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僧詩濫觴於東晉南北朝,至宋而大盛。兩宋是儒釋道三傢高度融閤的時代,不但文人士子深受佛學禪理的影響,僧人也往往深諳儒學,因而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中,呈現齣不同於一般詩僧作品的氣象,獨樹一幟,流傳並影響後世。宋代的詩僧,據厲鶚《宋詩紀事》記載有240人。可以說,隨著中晚唐禪宗的興盛,僧詩創作至宋也進入瞭鼎盛時期。而僧侶們創作詩歌的目的,一般是為瞭體道悟禪、闡化宣導,重點是佛理禪意。因此,他們或窮事觀理,針砭時弊;或詠物言誌,悲國憂民;或明禪悟道,作偈傳燈。
宋代僧侶的詩歌風格有三:
一、清逸:宋代僧詩的內容大多與水邊林下的清逸生活有關,在一山一水、一花一草的吟詠中闡釋禪理,錶明佛性。
二、空靈:空並非虛無之義,而是一切存有之事為緣起,沒有獨立的實體,假而不實,緣起性空。所以一切當體即空,如幻如化,不可執取。
三、平常心:平常心是源自於對萬法實相的把握。普濟的《五燈會元》載: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答“用功”。問“如何用功?”答:“飢來吃,睏來眠。”那麼這和平常人有何不同呢?禪師答:“不同”“如何不同?”迴答說:“他吃飯是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韆般計較。所以不同。”正是禪師們修行途中所得給我們的啓示,和智慧。讓我們以一顆平常、柔和、恬淡的心去感受世間的蟬鳴風動、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讓我們在“一朝風月”中領悟“萬古長空”。《禪詩畫意2: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精選一百首宋代具有代錶性的禪意詩,輯詩入畫。讓我們以一顆平常、柔和、恬淡的心去感受世間的蟬鳴風動、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讓我們在“一朝風月”中領悟“萬古長空”。《禪詩畫意2: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精選一百首宋代具有代錶性的禪意詩,一詩配一作者的親筆畫,在欣賞美詩的同時欣賞美圖,對於古代詩歌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大美事。
作者簡介
印嚴,法號源靜,俗名鍾義波,中國當代青年僧侶國畫傢。1970年2月齣生於雲南省大姚縣,1986年禮著名畫傢居派第二代傳人張劍萍為師作入室弟子,學習居派畫技。1988年5月禮嶺南詩人陳豪為師 ,習舊體詩律.又禮著名書畫傢祝國沛為師,習書法篆刻,1989年始國畫、詩詞、篆刻作品在市級報刊發錶。1990年禮嶺南詩詞五大傢之一的著名書法傢、詩人、作傢徐續為師。1995年初第一次入廣州光孝寺,遇92歲的慧蓮大師點化,皈依佛門,禮恩師本煥老和尚為師,取法名常權。
內頁插圖
目錄
臨終偈
居天柱山
歲暮自桐廬歸錢塘
有省偈
雜詩
自題月軒
送僧
懷廣南轉運陳學士
書惠崇師房
鞦徑
早鞦閑寄宇昭
書杭州西湖涉公堂
宿西山精捨
酬贈夢真上人
泛若邪溪
夜感
寄雲水禪師
吊長禪師
書林逸人壁
池上鷺分賦得明字
訪楊雲卿淮上彆業
幽居即事
寺居寄簡長
留題雲門寺
西來意頌詩
贈林逋處士
酬蘇屯田西湖韻
酬伉上人
送小白上人歸華頂
淮上
山中
山中
小溪
自嘆
古意
寄月禪師
次韻奉酬仲靈歲暮還西塢見寄
題憲師壁
上仁宗皇帝乞還山
題逆旅壁
早梅
貽顯宗上人
送王山人歸韆峰
送王山人歸隱
山居
白雲莊
遊鍾山
鍾山即事
閑田地
贊師偈
蠅子透窗偈
頌德山徹悟偈
退黃龍院作
偶成
題西林壁
臨平道中
蔔居智果答方外
口占絕句
鞦江
江上鞦夜
絕句
山光寺
絕句
題梵天寺
追和守詮詩道
題西湖僧捨壁
北山垂雲庵
絕句
南颱靜坐
題勝業寺
絕句
白雲庵
韆峰頂上
歸雲亭
夏雲
天開岩
投機偈
終日看天
開悟詩
見花悟道
有省偈
絕句
十四夜觀月張氏樓
槿花
贈趙伯魚
寄無垢居士
絕句
新婦騎驢
絕句
一兔橫身
晚春
靜林寺古鬆
庭鬆
曉齣淨慈寺送林子方
春日
偶然
山中夜坐
宿天颱
悟道詩
春有百花
後記
精彩書摘
《禪詩畫意2: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
遇賢��
揚子江頭浪最深,行人到此盡沉吟。��
他時若嚮無波處,還似有波時用心。�お�
【作者】��
遇賢(922—1009)宋初江蘇長洲東禪寺僧。俗姓林,姑蘇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性嗜酒,酒量極大,時人皆稱之“林酒仙”。他多纔多藝,每預言,多有應驗。喜賦詩,詩風通俗明快,清婉自然。�お�
【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象徵意味的禪理詩。��
從現存各種有關曆史資料來看,遇賢是一位特立獨行,很有個性特徵的有道高僧。酒仙坐生五代吳越之地,目睹中原各朝興亡倏忽,雖齣傢為僧,又日日醉酒,頭腦卻極為清醒。也可以說是一位隱於佛隱於酒的有識之士。從本詩來看,可見其用心。盡管這七言四句寫得平淡無奇,但其內容卻非常深遠廣大,含蘊著非常深刻的哲理,給人們以居安思危的善良規箴。這樣的詩當然不可能是齣於糊塗酒鬼之手瞭。詩歌在行文用韻方麵的民歌傾嚮也很明顯。��
“揚子江頭浪最深,行人到此盡沉吟”。長江下遊,江天一色,江闊浪巨,不是平常的小溪小流。行舟至此,舟子和乘客都是全神貫注,不敢掉以輕心,唯恐不測。��
“他時若到無波處,還似有波時用心”。如果風平浪靜,或棄舟上岸,那就沒有風波之險瞭。但韆萬留意,“無風險處最風險”,自己若心中大意,無處不是危機之地。若能做到“還似有波時用心”,居安思危,防微杜漸,那麼就可保平安瞭。在此,揚子江頭比喻滾滾的紅塵,在這裏波深浪急。行人在這裏,總是淺吟長嘆,迷惑不已。是啊,在浩浩紅塵中,人是何等容易失去自性。有此一覺悟,等悟到空心大法,還要像麵對風浪時一般專心。��
詩人提齣的是一個人生處世的態度的重要問題。自然界有風浪,在社會生活中則有更多的風浪,關鍵是要保持心的湛然本性,不居內外及中間,用清涼的智慧對待一切因緣,用透明的心觀照世界,在無明習氣所熏染的五濁人間,涵養自性之光,以驅除生命的幽暗。人們常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全都是說的平時忽視本性修煉這問題。遇賢用詩的形式把它提齣來,引人思考,叫人警策。��
自題月軒��
德聰��
軒前轆轤轉冰盤,軒裏詩成徹骨寒。��
多少人來看明月,誰知倒被明月看。�お�
【作者】��
德聰(944—1017),宋初浙江鬆江佘山僧。俗姓仰,姑蘇張潭(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初受戒於梵天寺,後遍參名師,深得教益。然治學能融會貫通,不受教條約束,尤不喜死背經典。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結廬於佘山東峰,終老於斯。傳說時有名大青、小青二虎為之侍衛。能詩,詩風清俊雅緻,頗有名。於天禧元年(1017)跌坐而終。�お�
【賞析】��
德聰題在佘山本寺月軒中的這首絕句很有味道,寒靈雅巧,引人深思。大約是鞦季某月一個望日之夜,作者在月軒中對月吟詩。夜已深,詩亦成。作者突然心血來潮:除我之外,還有多少人在觀賞月亮啊!其實,被看的不是月亮而是人。構思之新穎,想象之豐富,的確齣人意錶。由此可以看齣作者睿智的思想,豁達的胸懷,以及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激情。��
“軒前轆轤轉冰盤,軒裏詩成徹骨寒”,禪師在軒前汲水,天上明月映現在水中,轆轤搖轉著水中明月。軒裏吟詩,禪師內心冷峻如冰輪寒更。以明月指禪心。那冰盤般清凜的明月,正是一顆空寂的禪心。抱著這顆禪心,便是詩成也透露著清寒。��
“多少人來看明月”,如此皎潔的禪心,不知引發多少人來仰羨,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明月,一盞心燈呢!明月錶徵涅盤妙心,此心亙古至今朗朗寂照,遠離染淨、明暗兩邊,不生不滅,無變無遷,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強以之明月為喻,而吾人本自具足,無欠無餘,凡不能減,聖不能添。古往今來,多少學人遍參善知,行腳萬裏,無非是見此涅盤妙心,證悟實相。然而求道者多,而能息卻馳求,肯心自許的畢竟寥寥,滿目皆“看明月”漢而已。��
“誰知倒被明月看”,隻知道看月亮,反過來,明月不也正看著你嗎!悟則吾心是月,迷則月是月,我是我,月永遠高掛天上,我永遠輪迴不斷。吾人隻知遠慕聖道,高山仰止;殊不知涅盤妙心無不在寂照乾坤,無時無刻不在照見法界萬有。��
送僧��
士可��
一鉢即生涯,隨緣度歲華。��
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傢。��
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
他年訪禪師,寜憚路歧賒。�お�
【作者】��
士可(生卒年不詳),北宋天聖間(1023—1032)僧人,福建人。�お�
【賞析】��
從詩文中可知為一位雲遊四方,閱曆豐富的苦行僧。士可與之交好,並寫此送彆詩。雲遊苦行僧也有他的山寺,所以士可在此訂下約言:他年不管路途多遠,也要去拜訪這位朋友。��
“一鉢即生涯,隨緣度歲華。”,僧人隻須一鉢,就可以為生走遍天涯。而隨緣瞭業,是這一生的生活態度。大意可總括為:一缸兼一鉢,到處是生涯。達士心無滯,他鄉總是傢。��
“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傢”,隻要有山的地方都有寺院,那麼,哪裏都可以落腳為傢瞭。謂這位苦行僧有山必到,到山中寺內瞻禮,參學問道,隨心而行止,何等灑脫的態度。也錶現瞭禪子們四海為傢的無滯無礙的大自在境界。��
“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句,到瞭吳地,因為雪落在竹笠上,讓我感到竹笠重瞭許多。到瞭楚地,走過草地花叢,連鞋子也沾染瞭香味。以“笠”、“鞋”入詩,錶現瞭行腳僧們訪道無窮的詩意與禪趣,他們與自然為友,踏著的無不是詩意,沾著的無不是佛香。是如此的詩意勃發,怪不得他們樂此而不疲!��
“他年訪禪師,寜憚路歧賒”為瞭能拜訪參學於有道禪師,哪怕崎嶇麯摺,遙遠漫長的路。寫僧衲們果敢無畏的尋道精神,學無常師,遍曆為尚,不為虛名,但求實得。
詩中錶現瞭齣傢僧人以天地四海為傢的曠達情懷,隨緣任運、自在無礙的境界,和訪道不懈的精神。他們與大自然為友,竹笠上吳地的天空飄落的潔白的雪花,草鞋上楚地鮮花的芬芳,無不為行腳僧們的雲水生涯增添瞭無窮的詩意與禪趣。��
……
前言/序言
禪意流轉,畫境新生:印嚴筆下的宋代禪風 在這幅捲軸緩緩鋪展的意境之中,我們得以窺見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窺見他們在浮世喧囂中尋求的片刻澄明。本書《禪詩畫意2: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並非簡單地將詩與畫並置,而是深入挖掘瞭印嚴先生作為當代藝術傢,如何以其獨特的筆觸和深邃的理解,重塑並詮釋那些流傳韆古的宋代禪詩。這不是對曆史的簡單復述,而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將古人“心中之景”轉化為今人“眼底之境”的藝術實踐。 宋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和諧的時代。一方麵,文人士大夫階層在政治上常有失意,另一方麵,卻孕育瞭中國藝術史上的高峰。禪宗思想的滲透,使得原本飄逸灑脫的文人畫更添一層哲思的韻味。那些簡淡的山水,空靈的意象,枯寂的梅竹,無不蘊含著對生命本質的追問,對世事無常的洞察,以及對內心寜靜的渴望。從蘇軾的“粗繒大布裹生涯,腹中詩書自華”,到陸遊的“紙屏風竹,自是閑中人”,再到黃庭堅的“不語能令山僧笑,肯來白足踏蒼苔”,每一首禪詩都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宋代的曆史長河中。它們以最簡潔的語言,觸及最深刻的道理,描繪齣一種超然物外,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 然而,文字的力量終究有限,詩歌的意境,往往需要具象化的載體來抵達更廣泛的受眾。這便是繪畫的使命。宋代繪畫,尤其是文人畫,與禪宗的融閤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畫傢們不再拘泥於寫實的描摹,而是追求“意”的錶達,“神”的傳達。他們筆下的山水,往往是心中山水的寫照,是禪定狀態下的觀照。一抹淡墨,幾筆枯枝,都可能成為錶達“空寂”之美的載體。山巒的巍峨,暗示著宇宙的宏大;水流的潺潺,象徵著生命的流轉;寥寥數筆的人物,則可能是孤獨的行者,或是參禪入定的僧人。這些畫麵,與那些簡練而意蘊深遠的禪詩,在精神上形成瞭完美的契閤,彼此輝映,相得益彰。 印嚴先生,便是這樣一位能夠捕捉並再現這種“詩畫閤一”精神的藝術傢。他並非簡單地為每一首宋代禪詩配上一幅畫,而是通過對禪宗思想的深刻體悟,對宋代文人精神的精準把握,以及對繪畫語言的精湛運用,創造齣全新的藝術作品。他的畫作,是對那些經典禪詩的再解讀,是對宋代文人心靈世界的再發現。他並非在模仿古人,而是在繼承古人的精神,並以當代的視角,賦予其新的生命。 本書所呈現的,正是印嚴先生在這一探索過程中的結晶。他所選擇的一百首宋代禪詩,並非隨機挑選,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每一首都蘊含著深刻的禪機,每一首都能夠引發他創作的靈感。這些詩歌,涵蓋瞭從佛教公案的解讀,到人生哲理的闡述,從對自然景物的描摹,到對內心世界的剖析。例如,當他麵對“春有百花鞦有月,夏有涼風鼕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樣的詩句時,他所構思的畫麵,絕不僅僅是四季景色的堆砌。他會捕捉“閑事掛心頭”與“無閑事”之間的張力,通過畫麵中的留白、筆墨的疏淡,以及意象的選擇,來錶達放下執念,迴歸當下,從而獲得內心平靜的禪境。他的畫,是在為讀者提供一個視覺化的“參禪”入口,讓那些抽象的禪理,變得觸手可及。 反之,當他麵對一幅山水畫,他也能從中解讀齣隱藏的詩意,挖掘齣與宋代禪詩相契閤的精神內核。他筆下的山水,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卻又與宋代文人畫追求的“逸氣”一脈相承。他可能用極簡的筆墨勾勒齣崇山峻嶺,在雲霧繚繞中暗示著“無所得”的空寂;他可能用淡雅的色彩描繪齣溪流潺潺,在靜謐的氛圍中傳遞著“隨緣”的智慧。他的畫,是聽得到聲音的,是能夠讓人“聞到”詩意的。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理解宋代禪詩與繪畫。我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參與到一場跨越韆年的藝術對話之中。印嚴先生的畫作,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宋代精神世界的窗口,讓我們得以近距離地感受那些聖賢智者的心靈軌跡。他沒有將自己置於敘述者的位置,而是將讀者置於觀賞者、體驗者的位置,鼓勵我們通過畫麵去感受,通過詩歌去思考,從而達到一種“觀畫即參禪,讀詩亦悟道”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印嚴先生的創作,證明瞭傳統文化並非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在當代依舊擁有鮮活的生命力。他的作品,是對傳統的一次緻敬,也是一次創新。他以現代人的視角,審視古人的智慧,並將這種智慧通過當代的藝術語言進行錶達。這不僅能夠讓年輕一代更容易地接觸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為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瞭新的思路。 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是一次與宋代文人精神的深度碰撞。從描繪隱逸山林的閑適,到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從體悟宇宙萬物的規律,到追求內心的解脫自在,每一組詩與畫的組閤,都構成瞭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精神世界。印嚴先生的畫筆,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它們隨著詩句的意境而起伏,隨著禪意的流轉而生發。他用墨的濃淡乾濕,來錶現情感的起伏;他用綫條的剛柔麯直,來刻畫事物的本質;他用色彩的虛實明暗,來營造空間的深度。他的每一幅畫,都是一次成功的“意境重構”,都是一次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演繹。 例如,當我們閱讀到描繪高僧參禪的詩句時,印嚴先生的畫作可能呈現齣一位獨坐禪榻的僧人,眼神空靈,周遭環境極為簡樸,甚至連一盞燈都沒有,隻有窗外的一輪明月,將清冷的光輝灑落在僧人的身上。這種極緻的簡練,恰恰傳達瞭“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境界。又如,當詩歌描繪瞭山水中的隱士生活,他的筆下可能會齣現茅屋一座,掩映在蒼翠的山林之中,屋前溪流潺潺,幾株梅花傲然綻放。畫麵雖靜,卻充滿瞭生機,透露齣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超然。 本書的編排,也極具匠心。每一首詩都配以印嚴先生的繪畫作品,並附有詩句原文以及必要的注解。這種“圖文並茂”的設計,使得讀者在欣賞藝術的同時,能夠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同時,書中的導讀部分,將對宋代禪宗的曆史背景、文人畫的發展脈絡以及印嚴先生的創作理念進行深入的闡述,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解讀框架。 總而言之,《禪詩畫意2: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是一本集藝術性、思想性、文化性於一體的圖書。它不僅是對宋代禪詩的一次生動注解,也是印嚴先生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力實踐。通過本書,我們得以在繁忙的生活中,獲得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精神的升華。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內心的寜靜,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體悟無限的智慧。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關於藝術、關於禪的深刻體驗。它讓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們看到瞭傳統文化在當代依然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