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近思录(套装全二册)

钦定四库全书近思录(套装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朱熹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近思录
  • 经史子集
  • 中国古典文献
  • 文化典籍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明代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149128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02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0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内容简介

  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著作,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于是精选622条,辑成《近思录》,共分14卷。“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读经方法,对我们今天读经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科学的治学次序、方法;治学当行与不当为之事,对当今的教育者、读经者均有指导意义、借鉴价值;读经当然不应舍弃之。
  宋朱子与吕祖谦同撰。案年谱,是书成於淳熙二年,朱子年四十六矣。书前有朱子题词曰: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於大体、而切於日用者,以为此编云云。是其书与吕祖谦同定,朱子固自著之,且并载祖谦题词。又《晦庵集》中有乙未八月与祖谦一书,又有丙申与祖谦一书,戊戌与祖谦一书,皆商榷改定《近思录》,灼然可证。《宋史·艺文志》尚并题朱熹、吕祖谦类编。后来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定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书凡六百六十二条,分十四门,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然朱子之学,大旨主於格物穷理,由博反约,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题词有曰:穷乡晚进,有志於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然后求诸四君子之全书,以致其博而返诸约焉,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安简便,以为取足於此而止,则非纂集此书之意,然则四子之言且不以此十四卷为限,亦岂教人株守是编,而一切圣经贤传束之高阁哉!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於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於馀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节,流於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其言著明深切,尤足药连篇累牍,动谈未有天地以前者矣。其《集解》则朱子殁后叶采所补作。淳熙十二年,采官朝奉郎,监登闻鼓院,兼景献府教授时,尝赍进於朝。前有进表及自序。采字仲圭,号平岩,建安人。其序谓悉本朱子旧注,参以《升堂记闻》及诸儒辨论,有略阙者,乃出臆说。又举其大旨,著於各卷之下,凡阅三十年而后成云。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近思录》:一堂贯通古今的道德与人生哲学课 一、何谓“近思”?—— 溯源与精神内核 “近思”,顾名思义,即“亲近的思考”,它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紧贴生活、立足当下、直面人心的体察与反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近思”一词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它要求我们跳出书本的象牙塔,将圣贤之道融于日常点滴,从细微之处洞察人情事理,在实践中体悟真理。 《近思录》便是这样一部以“近思”为核心理念,由北宋理学家朱熹与吕祖谦共同编纂的哲学著作。它并非原创的理论大著,而是精选了北宋时期重要理学家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语录、论述,按照特定的逻辑和主题进行编排,旨在为后人提供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领悟儒家思想的精髓,特别是其在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以及人生实践方面的深刻见解。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编纂《近思录》的初衷,在于“古之学者,以已立立人,以已达达人。其用意,盖欲学者所以自近之也。” 也就是说,他希望通过这部书,让读者能够贴近圣贤之道,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并以此为基础去影响他人,达至“己达达人”的境界。而吕祖谦则在编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整理和补充作用,使得《近思录》成为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哲学入门读物。 《近思录》的精神内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体认天理,涵养德性: 核心在于认识“天理”,即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与道德法则,并在此基础上涵养人的天性,使其符合天理。这种“天理”并非外在的教条,而是内在于人心之中,需要通过体悟和实践来发掘。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强调通过事事物物的道理来达到知识的充实,并最终将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知与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脱离了实践的知识是空泛的,而没有知识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克己复礼,存养省察: 倡导通过约束自己的私欲,回归合乎礼仪的规范,并时刻保持内心的警醒和反省,以达到道德的自觉和完善。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终目标是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家庭的和谐,进而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天下的太平。这是一条由内而外的、层层递进的社会理想。 《近思录》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这些宏大的哲学理念,以一种相对简明扼要、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其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 二、内容精要:从“道”的认知到“德”的实践 《近思录》并非一部系统性的哲学论著,而是以语录体和片段式论述为主,围绕着儒家核心的道、德、仁、义、礼、智、信等概念,以及修身、齐家、治国等主题展开。全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如同为初学者搭建的一座通往儒家智慧的阶梯。 全书大致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虽然在不同的版本中篇章划分可能略有差异,但其核心内容一脉相承: 1. 论道与天理: 开篇即阐述“道”的根本性,以及“天理”的普遍存在。强调“天理”是事物之所以然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的最终标准。这一部分着重于认识论的层面,引导读者建立起对宇宙秩序和道德法则的基本认识。例如,书中会引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释宇宙的生成演化,以及万物皆由阴阳五行所化,最终归于“道”的本体。 2. 性命之学与本心: 深入探讨人的“性”(天性)与“命”(命运)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心”的涵义。理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秉承天理而来的,但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可能产生种种杂念和私欲,从而遮蔽了本心。因此,认识本心,并恢复其纯净状态,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3. 存养功夫与省察: 这是《近思录》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重点在于阐述如何通过“存养”和“省察”来涵养德性。“存养”是指要时刻保持对天理的敬畏和体认,不使其被私欲所侵蚀;“省察”则是指要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进行反复的检查和反思,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这部分强调了道德修养的日常性、持续性和自觉性。例如,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勤”,以及张载的“存,吾顺适;理,吾敬;死,吾变”。 4. 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 详细阐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观察和研究具体的事物,来穷究其道理,从而达到知识的充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识应当体现在行动中,而行动也应当以真知为指导。这部分体现了儒家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务实精神。 5. 人伦之道与社会责任: 《近思录》也广泛涉及了人伦关系,如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并强调了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它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6. 学习方法与人生态度: 除了理论的阐述,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和人生态度的指导。例如,如何对待富贵贫贱,如何面对生死,如何保持谦逊和恭敬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理学家们对人生实践的深刻关怀。 《近思录》的语言风格质朴而精炼,虽然摘录自不同的作者,但经过朱熹和吕祖谦的精心编排,整体逻辑严谨,层次分明,读来如沐春风,又如饮甘泉,引人深思。它没有故弄玄虚的华丽辞藻,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晦涩术语,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智慧。 三、时代意义与当代价值:何以“近思”至今仍有回响? 《近思录》自问世以来,在中国思想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宋明理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对后世学者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 纵观历史,《近思录》的影响力体现在: 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它是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集结了北宋理学家的精华思想,为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士人修养的必读经典: 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通过研读《近思录》,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涵养德性,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它成为构建传统士人人格的重要精神食粮。 中华文化的精神传承: 《近思录》所蕴含的道德理念、人格追求以及人生智慧,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当下,我们重读《近思录》,并非是要完全复古,而是要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智慧,以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其当代价值体现在: 重塑道德自觉与人格涵养: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信息爆炸,价值观念多元的今天,人们普遍面临着精神迷失、道德滑坡的困境。《近思录》所倡导的“存养省察”,以及对“天理”和“本心”的追求,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回内心的定力,重塑道德的自觉,涵养健全的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与个体幸福: 《近思录》所强调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利他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通过对“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强调,也为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价值、提升幸福感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应对浮躁与焦虑: 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容易产生焦虑和浮躁。《近思录》所倡导的“致虚极,守静笃”的态度,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近思录》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深层价值的必经之路。 总而言之,《近思录》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它不是一本教条式的教科书,而是一堂贯通古今的“近思”之课,引导我们在人生的实践中,不断地体悟、反省、提升,最终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充盈。其思想的深邃与实践的价值,使其在任何时代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购买一本好书,就像是结交一位良师益友。尤其是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领域,一本权威、系统的著作至关重要。这套《钦定四库全书近思录》,其“钦定”二字本身就赋予了它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四库全书”更是对内容精粹的保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也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真正好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显得尤为珍贵。这套《钦定四库全书近思录》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的内容,我相信一定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精神世界,去探索那些关于人生、关于道德、关于宇宙的永恒命题。

评分

我平常阅读习惯比较杂,但总归是离不开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籍。最近恰好对宋代理学的一些代表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将深邃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并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大家。这本书的标题“近思录”本身就传达了一种“近乎思辨”、“触手可及的思考”的意味,这正是吸引我的一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进入宋明理学世界的绝佳入口,让我能够沿着古人的足迹,去体悟那些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智慧。

评分

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一本经典作品的评价,最核心的还是看它是否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是否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这套《钦定四库全书近思录》,从它的名字和出处就能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气质。我期待着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闲暇之余,为我带来精神上的洗礼和智识上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思想脉络颇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许多解读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碎片化,难以窥得全貌。而这套《钦定四库全书近思录》,顾名思义,它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性和系统性,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拿到书后,翻开第一页,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处理得相当到位,给人一种非常扎实的阅读体验。

评分

书装订很棒,字体比较大,阅读很舒服。

评分

一共两本!!不错的书。。。

评分

很好,非常棒,感谢。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还未拆封,高大上的样子,不错?

评分

速递员服务态度好,速度快。

评分

物流出了问题,书被弄坏了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书很好,送货态度也很棒

评分

我喜欢这本书。好。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