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探微:宏觀視野下的微觀考察

國史探微:宏觀視野下的微觀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聯陞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國史
  • 微觀曆史
  • 宏觀曆史
  • 文化史
  • 社會史
  • 中國曆史
  • 曆史研究
  • 學術著作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801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07709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陶希聖、陳寅恪親傳弟子——楊聯陞的探微之作

  《國史探微》為知名漢學傢楊聯陞先生的論文集。不同於我們常見的學術論文,此書的寫作態度雖然是嚴肅的,力求深入,探索精微,其敘述方式卻是娓娓道來,極具趣味性。其內容正體現楊先生的治學風格,涉及麵頗廣,14篇文章有的談古時人們的作息時間,有的談曆史上的女主,有的談宋代的紙幣形狀,有的談寺院與當鋪的關係……讓讀者在不那麼枯燥的閱讀中體會到曆史的真實。

  楊聯陞教授最難得的不僅在於思想敏銳,而且更在於性情醇厚;這三種性質同時集於一身是不多見的。

內容簡介

  《國史探微》是知名史傢楊聯陞國史研究的文集,收其十四篇博綜融會、洞悉精微的國史專論,依照論文性質,以類相從為序。從世界秩序、朝代興替、地方政製到作息時間、國史上的女主、人質研究等等,兼收並蓄,文章著眼點皆為前人所未發,如帝製時代作息錶,經濟上的數詞與量詞等,皆探求精微,力求深入,可為治國史者提供新的視野、新的途徑。

  

作者簡介

  楊聯陞(1914——1990),曾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係,在陳寅恪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租庸調到兩稅法》,後赴美,任教於哈佛大學。五十年代當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有《中國製度史研究》《中國貨幣與信貸簡史》《漢學論評集》等著作多種。

  楊聯陞從經濟史入手,兼治文史,曾為趙元任先生助手,與鬍適談詩論學二十年,在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諸領域都做齣瞭開創性的貢獻,對世界第1流漢學傢的作品多有評論,享有“漢學界的檢察官”之美譽。

  

精彩書評

  楊聯陞教授在國際上以學術辨析能力與纔思敏捷著稱,是幾代學生所親切懷念的好老師,是協力培育與造就美國漢學的先驅學者之一。

  ——哈佛大學

  

  總之,楊聯陞的學問繼承瞭中國百科全書式學問的優良傳統,發揮其個人天賦之纔,在廣闊範圍的資料中,以細緻嚴密的分析作齣綜閤性結論。

  ——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

  

  楊聯陞教授受過最嚴格的現代學術訓練,是最傑齣的中國史學傢。

  ——葉理綏(Serge Elisseeff)

  

  楊聯陞教授最難得的不僅在於纔華卓越、思想敏銳,而且更在於性情醇厚;這三種性質同時集於一身是不多見的。

  ——錢穆

  

  蓮生的學問包括中國曆史與語言兩大方麵。語言兼及古代和現代,曆史則上起先秦,下迨清末,領域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宗教,以至考古、藝術等部門。他善於發現問題,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由小以見大。論著每多創獲,深得陳寅恪先生學風的三昧。

  ——周一良

  

目錄

颱灣版序

從曆史看中國的世界秩序

國史諸朝興衰芻論

帝製中國的作息時間錶

國史上的女主

國史上的人質

明代地方行政

中國經濟史上的數詞與量詞

奢靡論——傳統中國一種不尋常的思想

從經濟角度看帝製中國的公共工程

佛教寺院與國史上四種籌措金錢的製度

晉代經濟史釋論

會子形狀考

二十四史名稱試解

官修史學的結構——唐朝至明朝間正史撰修的原則與方法

附錄 楊聯陞先生論著目錄


精彩書摘

  有人常以中國之世界秩序為一以中國為中心的層級。理論上,此秩序最少是有三方麵層級的:中國是內的、大的、高的;而蠻夷是外的、小的和低的。然而,對整個中國曆史加以觀察,即可發現這個多麵的中國中心之世界秩序,是在不同的時間,從許多程度不一,甚至有時幾近於零的事實上,建立起來的一個神話。
  ……

前言/序言

  歲暮天涯,時覺岑寂。忽然接到聯經齣版事業公司寄來的《國史探微》全書分頁校樣,知道此書不久可以問世,為之一喜。

  此書共收我的論著十四篇,原作都是英文(隻有第二篇附錄“朝代間的比賽”是中文原作)。聯經公司分請六位學人(大名見後)給譯成中文,又請人校閱過,1982年7月下旬,我來颱開會(“院士”會議)得以抽暇看過全部譯稿,很欣賞譯筆之忠實暢達。我除瞭對各位譯者深緻謝忱之外,隻建議瞭很少數的小修改,並且增加瞭若乾條按語補注。現在重新校閱,發現全書隻有二十幾處需要改動。足證聯經各位先生編輯校印之認真,可敬可感。在附錄又看見為我特彆編製的中外文著作目錄,已經十得其九。多費清神,統此緻謝!

  聯經公司選定這十四篇論著時,曾同我的摯友餘英時教授(耶魯大學史學講座)商量。書名《國史探微》大約也是與餘教授商定的,意兼嘉勉。我喜其簡潔,欣然同意,中國人治中國史,自然是“國史”。“探微”可釋為力求深入,探索精微,是撰文的目標主旨,能達到幾成則不敢說。友人厚意勖勉,自應緻謝。

  十四篇的排列,大抵依照論文的性質,以類相從為序。第一篇中國的世界秩序(邢義田譯),第二篇朝代興衰芻論(陳國棟譯)包羅較廣。第三篇作息考(梁庚堯譯),第四篇女主考(林維紅譯),第五篇人質考(張榮芳譯),第六篇明代地方政府(張永堂譯),這四篇是社會史政製史。再下六篇(即第七至第十二篇)是經濟史(陳國棟譯,連前共譯七篇)。末後第十三、十四篇是史學史(張榮芳譯,連前共譯三篇)。各位譯者下筆都很細心。對各篇引用的文字,尤其是要轉迴中文時,費時查對,不厭其煩,對讀者大有補益,我深為感激。

  


古今交融:從器物中窺見文明的演進軌跡 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聚焦於人類文明史中那些看似微小卻蘊含巨大信息量的“器物”——從史前時期的燧石工具,到青銅時代的禮器,再到近現代的工業製品。我們旨在通過對這些物質載體的精微考察,勾勒齣宏大曆史敘事的另一側麵,即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技術的發展脈絡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由物質證據支撐的文明演進框架。 第一部分:石器時代的“時間切片”——工具與生存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人類曆史的起點,深入分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存下來的石質工具。不同於傳統考古學側重於對墓葬和大型建築的解讀,我們著重研究那些被日常磨損、修補乃至廢棄的工具本身。例如,一塊打製燧石的側麵痕跡,可以揭示齣其使用者所處群體的認知水平、對資源的獲取方式以及基本的社會分工模式。我們考察瞭特定時期石器形製的地域性差異,並結閤對早期農業遺址中農具(如石鋤、石鐮)的分析,探討瞭定居生活對人類社會組織形態産生的根本性影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將通過對陶器碎片的微觀分析,來探究早期製陶技術的地域性創新與傳播路徑。陶器的紋飾、胎土成分、燒製溫度等技術指標,不僅僅是藝術錶達,更是早期手工業技術水平和貿易網絡復雜性的量化指標。 第二部分:青銅與權力——禮器、兵器與社會階層 進入青銅時代,物質載體的意義發生瞭質的飛躍。青銅不再僅僅是實用的工具,它被賦予瞭神聖的、政治的、乃至階級的象徵意義。本部分將重點剖析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如鼎、簋、彝等。我們不滿足於對器物銘文的簡單解讀,而是深入研究其鑄造工藝的復雜性、閤金比例的精確性以及不同等級器物在組閤中的規製性。 例如,一個擁有多鼎組閤的墓葬,其墓主人所享有的社會地位與權力範圍,可以通過分析這些禮器在特定儀式中的功能性配置來精確界定。同時,我們將對比研究同時期的兵器,探討軍事技術與國傢權力的相互依存關係。青銅的稀有性決定瞭其被壟斷的必然性,這種壟斷如何固化瞭早期王朝的統治結構,是本部分試圖迴答的核心問題之一。 第三部分:物質的流通與文化的交融——絲綢之路上的“信使” 隨著冶鐵技術的普及和商業貿易的發展,物質載體開始承載更廣闊的文化交流信息。本部分將以絲綢之路沿綫的齣土文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流通物”本身所蘊含的跨文化信息。 我們選取瞭具有代錶性的幾類物品進行深入剖析:一是來自西方的玻璃器皿及其在中國本土的仿製技術;二是佛教藝術影響下産生的造像、錢幣上的符號係統演變;三是標準化的商品,如鹽罐、漆器,它們如何通過統一的規格,促進瞭不同區域間的經濟整閤。通過追蹤一件物品從原料獲取、加工製作到最終被使用的全過程,我們可以描繪齣古代世界復雜的經濟地理圖景,理解技術與審美的雙嚮互動。 第四部分:士人與日常——宋代文玩中的“內嚮化” 宋代是中國文人士大夫階層興起並確立其審美主導地位的時期。本部分將視角轉嚮日常生活中那些“非必需品”,即文房四寶、宋瓷、香爐等“雅玩”係統。這些器物不再直接關乎生死存亡,而是成為士人構建自我身份、進行精神交流的重要媒介。 我們將探討宋代點茶、焚香、插花等“雅集”活動中,特定器物(如建盞、哥窯瓷器)如何被賦予瞭新的審美標準——“素、雅、拙、靜”。這些器物背後的生産流程、市場運作以及士人對“古意”的追求,共同揭示瞭中世紀晚期社會文化從外嚮型轉嚮內嚮型、從宏大敘事轉嚮個體體悟的微妙轉變。 第五部分:工業化的浪潮與現代性的萌芽——機器的“身體” 最後,我們將時間綫推至近現代,考察工業革命對物質世界的衝擊。本部分重點研究中國近代引入的第一批工業機器、標準化生産的紡織品以及新式交通工具(如蒸汽機模型、早期火車零件)。 這些外來的、具有清晰功能邏輯的“機器身體”,如何與傳統的傢族手工業體係發生衝突與融閤?它們不僅僅是技術的引進,更是新的時間觀念、空間觀念和勞動倫理被植入社會的物質載體。通過分析早期工廠的設備布局、工人宿捨的實物遺存,以及民眾對新型物件(如火柴、自來水筆)的接受程度,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陣痛與選擇。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證明曆史並非僅僅由帝王將相或宏大思想構建,它同樣深嵌於我們腳下的泥土,銘刻在我們手中觸摸過的每一個物件之上。對“物”的精細考察,是理解“史”的必要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我感受到瞭作者對於敘事節奏的極度掌控。他知道何時該放慢筆速,深入剖析一個關鍵轉摺點,剖析其背後的文化心理動因;也知道何時該加速,以概括性的語言勾勒齣數十年間權力結構的變遷軌跡。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學論述變得引人入勝。更難得的是,盡管主題宏大,作者卻從未陷入空泛的議論。相反,他總是能從最細微的、甚至是被曆代史傢忽略的角落切入,然後以令人信服的推理,將這個微小的切口擴大為一個觀察整體局勢的絕佳窗口。這本書記載的細節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價值,但作者的功力在於,他沒有讓這些細節淹沒主體,而是將它們巧妙地嵌入到一個更具解釋力的宏大敘事結構之中,實現瞭“見微知著”的最高境界。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方法論上的創新性。它不像傳統史學那樣遵循固定的時間綫性展開,而是采用瞭一種交叉對比和主題聚焦的模式,這使得原本割裂的曆史片段獲得瞭新的連接點。作者似乎在嚮我們展示,曆史的“規律”並非是某種宿命論的鐵律,而是在特定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由一係列概率事件疊加形成的“結構性傾嚮”。特彆是對於某些長期被誤讀的社會現象的重新解讀,簡直是醍醐灌頂。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諸多曆史教科書上的定論時,都會下意識地引入書中提齣的那些反思性視角。這本書極大地提升瞭我分析曆史問題的工具箱,讓我意識到,好的曆史研究,絕不僅僅是“發生瞭什麼”,更是“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在何種結構下纔可能這樣發生”的深刻追問。

評分

這是一本極其考驗閱讀耐心的書,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種被知識洪流裹挾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作者的文風是那種典型的學院派風格,精準、剋製,但字裏行間蘊含著強大的思想能量。他對於史料引用的審慎態度值得稱道,沒有絲毫的牽強附會,每一個論斷背後都有堅實的文獻支撐。然而,這種嚴謹也帶來瞭一定的閱讀門檻,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因為他要求讀者也必須帶著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個被提齣的觀點。我必須承認,在某些章節,我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真正領會其精髓所在,但這恰恰是它價值所在——它迫使我們走齣舒適區,去擁抱那些復雜且需要細緻推敲的曆史難題。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書和一部理論專著的結閤體,適閤放在手邊,時常翻閱查證和啓發。

評分

這部作品的理論深度和廣度實在令人驚嘆。作者在梳理那些看似離散的曆史事件時,展現齣一種駕馭復雜敘事的非凡能力。我尤其欣賞它在宏觀脈絡構建上的精妙布局,仿佛是站在曆史的製高點俯瞰,每一個細節的引入都服務於整體的框架,不顯得突兀或生硬。那種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曆史現象進行對比和映照的思維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史實”的理解邊界。它不是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通過精密的邏輯鏈條,將看似平淡的文獻轉化為富有洞察力的論證。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過去發生的一切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認識,不再滿足於錶層的敘事,而是開始追問深層的結構性力量是如何塑造曆史走嚮的。這種“探微”的過程,與其說是對曆史的記錄,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實驗,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知識重構。

評分

這部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沉靜而富有曆史感,仿佛是穿越時空,直接與曆史的當事者進行對話。雖然探討的是宏大的曆史進程,但作者的文字卻充滿瞭對個體命運的關懷。他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努力還原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真實睏境與抉擇。這種溫度感,使得這本書在嚴謹的學術性之外,擁有瞭更強的可讀性和情感共鳴。我特彆喜歡那種穿插其中的、對曆史偶然性的精妙把握,它提醒我們,無論宏觀結構多麼強大,最終的實現總要依靠無數個微小的、充滿人性的瞬間來完成。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既能滿足學者對深度探究的渴求,又能讓普通曆史愛好者感受到曆史厚重與生命力的傑作。

評分

之前一次買瞭好幾本書,現在纔看到這本。為什麼選擇外國作者寫的書呢?我覺得這樣纔能更公正客觀還原蔣介石。這書確實不錯。

評分

還沒讀,這個人的東西還是值得一看的。

評分

不錯,包裝挺好的,沒有損壞的,還沒有看完,紙質也不錯。

評分

總體來說寫得不錯,不僅有和朝代的曆史事件、更替,也對其政治、製度、文化等都有詳細介紹分析。跟中學學的曆史相比,少瞭階級分析的東西,更迴歸曆史本來麵目。中規中矩的通史著作,充分吸收瞭當時的各類成果,語言通俗易懂,沒有多餘的廢言。

評分

看瞭幾頁寫的比較寫實吧,北伐剛結束,百業呆興,民生凋敝,確實治傢很難。但又如春天的新筍,社會發展紛繁多變。民國黃金期要來瞭。

評分

此書唯一的瑕疵就是沒有及時配圖,在戰場講解和軍艦武備講解時沒有閤適的圖片輔助,僅有的圖片放置的位置尷尬,圖選的也不好。但瑕不掩瑜,此書依然是有關甲午戰爭的優秀著作,值得珍藏。

評分

産品很好,和商傢描述的比較相符,很滿意

評分

這是老先生的作品,曆史需要不同的角度去解讀

評分

京東活動很給力,搶瞭三張券,快遞更給力,第二天全到貨!一直在京東買書,還會繼續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