画结构,每理解一处,内心都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这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书法“本源”的暗门,需要耐心和敬意才能推开,但一旦进入,所见的风景绝对值得所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练习书法的实践者,我关注的重点自然在于“如何借鉴”和“如何入手”。这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得当,它没有把所有作品都堆砌成一团,而是做了非常科学的分类。它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品按照笔法特点进行了分组,比如“侧锋入笔的古拙一派”、“中锋主导的妍美一类”等等,这让我在临摹时可以有目的性地去体会某一种特定的技法。特别是针对初学者的建议部分,它没有提供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指出了学习某一位书家时需要注意的提按顿挫的微妙变化,甚至连墨色的浓淡对结构的影响都有所涉及,这对于我这种追求精微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翻阅过程中,我甚至会忍不住拿出笔墨,对照着书中的范例,细细揣摩那份“不疾不徐”的节奏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研究报告而非单纯的字帖合集。我过去对魏晋小楷的理解相对片面,总觉得就是王羲之、钟繇那几位的天下,但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它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南北方在书体继承和演变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南方注重形体结构的匀称和法度的谨严,而北方则展现出一种更为质朴、略带隶意的雄健之美。那些拓片的选择极其讲究,很多是首次以如此清晰的程度面世,这对于我们这些研究古代碑刻和墨迹的爱好者来说,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更妙的是,它在每篇作品后面附带的释文和碑帖出处考证,详实到令人发指,几乎可以追溯到每一片残损的边缘,体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这绝对不是那种随便拼凑、图个热闹的出版物,它是有灵魂、有学问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奢华感,这种感觉不是来自金箔或烫银,而是源于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我注意到,对于一些极其珍贵的墨迹影印件,他们使用了特殊的印刷技术来模拟绢本或纸本的肌理,即便是用手触摸,也能感受到那种跨越千年的时间感。而且,它的开本设计非常适合在书桌上平铺阅读,无论细节如何繁复,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作品背景的描述——那些书法家们在写下这些字时的政治处境、个人心境,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风俗,都做了一番旁征博引的阐述。这使得每一篇小楷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成为了那个特定历史片段的切片,让你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评分

此系列印制尚可,部分显小,只可观赏。文美斋不惜工本以加料宣纸,采用传统木刻版水墨套色印刷技术在津隆重刊行张兆祥所绘的《百花诗笺谱》一函二册(计200页)。笺谱宽9厘米,高30厘米,天地放宽,卷首为桐城派名士张祖翼题写的“文美斋诗笺谱”及其亲撰的序文。同一时期的花笺用色以淡雅、疏朗为主流,有的甚至淡得难辨画面。《百花诗笺谱》以秀美清妍的色彩动人,雍容丰润,诚可作画谱临习,与是年南北名社所刊行的笺纸相比毫无半分愧色,被各界公认为绘、刻、印俱佳之作。

评分

质量第一

评分

唐代是我国楷书的成熟时期,法度备全,端庄匀称,为后人立则,示人以规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初学者尤当以沉着为本,从唐人楷法入手,则下笔有源,结字匀称,而后流溢为行草,出之以奇崛,才能于共性中抒发个性,此所谓『知常达变』之道。其实唐人楷书虽理法大备,而唐之书家亦风格迥异,或瘦硬、或肥劲、或圆浑、或方劲,但无不骨肉相称,初学者可按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如能精心临摹,则一辈子受用无穷。

评分

收藏用,不过京东这次是从北京发货,包装只有一层瓦楞纸,经过长途送到,书脚有些皱,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评分

《历代小楷集萃:魏晋南北朝卷》:实物信息:高34.4cm,宽24.7cm,厚1.28cm,147页,亚光铜版纸内折式书皮,略厚,翻阅挺实。内页为特种纸,亚光,厚度、密度都很不错,彩印清晰,装帧精良。印象:开本大,质量优,可学习、借鉴、参考,很不错!京东:包装专业,发货及时,物流快速,点赞!

评分

推荐

评分

鲁迅对清风雅韵的笺纸素具钟爱之情,先生在1931年的“书账”中记:“《百花诗笺谱》一函二本。振铎赠。七月二十三日。”在多次接触《百花诗笺谱》后,鲁迅曾思考过,如果有人自备佳纸,印一些色彩很好的笺谱,不独为文房清玩之用,实可说是中国木刻史上的一大纪念。这或许是鲁迅被《百花诗笺谱》所感染之致吧。如此,鲁迅与郑振铎合作于1933年编辑出版了著名的《北平笺谱》,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

评分

一星送给打包员。跟售后。越做越垃圾了。好好的书整成这样,太垃圾了。还得自己掏钱换。

评分

本套书选编的内容很好,印刷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