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蛙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言 著
图书标签:
  • 茅盾文学奖
  • 当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小说
  • 文学名著
  • 莫言
  • 社会现实
  • 农村文学
  • 文学经典
  • 长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80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12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姑姑”继承军医父亲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蛙》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县。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等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等十一部,中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牛》《拇指铐》等一百余部,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蛙》,2009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

精彩书摘

  尊敬的杉谷义人先生:
  分别近月,但与您在我的故乡朝夕相处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您不顾年迈体弱,跨海越国,到这落后、偏远的地方来与我和我故乡的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让我们深受感动。大年初二上午,在县招待所礼堂,您为我们作的题为《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已经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如蒙允准,我们想在县文联的内部刊物《蛙鸣》上发表,使那天未能听您演讲的人们,也能领略您的语言风采并从中受到教益。
  大年初一上午,我陪同您去拜访了我的当了五十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虽然因为她的语速太快和乡音浓重,使您没有完全听明白她说的话,但相信她一定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在初二上午的演讲中多次以我姑姑为例,来阐发您的文学观念。您说您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大河上疾驰的女医生形象,一个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的形象,一个手托婴儿、满袖血污、朗声大笑的女医生形象,一个口叼香烟、愁容满面、衣衫不整的女医生形象……您说这些形象时而合为一体,时而又各自分开,仿佛是一个人的一组雕像。您鼓励我们县的文学爱好者们能以我姑姑为素材写出感人的作品:小说、诗歌、戏剧。先生,创作的热情被您鼓动起来了,很多人跃跃欲试。县文化馆一位文友,已经动笔写作一部乡村妇科医生题材的小说。我不愿与他撞车,尽管我对姑姑的事迹了解得远比他多,但我还是把小说让给他写。先生,我想写一部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的话剧。初二日晚上在我家炕头上促膝倾谈时,您对法国作家萨特的话剧的高度评价和细致入微、眼光独到的分析,使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要写,写出像《苍蝇》、《脏手》那样的优秀剧本,向伟大剧作家的目标勇猛奋进。我遵循着您的教导:不着急,慢慢来,像青蛙稳坐莲叶等待昆虫那样耐心;想好了下笔,像青蛙跃起捕虫那样迅疾。
  在青岛机场,送您上飞机之前,您对我说,希望我用写信的方式,把姑姑的故事告诉您。姑姑的一生,虽然还没结束,但已经可以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等大词儿来形容了。她的故事太多,我不知道这封信要写多长,那就请您原谅,请您允许,我信笔涂鸦,写到哪里算哪里,能写多长就写多长吧。在电脑时代,用纸、笔写信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当然也是乐趣,但愿您读我的信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古旧的乐趣。
  顺便告诉您,我父亲打电话告诉我:正月二十五日那天,我家院子里那株因树形奇特而被您喻为“才华横溢”的老梅,绽放了红色的花朵。好多人都到我家去赏梅,我姑姑也去了。我父亲说那天下着毛茸茸的大雪,梅花的香气弥漫在雪花中,嗅之令人头脑清醒。
  您的学生蝌蚪
  二〇〇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北京
  一
  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抑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我们那地方的孩子,如今也大都拥有了与香港台湾、甚至与日本韩国的电视连续剧中人物一样优雅而别致的名字。那些曾以人体器官或身体部位命名的孩子,也大都改成雅名,当然也有没改的,譬如陈耳,譬如陈眉。
  陈耳和陈眉之父就是陈鼻,他是我的小学同学,也是我少年时的朋友。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
  那是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卸煤时正逢下午放学,大家都背着书包,围看热闹。王脚用一柄大铁锹,从车上往下铲煤。煤块落在煤块上,哗哗响。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呵斥:回家割草去!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大马车啊,轰轰隆隆,跑起来双轮卷起尘土的大马车啊。驾辕的是匹退役军马,曾在军队里驮过炮弹,据说立过战功,屁股上烫着烙印。拉长套的是匹脾气暴躁的公骡,能飞蹄伤人,好张嘴咬人。这骡子虽然脾气不好,但气力惊人,速度极快。能够驾驭这头疯骡的也只有王脚。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碡,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王脚拢马驱骡,马车离开校园。我们并没像往常那样,去追赶马车,并冒着被鞭子抽头的危险跳上去过瘾。我们目不转睛,慢慢地向煤堆移动。伙夫老王,挑着两桶水,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他的女儿王仁美,也是我们的同学,后来成为我的妻子。她是当时少有的没用器官命名的孩子,因为伙夫老王,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原本是公社畜牧站的站长,后因说话不当犯了错误,被开除公职遣返回乡。老王狐疑地看着我们。他以为我们要冲进伙房哄抢食物吧?所以他说,滚,小兔崽子们!这里没有你们吃的,回家吃你们娘的奶头去吧。我们自然听到了他的话,我们甚至也考虑了他的建议,但他的建议无异于骂人。我们都是七八岁的孩子,怎么还可能吃奶?即便我们还吃奶,但我们的母亲,都饿得半死,乳房紧贴在肋骨上,哪里有奶可吃?但没人去跟老王理论。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儿,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已经上过自然课,知道煤是许多世纪前,埋在地壳中的森林变成的。给我们上自然课的是我们的校长吴金榜。我们不相信校长的话,我们也不相信课本上的话。森林是绿色的,怎么可能变成黑色的煤炭?我们以为校长和课本都是在胡说八道。发现了煤块中的松香,才明白校长没有骗我们,课本也没有骗我们。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耶,大叔。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

前言/序言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蛙》是一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深刻地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命运与心灵变迁,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誉,并荣获了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 故事的主人公,一位被乡邻们称为“姑姑”的乡村妇女,她的人生跌宕起伏,与时代的大潮同频共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如同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也深刻地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姑姑”作为一名乡村计生干部,肩负着执行这一政策的重任。她的人生,就是一场在个人情感与国家意志、在人情世故与政策规定之间不断斡旋、痛苦抉择的写照。 小说并没有简单地将“姑姑”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的执行者,而是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她曾是一名乡村医生,救死扶伤,深受村民爱戴。然而,当她被赋予了执行计划生育的职责后,她不得不面对那些带着期盼、恐惧、反抗甚至绝望的村民。她需要在“完成任务”与“安抚人心”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常常是以牺牲她自己的人性光辉为代价的。每一次的催生、每一次的结扎,都可能是一次家庭的分崩离析,一次生命的扼杀。在这些令人心碎的时刻,“姑姑”的内心深处,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煎熬。她或许曾经试图用温情去化解,用善意去疏导,但政策的刚性,现实的残酷,最终让她不得不变得“硬朗”,甚至被一些人视为“铁石心肠”。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复杂性,赋予了“姑姑”这个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她的每一次妥协,每一次的无力和反抗,都触及了人物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的爱人,那个朴实善良的铁匠,对她的理解与包容,是她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暖港湾。他对她的爱,并非源于她作为计生干部的身份,而是源于他们曾经的青梅竹马,源于他们共同走过的岁月。然而,即使是最坚固的爱情,也无法完全抵御时代洪流的冲击。“姑姑”的儿子,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他身上承载着父辈的期望,也面临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他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接受,对父母传统观念的疏离,都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与代际的隔阂。 小说叙事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是“姑姑”与她的“养子”——那个被她从绝境中救下,却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的男孩——之间的复杂情感。这个男孩的命运,是“姑姑”内心深处一份无法弥补的愧疚和隐痛。她曾经用尽全力去保护他,却最终无法阻止他走向属于他自己的,可能充满未知与艰辛的未来。这个男孩的离开,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远行,更是“姑姑”内心深处对生命、对家庭、对未来的一种迷茫和失落的象征。 《蛙》的叙事结构巧妙而层层递进。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展开故事,而是通过“姑姑”日记、回忆、口述等多种叙事方式,将人物的过去与现在,内心的挣扎与外部的冲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种非线性的叙事,使得小说的节奏更加紧凑,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读者跟随“姑姑”的视角,一步步深入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曾经的欢笑、泪水、爱与痛。 小说对于农村生活细节的描绘,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田间地头的劳作,到乡邻之间的家长里短,从婚礼的喜庆,到丧事的哀恸,作者都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中国农村。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也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和生活质感。 更重要的是,《蛙》并非一部简单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小说通过“姑姑”的人生,拷问了“生命”的意义、“责任”的界限、“人性”的复杂。在计划生育这一宏大政策的背景下,个体生命如何被塑造、被剥夺、被定义,以及在这种过程中,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是如何交织存在的,都是作者着力探讨的问题。小说提出的“多生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少生一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未来”的矛盾,将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推向了极致,也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蛙》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作者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得淋漓尽致,将时代的变迁刻画得入木三分。小说中那些富有哲理的对话,那些充满诗意的景物描写,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乡村妇女的故事,它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命运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巨变面前,个体的选择是多么艰难,又多么无力。它让我们反思,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能忽略了那些最基本的人性诉求和生命尊严。 《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它让我们思考,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究竟应该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守护那些最宝贵的生命价值。这部小说所带来的震撼与启示,将长期伴随着每一个阅读过它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描写城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而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中的几部作品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个偏好。其中一部关于都市白领奋斗历程的作品,可以说是写得非常真实且尖锐。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都市人内心的焦虑、迷茫以及在激烈的竞争中挣扎求生的状态。无论是职场上的勾心斗角,还是情感上的纠葛,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那些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和付出,那些看似微小的妥协,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作品中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也相当深刻,比如阶层固化、价值观冲突等,都引人深思。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常常会对照自身,反思自己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又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子,让我们在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能进行自我审视和价值重塑。

评分

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我特别沉浸在其中一部描绘历史变革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品中。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人生选择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那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交织,被刻画得感人至深。我常常会为书中人物的遭遇感到惋惜,为他们的坚守而感动。作品的语言风格典雅而富有韵味,仿佛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些描写故乡风物、时代变迁的段落,充满了诗意和哲思。我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矛盾的细致描摹,那些在痛苦中挣扎,在迷茫中寻找出路的他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这部作品让我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录。

评分

我向来对描写普通人生活细节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中的一部作品,完全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它讲述了一个平凡家庭的悲欢离合,用极为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人民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事,到生活中的大起大落,作者都描绘得真实而动人。我被书中人物的善良、淳朴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所深深打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却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作品的语言风格朴素无华,却充满了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读这部作品,我感受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样子,也体会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更加懂得感恩,也更加相信人性的美好。

评分

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简直是一个文学宝库,每一部作品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我尤其被其中一部关于农村变迁的作品深深打动,作者用细腻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坚韧。从土地的馈赠到市场的冲击,从传统的束缚到新思想的萌芽,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紧密交织,让人在阅读中仿佛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沉默的隐忍,那些爆发的呐喊,都真实得让人心疼。故事中的许多细节,比如炊烟升起时的味道,农具摩擦发出的声响,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脑海中鲜活起来。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对土地,对劳动,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这部作品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对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那股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思考。

评分

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中的几部作品,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广度和深度。我尤其欣赏其中一部以女性视角出发,探讨女性成长与自我实现的作品。作者用细腻而敏锐的笔触,揭示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她们为了争取独立自主而付出的努力。我被书中那些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所深深吸引,她们的抗争、她们的觉醒,都充满了力量。作品对女性情感世界的描摹也十分到位,那些细腻的内心独白,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都让人感同身受。我喜欢作者对人物成长弧线的刻画,她们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成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整个过程充满了力量与希望。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女性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也让我对性别平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女性的作品,更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一次有力肯定。

评分

评分

喜欢文学的儿子专门点名用的这本书,据说内容不错,他非常喜欢

评分

给单位买的,速度很快,质量不错,希望做一些全套书的链接方便一套一套地买。

评分

一直喜欢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这次买几本,好好看一下

评分

质量好,发货很快,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莫言是凭这本书得奖的吗?题材应该挺沉重的

评分

好书,老少皆宜,全家受用啊

评分

感觉非常完美,比书店优惠多。

评分

书的封面挺特别的,茅盾文学奖那几个字有凹凸感,加上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以又买来送人,至于内容,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