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位于苏州吴江市近郊,占地一百多亩。园中建筑小巧别致,有鹤亭桥、小垂虹、静远堂、天香书屋、庞山草堂、苏门砖雕和盆景园、历代科学家碑廊、咏石诗廊等景点。
园主陈金根先生酷嗜书法,请周慧珺先生为其书写了《静思园记》、《静思园赋》二长卷。文辞古雅、书法沉雄,堪为双美。今将二卷合为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其书法以米芾为基,博采众长,沉雄劲键,自成一家。
1962年 参加上海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1974年 出版《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风靡书坛。之后陆续出版了多种字帖,为读者所追捧。
序
正文
这本《周慧珺楷书静思园记静思园赋》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常年浸淫于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我深知临摹经典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仅仅是翻开这本书的扉页,那份扑面而来的墨香与字里行间的气韵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周慧珺先生的楷书,素以骨力遒劲、法度森严著称,而这次对《静思园记》与《静思园赋》的诠释,更是将这份沉稳内敛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她在笔画的起承转合处所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帖学的深刻理解与个人情感的微妙融合。那些细腻的提按顿挫,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关于宁静与哲思的故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精度,都体现了对原作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对于任何想要深入学习楷书,尤其是想从大家笔下汲取营养的学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珍藏和反复揣摩的范本。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精神之旅。
评分阅读这本《周慧珺楷书静思园记静思园赋》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我并非书法专家,但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美学有着持久的热爱。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阅读与观赏的和谐场域。周先生的楷书,那种温润而又不失棱角的线条,仿佛将《静思园记》的典雅文字和《静思园赋》的浪漫情怀,以一种最为适宜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它让人在欣赏到顶尖楷书技艺的同时,也被文字本身所蕴含的哲理深深触动。不同于那些纯粹技术性的字帖,这本书的内容选择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文化指引性。它告诉你,书法最终的归宿,是对生命哲思的表达。每当我感到心浮气躁时,翻开这本书,对着某一个字端详半晌,那种由内而外的平静感便会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这套作品最难能可贵的魅力所在吧。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最大的困惑往往在于如何将“学到”的笔法真正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人性化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没有采用简单的一页帖一页临摹的传统模式,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段落的章法进行了穿插展示,让读者能够在宏观上把握整篇作品的气势连贯性,同时又不失对每一个独立字形的细致观察。特别是对于《静思园赋》这种篇幅较长、转折较多的作品,周先生在气息的保持上展现了惊人的耐力与控制力。我尝试着去模仿其中几段,发现仅仅是体会她处理长行中“一笔写完”的连贯性,就足以让我的手腕得到一次深刻的锻炼。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写好一个字”,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整体气脉”。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带有明确“园林”主题的书法作品集抱持着一丝审慎的态度,总觉得题材的相对集中可能会让整体的艺术表现略显单调。然而,这本《周慧珺楷书静思园记静思园赋》彻底颠覆了我的初始印象。周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能将相对具象的景物描写,转化为抽象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符号。静谧的园林景象在她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建筑描述,而是一种流动的意境。阅读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竹林的沙沙声,体察到曲径通幽处的幽深与禅意。这种将文学意境与书法技法完美结合的能力,是区分“匠人”与“艺术家”的关键。不同于某些一味追求结构严谨的书法家,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中总带着一股“灵动”的生气,即便是在最端正的楷书中,也能察觉到一种内在的张力与情怀。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汇集了周慧珺先生对静思园景致解读的书作,我被其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力量所震撼。这是一种超越了技法层面的东西,更像是书家内心世界的映射。楷书,被誉为“书法之根”,要求极高的修养和定力。而静思园的意境,恰好与这种修养相得益彰。我注意到在处理一些结构较为紧凑的字时,周先生并没有刻意去“拉开”空间,反而通过微妙的墨色浓淡和笔锋的内敛,营造出一种“内蕴”而非“外放”的视觉感受,这与苏州园林那种“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审美趣味异曲同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载体,让学习者明白,书法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对特定情境、特定心境的文字化表达。对于追求书法意境的同道中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心明目的良方。
评分书法精美,印刷很好,是一本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
评分?
评分很棒,OKOK很棒,OKOK很棒,OKOK很棒,OKOK很棒,OKOK很棒,OKOK很棒,OKOK很棒,OKOK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给老爷子买的,退休生活练书法真的不错,周慧珺一直是我崇拜的书法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