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内经》之名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但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所以黄帝、岐伯等显系托名。关于《内经》作者除少数医家如张景岳等笃信为黄帝外,多数学者认为非一人所作而是集体、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其成书时间大约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说成书,严格地讲并不准确。因为《内经》规模宏大,《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约十八万字左右,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内经》文本可以看出其中包含明显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内经》也不是初创之作,显然是经过编纂的作品。这可以从《内经》的篇卷数窥其一二。《素问》、《灵枢》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的编辑体例是古人重数思维的结果。根据《内经》的观点“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为数之极,“十八”和“八十一”各包含两个“九”和九个“九”。《内经》的篇章之间长短差别很大,有的文章很长。而有韵文章很短,且有重复之处,显然是为了凑足八十一篇之数造成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内经》并不是一部书,而是多部书的汇集,说《内经》成书并不准确,说成编更准确些。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以专业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版式疏朗清新,美观大方。装帧设计采用布纹面精装,明快典雅,适合各阶层富有精神品位之人士捧读收藏。
内页插图
目录
黄帝内经上·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一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二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附录
黄帝内经下·灵枢
叙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精彩书摘
〔注释〕
①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六方。
②八尺之士:是泛指人体长度而言。八尺为古代普通人体的长度。
丹波元简:“据本经《骨度》篇,人长其实七尺五寸,而泛言其修,
或云七尺,或云八尺,举其大概耳。”
③合:应。引申为规律。
(译文)
岐伯回答说:你问得很好!天极高,不能测;地极广,不能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这天高地广,不是用人力所能测量的。但是人的身体,皮肉俱在,从外部可计算测量,用手指切按而获得各部的情况;死了以后,可以通过解剖来观察内在的情况。人体五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受谷的多少,脉道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是多血少气,少血多气,气血都多,还是气血都少等情况,都有一定的规律。运用针刺艾灸治病,调节各经的经气,也都有一定规律。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內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注释)
快于耳,不解于心:杨上善:“快于耳,浅知也。解于心。深识也。”
〔译文〕
黄帝说:我听了你说的这些道理,听起来很清楚,但心里还不能深刻理解,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这是人与天地阴阳相参相合的大道理,不可不详细体察。足太阳经在外与清水相合,在内联属膀胱腑,主要功能是通利水道;足少阳经在外与渭水相合,在内联属胆腑;足阳明经在外与海水相合,在内联属胃腑;足太阴经在外与湖水相合,在內联属脾脏;足少阴经在外与汝水相合,在內联属肾脏;足厥阴经在外与渑水相合,在内联属肝脏;手太阳经在外与淮水相合,在內联属小肠,水道由此而出;手少阳经在外与漯水相合,在內联属三焦;手阳明经在外与江水相合,在内联属大肠;手太阴经在外与河水相合,在內联属肺脏;手少阴经在外与济水相合,在內联属心脏;手厥阴经在外与漳水相合,在内联属心包络。以上所说的五脏六腑和十二经水,在外的十二经水各有源泉,在内的五脏六腑各有自然禀赋,这都是内外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周而复始没有尽头,人的经脉循行也是如此。天气轻清属阳,地气重浊属阴;人体腰部以上象天属阳,腰部以下象地属阴。以十二经水分阴阳,海水以北属阴;湖水以北,属阴中之阴;漳水以南属阳;河水以北至潭水之间’属阳中之阴;漯水以南王江水之间,属阳中之太阳。这是单人地一部分区域河流的阴阳属性,来说明人与天地阴阳的相应情况。
……
前言/序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从形式结构上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黄帝内经》之名出现子史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该书是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给人造成了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的印象。但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所以自宋代疑古之风兴起以来,很多人认为《内经》并非黄帝所作,黄帝、岐伯等仅是托名而已。宋司马光说:“谓《素问》为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取重耳。”(《传家集·书屋》)明方孝孺也说:“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逊志斋集·读三坟书》)从现存么内经》的内容来看,篇中不但引用了《奇恒五中》、《阴阳从容》、式揆度》、《明堂》、《上经》、《下经》等《内经》成编前的古代医经著作,而且在内容上表现出许多分歧的学术观点,甚至自相矛盾之处,这就证明《内经》这部著作绝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医学经验的总结汇编。书名黄帝仅是托名之辞。古代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严格的著作权意识,某一学派的著作往往冠以这一学派公认的学术领袖或精神领袖之名,实际上是多人或者以一人为主集体完成的著作,如食管子》一书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迹,显然不是管仲所作。《内经》不是初创之作,是经过编纂的作品。这还可以从《内经》的篇卷数窥其一二。《素问》、《灵枢》各bJL卷各八十一篇的编辑体例是古人重数思维的结果。根据《内经》的观点“天地之至数,始于一,而终于九焉”0九为数之极,十八和八十一各包含两个“九”和九个“九”。《内经》的篇章之间长短差别很大,有的文章很长,而有的文章很短,且有重复之处,显然是为了凑足八十一篇之数造成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内经》并不是一部书,而是多部书的汇集,所以一般所谓的“《内经》成书”并不准确,说成编更准确些。关于〈〈内经》作者除少数医家如张景岳等笃信为黄帝外,多数学者认为非一人所作而是集体、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
关于《内经》的成编时间,除了古代部分学者认为成编于远古黄帝时期之外,现代主要有成编子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二说。认为《内经》出于远古,成于黄帝时期的,多为医家。如晋人皇甫谧认为“《黄帝内经》……皆黄帝、岐伯选事也”。另外,唐代的王冰、明代的张介宾,明清医家马莳、吴崑、汪昂、张志聪、高士宗等人皆持此看法。除医家外,古代已有很多人认为《内经》成书于先秦两汉。邵雍说:“《素问》、《阴符》,七国之书也。”(《皇极经世》)程颖说:“《素问》之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二程全书·伊川先生语》)还有顾从德、郎瑛等人也持此观点。近代学者对长内经》的成编年代仍不统一,但已有从先秦推后为秦汉甚至东汉的趋势。余嘉锡认为“《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恽铁樵称“汉以前无《内经》”。
……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精要解读 《黄帝内经》,这部被誉为“医家之宗”,中华医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蕴含着古人深刻的哲学思想、养生智慧和生命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医疗实践和文化观念。《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便是对这部传世巨著的权威性、系统性解读,旨在将这部古老而充满智慧的经典,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 一、《黄帝内经》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 《黄帝内经》并非仅限于论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生命理论体系。它将人视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养生、治疗都与自然界的规律息息相关。这种整体观和系统观,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根本特征,也是其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书中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构建了中医理论的框架。《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犹如两把钥匙,分别开启了中医的理论之门和临床实践之门。《素问》侧重于阐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普遍性、规律性的理论原则,犹如中医的“道”;《灵枢》则侧重于针灸、导引、方药、养生等具体技术和方法的论述,犹如中医的“术”。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严谨而精密的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其深刻的养生智慧。它倡导“治未病”的理念,主张通过顺应四时、调摄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方式,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未病先防”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日益重视健康和预防的背景下,更显得弥足珍贵。它指导人们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实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已乱”的理想境界。 二、套装的精良编校与价值呈现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正是基于对《黄帝内经》上述价值的深刻认识,精心策划和编校而成。其核心特色在于“全本、全注、全译”,确保了内容的完整性、解释的深度与理解的便捷性。 全本保证: 确保了《黄帝内经》原文的完整呈现,不遗漏任何重要的篇章和论述。读者能够接触到最原始、最权威的版本,避免因章节删减而导致的理解偏差。 全注深化: 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概念,都得到了详尽的注释。这对于理解这部古籍至关重要。古代的医学语言、哲学概念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详尽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理解作者的原意,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思想。注释的内容涵盖了字词的训诂、医学术语的解释、引经据典的溯源,以及对一些关键理论的辨析,使得整部经典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具学术价值。 全译呈现: 在原文和注释的基础上,提供了准确流畅的现代汉语译文。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地走近《黄帝内经》,领略其思想的魅力。译文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做到文笔流畅、语义精准,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表达习惯。 三、套装内容深度解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的编排,通常会依据《黄帝内经》的经典结构,并辅以现代读者所需的辅助内容。 上册: 《素问》解读: 重点涵盖《素问》中的核心篇章,例如: 《上古天真论》: 确立了“夫道,百岁乃止”的养生观,阐述了人与自然、生理年龄、精神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是认识人体生命规律的开篇之作。 《四气调神大论》: 详细论述了四季的自然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对应关系,指导人们如何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春三月,此为发陈”、“夏三月,此为长夏”等,强调了“使道生,无别离”的养生目标。 《阴阳应象大论》: 阐释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揭示了人体内部的矛盾统一,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运行大论》: 论述了天体运行(五运)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是中医认识宇宙与人体关联的宏大理论。 《脉象篇》: 详细介绍了各种脉象的特点、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以及脉象的临床意义,是中医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兰秘典论》: 形象地将人体脏腑的功能比喻为国家官职,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动地描绘了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 《六元正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 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环境医学思想。 下册: 《灵枢》解读: 重点涵盖《灵枢》中的核心篇章,例如: 《经脉篇》: 详细描述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所属脏腑、及其与体表病变的联系,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营卫生会篇》: 阐述了营气、卫气等体内精微物质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气血津液理论。 《刺节真や篇》、《官能篇》等: 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各种操作技术、禁忌、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病症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体现了中医临床实践的精细化。 《天年篇》: 探讨了人的寿命与生理衰老过程,提出了“五六”之年为形体衰老的重要节点,并结合了五脏的生理变化。 《根结篇》、《阳气篇》等: 深入阐述了经络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阳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道篇》、《论勇篇》等: 结合哲学思想,论述了“道”在养生、治病中的作用,以及人的精神状态对健康的影响,体现了中医的“医易同源”、“医道同源”的特点。 四、套装的附加价值与读者收益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在提供完整、准确、易懂的经典内容基础上,可能还包含一些附加价值,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编者导读: 权威的编者可能会在卷首提供导读,简要介绍《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学术价值和阅读方法,帮助读者建立整体认识。 图文并茂: 可能会配有精美的插图,如经络循行图、脏腑解剖图、穴位示意图等,直观地展示抽象的医学概念,使理解更加深刻。 索引与考证: 完善的索引能够方便读者快速查找特定内容。一些版本还可能包含对原文的考证,辨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增加学术严谨性。 学习建议: 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可能会提供学习建议,指导初学者如何入门,资深研究者如何深入。 五、结语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上下册)》,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智慧宝库的门。它以现代人的视角,激活了古老经典的生命力,让《黄帝内经》这部千古奇书,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无论是对中医爱好者、传统文化研究者,还是对生命健康、养生之道充满探索精神的每一位读者,这套丛书都将是不可多得的珍藏和馈赠。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与伟大的先贤对话,领悟中华民族关于生命、健康、和谐的深刻智慧,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现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