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七卷:华北与蒙古高原近代经济地理》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各区域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迁、全新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并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诸因素。
作者简介
樊如森,山东郓城人,出生于陕西黄龙,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复旦大学长三角港口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和海洋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1860-1937)》(2007)、《近代西北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1850-1950)》(2012),《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本书概念的基本界定
一、区域范围界定的方法取向门
二、华北经济区
三、华北经济地理
四、蒙古高原经济地理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区域经济史和经济地理层面的研究
二、历史经济地理层面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资料和内容框架
一、主要资料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近代华北与蒙古高原的资源环境、居民和经济基础
第一节 该区域的资源环境和居民
一、华北平原地区
二、山西高原地区
三、漠北蒙古地区
四、漠南蒙古地区
第二节 清代中期的华北经济概况
一、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冀鲁豫乡村
二、多种经济产业并举的山西高原地区
第三节 清代中期的蒙古高原经济概况
一、游牧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二、漠北高原的星散农业
三、漠南高原的嵌入农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市场结构的时间与空间演进
第一节 华北与蒙古高原本地市场的近代转型了
一、清中期前华北“都城治所”内向型市场网络
二、蒙古高原市场经济的萌芽
三、华北与蒙古高原“口岸一市镇”外向型市场网络的发育
四、市场网络的交叉与腹地的重叠
第二节 华北与蒙古高原国内周边市场的拓展
一、西北方向国内市场的拓展
二、东北方向国内市场的拓展
三、东南方向国内市场的拓展
第三节 华北与蒙古高原国际市场的空间位移
一、欧美市场的开拓门
二、对曰贸易增长与国际市场的多元化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与现代相耦合的立体化交通
第一节 海港建设与华北近代海运业的发展
一、清中期以前的华北海港与海运
二、口岸开放与海港建设
第二节 陆路交通网络的新发展
一、传统陆路运输的存续
二、铁路的修筑
三、公路运输的发展
第三节 新式邮政和电信业的发展
一、古老的传统邮驿系统
二、新式邮政的兴办
三、电报电话的应用
第四节 内河航运的繁荣
一、华北的内河航运
二、蒙古高原的水路交通
三、传统与现代交通的耦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金融嬗变与对外贸易发展
第一节 华北与蒙古高原商业的嬗变
一、华北商业从业人员的变化
二、商业经营内容的改变
三、商品营销方式和网络的变迁
四、蒙古高原的近代商业门
第二节 华北与蒙古高原的金融变革
一、天津及其腹地的新式融资方式
二、青岛及其腹地的新式融资方式
三、漠北蒙古地区的近代金融
第三节 华北口岸与腹地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近代天津及其腹地的对外贸易
二、烟台开埠与山东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青岛成为华北东部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
四、海州开埠与苏北豫东的进出口贸易
五、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华北对外贸易
第四节 蒙古高原的近代对外贸易
一、漠南蒙占向东通过天津口岸的对外贸易
二、漠北蒙古向南向东经由天津的对外贸易
三、漠北蒙古向北的直接对俄贸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农牧业的现代工业化趋向
第一节 华北农业的市场化和外向化
一、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二、大面积棉花种植专业区的形成
三、从经济视角看鸦片的种植
四、花生的种植与销售
五、山东、河南两省的美烟种植
六、其他农业经济作物的产销
七、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第二节 蒙古高原的近代农业
一、内蒙古西部的草原放垦
二、内蒙古东部的草原放垦
三、漠北蒙古地区的近代农业
第三节 蒙古高原和华北地区牧业经济的发展
一、清代中期以前蒙古高原的游牧业
二、蒙古高原近代牧业经济的发展
三、草原过度开发与土地沙化的关联
四、华北家庭养殖和野外猎捕业的发展(以海水捕捞业为中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北与蒙古高原工业的现代化
第一节 城市工业的繁荣
一、以天津为代表的华北西部城市工业
二、青岛等华北东部城市的现代工业
三、蒙古高原城市工业的起步
第二节 矿产工业的发展
一、开埠前后的煤炭业概况
二、煤炭的现代化开采
三、民国时期的华北主要煤铁企业
四、金矿的开采
第三节 乡村工业的转型
一、直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二、棉、丝纺织工业
三、蒙古高原的乡村工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镇发展、人口增长与民族融合
第一节 华北与蒙古高原城镇结构的变迁
一、清中期以前“都城一治所”型的华北城镇网络
二、蒙古高原城镇的萌生
三、“口岸一市镇”型城镇的发育
四、蒙古高原近代城镇的涌现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近代城市化
一、近代华北和漠南蒙古的城市人口
二、城市人口等级与华北和漠南蒙古的城市系统
三、近代漠北蒙古的城市人口
第三节 经济视角下的汉人蒙古化与蒙古人汉化
一、清代前期纯游牧地区的汉人蒙古化
二、清末民国时期纯农耕地区的蒙古人汉化
三、蒙汉两族生活习俗和语言的融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华北与蒙古高原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变迁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近代华北与蒙古高原的市场整合度
一、区域内部市场化程度的空间差异
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时间差异
第二节 影响区域市场整合的核心要素及其动力机制
一、市场整合的核心要素
二、经济地理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近代华北与蒙古高原经济的剧变与渐变
一、区域经济的市场化水平还不高
二、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陆向型经济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三、城市化的整体水平还很低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后记
表图总目
参考征引文献目录
索引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七卷:华北与蒙古高原近代经济地理》:
二是额鲁特人,也称喀尔满人,人数仅次于喀尔喀人,分支极多,占地亦广,即欧人所称的卡尔马克人。如北自乌布萨泊、南迄科布多河左岸的杜尔伯特人,科布多附近、阿拉善、崆吉斯河上流塔城附近以及呼伦南方伊敏、锡尼克两河流域的额鲁特人,阿尔泰山北斜面的札克沁人,额济纳流域、伊犁河谷、准噶尔盆地西部、焉耆以及阿尔泰的土尔扈特人,科布多河畔的明阿特人,都属此族,主要栖居于科布多及西套蒙古。
三是乌梁海人,和突厥族相近,但言语习惯和蒙人相类。在乌梁海游牧的,叫做唐努乌梁海人,语言用突厥族的鞑靼语。在阿尔泰山南麓游牧的,叫做阿尔泰乌梁海人,用蒙语。
四为部立亚人,又称布里雅人,除蒙古的北部外,呼伦贝尔是他们主要的住地,呼伦贝尔的新巴尔虎人,海拉尔河西北部的陈巴尔虎人,以及根河、灭尔果勒河畔在19191921年来避难的西伯利亚部立亚人,都属此族。
上述四大派的蒙古人,大部分都用蒙语,信仰喇嘛教。
其余是土耳其人,住在西部,多从事牧畜和骑射,这是新疆、甘肃的回族迁居于此的。
还有汉人,多住在南部,主要是从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移居的,皆从事农业、商业。民国年间,这里也有少数的俄人。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31年的统计,外蒙古全境人口为610.6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8人。城市里面,汉人、俄人居多数。蒙古人以游牧为生,迁徙无定,定居仅占蒙人总数的10%。蒙占人一向骁勇,擅长骑射和行走,日行百里而不倦。男女皆着长袍,以砖茶招待客人;商品交换一般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除喇嘛之外,大部分人都从事畜牧业。
四、漠南蒙古地区
漠南蒙古俗称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重要部分。狭义的内蒙占高原,包括中央大戈壁以南、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的狭窄地域;而广义者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这里和漠北地区一样,自古就是中国游牧经济文化的发祥与繁衍基地之一。
……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七卷:华北与蒙古高原近代经济地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