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關於為人處世至妙至誠的勸誡,
指點通嚮人生圓滿幸福的捷徑。
大師開示:
隻要我待人好,他人也會把我當成親人一樣;待人好纔能增加人我之間的空間。
人不能離開社會獨立生存,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靠著“緣”來維持,因此,我們必須懂得結緣。
《待人好》中,星雲大師用佛法的機鋒妙語,將修持人生的智慧娓娓道來,主題包括護生、財富、青少年教育、女性、傢庭、信仰等,為大傢開解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與疑惑。大師認為實現人生圓滿要靠種種因緣的成就,這就需要激發我們的慚愧心、感恩心來辦好事、結好緣,也就是要待人好。
《不要緊》中,星雲大師按照“生、老、病、死”這一條主綫,以因緣法嚮人們揭示關於生命的真相,主題包括瞭人生命運、因緣、生命教育、身心疾病、臨終關懷、喪葬習俗、自殺問題等。這是星雲大師對於人生命運開解內容最為全麵、內涵最為精深的作品,有助於我們放下得失心,激發信心而得自在心,世上一切難為之事自然都不要緊瞭。
星雲大師,1927年生,江蘇江都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1949年赴颱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2013年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奬。
大師一生緻力於弘揚人間佛教,主張以齣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大師著作等身,並譯成英、德、日、韓、西、葡等十餘種語言,在世界各地齣版發行。
《待人好》
吃飯也是修行
【引言】/003
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004
吃沒那麼重要,修心纔重要/007
吃素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010
素食對人好處多多/013
本著清淨胸襟,隨緣度日/016
完全做到“不殺生”並不容易/019
一念瞋心一念慈心/022
從神權、君權、民權到生權/025
不貪心不計較,吃飯也是修行/028
吃素不要吃得古怪/030
素菜怎樣做纔好吃/032
自然就是人心、天命和真理
【引言】/039
環保從心靈“正見”做起/040
地球生病瞭要為她療傷/043
惜福、惜物、惜生/046
不忮不求,是至上的幸福/049
開佛法之源,節貪嗔之流/051
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054
資源迴收,福報如山/057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059
許多高僧大德都是環保專傢/064
自然就是人心、天命和真理/067
地球不屬於我們,我們屬於地球/070
最重罪業無過殺生
【引言】/075
最重罪業無過殺生/077
殺生罪如何論定? /080
惡言厲色也能傷人於無形/084
如何過正業、正命的生活? /088
佛教徒可以參政、參戰嗎? /092
執行死刑算殺生嗎? /096
隨緣放生,積極護生/100
諸功德中,不殺第一/104
以“五戒”治國平天下/106
希望,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引言】/111
人類的曆史是一部經濟史/112
天無絕人之路,自助者天助/116
內外都要開源節流/120
利和同均,縮小貧富差距/123
發展經濟必須兼顧生態保護/126
最好的慈善是文教閤一/129
布施的“捨”與“得/132
過“正命”的經濟生活/134
金錢是弘法修道的資糧/137
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141
放對地方就是天纔
【引言】/147
“要什麼有什麼”會要不到未來/148
人最大的毛病莫過於不肯認錯/150
善用假日放鬆身心,增廣見聞/153
友有四品,如山如地者近之/156
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159
社會大環境造就“問題少年”/162
良言一句三鼕暖,惡語傷人六月寒/164
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167
每個小孩都有關心人的潛質/169
放對地方的就是天纔/171
女性的覺醒
【引言】/177
男女各一半,平等無差彆/178
美麗是女人天生的力量/181
女人以柔為專長,柔能剋剛/184
贊美太太是先生的責任/187
女人要開發自己的心靈空間/191
用愛再去把愛贏迴來/194
婆媳關係如跳探戈/197
內在美勝過外在美/200
夫妻不和不如好聚好散/202
淫殺二業乃生死根本/204
巢“空”瞭,生命何“空”之有? /206
女性的覺醒/209
傢即是心之所在
【引言】/217
傢即是心之所在/219
三代大傢庭社會小乾坤/222
“養兒防老”過時瞭/226
孩子的問題常常源自父母/230
陰陽和閤,萬物生長/233
夫妻平等從財産開始/236
緣聚則閤,緣散則滅/238
法入傢門,傢暴即犯罪/241
真正的殘疾是心中沒有慈悲/245
拿什麼做傳傢寶? /248
歡喜、知足是無價之寶/251
莫把信仰建立在貪求上
【引言】/257
莫把信仰建立在貪求上
【引言】/257
人是宗教的動物/258
你歡喜的就是最好的/260
有偶像纔能見賢思齊/264
能分能閤,纔閤乎中道/267
寜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271
未證謂證,就是外道/275
莫把信仰建立在貪求上/277
“人間佛教”是發展方嚮/279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282
宗教師的“八正道”/285
附 錄
星雲大師傳奇的一生/291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緣/298
《不要緊》
.....人是宗教的動物/258
你歡喜的就是最好的/260
有偶像纔能見賢思齊/264
能分能閤,纔閤乎中道/267
寜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271
未證謂證,就是外道/275
莫把信仰建立在貪求上/277
“人間佛教”是發展方嚮/279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282
宗教師的“八正道”/285
附 錄
星雲大師傳奇的一生/291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緣/298
《不要緊》
.....
人生還隻要有信仰
有人問,既然人的窮通禍福都是自業自受的結果,那麼一個人信不信佛,對前途會有什麼影響嗎?
過去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他曾經自豪的說:“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我也能成為獨覺的聖者。”可見佛教不是講“唯我獨尊”的神權,而是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我們每一個人,佛性本具,本性裏都具足瞭三韆大韆恒河沙功德,隻是金銀寶礦在山中,如果沒有開采,也如黃土一堆。人的內心世界縱有無盡的寶藏,但是如果沒有開發,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又如一間倉庫被關閉,裏麵的寶物永遠不能呈現。
正如世間上有不少的有錢人,他把黃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過著窮苦的日子;有的人本來可以開智慧,變聰明,但因執著,聞善言不著意,所以仍然愚癡。學佛,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信佛,透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的行為、思想不緻有瞭偏差,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有瞭路標的指引,纔不會迷失方嚮,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就不緻發生意外。
有一點大傢必須清楚,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過去在科學未發達之際,人們受著神權的控製,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颳風就想象有風神,下雨就認為有雨神,甚至樹有樹神、石頭有石頭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瞭這些神祇,人們齣門做生意,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蔔,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製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要問自己,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當成權威,當作賞善罰惡的主宰,但是佛教認為,最權威的人,最能賞善罰惡的,是自己的行為。佛祖隻是像老師一樣的教導我們,但是教導齣來的人,有的以師誌為己誌,有的與師道相悖離,這就不是老師的責任瞭。
如《佛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可見佛陀隻是一個導師,一個先知先覺者,一個導航者,至於我們信他,固然有好處;不信他,他也不緻降災給你,但是後果還是要自己負責。
談到信仰,佛教講究信仰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曆史上真實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淨的。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曆史上明確記載,是確實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信仰是發乎自然、齣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並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
此外,平時我們內心的貪欲、瞋恨、邪見、嫉妒,就像繩索一樣的控製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齣來,而獲得自由,就像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無畏懼,解脫自在一樣。
所謂信佛,信的是什麼佛?佛教我們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量,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佛代錶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纔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而是透過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
佛,代錶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擁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沒有善念、沒有中心、沒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沒有傢、沒有朋友、沒有錢財、沒有老師,又如無祀孤魂,什麼都沒有,人生還有什麼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嚮前、嚮上的力量。平常我們白天齣門,夜晚都懂得要迴傢;信仰能為我們的人生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傢。隻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過苦難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緣、要有善根,善根成熟瞭,自然會信。
在世間上,我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並不容易,佛陀是曆史上實實在在存有的人,他確實有能力可以解除我們的苦難,他確實有慈悲、有道德、有願力,是值得信仰的對象,但是信與不信,就全憑個人的看法與福德因緣而定瞭。
煩惱易斷,習氣難除
有一則寓言:一隻毒蠍想要過河,就央請烏龜幫個忙,載它一程。烏龜怕毒蠍,毒蠍說:“你放心,你背著我,萬一我蜇你,你死瞭,我又豈能獨生?”烏龜覺得有理,於是好心地背著毒蠍過河。遊到河的中央,毒蠍對著烏龜的頭上一蜇,烏龜責怪毒蠍背信忘義,毒蠍滿臉歉疚地對烏龜說:“我並不想傷害你,怎奈我已螫人成習,實在真是對不起啦!”
所謂“煩惱易斷,習氣難除”。佛教裏有一位牛司尊者,雖然已是證果的羅漢,但平時嘴巴總是不停地呶來呶去,因為他在往昔曾經多世生為牛馬,反芻慣瞭,習氣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雖然苦行第一,但隻要一聽到音樂,仍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覺的菩薩,因為一分生相無明未斷,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圓滿的明月,此皆因為餘習未斷之故。
談到習氣,平時我們有很多的行為很容易習慣成自然,一旦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氣,則生生世世難以去除。習慣有好有壞,好的習慣,如勤勞、誠信、謙遜、有禮、忍辱等,都能增長我們的道德,廣結善緣,化險為夷,得貴人助。相對的,壞的習慣不但使我們終生禍患無窮,並且纍劫遺害不盡。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惡口罵人,習以為常,則必定人緣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不久便傾傢蕩産,妻離子散。其他如好吃懶做、阿諛奉承、欺騙違信等,都是自毀前程的陋習。
所謂“業力如種”,譬如一粒黃豆,經由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最後黃豆雖然凋謝、枯萎瞭,但是因為有種子保留下來,一旦遇緣,又會發芽、抽枝、開花而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
所謂“業力如習”,譬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裏仍留有香水味在。透過這種“習氣”說,可知業力確實有感果的功能。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殺瞭人,殺人的行為雖在瞬息間消失,而殺人的起心動念,以及殺人的後果,卻會嚴重地影響到未來。這種可以導緻未來善惡果報的影響力,就是佛教的種子思想。
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長久以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有報的“因果觀”,一直深植在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一股維係社會道德的無形力量,並且發揮懲惡勸善的功能。其實,佛教所說的因果,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它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它支配瞭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謂“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也是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印證的真理。如《因果經》有一首偈語說:“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是莫強求;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鞦。”世間上無論好壞、善惡、得失、有無,都有其因果關係,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脫離因果法則。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緻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為迷信,或是感到畏懼。有人問,壞人造瞭罪惡,是否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瞭呢?答案是可以得救,因為佛教有一個偉大的“懺悔”法門。
在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因為弑父篡位,後來業報現前,身上長滿瞭很多的癰,心裏不時悔恨交加,後來經過耆婆指引,嚮佛陀求救。佛陀對阿闍世王說:“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結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懺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門,平時我們的衣服髒瞭,身體有瞭汙垢,都要清洗、沐浴,纔會舒服自在;茶杯汙穢瞭,也要洗淨,纔能裝水飲用;傢裏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住起來纔會心曠神怡。這些外在的環境、器物和身體骯髒瞭,我們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們內心染汙時,又該如何處理呢?這時就要用懺悔的法水來洗滌,纔能使心地清淨無垢,使人生有意義。
如何懺悔?佛經裏舉齣戒律門懺悔、功德門懺悔、無生門懺悔等,教我們要對諸佛、父母、子女、師僧、良友等對象懺悔。另外,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說好話、捐善款、勤勞服務、成就他人等方法來懺悔。
懺悔是我們生活裏不可缺少的美德。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梁一因此,一個人萬一不慎造下瞭惡業,隻要懂得懺悔、發願,行善、積德,並且“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滌業障,離苦得樂。因為佛法講“緣起性空”、“諸行無常”,罪業也是無常變化,空無自性的。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業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則是清淨無染;罪業是有為法,自性是無為法。在無生門的懺悔方法裏,隻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就是真正的懺悔。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一切罪過自然不懺自除瞭,所以“心若無作,就是成佛”。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裏說:“蓋世功德,抵不瞭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瞭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因此,一個人萬一不慎造下瞭惡業,隻要懂得懺悔、發願,行善、積德,並且“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滌業障,離苦得樂。因為佛法講“緣起性空”、“諸行無常”,罪業也是無常變化,空無自性的。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業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則是清淨無染;罪業是有為法,自性是無為法。在無生門的懺悔方法裏,隻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就是真正的懺悔。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一切罪過自然不懺自除瞭,所以“心若無作,就是成佛”。
……
每次捧讀星雲大師的書,都能感受到一股暖流在心間湧動,仿佛置身於一片寜靜祥和的淨土。大師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滌蕩心靈,又如春風般拂慰靈魂。雖然此次要探討的書籍內容並非《不要緊+待人好》,但大師一貫的智慧與慈悲,總能在字裏行間流露。他對於人生睏境的解讀,總是那麼通透而富有哲理,總能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而找到內心的解脫之道。大師的言語,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充滿瞭對普通人的關懷。他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人生道理,讓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與力量。我時常在遇到挫摺時,想起大師的教誨,他總能提醒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不必過於執著,不必過於焦慮。這種超然物外的心境,需要長久的修行纔能達到,但大師卻能通過他的文字,將這種境界的獲得方式,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麵前。他的智慧,是一種能夠引領我們走嚮更光明、更平和的人生道路的指引。
評分星雲大師的文字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每次翻開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示。雖然這本書的內容並非我此刻要分享的,但我不得不說,大師的智慧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雲,看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輕輕觸碰就能點亮內心的黑暗。我常常在閱讀大師其他著作時,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平靜與力量,仿佛在人生的迷霧中,總有一盞燈為我指引方嚮。大師的妙談,從來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飽含著對世間萬物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眾生苦樂的深深體恤。他能夠將那些復雜的人生哲學,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坐在你身邊,輕聲細語地分享著他的人生閱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智慧,往往比那些激昂澎湃的宣言更能觸動人心,更能引發長久的思考。我尤其喜歡大師在談論人際關係時,那種包容與理解的態度,他教會我們以善意去對待他人,以寬容去化解衝突,這在當下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這種深刻的洞察力,源於大師對生命本質的透徹理解,以及他對人性弱點的深刻認識。他不僅僅是提供解決方案,更是引導我們去發現內心的力量,去培養積極嚮上的心態。
評分我對星雲大師的作品一直懷有深深的敬意,他的思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無數人的人生旅途。盡管這次我無緣討論《不要緊+待人好》的具體內容,但大師的文字總是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深刻地影響讀者的心靈。他對於“放下”與“接納”的探討,常常讓我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執念,並從中獲得超脫。大師的智慧,體現在他能夠將深奧的佛法道理,化為普通人能夠理解和實踐的生活智慧。他不是在教導我們逃避現實,而是在引導我們如何更好地麵對現實,如何在這種復雜多變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寜。他的話語,總能觸及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師的文字,不僅是對智慧的傳達,更是一種心靈的撫慰。在紛擾的世界中,他的聲音就像一股清流,讓我們得以暫時忘卻煩惱,迴歸內心的寜靜。他對人生的洞察,總是那麼入木三分,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反省和成長。
評分星雲大師的文字,總能帶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在迷茫的時刻,看到瞭指引方嚮的星光。雖然《不要緊+待人好》這本具體的書不在討論之列,但我對大師其他作品的印象,足以讓我感受到他文字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大師的智慧,並非是高不可攀的理論,而是能夠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他教會我們如何用更寬廣的心胸去理解他人,如何用更平和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我常常在閱讀大師的著作時,感受到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外在的激勵,而是源自內心的覺醒。他能夠將人生的道理,用最生動、最貼切的比喻講齣來,讓我們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深思其中的含義。大師的慈悲與智慧,就像一對翅膀,能夠載著我們在人生的天空自由翱翔。他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探討,總是充滿瞭人情味,讓我們感受到溫暖與關懷。他的話語,總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單。
評分每次翻開星雲大師的書,總能從中汲取到一股積極嚮上的力量,讓我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多一份從容與勇氣。雖然此次討論的內容與《不要緊+待人好》無關,但我深知,大師的文字永遠充滿著智慧與啓迪。他對於人生的解讀,總是那麼深刻而富有遠見,能夠幫助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從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大師的語言,不似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瞭親切感,如同與一位長者促膝而談。他能夠將那些復雜的人生哲理,用最簡潔、最生動的語言闡述齣來,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悟到其中的真諦。我尤其欣賞大師在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方麵的教誨。他總能讓我們看到,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都蘊含著深刻的智慧。他的文字,就像一泓清泉,滋潤著我們乾涸的心靈,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大師的智慧,是一種能夠引領我們走嚮更美好人生的燈塔。
評分佛,代錶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擁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沒有善念、沒有中心、沒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沒有傢、沒有朋友、沒有錢財、沒有老師,又如無祀孤魂,什麼都沒有,人生還有什麼好得意的呢?
評分所謂信佛,信的是什麼佛?佛教我們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量,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佛代錶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纔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而是透過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
評分很好的文章。星雲大師娓娓道來,寬慰人心。
評分老公買的,今天已收貨~~~~~
評分正版書質量有保障,京東送貨非常快速,買兩百減一百,太給力瞭!
評分信仰是發乎自然、齣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並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
評分隻看瞭第一本《不要緊》,內容拖遝,太過流於形式,沒有收益。
評分星雲大師的心境,值得我去好好學習。
評分很好,質量不錯,京東一直給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