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中國史綱

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中國史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蔭麟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史
  • 曆史
  • 文化
  • 中國文化
  • 通史
  • 史綱
  • 經典
  • 普及讀物
  • 文化普及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45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4409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文化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4
字數:2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張蔭麟,讓梁啓超、錢穆、傅斯年等大師贊嘆的史學奇纔
  ☆以故事的形式講述曆史,寓哲理於敘事中,文字活潑,思想透徹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中國史綱》原為張蔭麟受聘編寫的高中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據自己的曆史觀,對東漢前的中國史實作瞭較為嚴格的選擇和取捨,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玩索所得”融會貫通,用講故事的方式寫齣其間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及若乾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
  這本書章節安排簡要得當,文字技巧活潑動人,思想智慧透徹通達,隨時流露齣作者的纔情與用心,不僅被譽為“曆史教科書中最好的一本‘創作’”(陳夢傢語),更是一種彆具一格的通史讀物。

作者簡介

  張蔭麟(1905—1942),號素癡。廣東東莞人。1923年進清華學校,以“史、學、纔”三纔識為人稱道。畢業後赴美留學,四年後歸國,相繼執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浙江大學。學貫中西,兼通文史哲,後專門從事曆史研究,多有創見,故“終能在史學界取得第一流的地位”(賀麟語)。

目錄

自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中國史綱》獻辭
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
第一節 商代文化
第二節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第三節 周朝的興起
第四節 周代與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 封建帝國的組織
第二節 奴隸
第三節 庶民
第四節 都邑與商業
第五節 傢庭
第六節 士
第七節 宗教
第八節 卿大夫
第九節 封建組織的崩潰
第三章 霸國與霸業
第一節 楚的興起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第三節 晉楚爭霸
第四節 吳越代興
第五節 鄭子産
第四章 孔子及其時世
第一節 魯國的特色
第二節 孔子的先世與孔子的人格
第三節 孔子與其時世
第四節 孔子與政治
第五節 孔子與教育
第六節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笫二節 魏文侯李剋吳起
第三節 秦的變法
第四節 經濟的進步與戰爭的變質
第五節 國際局麵的變遷
第六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第一節 新知識階級的興起
第二節 墨子
第三節 墨子與墨傢
第四節 孟子許行及周官
第五節 楊硃陳仲莊周惠施老子
第六節 鄒衍荀卿韓非
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一節 呂不韋與嬴政
第二節 六國混一
第三節 新帝國的經營
第四節 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第八章 秦漢之際
第一節 陳勝之起滅
第二節 項羽與巨鹿之戰
第三節 劉邦之起與關中之陷
第四節 項羽在關中
第五節 楚漢之戰及其結局
第九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第一節 純郡縣製的重建
第二節 秦漢之際中國與外族
第三節 武帝開拓事業的四時期
第四節 武帝的新經濟政策
第十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第一節 道傢學說的全盛及其影響
第二節 儒傢的正統地位之確立
第三節 儒傢思想在武帝朝的影響
第十一章 改製與“革命”
第一節 外戚王氏的專權
第二節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節 從王莽復起至稱帝
第四節 王莽的改革
第五節 新朝的傾覆
第六節 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模
附錄
漢帝國的中興與衰亡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北宋外患與變法
北宋四子之生活與思想

精彩書摘

  第五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春鞦時代的曆史大體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麵的舟楫默運潛移,遠看仿佛靜止;戰國時代的曆史卻好比奔流的湍瀨,順流的舟楫,揚帆飛駛,頃刻之間,已過瞭峰嶺韆重。論世變的劇繁,戰國的十年每可以抵得過春鞦的一世紀。若把戰爭比於賭博,那麼,春鞦的列強,除吳國外,全是涵養功深的賭徒,無論怎樣大輸,決不緻賣田典宅;戰國時代的列強卻多半是濫賭的莽漢,每把全部傢業作孤注一擲,每在旦夕之間,以富翁入局,以窮漢齣場,雖然其間也有一個賭棍,以賭起傢,終於把賭伴的財産騙贏淨盡。
  這變局怎樣造成的?因為春鞦戰國之交記載特彆殘缺,我們還不能充分知道。但有一點可以確說的:先後參加這國運的狂賭的列強,即所謂七雄者,其中除燕國在春鞦末期和戰國初期的曆史完全是空白外,其餘趙、魏、韓、田齊、楚和秦,我們都知道是曾起過一番政治經濟的大變革,曾把封建的組織加以人工的有計劃的摧毀的;前四國本身並且就是政治革命的産物。
  趙、魏、韓即所謂三晉。它們的前身是晉國的三個封區。趙氏的祖先本是纍代替周王禦車的。穆王時,著名的神禦造父以功封於趙,因以邑為氏。造父的七世孫趙叔帶,因為幽王無道,脫離周室,往仕晉國。後來晉獻公用趙夙做“禦戎”(戰時禦君車的),畢萬為副,以滅耿、滅霍、滅魏。臨到論功行賞,把耿給瞭趙夙,把魏給瞭畢萬。此時趙氏在晉國始有瞭根據地,而畢萬始建魏氏。韓氏也以封邑韓原得名,其受封略後於魏氏,惟確實年代不可考。前五八三年,晉景公聽信讒言,疑趙氏謀叛,把這一傢幾乎殺盡瞭,把它的田邑沒收瞭,因韓氏的勸諫,景公纔復封趙氏一個僅存孤兒。這件故事,後經點竄,成為一件很動人的傳說;我國在十八世紀間最先傳譯於歐洲的一部戲劇《趙氏孤兒》,是以這段傳說做底子的。趙氏復嗣後,不到四十年,成為把握晉國政權的六卿中最強的一族。所謂六卿包括上說的三傢和範氏、中行氏、智氏。範、中行氏後來和趙氏火並;內亂連年的結果,二氏於前四九一年(孔子卒前十二年)被逐齣晉國。他們的土地終於歸入其餘的四傢。前四五五年,智伯又脅迫著韓、魏和他閤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聯軍決汾水灌城,隻差三版便把全城淹沒。臨到城快要破的時候,韓、魏卻突然和趙勾結起來,把智伯殺掉,把他的土地也瓜分瞭。不久公室的土地也被分割到隻剩下可忽略的數量,晉君竟卑屈到要去朝見三傢的大夫,他後來的命運這裏也可以不錶瞭。前四〇三年,周威烈王竟把三傢的大夫升格為侯。通常以這一年為戰國時代的開場。於是三個新國齣現於曆史的舞颱上;魏占有舊晉的中部和西南部,都於安邑(今山西夏縣),趙占有舊晉的北部,都於中牟(今河北邢颱與邯鄲之間),韓占有舊晉的南部,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開國初的四十年內,三晉先後把國都遷到最適宜於嚮外發展的地帶。趙南徙邯鄲(今河北邯鄲縣);韓滅鄭,即以鄭都為新都(今河南新鄭);魏則東徙大梁(今河南開封)。
  三晉建侯後十七年(前三八六年)而齊的蛻變也完成。這年齊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請得瞭周王的冊命,升格為侯。田氏即陳氏(陳田古音相同,春鞦的記載用陳,戰國的記載用田),它的始祖乃是陳國的一個公子,名完,和齊桓公同時的。公子完避亂奔齊,甚得桓公的寵悅,仕為“工正”,以祖國的名號為氏。傳說公子完在本國娶親之前,他的嶽傢為婚事問蔔,得到下麵的讖辭:
  鳳凰於飛,和鳴鏘鏘。
  在媯之後,將育於薑。
  五世其昌,並於正卿。
  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這神驗的預言無疑地是事後追造的。所謂五世,便是弑齊簡公的罪魁,孔子所要討伐的陳恒。陳恒既立新君,便專齊政,把國內稍強大的貴族盡數鋤去,隻把自己的封地增加到多過齊君的采地。陳恒的兒子繼做齊相,更把齊都邑的大夫盡換瞭自己的宗人,再傳兩世到田和,恰好遇著一個沉迷於酒色的齊康公。田和索性把他遷海邊,留一個城邑給他過快活的日子,而自己踐登侯位。
  政變的潮流不久又波及周室。三晉和田齊的建國還須藉重周王的冊封。但三晉受封後三十五年,韓、趙便過河拆橋,閤兵攻周,扶植兩個有力的王親,把周室分裂為二:東周都於洛陽的舊王城,西周都於鞏。此後周王的力量還比不上從前一個侯國裏的小封君瞭。
  序言
  自 序
  這部書的開始屬草,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前二年,這部書的開始刊布,是在事變之後將近三年。
  現在發錶一部新的中國通史,無論就中國史本身的發展上看,或就中國史學的發展上看,都可說是恰當其時。就中國史本身的發展上看,我們正處於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轉變關頭,正處於硃子所謂“一齊打爛,重新造起”的局麵;舊的一切瑕垢腐穢,正遭受徹底的滌蕩剜割,舊的一切光晶健實,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鍛煉,以臻於極度的精純;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體地在血泊和瓦礫場中奮紮以創造一個赫然在望的新時代。若把讀史比於登山,我們正達到分水嶺的頂峰,無論迴顧與前瞻,都可以得到最廣闊的眼界。在這時候,把全部的民族史和它所指嚮道路,作一鳥瞰,最能給人以開拓心胸的曆史的壯觀。就中國史學的發展上看,過去的十來年可算是一新紀元中的一小段落;在這十來年間,嚴格的考證的崇尚,科學的發掘的開始,湮沒的舊文獻的新發現,新研究範圍的墾闢,比較材料的增加和種種輸入的史觀的流播,使得司馬遷和司馬光的時代頓成過去;同時史界的新風氣也結瞭不少新的,雖然有一部分還是未成熟的果。不幸這草昧初闢的園林,突遇狂風暴雹,使得我們不得不把一個萬果纍纍的時代,期於不確定的將來瞭。文獻的淪陷,發掘地址的淪陷,重建的研究設備的簡陋和生活的動蕩,使得新的史學研究工作在戰時不得不暫告停滯,如其不緻停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英賢,固尚有之;然而他們生産的效率和發錶的機會不得不大受限製瞭。在這抱殘守缺的時日,迴顧過去十來年新的史學研究的成績,把它們結集,把它們綜閤,在種種新史觀的提警之下,寫齣一部分新的中國通史,以供一個民族在空前大轉變時期的自知之助,豈不是史傢應有之事嗎?
  自序中國史綱著手去寫一部通史的人,不免劈頭就碰到一個問題;以批評眼光去讀一部通史的人,也不免劈頭就碰到同一的問題,那就是,拿什麼的“筆削”做標準?顯然我們不能把全部中國史的事實,細大不捐,應有盡有的寫進去。姑勿論一個人,甚至一整個時代的史傢沒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隻是一部供人檢查的“中國史百科全書”,而不是一部供人閱讀的中國通史。那麼,難道就憑個人涉覽所及,記憶所容和興趣所之,以為去取嗎?這雖然是最便當的辦法,我懷疑過去許多寫通史的人大體上所采的不是這辦法。無怪佛祿德(Froude)把曆史比於西方的綴字片,可以任隨人意,拼成他所喜歡的字。我們若取任何幾種現行的某國或某處通史一比較,能否認這比喻的確切嗎?但我們不能以這樣的情形為滿足。我們無法可以使幾個史傢各自寫成的某國通史去取全同,如自一模鑄齣,除是他們互相抄襲。但我們似乎應當有一種標準,可以判斷兩種對象相同而去取不同的通史,孰為閤當,孰為高下,這標準是什麼?
  讀者於此也許會想到一個現成的答案:韓昌黎不早就說過“記事者必提其要”嗎?最能“提要”的通史,最能按照史事之重要的程度以為詳略的通史,就是選材最閤當的通史。“筆削”的標準就在史事的重要性。但這答案隻把問題藏在習熟的字眼裏,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什麼是史事的重要性?這問題殊不見得比前一問題更為淺易。須知一事物的重要性或不重要性並不是一種絕對的情實,擺在該事物的麵上,或蘊在該事物的內中,可以僅就該事物的本身檢察或分析而知的。一事物的重要性或不重要性乃相對於一特定的標準而言。什麼是判彆重要程度的標準呢?
  “重要”這一概念本來不隻應用於史事上,但我們現在隻談史事的重要性,隻探究判彆史事的重要程度的標準。“重要”一詞,無論應用於日常生活上或史事的比較上,都不是“意義單純”(Univocal)的;有時作一種意義,有時作彆一意義;因為無論在日常生活上或史事的比較上,我們判彆重要程度的標準都不是唯一無二的;我們有時用這標準,有時用那標準。而標準的轉換,我們並不一定自覺。唯其如此,所以“重要”的意義甚為模糊不清。在史事的比較上,我們用以判彆重要程度的可以有五種不同的標準。這五種標準並不是作者新創齣來的,乃是過去一切通史傢部分地、不加批判地,甚至不自覺地,卻從沒有嚴格地采用的。現在要把它們盡數列舉,並加以徹底的考驗。
  第一種標準可以叫做“新異性的標準”(Standard of Novelty)。每一件曆史的事情都在時間和空間裏占一特殊的位置。這可以叫做“時空位置的特殊性”。此外它容有若乾品質,或所具若乾品質的程度,為其他任何事情所無。這可以叫做“內容的特殊性”。假如一切曆史的事情隻有“時空位置的特殊性”而無“內容的特殊性”,或其“內容的特殊性”微少到可忽略的程度,那麼,社會裏根本沒有所謂“新聞”,曆史隻是一種景狀的永遠持續,我們從任何一曆史的“橫剖麵”可以推知其他任何曆史的“橫剖麵”。一個民族的曆史假若是如此,那麼,它隻能有孔德所謂“社會靜力學”,而不能有他所謂“社會動力學”;那麼,它根本不需有寫的曆史,它的“社會靜力學”就可以替代寫的曆史。現存許多原始民族的曆史雖不是完全如此,也近於如此;所以它們的曆史沒有多少可記。我們之所以需有寫的曆史,正因為我們的曆史絕不是如此,正因為我們的史事富於“內容的特殊性”,換言之,即富於“新異性”。眾史事所具“內容的特殊性”的程度不一,換言之,即所具“新異性”的程度不一。我們判斷史事的重要性的標準之一即是史事的“新異性”。按照這標準,史事愈新異則愈重要。這無疑地是我們有時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所采用的標準。關於這標準有五點須注意。第一,有些史事在當時富於“新異性”的,但後來甚相類似的事接疊發生,那麼,在後來這類事便減去新異性;但這類事的始例並不因此就減去“新異性”。第二,一類的事情若為例甚稀,它的後例仍不失其“新異性”,雖然後例的新異程度不及始例。第三,“新異性”乃是相對於一特殊的曆史範圍而定。同一事情,對於一民族或一地域的曆史而言,與對於全人類的曆史而言,其新異的程度可以不同。例如十四世紀歐洲人之應用羅盤針於航海,此事對於人類史而言的新異程度遠不如其對於歐洲史而言的新異程度。第四,“新異性”乃是相對於我們的曆史知識而言。也許有的史事本來的新異程度很低,但它的先例的存在為我們所不知。因而在我們看來,它的新異程度是很高的。所以我們對於史事的“新異性”的見解隨著我們的曆史知識的進步而改變。第五,曆史不是一盤散沙,眾史事不是分立無連的;我們不僅要注意單件的史事,並且要注意眾史事所構成的全體;我們寫一個民族的曆史的時候,不僅要注意社會之局部的新異,並且要注意社會之全部的新異;我們不僅要注意新異程度的高下,並且要注意新異範圍的大小。“新異性”不僅有“深濃的度量”(Intensive Magnitude),並且有“廣袤的度量”(Extensive Magnitude)。設如有兩項曆史的實在,其新異性之“深濃的度量”可相頡頏,而“廣袤的度量”相懸殊,則“廣袤的度量”大者比小者更為重要。我們的理想是要顯齣全社會的變化所經諸階段和每一段之新異的麵貌和新異的精神。
  假如我們的曆史興趣完全是根於對過去的好奇心,那麼,“新異性的標準”也就夠瞭。但事實上我們的曆史興趣不僅發自對過去的好奇心,所以我們還有彆的標準。
  第二種標準可以叫做“實效的標準”(Standard of Practical Effect)。這個名詞不很妥當,姑且用之。史事所直接牽涉和間接影響於人群的苦樂者有大小之不同。按照這標準,史事之直接牽涉和間接影響於人群的苦樂愈大,則愈重要。我們之所以有這標準,因為我們的天性使得我們不僅關切於現在人群的苦樂,並且關切於過去人群的苦樂。我們不能設想今後史傢會放棄這標準。
  第三種標準可以叫做“文化價值的標準”(Standard of Cultural Values)。所謂文化價值即是真與美的價值。按照這標準,文化價值愈高的事物愈重要。我們寫思想史、文學史或美術史的時候,詳於灼見的思想而略於妄誕的思想,詳於精粹的作品而略於惡劣的作品(除瞭用作形式的例示外),至少有一大部分理由依據這標準。假如用“新異性的標準”,則灼見的思想和妄誕的思想,精粹的作品和惡劣的作品,可以有同等的新異性,也即可以有同等的重要性,而史傢無理由為之軒輊。哲學上真的判斷和文學美術上比較的美的判斷,現在尚無定論。故在此方麵通史傢容有見仁見智之殊。又文化價值的觀念隨時代而改變,故此這標準也每隨時代而改變。
  第四種標準可以叫做“訓誨功用的標準”(Standard of Didactic Utility)。所謂訓誨功用有兩種意義:一是完善的模範;二是成敗得失的鑒戒。按照這標準,訓誨功用愈大的史事愈重要。舊日史傢大抵以此標準為主要的標準。近代史傢的趨勢是在理論上要把這標準放棄,雖然在事實上未必能徹底做到。依作者的意見,這標準在通史裏是要被放棄的。所以要放棄它,不是因為曆史不能有訓誨的功用,也不是因為曆史的訓誨功用無注意的價值,而是因為學術分工的需要。例如曆史中的戰事對於戰略與戰術的教訓,可屬於軍事學的範圍;曆史人物之成功與失敗的教訓,可屬於應用社會心理學中的“領袖學”的範圍。
  第五種標準可以叫做“現狀淵源的標準”(Standard of Genetic Relation with Present Situations)。我們的曆史興趣之一是要瞭解現狀,是要追溯現狀的由來,眾史事和現狀之“發生學的關係”(Genetic Relation)有深淺之不同,至少就我們所知是如此。按照這標準,史事和現狀之“發生學的關係”愈深,愈有助於現狀的解釋則愈重要。大概的說,愈近的曆史和現狀的“發生學的關係”愈深,故近今通史傢每以詳近略遠為旨。然此事亦未可一概而論。曆史的綫索,有斷而復續的,曆史的潮流,有隱而復顯的。隨著社會當前的使命,問題和睏難的改變,久被遺忘的史跡每因其與現狀的切閤而復活於人們的心中。例如吾人今日之於墨翟、韓非、王莽、王安石與鍾相是也。
  以上的五種標準,除瞭第四種外,皆是今後寫通史的人所當自覺地、嚴格地,閤並采用的。不過它們的應用遠不若它們的列舉的容易。由於第三種標準,對文化價值無深刻的認識的人不宜寫通史。由於第五種標準,“知古而不知今”的人不能寫通史。再者要輕重的權衡臻於至當,必須熟習整個曆史範圍裏的事實。而就中國曆史而論,這一點決不是個人一生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所以無論對於任何時代,沒一部中國通史能說最後的話。所以寫中國通史永遠是一種極大的冒險。這是無可如何的天然限製,但我們不可不知有這種限製。
  除瞭“筆削”的標準外,我們寫通史時還有一個同樣根本的問題。經過以上的標準選擇齣來的無數史實,並不是自然成一係統的。它們能否完全被組織成一係統?如是可能,這是什麼樣的係統?上麵說過,眾史事不是孤立無連的。到底它們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關係?同時的狀況,曆史的一“橫切片”的種種色色,容可以“一個有結構的全體之眾部分的關係”(Relation Between Parts of An Organized Whole)的觀念來統馭。但曆史不僅是一時的靜的結構的描寫,並且是變動的記錄。我們能否或如何把各時代各方麵重要的變動的事實係統化?我們能否用一個或一些範疇把“動的曆史的繁雜”(Changing Historical Manifold)統貫?如其能之,那個或那些範疇是什麼?
  我們用來統貫“動的曆史的繁雜”可以有四個範疇。這四個範疇也是過去史傢自覺或不自覺地部分使用的。現在要把它們係統地列舉,並闡明它們間的關係。
  (甲)因果的範疇。曆史中所謂因果關係乃是特殊的個體與特殊個體間的一種關係。它並不牽涉一條因果律,並不是一條因果律下的一個例子。因為因果律的例子是可以復現的;而曆史的事實,因其內容的特殊性,嚴格地說,是不能復現的。休謨的因果界說不適用於曆史中所謂因果關係。
  (乙)發展的範疇。就人類史而言,因果的關係是一個組織體對於另一個組織體的動作,或一個組織體對其自然環境的動作,或自然環境對一個組織體的動作(Action),或一個組織中諸部分或諸方麵的交互動作(Interaction)。而發展則是一個組織體基於內部的推動力而非由外鑠的變化。故此二範疇是並行不悖的。發展的範疇又包括三個小範疇。
  (1)定嚮的發展(Teleogical Development)。所謂定嚮的發展者,是一種變化的曆程。其諸階段互相適應,而循一定的方嚮,趨一定鵠的者。這鵠的不必是預先存想的目標,也許是被趨赴於不知不覺中的。這鵠的也許不是單純的而是多元的。
  (2)演化的發展(Evolutional Development)。所謂演化的發展者,是一種變化的曆程,在其所經眾階段中,任何兩個連接的階段皆相近似,而其“作始”的階段與其“將畢”的階段則劇殊。其“作始”簡而每下愈繁者謂之進化。其“作始”繁而每下愈簡者謂之退化。
  (3)矛盾的發展(Dialectical Development)。所謂矛盾的發展者,是一變化的曆程,肇於一不穩定組織體,其內部包含矛盾的兩個元素,隨著組織體的生長,它們間的矛盾日深日顯,最後這組織體被內部的衝突綻破而轉成一新的組織體,舊時的矛盾的元素經改變而潛納於新的組織中。
  演化的發展與定嚮的發展,矛盾的發展與定嚮的發展,各可以是同一事情的兩方麵。因為無論演化的發展或矛盾的發展,都可以冥冥中趨赴一特定的鵠的。惟演化的發展與矛盾的發展則是兩種不同的事情。
  這四個範疇各有適用的範圍,是應當兼用無遺的。我們固然可以專用一兩個範疇,即以之為選擇的標準,凡其所不能統貫的認為不重要而從事捨棄。但這辦法隻是“削趾適履”的辦法。依作者看來,不獨任何一個或兩三個範疇不能統貫全部重要的史實;便四範疇兼用,也不能統貫全部重要的史實,更不用說全部的史實,即使僅就一個特定的曆史範圍而論。於此可以給曆史中所謂偶然下一個新解說,偶然有廣狹二義:凡史事為四範疇中某一個範疇所不能統貫的,對於這範疇為偶然,這偶然是狹義的偶然;凡史事為四範疇中任何範疇所不能統貫的,我們也說它是偶然,這偶然是廣義的偶然。曆史中不獨有狹義的偶然,也有廣義的偶然。凡本來是偶然(不管狹義或廣義的)的事,謂之本體上的偶然。凡本非偶然,而因我們的知識不足,覺其為偶然者,謂之認識上的偶然。曆史傢的任務是要把曆史中認識上的偶然盡量減少。
  到此,作者已把他的通史方法論和曆史哲學的綱領錶白。更詳細的解說不是這裏篇幅所容許。到底他的實踐和他的理論相距有多遠,願付之讀者的判斷。
  二十九年二月昆明
  ……

前言/序言


《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中國史綱》是一部係統梳理中國曆史脈絡,深入淺齣解讀中華文明輝煌曆程的著作。本書並非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而是以生動的筆觸,將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展現在讀者眼前,猶如一部凝練的史詩,帶領我們穿越時空,領略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本書的編纂,力求打破傳統史學著作的窠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注重人文情懷的融入。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年代、事件和人物,而是著力於挖掘曆史背後的邏輯、文化的影響以及社會變遷的深層原因。從濛昧的遠古時代,到燦爛的青銅文明,從諸子百傢的思想碰撞,到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與更迭,本書都進行瞭精闢的闡述。 內容縱覽: 文明的曙光與早期王國: 本書將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起,追溯遠古先民的足跡,描繪早期部落聯盟的形成,並重點介紹夏、商、周三個朝代的曆史風貌。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深入瞭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以及早期國傢組織的雛形,感受中華文明最初的勃勃生機。青銅時代的輝煌,禮樂製度的建立,以及早期文字的齣現,都將一一展現。 諸子爭鳴與大一統的奠基: 春鞦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思想極其活躍的時代,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一時期百傢爭鳴的盛況。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主要學派的産生、發展及其核心思想,將得到深入的解讀。我們將看到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巨匠是如何塑造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在亂世中孕育齣影響韆年的文化基因。緊接著,秦朝的建立,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推行郡縣製,奠定瞭中國大一統格局的基礎,本書將細緻分析秦朝的製度創新及其曆史意義,以及其短暫而深刻的變革。 漢唐盛世的輝煌與開放: 漢朝的建立,繼承瞭秦朝的統一,並通過“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確立瞭儒傢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主導地位。本書將重點展現漢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的成就,如絲綢之路的開闢,造紙術的發明,史學著作的繁榮,以及邊疆的開拓。隨後,過渡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蕩與文化融閤,佛教的傳入與發展,玄學的興起,都將是重要的敘述內容。唐朝,作為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本書將濃墨重彩地描繪其開放包容的社會風貌,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燦爛,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的巔峰狀態,以及其對周邊國傢的影響。 宋元明清的變革與發展: 宋朝雖然軍事上相對積弱,但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麵卻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如活字印刷術的推廣,火藥的應用,商品經濟的繁榮,理學的興起,以及市民文化的勃興,都將是本書著力展現的部分。元朝的建立,實現瞭中國曆史上又一次大一統,其民族政策、經濟措施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都具有獨特的曆史意義。明朝,作為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統一王朝,本書將關注其政治製度的演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資本主義萌芽的齣現,以及文學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最後,清朝的曆史,將從其入關建立政權,到康乾盛世的輝煌,再到晚清的衰落與變革,進行全麵的梳理。我們將看到中國社會在麵對西方列強衝擊時所經曆的痛苦與掙紮,以及各種改革思潮的湧現。 文化精髓的提煉與現代解讀: 本書在講述曆史事件的同時,更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釋。無論是儒傢的仁義禮智信,道傢的順其自然,還是佛教的慈悲為懷,都貫穿於曆史的進程之中。作者將試圖揭示這些文化基因如何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以及社會結構。同時,本書也將嘗試將曆史的視角延伸至現代,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在其基礎上實現創新與發展。 閱讀價值: 《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中國史綱》適閤所有希望深入瞭解中國曆史與文化的讀者。無論您是學生,還是曆史愛好者,亦或是對中華文明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迪。本書以其清晰的邏輯、流暢的語言、翔實的論據,以及獨特的視角,必將成為您認識中國曆史的一本不可或缺的經典讀物。它不僅是一部曆史的教科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讓我們在迴溯曆史的長河中,理解中華民族的過去,把握當下的機遇,展望美好的未來。 本書強調“經典隨行”,意味著它不僅僅是一本擺放在書架上的書,而是希望成為讀者隨時隨地可以翻閱的伴侶。通過輕鬆易懂的敘述方式,讓晦澀的曆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習曆史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它緻力於讓更多人能夠便捷地接觸和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曆史,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進程往往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悠久農業文明的國傢來說,農業經濟更是重中之重。這本書的“中國史綱”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關於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係統梳理。從原始農業的起源,到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模式,再到不同朝代在土地製度、灌溉技術、作物改良等方麵的進步,我都希望能有詳細的介紹。我特彆想瞭解,中國古代的土地製度是如何演變的,比如井田製、均田製、土地兼並等,以及這些製度的變化對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另外,我也對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感興趣,比如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的生産和貿易,以及商業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評分

最近在思考中國社會結構和階層變遷的問題,總覺得曆史的經驗對於理解當下非常有啓發。這本書的“中國史綱”部分,我希望能看到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演變的詳細描繪。從早期部落的形成,到封建社會的士農工商,再到不同時期士大夫階層的興起和衰落,以及商人階層的地位變化,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我。我希望書中能夠分析這些社會階層是如何形成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以及它們在曆史進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例如,科舉製度的齣現對社會階層流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農業技術的進步如何影響瞭農村社會結構?城市化進程又是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階層分布?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矛盾的分析,比如農民起義的根源,以及統治階級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

評分

我最近在思考國傢治理的模式和挑戰,所以這本書的“中國史綱”部分,我想重點關注中國古代的行政管理和法律製度。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介紹不同朝代的中央集權製度是如何建立和運作的,比如丞相製度、禦史製度、監察製度等,以及它們在不同時期的演變。同時,我也對中國古代的法律體係非常感興趣,想瞭解不同朝代的法律有哪些特點,它們是如何維護社會秩序的,以及法律的製定和執行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更直觀地理解古代的司法實踐。另外,對於地方行政管理,比如州縣製的演變,以及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我也充滿好奇。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對中國古代高效而復雜的治理體係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最近迷上中國曆史,想找一本通俗易懂又比較全麵的書來入門,偶然間看到瞭這套“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隻是粗略翻瞭一下,但從目錄和前言來看,這本書的架構設計相當閤理。它似乎不是那種按朝代簡單堆砌史實的教科書,而是更注重從宏觀層麵勾勒中國曆史的發展脈絡,並試圖將不同時期的文化、思想、政治、經濟等元素有機地結閤起來,展現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中國。這一點特彆吸引我,因為我總覺得曆史不隻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是普通人的生活,是思想的碰撞,是文明的演進。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梳理,比如儒傢、道傢、法傢等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中國社會的走嚮。另外,對於中國古代科技和藝術的發展,我也充滿好奇,希望書中能有精彩的論述,讓我瞭解我們祖先在這些領域的輝煌成就。這本書的名字“經典隨行”,也給我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好像它能成為我學習路上的良師益友,隨時陪伴我探索中國曆史的無窮魅力。

評分

讀史以明智,這句話我一直深以為然。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的曆史,是理解其現在和預測其未來的重要前提。這本“中國史綱”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清晰的中國曆史框架,讓我對夏商周的早期文明、秦漢的統一帝國、唐宋的繁榮盛世、明清的漸次轉型,以及近代以來風雲變幻的中國,都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我特彆期待書中對中國文化如何在一係列曆史事件中得以傳承、發展甚至突破的闡述。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是如何與本土文化融閤的?儒傢思想在不同朝代經曆瞭怎樣的演變和再詮釋?還有,對於中國古代的經濟體係,比如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以及它們如何支撐起龐大的帝國,我也想深入瞭解。這本書的名字“經典隨行”,也暗示瞭它可能包含一些經典的史學論述或解讀,我非常期待能從中汲取智慧。

評分

我近期正在研究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的,這本書的“中國史綱”部分,我想重點關注這方麵的內容。我希望它能係統地梳理中國古代主要的哲學流派,比如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等,分析它們的思想精髓,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解讀、應用和演變的。特彆想瞭解儒傢思想如何從一種學術流派發展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兩韆多年的主流意識形態,以及它在政治、教育、傢庭等領域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我也對道傢思想的超然與入世,以及法傢思想的務實與嚴苛,在實際政治運作中的體現感到好奇。此外,書中對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是如何與宗教、藝術、科學相結閤的論述,也非常吸引我。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理解中國古代思想傢是如何看待世界、人生和社會,以及他們的智慧是如何流傳至今的。

評分

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離不開對她曆史的深入瞭解。這本“中國史綱”似乎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入口。我特彆想看到書中是如何將曆史事件與文化現象相結閤來展現的。比如,在唐朝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下,文學、藝術、音樂是如何繁榮的?在宋朝經濟發達的時代,市民文化是如何興起的?我希望書中能有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藝術品、建築風格等進行介紹,並分析它們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世界的。另外,對於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比如四大發明,以及天文學、醫學、數學等領域的發展,我也希望能有詳細的闡述,瞭解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本書的名字“經典隨行”,也讓我聯想到,它可能包含瞭對一些經典文化符號或事件的解讀,這對我深入理解中國文化非常有幫助。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和權力運作非常感興趣,尤其想弄清楚不同朝代是如何建立、維持和最終走嚮衰亡的。這本書的“中國史綱”部分,從書名上來看,應該會係統地梳理中國曆史上主要的朝代更迭和政治演變。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羅列時間綫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分析背後的原因和規律。比如,是什麼樣的社會矛盾和經濟基礎導緻瞭王朝的覆滅?不同朝代的統治者是如何鞏固權力的?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如何演變的?科舉製度在其中又起到瞭怎樣的作用?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權力製衡機製的探討,以及不同時期政治思想的流變。例如,從分封製到郡縣製,再到後來的監察製度的完善,這些製度的變遷如何影響瞭國傢的統一和穩定。還有,對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政治人物,我期待書中能有深入的解讀,分析他們的決策動機和曆史影響,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評判。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對外交流和文化傳播非常著迷。這本書的“中國史綱”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關於中國與周邊國傢以及更遠地區交往的曆史。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繁榮,佛教的傳入和傳播,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如何影響瞭世界,以及在不同時期,中國是如何應對來自外部世界的挑戰和機遇的。我特彆期待書中對“中華文明”如何形成和發展,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並不斷吸收外來文明的論述。比如,在與遊牧民族的互動中,中國文化發生瞭哪些變化?在與西方世界的早期接觸中,中國是如何看待和迴應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細緻的史料分析,讓我瞭解這些交流的細節和影響。另外,我也想瞭解中國古代在軍事、航海、天文等領域的成就,以及這些成就如何體現在其對外交流的曆史中。

評分

我最近在思考中國古代的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這本書的“中國史綱”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關於這方麵的內容。我希望書中能描繪齣不同時期中國主要城市的風貌,比如漢代的長安、唐代的洛陽、宋代的汴京,以及明清時期的北京、南京等。我想瞭解這些城市的規模、布局、建築風格,以及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同時,我也對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態充滿好奇,比如他們的衣食住行、娛樂方式、社會交往等等。我希望書中能通過一些生動的史料描述,讓我感受到古代城市生活的脈動。另外,我也想瞭解古代的商業街區、市集、會館等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在城市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對中國古代的城市文明有一個更具體、更生動的認識。

評分

1918年7月,經過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轟動一時,不過兩月就再版。《 中國哲學史大綱 》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係統地應用資産階級觀點和方法寫成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具有反封建的進步的曆史意義,在中國哲學史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評分

給學校裏麵學生買的,班級學生共同閱讀,京東搞活動時買書是少不瞭的,優惠力度大,價格便宜,書的質量大多都很不錯,有些在運輸途中有點汙損,京東物流很棒。希望活動多點,價格再便宜點。

評分

呂思勉先生的大作,還沒有認真讀,感覺書的質量不錯,還有書簽也是美美噠,包裝也挺好,快遞也很快呢。

評分

很不錯的書,愛好曆史的看著挺不錯的

評分

大師張蔭麟的代錶作品,一定要好好拜讀一番

評分

《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中國政治思想史》原名《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係1935年呂思勉在上海光華大學的演講。作者以獨到的眼光,首先對中國政治思想史作瞭時期與派彆的劃分,進而對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雖是演講的記錄,但也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論斷,新穎獨特,富有啓發性。閱讀本書,讀者不僅可以把紛繁的諸子思想和曆代政治主張理清頭緒,更會對中國政治思想有一番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章節安排簡要得當,文字技巧活潑動人,思想智慧透徹通達,隨時流露齣作者的纔情與用心,不僅被譽為“曆史教科書中最好的一本‘創作’”(陳夢傢語),更是一種彆具一格的通史讀物

評分

作者依據自己的曆史觀,對東漢前的中國史實作瞭較為嚴格的選擇和取捨,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玩索所得”融會貫通,用講故事的方式寫齣其間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及若乾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這本書章節安排簡要得當,文字技巧活潑動人,思想智慧透徹通達,隨時流露齣作者的纔情與用心,不僅被譽為“曆史教科書中最好的一本‘創作’”(陳夢傢語),更是一種彆具一格的通史讀物。

評分

此書名聲在外,曆史教科書中最好的一本 “創作”。這一版本的紙質印刷都很入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