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待人好

星云大师妙谈人生:不要紧+待人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星云大师 著
图书标签:
  • 星云大师
  • 人生智慧
  • 佛学
  • 心灵成长
  • 待人处世
  • 积极心态
  • 人生态度
  • 自我提升
  • 幸福生活
  • 正能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116799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99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关于为人处世至妙至诚的劝诫,
  指点通向人生圆满幸福的捷径。
  大师开示:
  只要我待人好,他人也会把我当成亲人一样;待人好才能增加人我之间的空间。
  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生存,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着“缘”来维持,因此,我们必须懂得结缘。

内容简介

  《待人好》中,星云大师用佛法的机锋妙语,将修持人生的智慧娓娓道来,主题包括护生、财富、青少年教育、女性、家庭、信仰等,为大家开解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疑惑。大师认为实现人生圆满要靠种种因缘的成就,这就需要激发我们的惭愧心、感恩心来办好事、结好缘,也就是要待人好。

  《不要紧》中,星云大师按照“生、老、病、死”这一条主线,以因缘法向人们揭示关于生命的真相,主题包括了人生命运、因缘、生命教育、身心疾病、临终关怀、丧葬习俗、自杀问题等。这是星云大师对于人生命运开解内容最为全面、内涵最为精深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放下得失心,激发信心而得自在心,世上一切难为之事自然都不要紧了。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长、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荣誉会长。201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大师著作等身,并译成英、德、日、韩、西、葡等十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目录

《待人好》
吃饭也是修行
【引言】/003
一口菜根香,胜嚼酒肉饭/004
吃没那么重要,修心才重要/007
吃素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010
素食对人好处多多/013
本着清净胸襟,随缘度日/016
完全做到“不杀生”并不容易/019
一念瞋心一念慈心/022
从神权、君权、民权到生权/025
不贪心不计较,吃饭也是修行/028
吃素不要吃得古怪/030
素菜怎样做才好吃/032
自然就是人心、天命和真理
【引言】/039
环保从心灵“正见”做起/040
地球生病了要为她疗伤/043
惜福、惜物、惜生/046
不忮不求,是至上的幸福/049
开佛法之源,节贪嗔之流/051
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环保/054
资源回收,福报如山/057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059
许多高僧大德都是环保专家/064
自然就是人心、天命和真理/067
地球不属于我们,我们属于地球/070
最重罪业无过杀生
【引言】/075
最重罪业无过杀生/077
杀生罪如何论定? /080
恶言厉色也能伤人于无形/084
如何过正业、正命的生活? /088
佛教徒可以参政、参战吗? /092
执行死刑算杀生吗? /096
随缘放生,积极护生/100
诸功德中,不杀第一/104
以“五戒”治国平天下/106
希望,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引言】/111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112
天无绝人之路,自助者天助/116
内外都要开源节流/120
利和同均,缩小贫富差距/123
发展经济必须兼顾生态保护/126
最好的慈善是文教合一/129
布施的“舍”与“得/132
过“正命”的经济生活/134
金钱是弘法修道的资粮/137
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141
放对地方就是天才
【引言】/147
“要什么有什么”会要不到未来/148
人最大的毛病莫过于不肯认错/150
善用假日放松身心,增广见闻/153
友有四品,如山如地者近之/156
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159
社会大环境造就“问题少年”/162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164
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167
每个小孩都有关心人的潜质/169
放对地方的就是天才/171
女性的觉醒
【引言】/177
男女各一半,平等无差别/178
美丽是女人天生的力量/181
女人以柔为专长,柔能克刚/184
赞美太太是先生的责任/187
女人要开发自己的心灵空间/191
用爱再去把爱赢回来/194
婆媳关系如跳探戈/197
内在美胜过外在美/200
夫妻不和不如好聚好散/202
淫杀二业乃生死根本/204
巢“空”了,生命何“空”之有? /206
女性的觉醒/209
家即是心之所在
【引言】/217
家即是心之所在/219
三代大家庭社会小乾坤/222
“养儿防老”过时了/226
孩子的问题常常源自父母/230
阴阳和合,万物生长/233
夫妻平等从财产开始/236
缘聚则合,缘散则灭/238
法入家门,家暴即犯罪/241
真正的残疾是心中没有慈悲/245
拿什么做传家宝? /248
欢喜、知足是无价之宝/251
莫把信仰建立在贪求上
【引言】/257
莫把信仰建立在贪求上
【引言】/257
人是宗教的动物/258
你欢喜的就是最好的/260
有偶像才能见贤思齐/264
能分能合,才合乎中道/267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271
未证谓证,就是外道/275
莫把信仰建立在贪求上/277
“人间佛教”是发展方向/279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282
宗教师的“八正道”/285
附 录
星云大师传奇的一生/291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缘/298
《不要紧》
.....人是宗教的动物/258
你欢喜的就是最好的/260
有偶像才能见贤思齐/264
能分能合,才合乎中道/267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271
未证谓证,就是外道/275
莫把信仰建立在贪求上/277
“人间佛教”是发展方向/279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282
宗教师的“八正道”/285
附 录
星云大师传奇的一生/291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缘/298
《不要紧》
.....

精彩书摘

  人生还只要有信仰
  有人问,既然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
  过去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的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也能成为独觉的圣者。”可见佛教不是讲“唯我独尊”的神权,而是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我们每一个人,佛性本具,本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银宝矿在山中,如果没有开采,也如黄土一堆。人的内心世界纵有无尽的宝藏,但是如果没有开发,就如聚宝盆没有打开;又如一间仓库被关闭,里面的宝物永远不能呈现。
  正如世间上有不少的有钱人,他把黄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过着穷苦的日子;有的人本来可以开智慧,变聪明,但因执着,闻善言不着意,所以仍然愚痴。学佛,就是要开发我们本具的佛性、发掘我们内心的宝藏;信佛,透过对佛法真理的信仰,让我们找到一条可资遵循的人生道路,让我们的行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有了路标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又如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就不致发生意外。
  有一点大家必须清楚,信佛与信神是不一样的。过去在科学未发达之际,人们受着神权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为有雷神,刮风就想象有风神,下雨就认为有雨神,甚至树有树神、石头有石头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阳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这些神祇,人们出门做生意,远行谈事都要求神问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要问自己,因为人的业力和行为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当成权威,当作赏善罚恶的主宰,但是佛教认为,最权威的人,最能赏善罚恶的,是自己的行为。佛祖只是像老师一样的教导我们,但是教导出来的人,有的以师志为己志,有的与师道相悖离,这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了。
  如《佛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可见佛陀只是一个导师,一个先知先觉者,一个导航者,至于我们信他,固然有好处;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灾给你,但是后果还是要自己负责。
  谈到信仰,佛教讲究信仰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真实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净的。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是确实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对象。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确的信仰,可以让我们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并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
  此外,平时我们内心的贪欲、瞋恨、邪见、嫉妒,就像绳索一样的控制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在。学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由,就像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贵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无畏惧,解脱自在一样。
  所谓信佛,信的是什么佛?佛教我们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体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间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无畏,佛有力量,你对世间一切境界能有力量应付吗?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吗?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获益;信佛,不是佛能给我们什么,而是透过信佛因缘,自己能行佛,就能圆满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拥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没有善念、没有中心、没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钱财、没有老师,又如无祀孤魂,什么都没有,人生还有什么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们白天出门,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为我们的人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过苦难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缘、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会信。
  在世间上,我们要找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容易,佛陀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存有的人,他确实有能力可以解除我们的苦难,他确实有慈悲、有道德、有愿力,是值得信仰的对象,但是信与不信,就全凭个人的看法与福德因缘而定了。
  烦恼易断,习气难除
  有一则寓言:一只毒蝎想要过河,就央请乌龟帮个忙,载它一程。乌龟怕毒蝎,毒蝎说:“你放心,你背着我,万一我蜇你,你死了,我又岂能独生?”乌龟觉得有理,于是好心地背着毒蝎过河。游到河的中央,毒蝎对着乌龟的头上一蜇,乌龟责怪毒蝎背信忘义,毒蝎满脸歉疚地对乌龟说:“我并不想伤害你,怎奈我已螫人成习,实在真是对不起啦!”
  所谓“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佛教里有一位牛司尊者,虽然已是证果的罗汉,但平时嘴巴总是不停地呶来呶去,因为他在往昔曾经多世生为牛马,反刍惯了,习气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虽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听到音乐,仍会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觉的菩萨,因为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圆满的明月,此皆因为余习未断之故。
  谈到习气,平时我们有很多的行为很容易习惯成自然,一旦变成根深蒂固的习气,则生生世世难以去除。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如勤劳、诚信、谦逊、有礼、忍辱等,都能增长我们的道德,广结善缘,化险为夷,得贵人助。相对的,坏的习惯不但使我们终生祸患无穷,并且累劫遗害不尽。譬如一个人脾气暴躁,恶口骂人,习以为常,则必定人缘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不久便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其他如好吃懒做、阿谀奉承、欺骗违信等,都是自毁前程的陋习。
  所谓“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是因为有种子保留下来,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所谓“业力如习”,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杀了人,杀人的行为虽在瞬息间消失,而杀人的起心动念,以及杀人的后果,却会严重地影响到未来。这种可以导致未来善恶果报的影响力,就是佛教的种子思想。
  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长久以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有报的“因果观”,一直深植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股维系社会道德的无形力量,并且发挥惩恶劝善的功能。其实,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它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谓“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也是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印证的真理。如《因果经》有一首偈语说:“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是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间上无论好坏、善恶、得失、有无,都有其因果关系,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脱离因果法则。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致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或是感到畏惧。有人问,坏人造了罪恶,是否就永远没有得救的机会了呢?答案是可以得救,因为佛教有一个伟大的“忏悔”法门。
  在佛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因为弑父篡位,后来业报现前,身上长满了很多的痈,心里不时悔恨交加,后来经过耆婆指引,向佛陀求救。佛陀对阿阇世王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的结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忏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门,平时我们的衣服脏了,身体有了污垢,都要清洗、沐浴,才会舒服自在;茶杯污秽了,也要洗净,才能装水饮用;家里尘埃遍布,也要打扫清洁,住起来才会心旷神怡。这些外在的环境、器物和身体肮脏了,我们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们内心染污时,又该如何处理呢?这时就要用忏悔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清净无垢,使人生有意义。
  如何忏悔?佛经里举出戒律门忏悔、功德门忏悔、无生门忏悔等,教我们要对诸佛、父母、子女、师僧、良友等对象忏悔。另外,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说好话、捐善款、勤劳服务、成就他人等方法来忏悔。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因此,一个人万一不慎造下了恶业,只要懂得忏悔、发愿,行善、积德,并且“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涤业障,离苦得乐。因为佛法讲“缘起性空”、“诸行无常”,罪业也是无常变化,空无自性的。所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则是清净无染;罪业是有为法,自性是无为法。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所以“心若无作,就是成佛”。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因此,一个人万一不慎造下了恶业,只要懂得忏悔、发愿,行善、积德,并且“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涤业障,离苦得乐。因为佛法讲“缘起性空”、“诸行无常”,罪业也是无常变化,空无自性的。所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则是清净无染;罪业是有为法,自性是无为法。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所以“心若无作,就是成佛”。

……

前言/序言


生命的风采:从容应对,善意为怀 这本《生命的风采》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读物,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之旅,一次对人生至深哲理的温情解读。它如同一位智者,在喧嚣的世界里为你拨开迷雾,引领你看见生命本质的光辉,学会如何以一份从容和一份善意,去品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构建和谐圆满的人际关系。 第一部分:不惧风浪,淡泊宁静——观照内心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洪流中,我们常常被焦虑、担忧、挫败感所裹挟,仿佛前行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与坎坷。这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舒缓而深刻的笔触,引导读者审视内心的喧嚣,学习如何“不惧风浪”。 它并非鼓吹我们对困难视而不见,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培养一种内在的韧性与智慧,去理解风浪的必然性,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书中会探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意、甚至突如其来的变故,都是生命画布上不可或缺的色彩。关键不在于回避它们,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如何回应它们。 作者会从多个维度剖析“不惧风浪”的内涵: 放下执念,轻装前行: 我们常常因为对某些人、某些事的执念而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执着的,不过是内心投射出的幻影。学会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放下对过去的懊悔,放下对未来的过度担忧,才能让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以更轻盈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当下。 接纳不完美,拥抱真实: 生活本就充满不完美,人亦如此。对自身和他人的高标准严要求,往往是我们焦虑的根源。本书将鼓励我们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不足,理解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当不再苛求完美,便能卸下重担,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 培养觉察力,洞悉情绪: 情绪是人生的指南针,但如果我们被情绪所控制,便会迷失方向。本书将教授读者如何培养敏锐的觉察力,去识别、理解并温和地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认识到情绪的来去如风,学会不被负面情绪所吞噬,从而在风浪来临时,也能保持一份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感恩当下,珍惜拥有: 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容易忽略了身边早已拥有的美好。本书会提醒我们,将目光从远方收回,去感受此刻的阳光,去珍惜身边的人,去品味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幸福。一颗感恩的心,能化解内心的不满,能为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积极力量,让我们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温暖。 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宇宙万物皆有其运行的规律,强求与抗拒,只会徒增烦恼。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顺应自然的节奏,理解“无常”是生命的本质。不强求得,不怨恨失,以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去体验生命的起伏,方能获得内心的安稳与平和。 通过这些层层的引导,读者将逐渐领悟到,“不惧风浪”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智慧。它关乎内心的强大,关乎对生命本质的洞悉,关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为自己构建一片宁静的港湾。 第二部分:善意盈怀,温暖人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生是一场与他人的相遇,每一次互动,每一次交流,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这本书的另一核心,便是“待人好”,但这“好”并非流于表面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意。 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以一份纯粹的善意,去与身边的人建立起真实而温暖的连接,如何在人际交往的细微之处,散发出生命的光彩,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喜爱。 它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你揭示“待人好”的艺术: 换位思考,体察人心: “待人好”的基石,是理解与同情。本书将鼓励读者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受他人的情绪与需求。当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主动去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便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也能在互动中展现出更多的理解与关怀。 真诚赞美,传递力量: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被肯定。本书将教授我们如何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以真诚的态度给予赞美。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如同一缕阳光,能够照亮他人的心田,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这并非虚伪的奉承,而是对他人价值的认可,是对生命美好的欣赏。 倾听智慧,用心交流: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关系的关键。本书将强调“用心倾听”的重要性。当我们放下评判,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人讲述,理解他们语言背后的信息,更能赢得对方的信任与尊重。倾听,也是一种尊重,一种无声的善意。 乐于助人,播撒爱意: “待人好”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乐于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本书将鼓励读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奉献自己的爱心与资源。每一次助人,都是一次爱的播撒,不仅温暖了他人,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让生命更具意义。 宽容理解,化解矛盾: 人无完人,矛盾在所难免。本书将教导我们如何以宽容和理解来化解人际间的摩擦。不纠结于小过失,不放大别人的错误,用一颗宽厚的心去包容他人的不完美,才能让关系更加稳固,让相处更加融洽。 感恩回馈,珍惜情谊: 懂得感恩,是“待人好”的升华。当我们接受了他人的帮助与善意,懂得适时地表达感谢,并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便能让这份情谊更加深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珍贵。珍惜身边的人,用心经营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情感,是“待人好”的最好注解。 保持界限,智慧施予: 善意并非无原则的付出。本书也会提及,在“待人好”的同时,也要懂得保持适当的界限,区分帮助与溺爱,避免被他人所利用。以智慧的方式施予,才能让善意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也保护好自己。 融汇贯通,活出生命的圆满 《生命的风采》将这两大部分——“不惧风浪”与“待人好”——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它深刻地指出,一个人内心的从容与淡泊,是施予他人善意的坚实基础。当我们内心不再被焦虑和不安所困扰,便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 反之,当我们将善意融入生活,去关怀他人,去化解冲突,去传递正能量,也会让我们自己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从而进一步增强内心的力量,更好地去应对人生的挑战。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引导你如何“活好”。它不提供具体的“方法论”,而是通过富有哲理的见解,引导读者去体悟生命的真谛。它如同一个温柔的引导者,在你迷茫时为你点亮灯火,在你失落时为你送上慰藉,在你迷失方向时为你指引前路。 阅读《生命的风采》,你会发现,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你会学会,以一份淡泊的心去面对生活的起伏,以一份真诚的善意去与世界相处。你会逐渐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这从容不迫的步履,和这温暖人心的善意之中。 这是一场关于生命智慧的启迪,一次关于心灵成长的洗礼。无论你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你面临着怎样的困境,《生命的风采》都将是你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将陪伴你,一同去发现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翻开星云大师的书,总能从中汲取到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多一份从容与勇气。虽然此次讨论的内容与《不要紧+待人好》无关,但我深知,大师的文字永远充满着智慧与启迪。他对于人生的解读,总是那么深刻而富有远见,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大师的语言,不似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亲切感,如同与一位长者促膝而谈。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人生哲理,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阐述出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我尤其欣赏大师在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方面的教诲。他总能让我们看到,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他的文字,就像一泓清泉,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大师的智慧,是一种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人生的灯塔。

评分

每次捧读星云大师的书,都能感受到一股暖流在心间涌动,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祥和的净土。大师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涤荡心灵,又如春风般拂慰灵魂。虽然此次要探讨的书籍内容并非《不要紧+待人好》,但大师一贯的智慧与慈悲,总能在字里行间流露。他对于人生困境的解读,总是那么通透而富有哲理,总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内心的解脱之道。大师的言语,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关怀。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人生道理,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与力量。我时常在遇到挫折时,想起大师的教诲,他总能提醒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必过于执着,不必过于焦虑。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需要长久的修行才能达到,但大师却能通过他的文字,将这种境界的获得方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智慧,是一种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光明、更平和的人生道路的指引。

评分

星云大师的文字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每次翻开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虽然这本书的内容并非我此刻要分享的,但我不得不说,大师的智慧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云,看似遥远,却又近在咫尺,轻轻触碰就能点亮内心的黑暗。我常常在阅读大师其他著作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平静与力量,仿佛在人生的迷雾中,总有一盏灯为我指引方向。大师的妙谈,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饱含着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众生苦乐的深深体恤。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人生哲学,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分享着他的人生阅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往往比那些激昂澎湃的宣言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引发长久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大师在谈论人际关系时,那种包容与理解的态度,他教会我们以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宽容去化解冲突,这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这种深刻的洞察力,源于大师对生命本质的透彻理解,以及他对人性弱点的深刻认识。他不仅仅是提供解决方案,更是引导我们去发现内心的力量,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评分

我对星云大师的作品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人生旅途。尽管这次我无缘讨论《不要紧+待人好》的具体内容,但大师的文字总是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深刻地影响读者的心灵。他对于“放下”与“接纳”的探讨,常常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执念,并从中获得超脱。大师的智慧,体现在他能够将深奥的佛法道理,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和实践的生活智慧。他不是在教导我们逃避现实,而是在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面对现实,如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的话语,总能触及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师的文字,不仅是对智慧的传达,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在纷扰的世界中,他的声音就像一股清流,让我们得以暂时忘却烦恼,回归内心的宁静。他对人生的洞察,总是那么入木三分,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成长。

评分

星云大师的文字,总能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在迷茫的时刻,看到了指引方向的星光。虽然《不要紧+待人好》这本具体的书不在讨论之列,但我对大师其他作品的印象,足以让我感受到他文字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大师的智慧,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能够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教会我们如何用更宽广的心胸去理解他人,如何用更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我常常在阅读大师的著作时,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外在的激励,而是源自内心的觉醒。他能够将人生的道理,用最生动、最贴切的比喻讲出来,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深思其中的含义。大师的慈悲与智慧,就像一对翅膀,能够载着我们在人生的天空自由翱翔。他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总是充满了人情味,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他的话语,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单。

评分

多次购买,很好很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去看去学习

评分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确的信仰,可以让我们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并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

评分

书本不错,会慢慢看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的东西~继续关注~继续买

评分

不错的书,趁活动价格,赶紧买点;还没有来得及看

评分

京东买书放心省心!!!

评分

谈到信仰,佛教讲究信仰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真实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净的。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是确实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对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