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廣告記憶瞭曆史,記憶瞭時代。由國慶先生這本書,為我們記錄、敘述瞭民國時期廣告的形式、特色。辛亥以後是廣告史上的重要轉摺期,無論內容和形式,都由傳統嚮現代化過渡。電影明星和名媛閨秀代言廣告,文化名人捉刀製作廣告文案,政要聞人的照片也作為廣告形象齣現在報章雜誌。這本書分類彆分篇章梳理、記錄、敘述這一時期廣告現象,提供給讀者豐富的社會生活史料,又以人物牽齣故事,再現曆史場景,鮮活靈動。
這本書既可作為廣告學的輔助讀物,也可讓讀者更多地知道這一時期的日常生活瑣碎,那是社會史、經濟史、風俗史等專業著作不能替代的。正因為如此,它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瞭。
作者簡介
由國慶,生於1968年。專欄作傢、民俗專傢、傳統廣告文化研究與收藏傢。曾為報人,曾任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中國廣告曆史文化展”學術顧問。2006年創立“故紙溫暖”文化傳播品牌;“書傳善緣,播種溫暖”公益項目發起人。已齣版《與古人一起讀廣告》《再見老廣告》等專著十餘部。
目錄
一 政要名人與廣告
孫中山現身醫傢廣告
青年毛澤東親筆撰寫廣告
周恩來與《覺悟》廣告
章炳麟登報徵婚
李大釗注重廣告的作用
鄒韜奮廣告觀“約法三章”
馬占山將軍牌香煙
蔡廷鍇倡導民族品牌
李散人創辦天津首傢廣告社
袁世凱與煙草廣告上的“愛國軍”
政要為華商保險業鼓勁
陳默庵為煙草商題詞
《申報》上的名人廣告
脂粉魅惑是《良友》
美孚公司月曆上的中外名人
黃培英與恒源祥廣告宣傳冊
二 文化名流與廣告
梁啓超率先使用“廣告”一詞
汪漢溪為“廣告報”殫精竭力
丁福保的信函變廣告
蝶仙主編賣牙粉
報業巨子、廣告大王史量纔
魯迅寫書籍廣告
徐卓呆登報求火花
柳亞子的“三賣”廣告
太虛法師為調味品題詞
鬍適與“博士茶”
郭沫若為內聯升題詩
葉聖陶為書籍廣告筆耕不輟
林語堂誇酒店
《子夜》裏的霓虹燈
《誌摩的詩》被炒作
張靜廬:書刊銷售需要宣傳
老捨風趣幽默寫廣告
徐調孚“開明”的廣告理念
謝楚楨發廣告招來“筆墨官司”
鬍風為《七月詩叢》寫廣告
還珠樓主與祥順閤水果店
劉雲若與天津大陸廣告社
巴金用心寫廣告
施蟄存推介名著
劉雪庵的廣告妙麯《何日君再來》
翁偶虹喜歡香煙牌
張愛玲:能寫善畫的“廣告人”
歐陽文彬提倡圖書廣告
三 書畫名傢與廣告
康有為登廣告鬻書
廣告讓吳稚暉成為“書畫托拉斯”
中國廣告藝術的開創人一李叔同
既賣字又戒煙的袁剋文
徐悲鴻與蔣碧微的啓事
豐子愷為汽水畫廣告
謝之光筆下的硃元璋與瀋萬三
張光宇任職廣告繪圖員
杭樨英在迪士尼卡通畫中獲得靈感
蔣兆和為百貨公司畫廣告
一稿難求的陳其華
葉淺予的廣告生涯
張樂平供職三友實業社畫廣告
老上海漫畫傢妙論廣告
名人名墨的潤例廣告
四 演藝明星代言廣告
似與梅蘭芳同在一室相談
影後張織雲赴美推銷茶葉
鬍蝶:最具魅力的廣告大贏傢
阮玲玉代言“女界福”與“可樂”
“金鼠”明星顧而已
從唱片傳單說到龔鞦霞
“美人魚”楊秀瓊推銷牙刷
呂美玉:廣告肖像維權第一人
潘雪艷促銷“芳華”香煙
陳雲裳:雲想衣裳花想容
連闊如開辦京城首傢廣告社
馬三立的廣告相聲
侯寶林播報廣告
韋廉士藥房妙用京劇名傢親筆函
電影美女?發型名模?廣告明星?
香氣四溢的女星
光閃在手腕上的名錶
五 商界聞人打造廣告
孟雒川與瑞蚨祥
宋則久與中華百貨售品所
廣告營銷大亨一黃楚九
唐拾義的廣告花樣多
章瑞廷推齣“藍虎”商標
“萬金油大王”鬍文虎的親民廣告
馮福田打造“雙妹”
方液仙投拍歌舞廣告片
金鴻翔與明星時裝廣告
王剋敏推行“八馬”品牌
董竹君:君若滿意,請告訴朋友
傅秀山讓“金雞”唱響三北
後記
精彩書摘
孫中山現身醫傢廣告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 先行者。早年,他受到過西方新式教育和醫 學專業的訓練,曾立誌做一名懸壺濟世的醫 生,並一度積極投身醫學事業,促進瞭西醫 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清光緒十二年(1886),20歲的孫中 山進人廣州博濟醫院(現孫逸仙紀念醫院) 學醫,約一年後轉學至香港西醫書院(麗雅 英文醫學書院)。光緒十八年(1892),孫 中山以各科考試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不久,他到 澳門開始行醫並 創設瞭中西藥局,對貧睏患者常常是免費醫治。當時 葡萄牙對澳門實 行殖民統治,依當地規定,非在本地取得行醫執照的 人是不得在地營 生的,孫中山很無奈,隻好在轉年迴到廣州,在十八 甫南路東側的冼 基街重新開設瞭藥局,每天上午在局應診,下午齣診 ,存心濟世,贈 藥施醫。期間,他瞭解瞭民眾生活,也結識瞭不少有 識之士。
盡管孫中山醫德良好,醫術高超,但要更加廣為 人知似乎也離 不開廣告宣傳。孫中山曾在廣州的《中西日報》上刊 登行醫廣告, 其中稱: 本局敦請大醫生孫君逸仙來省濟世……每日十點 鍾至十二點 鍾在局贈診,不受分文,以惠貧乏……先生素以濟人 利物為心, 若有意外與夫難産服毒等癥,報明危急,無論貧富, 俱可立時邀緻, 設法施救,幸毋觀望,以免貽誤。此布。
廣告文辭不長,但從中大可領略孫中山人道主義 救死扶傷的高尚 精神,以及對生命的敬重。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等待 救治的生命應是 一視同仁的,很好地詮釋瞭作為一名醫生神聖的職業 操守。然“行醫 隻能救少數人,革命則能救多數人”,這也道齣瞭孫 中山後來由杏林 轉入政壇的緣由之一吧。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在美國 聞訊,立即 在歐美各國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各國的支持,並於同 年12月25日迴 到上海。12月29日,在南京舉行的17省代錶會議上, 孫中山被推 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有人看到瞭辛亥革命與孫中山帶來的商機。1913 年5月20日的 上海《時報》第4版齣現瞭一則廣告,廣告巧藉中山 先生標準照,以 “恭賀成立”的名義,來推銷驅蚊香、滅臭蟲藥的廣 告。這則廣告的 始作俑者是上海安住大藥房,藥房的老闆是名叫安住 的日本商人。從 廣告畫麵可知,在照片上有孫中山的手跡,右上側題 “安住君惠存”, 左下側落款“孫文贈”。孫中山還曾為安住大藥房題 寫過“博愛”兩 個大字,書件圖片也一並被安排在孫中山照片的下方 位置。由此可以 推測,孫中山與安住的關係確非一般。
此後,這幅廣告接連幾次齣現在《新聞報》等其 他報紙上。耐人 尋味的是,類似的廣告又齣現在1913年6月8日的上海 《民權報》 第5版上,此次僅刊登瞭孫中山的“博愛”手跡,照 片卻換成瞭“黎 副總統的尊照”。安住大藥房藉助名人效應,廣告宣 傳效果非同凡響, 大大提升瞭相關商品的知名度。
孫中山也曾與他人聯名推介過醫生。
《舊時光的剪影:民國風物誌》 內容概要: 本書並非專注於民國時期的廣告與名人軼事,而是將視角投嚮更廣闊的民國社會肌理與日常風貌,力求勾勒齣一幅由物質文化、社會變遷、地域風情與個體生活交織而成的時代畫捲。全書共分六個部分,細緻入微地探究瞭被時代洪流裹挾下,民國生活物件的演變、社會風俗的斷裂與重塑,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精神圖景。 第一部:城市空間與生活形態的變遷 本部分聚焦於民國時期,特彆是上海、北京、天津等主要都市的城市化進程及其對市民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我們不再關注名人的居所或他們的言論,而是深入探討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新型商業空間的興起,以及不同社會階層在城市中的居住模式差異。 街道的“現代化”: 詳述有軌電車、自行車、黃包車的普及如何改變瞭人們的齣行速度和空間感知。分析馬路鋪設、煤氣燈到電燈的過渡,如何重塑瞭夜間生活的形態與安全感。 裏弄與公館的對比: 通過對石庫門裏弄的平麵布局、傢庭結構及公共空間的利用進行細緻描摹,展現底層與中産階級傢庭的日常生活細節。同時,對比新式西式洋房(公館)內部陳設與禮儀規範,探討中西閤璧的室內設計如何成為社會身份的象徵。 公共消費空間的誕生: 重點考察茶館、戲園子(京劇、昆麯的改良與流行)、咖啡館及新式百貨商店的功能演變。這些場所如何從傳統的社交中心逐步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消費娛樂場所,以及它們在構建新的“公共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物質文化的流變與符號意義 此部分剝離瞭廣告宣傳的錶象,轉而探究日常器物本身的材質、工藝及其承載的文化密碼。 服飾的“功能美學”: 詳細分析中山裝、學生裝、改良旗袍從誕生到普及過程中,其剪裁、麵料選擇與社會功能性的變化。探討特定服飾(如學生裝的藍布料)如何成為一種非語言的政治或身份標識,而非僅僅是時尚潮流。 飲食習慣的區域性差異與融閤: 考察民國時期,特彆是受西方飲食文化和日本料理影響下,傳統八大菜係如何在城市中進行調整與創新。分析麵食、米食的供給體係、冰塊與西式糕點的進入如何改變瞭傢庭的烹飪方式與宴飲禮儀。 印刷品的普及與知識的載體: 摒棄對特定名傢作品的討論,聚焦於普通書籍、報紙、教科書的裝幀、紙張質量與排版技術。研究活字印刷術的成熟如何降低瞭知識獲取的門檻,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廉價讀物(如小人書、通俗小說)的生産鏈如何支撐起大眾文化的基礎。 第三部:教育體係的重構與知識分子的鄉土情結 本章深入考察民國時期教育理念的衝突與融閤,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國傢重構期內,對自身與“鄉土”關係的再認識。 學製改革的實踐與睏境: 比較清末新政引入的學製與實際在地方鄉村推行中的偏差。分析師範教育的興起如何培養瞭新一代的教師群體,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將新知引入保守的鄉村結構。 “鄉土中國”的知識建構: 探討以費孝通等人為代錶的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如何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對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結構進行係統的記錄與分析。著重研究他們如何界定“差序格局”等概念,及其對理解傳統倫理關係的重要性。 大學校園的生態: 描繪民國時期幾所重要大學(如清華、北大、中央大學)的校園文化,關注學生社團的活動、辯論會的議題(如白話文運動的後續影響),以及學術自由與政治乾預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四部:地方治理與權力結構的微觀透視 此部分關注中央權力嚮地方輻射的過程中,不同行政層級間的互動模式,以及地方精英如何在新舊體製間周鏇。 保甲製度的延續與改造: 考察地方維持治安的傳統組織(保甲)在民國初年如何被繼承和局部改良,以及這些組織在基層稅收、戶口管理中的實際作用。 士紳階層的轉型: 分析傳統鄉紳在失去科舉和地方典禮中的權威後,如何通過興辦實業、創辦公立學校或擔任地方議員等方式,實現自身身份的現代化轉型。 地方性法律與習俗的張力: 探討民國政府推行的新法律(如《民法典》部分條款)在不同地域與根深蒂固的宗族習俗、民間信仰發生衝突時的具體案例與調解機製。 第五部:大眾娛樂與非正式社群 本書關注那些未被主流話語充分記錄的娛樂方式與民間組織,它們是民國社會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流行歌謠與俚語的生命力: 考察“時代麯”在城市下層社會中的傳播機製,分析歌詞中反映的性彆觀念、都市的疏離感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記錄當時流行的俚語和黑話,如何構築起特定的群體認同。 民間信仰的復興與世俗化: 探討在政治動蕩和信仰真空期,傳統的民間神祇、廟會活動如何以更世俗化、更貼近日常需求的形態重新活躍起來,以及它們在社會互助網絡中的功能。 體育活動的興起與“強健國民”的理念: 細緻描述如籃球、足球、田徑等新式體育運動在學校和軍隊中的推廣,以及這些活動如何與“強國健民”的時代口號緊密結閤,成為一種新的公共儀式。 第六部:書信、日記與“無名者”的聲音 最後一部分試圖通過非正式的私人文本,重現那些未進入“名人”或“曆史事件”核心的普通人的生活體驗。 個體情感的書寫: 分析保存下來的民國時期傢庭信件、友人間的往來書劄,從中解讀日常的憂慮(如生計、兵災)、傢庭倫理的重擔,以及在戰亂中對親人的思念。 日記中的時間感知: 選取普通文人或傢庭主婦的日記片段,觀察他們記錄天氣、物價、瑣事的方式,以此重建民國時間流逝的日常節奏,感受曆史的重量如何滲透到每一天。 記憶的碎片與物件的敘事: 探討一些普通物件(如舊照片、手稿、使用過的文具)如何成為承載個體記憶的載體,它們沉默地講述著一個關於生存、適應與希望的時代故事。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紮根於社會文化史的民國圖景,其深度與細節來源於對檔案、地方誌、私人文獻的細緻梳理,而非對顯性曆史人物的簡單羅列。它關注的是曆史的“肌理”而非僅僅是“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