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24歲時就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並去瞭哈佛大學任教。
32歲時發錶瞭第一篇認知語言學論文,成為認知語言這門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挑戰語言學泰鬥喬姆斯基,引發瞭語言學界的一場“戰爭”。
美國前民主黨主席霍華德·迪恩競選總統時的“語言教練”。
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教授,聖塔菲研究所科學委員會委員,國際認知語言學協會主席,認知科學學會理事會成員。
著述頗豐,其中《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在各國語言學界廣為傳述;《道德政治》是霍華德?迪恩參加2004年總統大選時使用的競選指導手冊;《彆想那隻大象》則被認為是美國進步派的基本指南。
作者簡介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24歲時就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並去瞭哈佛大學任教。32歲時發錶瞭第一篇認知語言學論文,成為認知語言這門學科的創始人之一。挑戰語言學泰鬥喬姆斯基,引發瞭語言學界的一場“戰爭”。美國前民主黨主席霍華德·迪恩競選總統時的“語言教練”。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教授,聖塔菲研究所科學委員會委員,國際認知語言學協會主席,認知科學學會理事會成員。著述頗豐,其中《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在各國語言學界廣為傳述;《道德政治》是霍華德?迪恩參加2004年總統大選時使用的競選指導手冊;《彆想那隻大象》則被認為是美國進步派的基本指南。
目錄
前言
緻謝
第一章 我們賴以生存的概念
第二章 隱喻性概念的係統性
第三章 隱喻係統性:凸顯和隱藏
第四章 方位隱喻
第五章 隱喻與文化連貫
第六章 本體隱喻
第七章 擬人
第八章 轉喻
第九章 隱喻連貫性的挑戰
第十章 更多的例子
第十一章 隱喻建構的部分性質
第十二章 我們的概念係統根據何在?
第十三章 結構隱喻的基礎
第十四章 因果關係:部分自發和部分隱喻
第十五章 經驗的連貫建構
第十六章 隱喻的連貫性
第十七章 隱喻中復雜的連貫性
第十八章 概念結構理論的一些影響
第十九章 定義和理解
第二十章 隱喻如何賦予形式以意義
第二十一章 新意義
第二十二章 相似性的産生
第二十三章 隱喻、真理、行動
第二十四章 真理
第二十五章 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神話
第二十六章 西方哲學和語言學中的客觀主義神話
第二十七章 隱喻如何揭示客觀主義神話的局限性
第二十八章 主觀主義神話的不足
第二十九章 經驗主義替代闡釋方案:賦予古老神話以新意義
第三十章 理解
精彩書摘
《當代外國人文學術譯叢: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從這一觀點來看,爭論就是一種戰鬥,並以對話的形式被構建。但是,如果你認為“戰鬥”隻是身體上的,並且你認為精神上的痛苦隻是一種比喻說法,那麼,你可能會認為“一場爭論是一次戰鬥”是隱喻。
重要的是次範疇化和隱喻是一個連續統上的兩個端點。如果A和B是同類事件或活動,形式A是形式B的(如,“一場爭論是一次戰鬥”)次範疇化;如果他們是完全不同種類的事件或活動,形式A是形式B的隱喻。但是,當不清楚A和B是不是同類事件或活動時,A和B的關係就會處於連續統中間的某個位置。
要注意的重要事情是:第十四章的理論概述既顧及瞭這種不明確的案例,又顧及瞭明確的案例。不明確的案例和明確的案例一樣都涉及同一類型的結構(具有同樣的維度和同樣的可能復雜性)。在形式A和B這樣一個不明確的案例中,A和B都是構建某種活動(或事物)的完形,唯一的問題是由這些完形建構的活動或事物是否屬於同一種類。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根據經驗完形描繪瞭連貫性,這些經驗完形具有那些從我們經驗中自然顯露齣來的維度。一些完形相對地簡單(“對話”),另一些則極為復雜(“戰爭”)。也有一些復閤完形,它們是部分依據其他完形被構建。這些就是我們一直說的概念構建的隱喻性。某些概念幾乎完全以隱喻的方式被構建。例如,“愛”的概念就主要用隱喻的術語被構建:“愛是一次旅行”,“愛是一個病人”,“愛是一種物理力量”,“愛是瘋狂”,“愛是戰爭”,等等。“愛”的概念有一個核心,它通過次範疇化“愛是一種情感”以及與其他情感的聯係(如“喜愛”)來最小化建構,它在我們經驗中沒有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清楚地界定,因此必須主要通過間接的方式,亦即隱喻,來被理解。但是連貫並非隻是依據多維度完形來建構這麼簡單。當一個概念通過不止一個隱喻被構建時,不同的隱喻結構化通常以一個連貫的方式吻閤在一起。現在我們將轉嚮連貫性的其他方麵,既關注在單一隱喻構建中的連貫性也關注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隱喻構建中的連貫性。
……
前言/序言
《現代思想譯叢: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書名: 當代外國人文學術譯叢: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作者: 喬治·萊考夫 (George Lakoff) & 馬剋·約翰遜 (Mark Johnson) 譯者: (此處應填入具體譯者姓名) 齣版信息: (此處應填入齣版社、齣版日期、書號等信息) 內容簡介: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是一部顛覆性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瞭語言、思想與現實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本書的兩位作者,傑齣的認知科學傢喬治·萊考夫和哲學傢馬剋·約翰遜,大膽地提齣瞭一個革命性的觀點:隱喻並非僅僅是文學修辭或一種簡單的比喻手法,而是我們認知世界、構建意義、甚至塑造我們行為的基本方式。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隱喻是一種裝飾性的語言工具,它能讓錶達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但本質上是一種“非理性”或“不精確”的錶達。然而,萊考夫和約翰遜卻在此書中發齣瞭強有力的挑戰,他們認為,隱喻深入我們思維的骨髓,它是一種我們賴以生存的、無時無刻不在運作的認知機製。我們的日常語言,從最簡單的詞匯到最復雜的概念,無不受到隱喻的深刻影響。我們並非僅僅在使用隱喻,我們更是通過隱喻來“思考”和“理解”。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我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愛、時間、思想、政治、道德等,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將它們映射到我們更為熟悉的具體經驗上去實現的。例如,我們談論“時間”時,常常會說“時間流逝”、“浪費時間”、“節省時間”,這些說法都隱含著一個“時間是流動、可消耗的實體”的隱喻。同樣,“愛”的討論中,我們會用到“墜入愛河”、“感情破裂”、“關係升溫”等錶達,這些都基於“愛是旅程”、“愛是物理關係”、“愛是溫度”等隱喻框架。 萊考夫和約翰遜將這種隱喻模式稱為“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隱喻並非簡單的詞語替換,而是一種係統性的、有結構的思維方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源域是我們熟悉、具體的經驗,而目標域則是我們試圖理解的抽象、陌生的概念。通過將源域的結構和邏輯映射到目標域,我們得以理解和談論那些難以直接把握的抽象概念。 本書的魅力在於其詳實而令人信服的論證。作者們通過大量的語言學實例,對各種普遍存在於英語(也普遍存在於漢語及其他語言)中的概念隱喻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他們展示瞭這些隱喻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的日常對話、新聞報道、政治宣傳、經濟分析,甚至是科學理論中的。例如,在政治領域,“戰爭”常常被用來隱喻競爭,政治傢們會“攻擊”對手的觀點,“防守”自己的立場,他們的競選活動被描述為一場“戰役”。這種“政治是戰爭”的隱喻,不僅影響著我們理解政治事件的方式,也塑造著我們對政治人物行為的期待。 更進一步,作者們指齣,概念隱喻並非中立的。由於它們基於我們特定的身體經驗和文化背景,因此它們帶有價值判斷和偏見。例如,“經濟增長”被視為好事,而“經濟衰退”則被視為壞事,這背後可能存在“經濟是生命體,成長是健康的,衰退是疾病”的隱喻。這些隱喻的選擇和強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當我們認為“商業是戰爭”時,我們可能會鼓勵企業采取更具攻擊性的競爭策略;當我們認為“教育是投資”時,我們可能會更願意為教育付齣資源。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不僅僅是一部語言學著作,它更是一部關於我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世界的哲學著作。它挑戰瞭傳統的理性主義觀念,認為人類的理性並非完全獨立於身體和情感,而是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身體經驗和具身認知。我們的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身體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在世界中行動所塑造的。 本書的討論範圍極其廣泛,涵蓋瞭愛情、婚姻、道德、情感、時間、空間、思想、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作者們以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一步步引導讀者認識到隱喻的巨大力量。他們也強調,理解這些隱喻,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身的認知模式,從而能夠更批判性地審視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更清醒地認識我們所做齣的判斷。 書中還探討瞭隱喻的社會和文化意義。不同的文化會有不同的概念隱喻體係,這些差異反映瞭不同文化對世界的理解方式。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傢庭”可能被視為一個“企業”,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則可能被視為一個“社群”。這些不同的隱喻框架,會深刻影響人們在傢庭關係、社會交往等方麵的觀念和行為。 作者們並非主張要摒棄隱喻,因為這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根本方式。相反,他們鼓勵讀者去“認識”這些隱喻,去“覺察”它們在我們思維中的存在。通過對隱喻的自覺意識,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識彆潛在的偏見,甚至在必要時,主動選擇更具建設性、更符閤我們期望的隱喻來重構我們的思維和錶達。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的問世,對認知科學、語言學、哲學、心理學、文學批評以及社會科學等諸多領域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開啓瞭一個新的研究方嚮,即從具身認知的角度去理解語言和思維,並深刻地影響瞭我們對人類心智的理解。 閱讀本書,如同打開瞭一扇新的認知之窗。它將幫助我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語言錶達,發現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刻含義。我們將不再僅僅把語言看作是溝通的工具,而是認識到它更是塑造我們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強大力量。這本書不僅能提升我們的語言洞察力,更能深化我們對人類認知本質的理解,引導我們以更具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 對於任何對語言、思想、認知以及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它不僅是一次智識的探索,更是一次關於自我和世界的深刻反思。通過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看見自身,看見他人,看見我們所共同構建的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