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画意2: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

禅诗画意2: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严,翟艳春 著
图书标签:
  • 禅诗
  • 宋诗
  • 绘画
  • 印严
  • 禅画
  • 中国画
  • 艺术
  • 文化
  • 诗歌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4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61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16
字数:2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僧诗滥觞于东晋南北朝,至宋而大盛。两宋是儒释道三家高度融合的时代,不但文人士子深受佛学禅理的影响,僧人也往往深谙儒学,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诗僧作品的气象,独树一帜,流传并影响后世。宋代的诗僧,据厉鹗《宋诗纪事》记载有240人。可以说,随着中晚唐禅宗的兴盛,僧诗创作至宋也进入了鼎盛时期。而僧侣们创作诗歌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体道悟禅、阐化宣导,重点是佛理禅意。因此,他们或穷事观理,针砭时弊;或咏物言志,悲国忧民;或明禅悟道,作偈传灯。
  宋代僧侣的诗歌风格有三:
  一、清逸:宋代僧诗的内容大多与水边林下的清逸生活有关,在一山一水、一花一草的吟咏中阐释禅理,表明佛性。
  二、空灵:空并非虚无之义,而是一切存有之事为缘起,没有独立的实体,假而不实,缘起性空。所以一切当体即空,如幻如化,不可执取。
  三、平常心:平常心是源自于对万法实相的把握。普济的《五灯会元》载: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答“用功”。问“如何用功?”答:“饥来吃,困来眠。”那么这和平常人有何不同呢?禅师答:“不同”“如何不同?”回答说:“他吃饭是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正是禅师们修行途中所得给我们的启示,和智慧。让我们以一颗平常、柔和、恬淡的心去感受世间的蝉鸣风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让我们在“一朝风月”中领悟“万古长空”。《禅诗画意2: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精选一百首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禅意诗,辑诗入画。让我们以一颗平常、柔和、恬淡的心去感受世间的蝉鸣风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让我们在“一朝风月”中领悟“万古长空”。《禅诗画意2: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精选一百首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禅意诗,一诗配一作者的亲笔画,在欣赏美诗的同时欣赏美图,对于古代诗歌爱好者来说也是一大美事。

作者简介

  印严,法号源静,俗名钟义波,中国当代青年僧侣国画家。1970年2月出生于云南省大姚县,1986年礼著名画家居派第二代传人张剑萍为师作入室弟子,学习居派画技。1988年5月礼岭南诗人陈豪为师 ,习旧体诗律.又礼著名书画家祝国沛为师,习书法篆刻,1989年始国画、诗词、篆刻作品在市级报刊发表。1990年礼岭南诗词五大家之一的著名书法家、诗人、作家徐续为师。1995年初第一次入广州光孝寺,遇92岁的慧莲大师点化,皈依佛门,礼恩师本焕老和尚为师,取法名常权。

内页插图

目录

临终偈
居天柱山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
有省偈
杂诗
自题月轩
送僧
怀广南转运陈学士
书惠崇师房
秋径
早秋闲寄宇昭
书杭州西湖涉公堂
宿西山精舍
酬赠梦真上人
泛若邪溪
夜感
寄云水禅师
吊长禅师
书林逸人壁
池上鹭分赋得明字
访杨云卿淮上别业
幽居即事
寺居寄简长
留题云门寺
西来意颂诗
赠林逋处士
酬苏屯田西湖韵
酬伉上人
送小白上人归华顶
淮上
山中
山中
小溪
自叹
古意
寄月禅师
次韵奉酬仲灵岁暮还西坞见寄
题宪师壁
上仁宗皇帝乞还山
题逆旅壁
早梅
贻显宗上人
送王山人归千峰
送王山人归隐
山居
白云庄
游钟山
钟山即事
闲田地
赞师偈
蝇子透窗偈
颂德山彻悟偈
退黄龙院作
偶成
题西林壁
临平道中
卜居智果答方外
口占绝句
秋江
江上秋夜
绝句
山光寺
绝句
题梵天寺
追和守诠诗道
题西湖僧舍壁
北山垂云庵
绝句
南台静坐
题胜业寺
绝句
白云庵
千峰顶上
归云亭
夏云
天开岩
投机偈
终日看天
开悟诗
见花悟道
有省偈
绝句
十四夜观月张氏楼
槿花
赠赵伯鱼
寄无垢居士
绝句
新妇骑驴
绝句
一兔横身
晚春
静林寺古松
庭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日
偶然
山中夜坐
宿天台
悟道诗
春有百花
后记

精彩书摘

  《禅诗画意2: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
  遇贤��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お�
  【作者】��
  遇贤(922—1009)宋初江苏长洲东禅寺僧。俗姓林,姑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性嗜酒,酒量极大,时人皆称之“林酒仙”。他多才多艺,每预言,多有应验。喜赋诗,诗风通俗明快,清婉自然。�お�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象征意味的禅理诗。��
  从现存各种有关历史资料来看,遇贤是一位特立独行,很有个性特征的有道高僧。酒仙坐生五代吴越之地,目睹中原各朝兴亡倏忽,虽出家为僧,又日日醉酒,头脑却极为清醒。也可以说是一位隐于佛隐于酒的有识之士。从本诗来看,可见其用心。尽管这七言四句写得平淡无奇,但其内容却非常深远广大,含蕴着非常深刻的哲理,给人们以居安思危的善良规箴。这样的诗当然不可能是出于糊涂酒鬼之手了。诗歌在行文用韵方面的民歌倾向也很明显。��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长江下游,江天一色,江阔浪巨,不是平常的小溪小流。行舟至此,舟子和乘客都是全神贯注,不敢掉以轻心,唯恐不测。��
  “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如果风平浪静,或弃舟上岸,那就没有风波之险了。但千万留意,“无风险处最风险”,自己若心中大意,无处不是危机之地。若能做到“还似有波时用心”,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那么就可保平安了。在此,扬子江头比喻滚滚的红尘,在这里波深浪急。行人在这里,总是浅吟长叹,迷惑不已。是啊,在浩浩红尘中,人是何等容易失去自性。有此一觉悟,等悟到空心大法,还要像面对风浪时一般专心。��
  诗人提出的是一个人生处世的态度的重要问题。自然界有风浪,在社会生活中则有更多的风浪,关键是要保持心的湛然本性,不居内外及中间,用清凉的智慧对待一切因缘,用透明的心观照世界,在无明习气所熏染的五浊人间,涵养自性之光,以驱除生命的幽暗。人们常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全都是说的平时忽视本性修炼这问题。遇贤用诗的形式把它提出来,引人思考,叫人警策。��
  自题月轩��
  德聪��
  轩前辘轳转冰盘,轩里诗成彻骨寒。��
  多少人来看明月,谁知倒被明月看。�お�
  【作者】��
  德聪(944—1017),宋初浙江松江畲山僧。俗姓仰,姑苏张潭(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初受戒于梵天寺,后遍参名师,深得教益。然治学能融会贯通,不受教条约束,尤不喜死背经典。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结庐于畲山东峰,终老于斯。传说时有名大青、小青二虎为之侍卫。能诗,诗风清俊雅致,颇有名。于天禧元年(1017)跌坐而终。�お�
  【赏析】��
  德聪题在畲山本寺月轩中的这首绝句很有味道,寒灵雅巧,引人深思。大约是秋季某月一个望日之夜,作者在月轩中对月吟诗。夜已深,诗亦成。作者突然心血来潮:除我之外,还有多少人在观赏月亮啊!其实,被看的不是月亮而是人。构思之新颖,想象之丰富,的确出人意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睿智的思想,豁达的胸怀,以及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激情。��
  “轩前辘轳转冰盘,轩里诗成彻骨寒”,禅师在轩前汲水,天上明月映现在水中,辘轳摇转着水中明月。轩里吟诗,禅师内心冷峻如冰轮寒更。以明月指禅心。那冰盘般清凛的明月,正是一颗空寂的禅心。抱着这颗禅心,便是诗成也透露着清寒。��
  “多少人来看明月”,如此皎洁的禅心,不知引发多少人来仰羡,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一盏心灯呢!明月表征涅盘妙心,此心亘古至今朗朗寂照,远离染净、明暗两边,不生不灭,无变无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强以之明月为喻,而吾人本自具足,无欠无余,凡不能减,圣不能添。古往今来,多少学人遍参善知,行脚万里,无非是见此涅盘妙心,证悟实相。然而求道者多,而能息却驰求,肯心自许的毕竟寥寥,满目皆“看明月”汉而已。��
  “谁知倒被明月看”,只知道看月亮,反过来,明月不也正看着你吗!悟则吾心是月,迷则月是月,我是我,月永远高挂天上,我永远轮回不断。吾人只知远慕圣道,高山仰止;殊不知涅盘妙心无不在寂照干坤,无时无刻不在照见法界万有。��
  送僧��
  士可��
  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
  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
  他年访禅师,宁惮路歧赊。�お�
  【作者】��
  士可(生卒年不详),北宋天圣间(1023—1032)僧人,福建人。�お�
  【赏析】��
  从诗文中可知为一位云游四方,阅历丰富的苦行僧。士可与之交好,并写此送别诗。云游苦行僧也有他的山寺,所以士可在此订下约言:他年不管路途多远,也要去拜访这位朋友。��
  “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僧人只须一钵,就可以为生走遍天涯。而随缘了业,是这一生的生活态度。大意可总括为:一缸兼一钵,到处是生涯。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只要有山的地方都有寺院,那么,哪里都可以落脚为家了。谓这位苦行僧有山必到,到山中寺内瞻礼,参学问道,随心而行止,何等洒脱的态度。也表现了禅子们四海为家的无滞无碍的大自在境界。��
  “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句,到了吴地,因为雪落在竹笠上,让我感到竹笠重了许多。到了楚地,走过草地花丛,连鞋子也沾染了香味。以“笠”、“鞋”入诗,表现了行脚僧们访道无穷的诗意与禅趣,他们与自然为友,踏着的无不是诗意,沾着的无不是佛香。是如此的诗意勃发,怪不得他们乐此而不疲!��
  “他年访禅师,宁惮路歧赊”为了能拜访参学于有道禅师,哪怕崎岖曲折,遥远漫长的路。写僧衲们果敢无畏的寻道精神,学无常师,遍历为尚,不为虚名,但求实得。
  诗中表现了出家僧人以天地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随缘任运、自在无碍的境界,和访道不懈的精神。他们与大自然为友,竹笠上吴地的天空飘落的洁白的雪花,草鞋上楚地鲜花的芬芳,无不为行脚僧们的云水生涯增添了无穷的诗意与禅趣。��
  ……

前言/序言


禅意流转,画境新生:印严笔下的宋代禅风 在这幅卷轴缓缓铺展的意境之中,我们得以窥见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窥见他们在浮世喧嚣中寻求的片刻澄明。本书《禅诗画意2: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并非简单地将诗与画并置,而是深入挖掘了印严先生作为当代艺术家,如何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理解,重塑并诠释那些流传千古的宋代禅诗。这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将古人“心中之景”转化为今人“眼底之境”的艺术实践。 宋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和谐的时代。一方面,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常有失意,另一方面,却孕育了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得原本飘逸洒脱的文人画更添一层哲思的韵味。那些简淡的山水,空灵的意象,枯寂的梅竹,无不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世事无常的洞察,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从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中诗书自华”,到陆游的“纸屏风竹,自是闲中人”,再到黄庭坚的“不语能令山僧笑,肯来白足踏苍苔”,每一首禅诗都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宋代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以最简洁的语言,触及最深刻的道理,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然而,文字的力量终究有限,诗歌的意境,往往需要具象化的载体来抵达更广泛的受众。这便是绘画的使命。宋代绘画,尤其是文人画,与禅宗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画家们不再拘泥于写实的描摹,而是追求“意”的表达,“神”的传达。他们笔下的山水,往往是心中山水的写照,是禅定状态下的观照。一抹淡墨,几笔枯枝,都可能成为表达“空寂”之美的载体。山峦的巍峨,暗示着宇宙的宏大;水流的潺潺,象征着生命的流转;寥寥数笔的人物,则可能是孤独的行者,或是参禅入定的僧人。这些画面,与那些简练而意蕴深远的禅诗,在精神上形成了完美的契合,彼此辉映,相得益彰。 印严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能够捕捉并再现这种“诗画合一”精神的艺术家。他并非简单地为每一首宋代禅诗配上一幅画,而是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深刻体悟,对宋代文人精神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绘画语言的精湛运用,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他的画作,是对那些经典禅诗的再解读,是对宋代文人心灵世界的再发现。他并非在模仿古人,而是在继承古人的精神,并以当代的视角,赋予其新的生命。 本书所呈现的,正是印严先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的结晶。他所选择的一百首宋代禅诗,并非随机挑选,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刻的禅机,每一首都能够引发他创作的灵感。这些诗歌,涵盖了从佛教公案的解读,到人生哲理的阐述,从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到对内心世界的剖析。例如,当他面对“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样的诗句时,他所构思的画面,绝不仅仅是四季景色的堆砌。他会捕捉“闲事挂心头”与“无闲事”之间的张力,通过画面中的留白、笔墨的疏淡,以及意象的选择,来表达放下执念,回归当下,从而获得内心平静的禅境。他的画,是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视觉化的“参禅”入口,让那些抽象的禅理,变得触手可及。 反之,当他面对一幅山水画,他也能从中解读出隐藏的诗意,挖掘出与宋代禅诗相契合的精神内核。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却又与宋代文人画追求的“逸气”一脉相承。他可能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崇山峻岭,在云雾缭绕中暗示着“无所得”的空寂;他可能用淡雅的色彩描绘出溪流潺潺,在静谧的氛围中传递着“随缘”的智慧。他的画,是听得到声音的,是能够让人“闻到”诗意的。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宋代禅诗与绘画。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之中。印严先生的画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精神世界的窗口,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感受那些圣贤智者的心灵轨迹。他没有将自己置于叙述者的位置,而是将读者置于观赏者、体验者的位置,鼓励我们通过画面去感受,通过诗歌去思考,从而达到一种“观画即参禅,读诗亦悟道”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印严先生的创作,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在当代依旧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他的作品,是对传统的一次致敬,也是一次创新。他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古人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通过当代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这不仅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容易地接触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次与宋代文人精神的深度碰撞。从描绘隐逸山林的闲适,到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从体悟宇宙万物的规律,到追求内心的解脱自在,每一组诗与画的组合,都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精神世界。印严先生的画笔,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随着诗句的意境而起伏,随着禅意的流转而生发。他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情感的起伏;他用线条的刚柔曲直,来刻画事物的本质;他用色彩的虚实明暗,来营造空间的深度。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一次成功的“意境重构”,都是一次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演绎。 例如,当我们阅读到描绘高僧参禅的诗句时,印严先生的画作可能呈现出一位独坐禅榻的僧人,眼神空灵,周遭环境极为简朴,甚至连一盏灯都没有,只有窗外的一轮明月,将清冷的光辉洒落在僧人的身上。这种极致的简练,恰恰传达了“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境界。又如,当诗歌描绘了山水中的隐士生活,他的笔下可能会出现茅屋一座,掩映在苍翠的山林之中,屋前溪流潺潺,几株梅花傲然绽放。画面虽静,却充满了生机,透露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 本书的编排,也极具匠心。每一首诗都配以印严先生的绘画作品,并附有诗句原文以及必要的注解。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使得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书中的导读部分,将对宋代禅宗的历史背景、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以及印严先生的创作理念进行深入的阐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解读框架。 总而言之,《禅诗画意2: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是一本集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图书。它不仅是对宋代禅诗的一次生动注解,也是印严先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力实践。通过本书,我们得以在繁忙的生活中,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精神的升华。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体悟无限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艺术、关于禅的深刻体验。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蓬勃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禅诗画意2》,我只想用“惊喜”来形容我的感受。我一直以为,禅诗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感悟,难以通过外在的艺术形式来辅助。然而,印严先生的画作,却打破了我的这一认知。他并非简单地为诗句配图,而是通过自己的笔墨,对诗句进行了二次创作,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我曾多次仔细端详他画中的细节,比如一抹淡淡的远山,几片飘落的枯叶,抑或是一弯浅浅的溪流,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却巧妙地呼应着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这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让我对宋代禅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印严先生的艺术造诣佩服不已。

评分

我一直觉得,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是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禅诗画意2》恰恰是这样一本让我深受触动的书。印严先生的画,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构图,只有最纯粹的水墨,最质朴的笔触,却能传递出一种直击灵魂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他画中那种淡淡的疏离感,仿佛将观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地。每当我感到浮躁时,便会翻开这本书,看着那些意境悠远的山水,读着那些充满智慧的禅诗,内心便会渐渐平静下来。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就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抚慰,所净化。

评分

初次接触《禅诗画意2》,我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涉猎的读者,我早已知道宋代是禅宗兴盛的时期,也知道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禅诗。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禅意,通过绘画具象化,一直是一个让我感兴趣的问题。印严先生的画作,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他的画,并非那种工笔细描,而是充满了写意的神韵。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山川的意境,人物的神态,甚至是风的气息。这种“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与禅诗追求的“意境”完美契合。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留白”的运用,画面中的留白之处,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让观者可以自行去填充,去感受,去体悟诗句背后的禅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品,是能够触及人心最深处,引发共鸣的。而《禅诗画意2》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印严先生的画,有一种独特的静气,它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是源自画家内心深处的宁静。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自然景物的画作,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山峦的巍峨、溪流的潺潺、竹林的清幽。这些画面,与宋代禅诗中那些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领悟的诗句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我常常会在午后,泡上一杯清茶,在窗边翻阅此书,看着画,读着诗,仿佛自己也化身为画中的一景,与山水同在,与禅意共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难得的。

评分

我对宋代禅诗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感悟,总觉得隔了一层纱。直到看到了《禅诗画意2》,印严先生的笔触,像是用最温和的方式,轻轻揭开了那层纱。他并非直接描摹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捕捉诗歌背后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禅意。你看那幅配着“花开花落凭谁问”的画,没有直接画出花朵的凋零,而是用几笔淡墨勾勒出一株枯败的藤蔓,几片落叶斜斜地搭在枝头,营造出一种无声的苍凉,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淡淡喟叹。这种“意会”而非“描绘”的表达方式,让我对禅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开始意识到,禅诗的妙处,恰恰在于其留白,在于其引发的联想,而印严先生的画,便是这留白之处最生动的注脚,最巧妙的延展。

评分

《禅诗画意2》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心灵慰藉。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够有这样一本书,让我得以片刻的宁静,实属难得。印严先生的画,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它们与宋代禅诗的结合,更是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我喜欢他画中那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喜悦,以及那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每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就能走进一个与世隔绝的清净世界,与古人对话,与禅意共舞。这种精神的洗礼,是我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它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翻阅《禅诗画意2》,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印严先生的画,是他在读懂了宋代禅师们的心境之后,用画笔做出的回应。他并非仅仅是配图,而是与诗句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共振。例如,当读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时,他并没有描绘四季分明的景色,而是用一幅写意的山水,留白处点缀着几笔淡淡的云烟,一株孤傲的松柏,似乎在诉说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幅画,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好时节”,却让我们在看到它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适,仿佛“闲事”真的从心头消散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让我对“禅”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初次接触《禅诗画意2》,就被它所营造的东方美学氛围所吸引。印严先生的画作,有一种天然的宁静感,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我并非学画之人,但能明显感受到他笔墨的功力。尤其是在表现山水景致时,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山峦的巍峨、云雾的缥缈。这种写意的手法,恰好与宋代禅诗中那种“不落言筌,直指本心”的意境相契合。我常常觉得,他的画,是对禅诗的一种无声的解读,是画家将自己对禅宗的理解,通过视觉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当我读到某首诗,一时难以领会其深意时,再看看印严先生的画,往往能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诗句背后所隐藏的禅机。

评分

初读《禅诗画意2: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便被那股沉静而悠远的东方美学深深吸引。书中收录的宋代禅诗,本身就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哲思,而印严先生的画作,无疑为这些诗句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我并非佛教徒,也非专业书画家,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对美有执着追求的普通读者。初翻开,就被那些水墨淋漓的画卷所震撼。墨色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疏密曲折,无不透露出画家深厚的功力和对禅宗意境的精准把握。每一幅画都像一首无声的诗,与文字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让我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宋代文人雅士的静谧世界。

评分

在翻阅《禅诗画意2》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真正的艺术,不在于技巧的炫技,而在于情感的传递和精神的共鸣。印严先生的画,正是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他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最深邃的意境。我尤其赞赏他对禅诗的理解,他不是简单地将诗句描绘出来,而是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画中,与诗句形成一种微妙的对话。当我看到他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配的画时,我仿佛听到了那回荡在山谷中的人语声,感受到了那份空灵与寂静。这种“移情入画”的艺术手法,让我对宋代禅诗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

很好,当天下单,当天到,京东很给力。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当天下单,当天到,京东很给力。非常满意

评分

满意,发货快

评分

还可以,质量还可以。

评分

真是太美了,是好书呀

评分

物流送货快,产品质量好。

评分

真是太美了,是好书呀

评分

印刷清晰,质量较好。

评分

印刷清晰,质量较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