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广告记忆了历史,记忆了时代。由国庆先生这本书,为我们记录、叙述了民国时期广告的形式、特色。辛亥以后是广告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无论内容和形式,都由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电影明星和名媛闺秀代言广告,文化名人捉刀制作广告文案,政要闻人的照片也作为广告形象出现在报章杂志。这本书分类别分篇章梳理、记录、叙述这一时期广告现象,提供给读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史料,又以人物牵出故事,再现历史场景,鲜活灵动。
这本书既可作为广告学的辅助读物,也可让读者更多地知道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琐碎,那是社会史、经济史、风俗史等专业著作不能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简介
由国庆,生于1968年。专栏作家、民俗专家、传统广告文化研究与收藏家。曾为报人,曾任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中国广告历史文化展”学术顾问。2006年创立“故纸温暖”文化传播品牌;“书传善缘,播种温暖”公益项目发起人。已出版《与古人一起读广告》《再见老广告》等专著十余部。
目录
一 政要名人与广告
孙中山现身医家广告
青年毛泽东亲笔撰写广告
周恩来与《觉悟》广告
章炳麟登报征婚
李大钊注重广告的作用
邹韬奋广告观“约法三章”
马占山将军牌香烟
蔡廷锴倡导民族品牌
李散人创办天津首家广告社
袁世凯与烟草广告上的“爱国军”
政要为华商保险业鼓劲
陈默庵为烟草商题词
《申报》上的名人广告
脂粉魅惑是《良友》
美孚公司月历上的中外名人
黄培英与恒源祥广告宣传册
二 文化名流与广告
梁启超率先使用“广告”一词
汪汉溪为“广告报”殚精竭力
丁福保的信函变广告
蝶仙主编卖牙粉
报业巨子、广告大王史量才
鲁迅写书籍广告
徐卓呆登报求火花
柳亚子的“三卖”广告
太虚法师为调味品题词
胡适与“博士茶”
郭沫若为内联升题诗
叶圣陶为书籍广告笔耕不辍
林语堂夸酒店
《子夜》里的霓虹灯
《志摩的诗》被炒作
张静庐:书刊销售需要宣传
老舍风趣幽默写广告
徐调孚“开明”的广告理念
谢楚桢发广告招来“笔墨官司”
胡风为《七月诗丛》写广告
还珠楼主与祥顺合水果店
刘云若与天津大陆广告社
巴金用心写广告
施蛰存推介名著
刘雪庵的广告妙曲《何日君再来》
翁偶虹喜欢香烟牌
张爱玲:能写善画的“广告人”
欧阳文彬提倡图书广告
三 书画名家与广告
康有为登广告鬻书
广告让吴稚晖成为“书画托拉斯”
中国广告艺术的开创人一李叔同
既卖字又戒烟的袁克文
徐悲鸿与蒋碧微的启事
丰子恺为汽水画广告
谢之光笔下的朱元璋与沈万三
张光宇任职广告绘图员
杭樨英在迪士尼卡通画中获得灵感
蒋兆和为百货公司画广告
一稿难求的陈其华
叶浅予的广告生涯
张乐平供职三友实业社画广告
老上海漫画家妙论广告
名人名墨的润例广告
四 演艺明星代言广告
似与梅兰芳同在一室相谈
影后张织云赴美推销茶叶
胡蝶:最具魅力的广告大赢家
阮玲玉代言“女界福”与“可乐”
“金鼠”明星顾而已
从唱片传单说到龚秋霞
“美人鱼”杨秀琼推销牙刷
吕美玉:广告肖像维权第一人
潘雪艳促销“芳华”香烟
陈云裳:云想衣裳花想容
连阔如开办京城首家广告社
马三立的广告相声
侯宝林播报广告
韦廉士药房妙用京剧名家亲笔函
电影美女?发型名模?广告明星?
香气四溢的女星
光闪在手腕上的名表
五 商界闻人打造广告
孟雒川与瑞蚨祥
宋则久与中华百货售品所
广告营销大亨一黄楚九
唐拾义的广告花样多
章瑞廷推出“蓝虎”商标
“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亲民广告
冯福田打造“双妹”
方液仙投拍歌舞广告片
金鸿翔与明星时装广告
王克敏推行“八马”品牌
董竹君:君若满意,请告诉朋友
傅秀山让“金鸡”唱响三北
后记
精彩书摘
孙中山现身医家广告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 先行者。早年,他受到过西方新式教育和医 学专业的训练,曾立志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 生,并一度积极投身医学事业,促进了西医 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清光绪十二年(1886),20岁的孙中 山进人广州博济医院(现孙逸仙纪念医院) 学医,约一年后转学至香港西医书院(丽雅 英文医学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孙 中山以各科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不久,他到 澳门开始行医并 创设了中西药局,对贫困患者常常是免费医治。当时 葡萄牙对澳门实 行殖民统治,依当地规定,非在本地取得行医执照的 人是不得在地营 生的,孙中山很无奈,只好在转年回到广州,在十八 甫南路东侧的冼 基街重新开设了药局,每天上午在局应诊,下午出诊 ,存心济世,赠 药施医。期间,他了解了民众生活,也结识了不少有 识之士。
尽管孙中山医德良好,医术高超,但要更加广为 人知似乎也离 不开广告宣传。孙中山曾在广州的《中西日报》上刊 登行医广告, 其中称: 本局敦请大医生孙君逸仙来省济世……每日十点 钟至十二点 钟在局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先生素以济人 利物为心, 若有意外与夫难产服毒等症,报明危急,无论贫富, 俱可立时邀致, 设法施救,幸毋观望,以免贻误。此布。
广告文辞不长,但从中大可领略孙中山人道主义 救死扶伤的高尚 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敬重。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等待 救治的生命应是 一视同仁的,很好地诠释了作为一名医生神圣的职业 操守。然“行医 只能救少数人,革命则能救多数人”,这也道出了孙 中山后来由杏林 转入政坛的缘由之一吧。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 闻讯,立即 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 年12月25日回 到上海。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 孙中山被推 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有人看到了辛亥革命与孙中山带来的商机。1913 年5月20日的 上海《时报》第4版出现了一则广告,广告巧借中山 先生标准照,以 “恭贺成立”的名义,来推销驱蚊香、灭臭虫药的广 告。这则广告的 始作俑者是上海安住大药房,药房的老板是名叫安住 的日本商人。从 广告画面可知,在照片上有孙中山的手迹,右上侧题 “安住君惠存”, 左下侧落款“孙文赠”。孙中山还曾为安住大药房题 写过“博爱”两 个大字,书件图片也一并被安排在孙中山照片的下方 位置。由此可以 推测,孙中山与安住的关系确非一般。
此后,这幅广告接连几次出现在《新闻报》等其 他报纸上。耐人 寻味的是,类似的广告又出现在1913年6月8日的上海 《民权报》 第5版上,此次仅刊登了孙中山的“博爱”手迹,照 片却换成了“黎 副总统的尊照”。安住大药房借助名人效应,广告宣 传效果非同凡响, 大大提升了相关商品的知名度。
孙中山也曾与他人联名推介过医生。
《旧时光的剪影:民国风物志》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民国时期的广告与名人轶事,而是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民国社会肌理与日常风貌,力求勾勒出一幅由物质文化、社会变迁、地域风情与个体生活交织而成的时代画卷。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细致入微地探究了被时代洪流裹挟下,民国生活物件的演变、社会风俗的断裂与重塑,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精神图景。 第一部:城市空间与生活形态的变迁 本部分聚焦于民国时期,特别是上海、北京、天津等主要都市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市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再关注名人的居所或他们的言论,而是深入探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商业空间的兴起,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模式差异。 街道的“现代化”: 详述有轨电车、自行车、黄包车的普及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和空间感知。分析马路铺设、煤气灯到电灯的过渡,如何重塑了夜间生活的形态与安全感。 里弄与公馆的对比: 通过对石库门里弄的平面布局、家庭结构及公共空间的利用进行细致描摹,展现底层与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细节。同时,对比新式西式洋房(公馆)内部陈设与礼仪规范,探讨中西合璧的室内设计如何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 公共消费空间的诞生: 重点考察茶馆、戏园子(京剧、昆曲的改良与流行)、咖啡馆及新式百货商店的功能演变。这些场所如何从传统的社交中心逐步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消费娱乐场所,以及它们在构建新的“公共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物质文化的流变与符号意义 此部分剥离了广告宣传的表象,转而探究日常器物本身的材质、工艺及其承载的文化密码。 服饰的“功能美学”: 详细分析中山装、学生装、改良旗袍从诞生到普及过程中,其剪裁、面料选择与社会功能性的变化。探讨特定服饰(如学生装的蓝布料)如何成为一种非语言的政治或身份标识,而非仅仅是时尚潮流。 饮食习惯的区域性差异与融合: 考察民国时期,特别是受西方饮食文化和日本料理影响下,传统八大菜系如何在城市中进行调整与创新。分析面食、米食的供给体系、冰块与西式糕点的进入如何改变了家庭的烹饪方式与宴饮礼仪。 印刷品的普及与知识的载体: 摒弃对特定名家作品的讨论,聚焦于普通书籍、报纸、教科书的装帧、纸张质量与排版技术。研究活字印刷术的成熟如何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廉价读物(如小人书、通俗小说)的生产链如何支撑起大众文化的基础。 第三部:教育体系的重构与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 本章深入考察民国时期教育理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重构期内,对自身与“乡土”关系的再认识。 学制改革的实践与困境: 比较清末新政引入的学制与实际在地方乡村推行中的偏差。分析师范教育的兴起如何培养了新一代的教师群体,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新知引入保守的乡村结构。 “乡土中国”的知识建构: 探讨以费孝通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如何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进行系统的记录与分析。着重研究他们如何界定“差序格局”等概念,及其对理解传统伦理关系的重要性。 大学校园的生态: 描绘民国时期几所重要大学(如清华、北大、中央大学)的校园文化,关注学生社团的活动、辩论会的议题(如白话文运动的后续影响),以及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四部:地方治理与权力结构的微观透视 此部分关注中央权力向地方辐射的过程中,不同行政层级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地方精英如何在新旧体制间周旋。 保甲制度的延续与改造: 考察地方维持治安的传统组织(保甲)在民国初年如何被继承和局部改良,以及这些组织在基层税收、户口管理中的实际作用。 士绅阶层的转型: 分析传统乡绅在失去科举和地方典礼中的权威后,如何通过兴办实业、创办公立学校或担任地方议员等方式,实现自身身份的现代化转型。 地方性法律与习俗的张力: 探讨民国政府推行的新法律(如《民法典》部分条款)在不同地域与根深蒂固的宗族习俗、民间信仰发生冲突时的具体案例与调解机制。 第五部:大众娱乐与非正式社群 本书关注那些未被主流话语充分记录的娱乐方式与民间组织,它们是民国社会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行歌谣与俚语的生命力: 考察“时代曲”在城市下层社会中的传播机制,分析歌词中反映的性别观念、都市的疏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录当时流行的俚语和黑话,如何构筑起特定的群体认同。 民间信仰的复兴与世俗化: 探讨在政治动荡和信仰真空期,传统的民间神祇、庙会活动如何以更世俗化、更贴近日常需求的形态重新活跃起来,以及它们在社会互助网络中的功能。 体育活动的兴起与“强健国民”的理念: 细致描述如篮球、足球、田径等新式体育运动在学校和军队中的推广,以及这些活动如何与“强国健民”的时代口号紧密结合,成为一种新的公共仪式。 第六部:书信、日记与“无名者”的声音 最后一部分试图通过非正式的私人文本,重现那些未进入“名人”或“历史事件”核心的普通人的生活体验。 个体情感的书写: 分析保存下来的民国时期家庭信件、友人间的往来书札,从中解读日常的忧虑(如生计、兵灾)、家庭伦理的重担,以及在战乱中对亲人的思念。 日记中的时间感知: 选取普通文人或家庭主妇的日记片段,观察他们记录天气、物价、琐事的方式,以此重建民国时间流逝的日常节奏,感受历史的重量如何渗透到每一天。 记忆的碎片与物件的叙事: 探讨一些普通物件(如旧照片、手稿、使用过的文具)如何成为承载个体记忆的载体,它们沉默地讲述着一个关于生存、适应与希望的时代故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扎根于社会文化史的民国图景,其深度与细节来源于对档案、地方志、私人文献的细致梳理,而非对显性历史人物的简单罗列。它关注的是历史的“肌理”而非仅仅是“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