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研究叢書: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問題研究

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研究叢書: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問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宗俊 著,何誌龍 編
圖書標籤:
  • 絲綢之路
  • 唐朝史
  • 軍事史
  • 地理學
  • 西北地區
  • 邊疆研究
  • 曆史文化
  • 唐前期
  • 軍事地理
  • 絲路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551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061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7
字數:40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充分利用敦煌吐魯番文獻、考古資料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研究叢書: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問題研究》考證和理清唐前期西北各地區的行政建置及其沿革的增省,名稱更改,治所遷徙等變化及其原因。並考證唐前期為防禦突厥、吐榖渾、吐蕃等民族的進攻,以及唐王朝為開拓疆域而部署在西北各地的軍隊各級機構。
  以五節度為單位,通過唐前期對西北各地區的經營過程,理清瞭唐前期西北各邊疆因唐與各民族之間爭奪的展開,不同時段各部分疆域的先後變化過程。對見於敦煌文書的唐代河西通西域諸道路及其相關問題作進一步考述,探究交通道路在隋唐時期的利用、維護和通行情況,以及這些道路在該時期的興衰過程所摺射齣的不同民族對這些道路的先後控製與爭奪。對牽扯民族紛爭的重要邊疆地理問題及事件亦進行瞭深入研究。

作者簡介

  李宗俊,男,1970年生,甘肅省古浪縣人,曆史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為隋唐史與敦煌學。2006年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碩士畢業,導師為陸慶夫教授。2009年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畢業,導師為李昌憲教授。2012年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獻學博士後齣站,閤作導師為賈二強教授。先後在《中國史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國曆史地理論叢》《敦煌研究》《西域研究》等刊物發錶二十餘篇專業論文,兩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獲陝西省第十一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一項。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及中國博士後特彆資助、中央高校一般項目等課題5項,以子課題負責人參加國傢重大社科項目一項。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朔方節度
第一節 唐朝在朔方部署的各軍、戍
第二節 隋唐時期北部疆域的開拓變遷
一 隋代突厥勢力嚮漠南發展,隋突分疆推至河套及其迤東地區
二 隋末唐初東突厥大舉南侵,威逼關中腹地
三 貞觀初突厥降服,唐疆域延至大漠南界
四 薛延陀、乙注車鼻可汗部降服後唐北疆空前擴大
五 後東突厥興起以後的唐突分疆
第三節 唐代安北、單於二都護府再考
一 二都護府的初置
二 二都護府中期的變遷
三 二都護府的後期
第四節 隋唐兩代北部防務的變化及其背景
一 隋代大修長城及其背景
二 唐初防禦工事的繼續修築到積極反攻的變化
三 唐代羈縻州府的防禦功能
四 中宗到玄宗唐北部邊城的構築與新的防禦體係的最終形成
五 外交政策、軍事製度及重用將帥等在防務中所起的作用
第五節 隋唐時期氣候變化對北亞民族關係的影響
一 隋開皇年間的旱災和隋與突厥關係的變化
二 貞觀初年東突厥滅國
三 高宗武後時期後東突厥建國與唐對漠北九姓失禦
四 開元初年的突厥內亂與九姓鐵勒的大規模降唐
五 後東突厥滅國與迴紇在漠北的興衰
六 小結
第六節 《拔川郡王神道碑》所記論弓仁事跡及相關問題
一 “九姓之亂單於”與突厥各部的大規模降唐
二 開元四年平定突厥降戶叛亂、開元十年“木盤之役”擒康願子者皆為論弓仁
三 朔方節度使設置的時間應為開元六年
第七節 開元六年《徵突厥文》及相關的唐突戰爭考辨

第二章 河西節度
第一節 唐前期在河西的各級軍事邊防組織考
一 部署在河西的各軍
二 部署在河西的摺衝府
三 部署在河西的鎮
四 部署在河西的守捉
五 部署在河西的戍、烽
第二節 河西的戰略地位及唐前期對河西的經營
第三節 河西諸軍重點防守的要塞及通道
第四節 唐代河西通西域諸道及相關史事考
一 瓜沙二州間的三條驛道
二 第五道——莫賀延磧道
三 稍竿道
四 大海道
五 大磧路
六 西域南道
第五節 敦煌壽昌縣的廢置與唐前期對西域石城、播仙
二 鎮地區的經營
一 壽昌縣的初置及二鎮地區歸唐
二 壽昌縣的首廢與再置
三 二鎮地區首次建鎮、屬沙州及唐對該地區的牢固控製
四 八世紀初的二鎮地區及壽昌縣的再廢與三置
五 小結
第六節 考古文獻所見的幾次河西戰爭
一 李無虧墓誌反映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沙州保衛戰
二 《為肅州刺史劉臣璧答南蕃書》所見吐蕃進攻
河西的兩次唐蕃戰爭

第三章 隴右節度
第一節 唐前期在隴右的軍事部署
一 部署在隴右的各軍、鎮
二 唐隴右諸州所設的摺衝府
三 部署在隴右的守捉、鎮、戍、烽燧
第二節 隋唐王朝對隴右地區的經營
一 隋唐對隴右河湟地區的最初經營
二 吐蕃北擴與唐蕃初次交鋒
三 吐蕃再次北擴,唐蕃爭奪再起
四 唐蕃再續姻親舊好,吐蕃經外交巧取唐九麯地
五 開元二年唐蕃臨洮大戰與隴右節度使的設立
第三節 唐代石堡城位置考
一 對史籍所載石堡城位置的質疑
二 對甘南羊巴城為唐石堡城的論證
三 石堡城的交通、戰略位置與唐蕃殊死爭奪的
原因再探
四 唐代赤嶺位置及河州、洮州南通吐蕃道考
第四節 道格爾古碑即唐蕃赤嶺劃界碑考辨
一 道格爾古碑與赤嶺劃界碑之文獻記載相符
二 道格爾古碑與唐蕃赤嶺劃界的史事相符
三 道格爾古碑與唐蕃清水會盟或長慶會盟無涉
第五節 唐蕃古道的開闢與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事跡新探
一 王玄策即王名遠論
二 對《大唐天竺使之銘》相關問題再探討
三 對王玄策齣使次數及曆次行程路綫等相關問題再探
四 王玄策《西域記》與官修《西國誌》對《通典》等史書的影響

第四章 北庭節度
第一節 唐朝在伊、西、庭三州的行政建置與軍事
部署情況
一 三州的行政建置
二 部署於三州的各軍
三 三州境內的摺衝府
四 三州境內的軍鎮、守捉
五 部署在三州境內的戍、烽
第二節 隋唐王朝對西域疆域的開拓
一 隋對西域的經營
二 唐滅東突厥與伊吾歸唐
三 齣兵吐榖渾,爭奪西域南路的控製權
四 貞觀十四年滅高昌與西、庭二州的設立
五 北庭都護府到北庭節度使的轉變

第五章 安西四鎮節度
第一節 安西四鎮的行政建置與軍事部署
一 安西四鎮所轄州府
二 四鎮境內的軍、鎮、守捉、驛館、關隘
第二節 唐前期對西域安西四鎮的經營
一 安西都護府的設置及唐與西突厥西域之爭
二 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叛亂與唐疆在天山以北和
中亞地區的再擴大
三 唐與吐蕃、西突厥殘部等對四鎮的爭奪
四 開天之際唐與東突厥、突騎施、吐蕃、大食在西域的角逐

結語
參考文獻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研究叢書: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問題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是“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研究叢書”中的重要一輯,聚焦於唐代前期(約公元7世紀初至8世紀中葉)西北邊疆地區的軍事地理格局、戰略要地、防禦體係及其與區域社會、經濟、民族關係互動演變的關鍵問題。本書旨在通過對現有史料的深入梳理與跨學科視角的整閤,重建唐代帝國如何在其廣袤的西北疆域內,構建並維持其軍事控製與文化輻射力的曆史圖景。 一、 研究的時代背景與核心關切 唐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轉摺點的到來。麵對北方與西方的強大壓力,尤其是對突厥汗國的徵服與隨後的統治,確保河西走廊、隴右、乃至更西域地區的控製,成為維係帝國安全與經濟命脈的頭等大事。本書的研究,便置於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背景之下,核心關注點在於:在唐前期這一戰略敏感期,地理環境(包括山脈、河流、戈壁、綠洲)如何形塑瞭軍事部署的邏輯?帝國又是如何因地製宜地設計其防禦與進攻體係的? 本書摒棄瞭傳統上僅關注戰役勝負的敘事模式,轉而深入探討軍事行動背後的空間邏輯與地理製約。我們相信,理解唐代西北邊防的成功或挫摺,必須首先理解其所處的復雜地理環境。 二、 軍事地理基礎:空間重構與要地辨識 本書的首要部分,緻力於對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要素進行細緻的空間重構。 1. 戰略通道的界定與控製: 重點剖析河西走廊的“一夫當關”特性,並細化瞭從敦煌、瓜州到酒泉、張掖、武威、涼州(甘肅段)的沿綫防禦節點布局。研究瞭唐朝如何繼承和改造前代的烽燧、亭障係統,形成一套縱深結閤的預警與快速反應機製。 2. 隴右的復雜性: 隴右地區(今甘肅東南部至青海東部)是唐朝與吐蕃長期拉鋸的核心區域。本書探討瞭洮河、湟水流域在軍事調度中的樞紐地位。我們詳細辨析瞭如鄯州、岷州、階州等地作為軍鎮的區位優勢與後勤劣勢,並分析瞭高原氣候和地形對唐軍機動性的實際影響。 3. 關中門戶的屏障作用: 深入研究瞭秦嶺與隴山地貌對長安防禦體係的製約。重點考察瞭散關、大震關等關鍵隘口的軍事化程度,以及它們作為物資集散地和戰略預備隊的職能。 三、 軍政閤一的製度體現:軍鎮體係的空間運作 唐前期,都督府與節度使製度的建立是軍事地理實踐的製度化體現。本書將製度研究與空間分析相結閤。 1. 都督府的區劃邏輯: 研究唐朝在西北設立的都督府(如涼州、河西、隴右等)的管轄範圍並非隨意的行政劃分,而是基於對特定地理單元(如某一主要河流走廊或綠洲群落)的軍事控製需求。我們考察瞭不同時期因戰事需要而進行的都督府拆分與閤並,揭示瞭其背後的戰略意圖。 2. 邊鎮屯田與後勤地理學: 軍事行動離不開後勤保障。本書專門設立章節,研究唐代在河西和隴右推行的屯田製度的地理分布。屯田點的選擇,直接反映瞭帝國對當地水資源、土壤肥力以及可防禦性的綜閤評估。我們利用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試圖勾勒齣支撐唐軍長期駐紮的“糧食地理”網絡。 3. 軍事地理學視野下的“羈縻”政策: 羈縻府州製度在西域的實行,本質上是一種分散化、低成本的軍事地理控製模式。本書分析瞭唐朝在西域設置的各種行政機構(如安西都護府)在地理上的輻射範圍,以及如何利用天然屏障和交通要道來維持對附屬部落的間接控製。 四、 關鍵戰役中的地理製勝與失利因素 本書選取瞭數個關鍵性的軍事衝突,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進行剖析。 對薛延陀/突厥的初期戰役: 探討唐軍如何利用“誘敵深入”和“避實擊虛”的戰略,依托有利地形分割和殲滅遊牧騎兵。 與吐蕃的河隴爭奪戰: 重點分析瞭如大非川之戰、洮水之戰等一係列衝突中,雙方對製高點和水源地的爭奪,揭示瞭氣候和海拔如何成為影響戰局的“隱形盟友”或“緻命敵人”。 安西都護府的西域防禦: 研究唐軍在高昌、龜茲等綠洲城邦的防禦體係,分析綠洲城邦作為前沿基地,其地理位置對控製西域南北道的重要性。 五、 曆史地理的動態演變與影響 唐前期,邊防格局並非一成不變,地理環境與軍事需求相互作用,導緻瞭曆史地理的動態演變。本書的最後部分,旨在總結這種演變對唐朝中後期乃至後世的影響。 例如,吐蕃對隴右地區的侵蝕,實質上是對唐朝地理屏障的突破,直接導緻瞭軍事重心嚮東後撤,並永久性地改變瞭渭水流域的戰略安全觀。同時,軍事活動對當地交通綫的開拓和水利設施的建設,也深刻地影響瞭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地理麵貌,為後世絲綢之路的再次繁榮奠定瞭物質基礎。 結論 《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問題研究》試圖提供一個多維度、重空間的分析框架,以理解一個龐大帝國如何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通過精妙的軍事地理部署來維護其對廣闊邊疆的有效控製。本書對曆史地理學、軍事史學以及邊疆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全書,最令人迴味的是作者在全書收尾處對“文化滲透與軍事存在”之間關係的反思。他並沒有將唐朝的軍事行動簡單地歸結為武力徵服,而是著重探討瞭在軍鎮設置和屯田過程中,中原的農耕文明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當地遊牧民族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習慣。這種宏大敘事下的細膩觀察,體現瞭一種超越簡單“勝者為王”的曆史觀。特彆是關於長安對西北文化圈的“軟實力投射”的討論,涉及到瞭佛教、鬍樂、乃至服飾的傳播路徑,層次豐富,引人深思。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梳理瞭曆史事實,更在於它引導讀者去思考,在曆史長河中,堅固的城牆和飛揚的戰旗背後,真正構建帝國版圖的是那些無形的文化紐帶與持續的社會融閤。

評分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這本書中關於“邊疆治理體係”的論述,作者對唐代府兵製在西北地區的具體運作模式進行瞭極其細緻的梳理,這種深入骨髓的剖析,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像一個高明的建築師,將分散在不同汗簡、碑刻和敦煌文獻中的碎片化信息,重新拼接、結構化,最終構建齣一個立體、可操作的軍事行政網絡圖景。特彆是關於烽火颱預警機製和戍卒輪換製度的論述,作者引入瞭現代供應鏈管理的視角進行類比,使得原本晦澀的古代後勤體係變得異常清晰和易於理解。這種跨學科的思維碰撞,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史學研究範式的認知,讓我意識到,即便是研究韆年之前的曆史事件,也依然可以藉用最新的分析工具來挖掘其內在的邏輯與效率。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敘事的流暢性。行文間,既有學者論文特有的精準和無可辯駁的論據支撐,又穿插著引人入勝的史料小故事。舉個例子,在描述某次突厥部的入侵及其唐軍的應對時,作者引用瞭一段地方誌中的民間諺語來佐證當時民心士氣的微妙變化,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瞬間將冰冷的軍事部署拉迴到瞭鮮活的人間煙火之中。這種敘事張力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純粹學術讀物,它讓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在享受一場精彩絕倫的曆史迴放,仿佛能嗅到那個時代黃沙漫天的氣息,聽到金戈鐵馬的交鳴聲,讓人欲罷不能,一氣嗬成。

評分

坦白說,我對地理信息係統(GIS)在曆史研究中的應用一直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覺得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削弱瞭對人文精神的捕捉。然而,這本書中對“河西走廊地貌對戰略部署的影響”的分析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看法。作者提供的多幅手繪地圖和基於GIS模擬的行軍路綫圖,清晰地展示瞭特定地形地貌如何成為決定戰役勝負的關鍵變量。這些圖錶不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論證的核心支柱,它們以無可辯駁的視覺證據,支撐起瞭作者關於“自然限製與人為能動”相互作用的論點。這種將空間科學的客觀性與曆史事件的主觀性完美結閤的嘗試,展現瞭當代史學研究的廣闊前景和高度的專業水準。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品位,那種厚重的質感和典雅的字體搭配,讓我一拿到手就感覺這不是一本尋常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閱讀起來既舒適又不傷眼,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憊。細節之處見真章,無論是扉頁的排版,還是章節之間的分隔,都透著齣版方對文化傳承的敬意。尤其是封麵設計,那種融入瞭古老圖騰和地理意象的抽象錶達,讓人在翻開正文之前,就已經對即將探索的那個遙遠而神秘的時代産生瞭無限的遐想。這套叢書的整體視覺呈現,無疑為嚴肅的學術內容增添瞭一層莊重而又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讓人願意捧在手心裏,細細摩挲,慢慢品讀。它成功地在學術深度與審美體驗之間搭建瞭一座完美的橋梁,絕非那種枯燥、韆篇一律的教科書式排版可以比擬。

評分

非常滿意,發貨速度快,品相完好,沒有破損。

評分

以五節度為單位,通過唐前期對西北各地區的經營過程,理清瞭唐前期西北各邊疆因唐與各民族之間爭奪的展開,不同時段各部分疆域的先後變化過程。對見於敦煌文書的唐代河西通西域諸道路及其相關問題作進一步考述,探究交通道路在隋唐時期的利用、維護和通行情況,以及這些道路在該時期的興衰過程所摺射齣的不同民族對這些道路的先後控製與爭奪。對牽扯民族紛爭的重要邊疆地理問題及事件亦進行瞭深入研究。

評分

選題獨特,資料翔實,文筆流暢,專業度高

評分

全書僅配2張地圖;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文筆和觀點都非常新穎有力,作者大纔。

評分

不錯不錯,書很好,內容也好。

評分

在充分利用敦煌吐魯番文獻、考古資料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研究叢書: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問題研究》考證和理清唐前期西北各地區的行政建置及其沿革的增省,名稱更改,治所遷徙等變化及其原因。並考證唐前期為防禦突厥、吐榖渾、吐蕃等民族的進攻,以及唐王朝為開拓疆域而部署在西北各地的軍隊各級機構。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文筆和觀點都非常新穎有力,作者大纔。

評分

注水嚴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