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諾篇》《費多篇》譯注

《米諾篇》《費多篇》譯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古希臘] 柏拉圖 著,徐學庸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古希臘哲學
  • 柏拉圖
  • 對話錄
  • 倫理學
  • 形而上學
  • 靈魂不朽
  • 死亡觀
  • 西方哲學
  • 古典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588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253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0
字數:4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米諾篇><費多篇>譯注》:本真呈現西方哲學名著魅力。《<米諾篇><費多篇>譯注》為柏拉圖中期對話《米諾篇》和《費多篇》的閤譯。譯者對柏拉圖哲學研究已久,其譯文立足原文,力圖體現古希臘文的特色與柏拉圖哲學的精髓。本版采古希臘文-中文對照形式,以利學人研讀。

內容簡介

  學界鹹認《米諾篇》和《費多篇》為柏拉圖早期至中期的重要對話。《米諾篇》正處於此一過渡時期,形式上仍具早期求定義、重倫理、人物刻畫生動的特色,而觸及的問題如學習即迴憶、靈魂不朽,皆具有中期對話的強烈特徵。《費多篇》則因記錄蘇格拉底被處死的經過而聞名遐邇,其中體現的形而上學思想與中期著名對話《饗宴篇》《理想國篇》聯係緊密。徐學庸先生治柏拉圖哲學有年,其譯文對原文亦步亦趨,頗得古希臘語變化多端的韻味。此次齣版其譯文的簡體版本,仍加入古希臘文原文,采雙頁對照方式,以求便於希臘語和柏拉圖哲學的初學者。

作者簡介

  柏拉圖,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傢。年輕時與蘇格拉底熟識,蘇格拉底被雅典當局判處死刑,對柏拉圖衝擊甚深。他曾遠赴西西裏,希望將當時的統治者教化成哲學傢,但無功而返。後於雅典成立學院進行哲學著述及教育工作;學院吸引來自希臘各地的學生,其中最著名者為另一位偉大哲學傢亞裏斯多德。柏拉圖著作甚豐,以戲劇手法、優美辭藻呈現哲學議題,極具智性與原創性。
  代錶作品:《理想國篇》《饗宴篇》《費多篇》《巴門尼德斯篇》。

目錄

前言
柏拉圖簡介
導論
柏拉圖年錶暨時代大事
關於譯文
《米諾篇》結構分析
《米諾篇》譯注
《費多篇》結構分析
《費多篇》譯注
延伸閱讀
索引

精彩書摘

  導論
  柏拉圖選擇以對話錄錶現其哲學思想,且他的寫作時間長達五十年,因此對話錄的編年與理解柏拉圖思想有一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柏拉圖對話錄的編年傳統,其對話錄可分為早期、中期及晚期三組。此一分期標示著柏拉圖哲學思想發展的曆程,從早期記述蘇格拉底的思想到中期提齣個人的哲學體係,並於晚期檢視批判自己的中期論點。柏拉圖的研究者一般將《米諾篇》(The Meno)視為介於早期與中期對話錄間的過渡期對話錄 。亦即,《米諾篇》裏雖保有早期對話錄的特色,如尋求定義、重倫理議題及人物刻畫生動等,但觸及的問題,如學習即迴憶、靈魂不朽、幾何學的運用及知識與真實看法的區彆等,皆在之後的中期對話錄中,如《費多篇》(The Phaedo)及《理想國篇》(The Republic),得到進一步的闡述說明。不同於《米諾篇》,《費多篇》被歸類於中期對話錄,主要因為其中形上學思想與同被視為中期對話錄的《饗宴篇》(The Symposium)、《理想國篇》聯係緊密 。此外《費多篇》迴憶說呼應《米諾篇》迴憶說,似乎指齣這兩部對話錄之成書順序。然而就對話錄的故事情節,《費多篇》與其他三部早期對話錄《尤希弗若篇》(The Euthyphro)、《辯護篇》(The Apology)及《剋裏同篇》(The Crito)形成一四部麯,敘述蘇格拉底臨終前的歲月 。

  一、《米諾篇》
  《米諾篇》的故事約設定在公元前402年,開篇未經鋪陳,即進入對話者間的對話。米諾問蘇格拉底“德性(aretē)可以教嗎?”蘇格拉底答道,若他連德性是什麼都不知,他如何迴答德性是否可教的問題(71a)。他不僅宣稱自己對德性無知,更進一步錶示他不曾見過任何一個人知道德性是什麼;因此蘇格拉底請米諾敘述,他從高爾奇亞斯(Gorgias)那兒學得的德性是什麼。米諾欣然接受此一建議,並在隨後的談話中接續三次嘗試提齣關於德性的定義。首先,他將德性定義為男人管理城邦事務、女人掌管傢務與相夫教子,不同的人有其特有的不同的德性。蘇格拉底除瞭玩笑地迴應道,他要一個德性,米諾卻給瞭他許多德性,並批評米諾的第一個嘗試未說齣德性就其自身為何。接著,米諾修正上述的定義迴答,德性是統治他人的能力。這個嘗試亦遭蘇格拉底以兩點反駁:第一,小孩及奴隸的德性亦可使他們具有統治他人的能力嗎?第二,若統治他人有以正義或不正義的方式,且正義是一德性,不正義是一惡(kakia),那德性究竟是什麼,米諾仍未澄清。在第三個嘗試中,米諾引述詩人的觀點,德性是對精美事物感到愉悅而且有獲得它的能力。這個定義遇到的睏難與上一個相仿,獲得精美之事亦可以正義或不正義的方式,所以論證迴到原點。
  值得一提的是,米諾的三個關於德性定義的嘗試,皆以外在行為來理解德性。這個理解與傳統上對德性的理解若閤符節,例如荷馬(Homer)史詩裏對一個人是否具有勇氣這個德性,即以他的外在行為來判定。阿奇裏斯(Achilles)是位英雄,因為他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無人能敵;若一位英雄在戰場上被俘,他的德性立即減損。因此英雄的德性錶現在以生理力量為基礎的有勇氣的行為。此外赫希俄德(Hesiod)《工作與時日》(Works and Days)亦錶達,一個人的勇氣錶現在耕作時與大地及酷陽奮鬥。然而蘇格拉底對這三個嘗試提齣異議,不僅是因為它們都無法對德性有一本質及普遍的說明(72c,74a),即一個關於德性的定義適用於各個不同德性,還有一更重要的理由:德性既不是外在行為,也不是齣於約定俗成。
  公元前5至4世紀的古希臘,政治上是城邦政治的高峰期,文化則流行相對主義,這些現象使得當時的詭辯學派(The Sophists)主張,德性或道德是由不同的城邦依其特有的文化及風俗習慣(nomos)形成,因此不同的城邦有不同的道德觀。他們宣稱能在不同的城邦教導年輕人成為有德之人,行為符閤城邦的道德規範,且因此使得從學者在其所屬城邦裏齣類拔萃,功成名就 。根據71d1的說法,米諾的德性觀反映詭辯學派哲學傢高爾奇亞斯的立場,因此蘇格拉底對米諾的駁斥,正是對詭辯學派的倫理觀點的駁斥。
  蘇格拉底對德性的看法,以道德心理學為基礎。換言之,德性是指一個人的靈魂的好狀態,追求德性即是照顧自己的靈魂。這從柏拉圖的早期對話錄中清楚可見,例如《辯護篇》29d-e及30a-b言及,蘇格拉底告誡雅典人應注重自身靈魂的照顧,而非金錢與榮譽的纍積。他也警醒同胞公民們,不正義的行為會敗壞靈魂,但正義的行為會使它更加優秀 (47a-48b)。此外《高爾奇亞斯篇》有言:拖著病體的生命是悲慘的,若有人有著敗壞的靈魂,由於靈魂比身體更有價值,他的生命不值得活(512a-b)。蘇格拉底主張,若一個人活得不好,他就沒有一有序健康的靈魂;若一個人沒有一有序健康的靈魂,他的生命不值得活;《辯護篇》曾言:未經檢證的生活不值得活 (38a5-6)。因此活得好是盡可能讓靈魂處於好狀態,追求及實踐德性,不讓自己有不正義的言行 。從此可見,為什麼米諾所言關於德性的定義皆不得蘇格拉底贊同,因為後者對德性的認知及理解,乃建立於人性(phusis)。
  說不齣德性是什麼的米諾,睏惑、沮喪及不滿,語帶抱怨說:蘇格拉底你如何能探究你所不知的事?就算你所探究之事現身眼前,你如何知道它是你所探究之事?這段論述一般被稱為“米諾的悖論”,亦即,對我們無知之事,我們無從藉由探究知道它是什麼。蘇格拉底對此悖論的迴應聚焦在第二個問題 ,由此本對話錄另一重要的議題浮現:學習即迴憶。蘇格拉底以問米諾的一個懂希臘文的傢奴幾何問題,來展現傢奴對相關幾何問題能有正確的迴答,不是因為他的教導,而是由於他藉由問問題引導傢奴迴憶起原先就具有的幾何學知識。無論蘇格拉底是教導,抑或是引導,傢奴迴答幾何問題,是個極有爭議的議題,但整個試驗的過程有幾點值得評論:第一,迴憶說奠基於靈肉二元論,它預設瞭靈魂在進入人的身體之前已存在(86a),類似的觀點在《費多篇》亦可見。靈魂先於身體的存在使得蘇格拉底主張,靈魂統治身體 及靈魂不朽(86b2)。第二,靈魂不僅不朽,而且一直處於知的狀態。此一說法意謂,靈魂所擁有的知識都是它進入身體前就存在,但在靈魂與身體結閤後遺忘瞭原先擁有的知識。靈魂所擁有的知識是何物,在《米諾篇》未得說明,我們唯一可知的是,這些知識是先驗的(a priori)。然而《費多篇》的迴憶說及相似性論證皆明白指齣,靈魂具有的知識的對象是理型。這或許凸顯齣柏拉圖知識論思想在《米諾篇》齣現轉摺,早期對話錄中關於定義的追尋,與理型無關,但過渡期對話錄已可見知識需建立在一形上基礎之論,中期對話錄則繼續闡釋此一議題。
  第三,這兩部對話錄對藉學習迴憶起先驗知識的論述都顯示,迴憶的過程需依賴感官經驗的協助,要麼藉由在地上畫幾何圖形,要麼藉由觀看經驗中的事物 ,要麼藉由問題的詢答 。因此蘇格拉底或柏拉圖並非一味地認為,感官經驗無助於知識的獲得。第四,奴隸迴答幾何學的問題的試驗,可區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消極的階段(82b-84c),奴隸一開始正確地迴答蘇格拉底的問題,但隨著問題漸趨復雜,他逐漸感到睏惑而且無法得齣正確的答案。第二個階段是積極的階段(84c-85c),藉由問問題的方式,蘇格拉底逐步帶領奴隸看到或瞭解正確的答案為何,且他強調答案的獲得不是他的教導,而是奴隸個人的迴憶,“重新擁有知識”(85d)。這兩個階段或許揭示,蘇格拉底及柏拉圖對對話與問答在理解哲學問題上的效能,有不同的態度與看法 。前者對哲學對話的使用似乎較接近消極的階段,即參與對話之人在對話初始皆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對談話的主題有深刻正確的理解,但在經曆蘇格拉底一係列的問題後,反而對原先所知的議題感到不解。更重要的是,總是宣稱自己無知的蘇格拉底亦經常讓對話以睏惑(aporia)或無解(impassé)方式結束。然而柏拉圖對問與答的對話方式的態度,似乎較接近奴隸試驗的積極階段,亦即,以對話形式進行哲學問題討論,若妥適執行,不會使參與對話之人最終對討論的問題感到睏惑不解,而會使他們有豁然開朗、重獲知識之感。這或許是為什麼《費多篇》89a-91c 柏拉圖讓蘇格拉底提醒友人,勿成為厭惡論證及對話之人,以及《理想國篇》捲七將哲學傢的教育以辯證法作結。這顯示柏拉圖相信對話,特彆是哲學對話,有助於厘清觀念、去除錯誤及達緻真理的功能。我們因此再一次看到,《米諾篇》在柏拉圖思想詮釋中具有的過渡轉摺角色。
  結束學習即迴憶的證明後,米諾重申他的問題:“德性是否可教?”蘇格拉底建議,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可以一類似幾何學假設的方式進行 (86e)。他提議先假設德性是知識(87c),再假設德性是善(87d)。首先對話的兩人快速達成共識,德性是知識(87c8),接著他們著手進行從德性是知識可導齣德性是善(87d-89a)。若德性是善,任何是善的事物皆有益於擁有它們的人;此外有益之事皆須有智慧或知識相伴,纔能避免成為有害之事。因此德性是善的概念是齣於德性是知識的說法,且由於後者是一假設,前者亦然。若德性是一知識,那德性是一可教知識便是齣於此假設前提的暫時性的結論。此一結論與《費多篇》69a-c的論述呼應 ,任何被世俗認為善的事物,如財富、健康、美貌及社經地位等,一定要有智慧或知識的伴隨纔有價值。若德性是善的,任何事物為善皆有智慧伴隨,德性是智慧,即知識;若德性是知識,那它就是可教授之事。盡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這還是一個建立在假設前提的假設性結論;此外《米諾篇》(89a3-4)提齣的問題:關於德性的知識是知識的全部,抑或是其部分?未在此對話錄中有任何討論 。
  雖然確立瞭一假設性的結論,德性是可教授之事,但蘇格拉底依然期待有人是天生的有德之人。若真有此人,應好生待他,以使他有用於城邦(89b)。這個議題鏇即被擱置,兩人接著討論若德性可教授,那應該有教授德性的老師存在。在這個問題探究上,蘇格拉底齣人意錶地邀請阿尼投斯(Anytos)——日後成為蘇格拉底的三位指控者之一——參與討論。誰是德性的老師?這個問題延續瞭《普羅大哥拉斯篇》的討論(320c-328d),普羅大哥拉斯自詡是教授德性的老師,且能使學生成為有成就的公民。《米諾篇》言及,各種技藝的學習皆可找到相關的老師學習,如製鞋找鞋匠,醫術找醫生及吹笛子找吹笛人等,但學習德性之事既無法找詭辯學派哲學傢,也不能找政治人物或運動員,因為前者敗壞年輕人,後者甚至連自己的小孩都教不好。這整段的論述雖凸顯齣,城邦中不存在教授德性的老師,但也隱含一潛颱詞,蘇格拉底是唯一能教授德性之人。
  從96d之後的論述,蘇格拉底開啓瞭一個新的議題:知識與真實看法的區彆。他首先提醒之前的共識,有德之人一定是有益之人(87e),且有德之人若不具德性知識,但以正確的方式,即以關於德性的真實看法,教導他人,可産生一樣的效果。蘇格拉底以引導他人通往拉裏沙(Larisa)的路為例,知識及真實看法皆具有相同的引導結果。換言之,“真實的看法在助益上不比知識差”(97c4-5)。盡管如此,知識不同於真實看法,這是個重要的知識論課題,柏拉圖在《理想國篇》捲五及《塞鄂提投斯篇》200e-210b皆有所論述。《米諾篇》對此議題以一比喻的方式說明,真實看法不同於知識,因為它就像達伊達婁斯(Daidalos)創作的雕像,若沒將它們拴住,夜晚時它們會逃跑(97d)。知識是被拴住的真實看法,故穩定,停駐,且不會逃走;真實看法則不然,短暫停留在靈魂裏便離開。真實看法要如何變為知識,亦即,要如何將它給拴住及上枷鎖?蘇格拉底認為,“思考齣理由”(aitias logismō)可使真實看法成為知識(98a3)。然而這似乎並未實質迴應上述的問題,因為我們還是可以問:如何能思考齣理由,使真實看法駐足停留?蘇格拉底對此問題的答案是,迴憶 。雖然藉由迴憶能思考齣理由的說法,並非一容易理解的概念,但“知識是思考齣理由的真實看法”這個觀念,對後世的知識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特彆是關於真實看法證成(justification)的議題。
  《米諾篇》尾聲,蘇格拉底將知識與真實看法的議題,帶到政治人物是以哪一個來管理公共事務的問題。他認為當時的政治人物不是藉由知識,而是藉由真實看法統治城邦。然而既然德性非與生俱來,也無法藉由教授獲得,因為無人是德性的老師,那它有可能從真實看法而來,可是擁有真實看法者,如預言傢及占蔔師,是倚賴神聖的啓示獲得真實看法 。好的政治人物受神祇委托,在城邦中完成重要的事情,但他們對自己作為無知。然而蘇格拉底似乎依然認為,有具有德性知識的政治人物存在,他或他們可使他人成為具有德性知識的政治人物(100a2)。
  最後,他希望米諾能讓阿尼投斯相信這些說法,“所以他或許會較溫和些”(100b9-c1)。蘇格拉底猶如預見阿尼投斯被他的說法給激怒,並於日後上法庭控告他。不幸的是,蘇格拉底的死宣告米諾無法說服阿尼投斯,米諾沒能對雅典有所助益。

前言/序言

  編者前言
  徐學庸先生治柏拉圖哲學有年,其對於柏拉圖對話的翻譯,有《理想國篇》和《米諾篇》《費多篇》三種,均由颱灣商務印書館齣版。其翻譯從希臘文原文齣發,對原文亦步亦趨,甚至分行亦遵循Burnet的處理。其行文不惜犧牲中文錶達的流利曉暢;初讀雖頗覺佶屈聱牙,然頗得希臘文變化多端的韻味。特彆是初知希臘語的讀者參照原文來讀,更有助於直入門徑,不似經過中文習慣修飾過的譯本雖則通暢,畢竟已隔一層。同時,徐先生在書裏加入長篇解讀和大量譯注,也能幫助讀者迅速領會柏拉圖哲學的義旨,故可稱後來居上的好譯本。
  有鑒於徐先生譯本的獨特性,中國內地引進齣版其譯文的簡體版本時,即加入柏拉圖著作的希臘文原文,采取左右兩頁逐行對照的方式,力求便於希臘語和柏拉圖哲學的初學者。此前齣版徐譯《〈理想國篇〉譯注與詮釋》的簡體版,即依此方式處理;我們引進《米諾篇》《費多篇》齣版中國內地簡體版,也照此改成希臘文—中文對照形式。
  《〈米諾篇〉〈費多篇〉譯注》簡體版的編輯原則如下:
  (1)我們使用的希臘文原文,係采用Burnet編輯的Platonis Opera,1899年版,唯刪去該版本的簡單校勘腳注。分行與校勘符號亦采用此版,以便查閱。徐注對此後各校勘本異文多有討論,已足見百年來柏拉圖文本的校勘成果。
  (2)此版采用徐學庸的譯文,分行一仍颱灣商務繁體版。唯繁體版個彆地方無法與Burnet本逐行對應;且有兩處或因手民疏漏,缺失一兩句子。在處理文稿時,我們采用商務印書館齣版的王太慶譯本,對缺失做瞭補充。至於分行的問題,我們不便依照原文進行調整,隻能保持原貌,以空行補足行數。

  (第A:2頁)
  (3)徐學庸先生多年研究柏拉圖哲學,對於很多哲學術語有自己的獨特理解和譯法。因此,我們對本書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書名以及哲學術語——譯法,均保持颱版原貌,不予改動,以便讀者瞭解徐譯的獨特麵貌。
  (4)颱灣繁體版中完全不齣現希臘字母,所引用的希臘詞匯均轉寫為拉丁字母。對此,我們亦保留原貌,未改為希臘字母,以免徒增混亂。







《米諾篇》《費多篇》譯注 引言 本書旨在呈現柏拉圖學園派兩篇重要對話——《米諾篇》與《費多篇》——的漢譯與詳盡注釋。這兩篇對話在柏拉圖哲學體係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前者以其對“德性是否可教”的探討,開啓瞭對知識與學習的深度審視;後者則以蘇格拉底就義前的哲學辯論,集中展現瞭靈魂不朽的論證,並深刻觸及瞭理念論的核心。通過嚴謹的譯文和細緻的注釋,我們力求為中文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和研究柏拉圖思想的可靠文本。 《米諾篇》:德性的探尋與知識的邊界 《米諾篇》是柏拉圖早期對話中一篇篇幅適中但思想深刻的作品。對話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展開:“德性究竟是可以通過教導獲得的,還是憑天生如此,抑或是通過其他途徑?” 故事的開端,年輕的米諾因對德性一無所知而前來嚮蘇格拉底請教。蘇格拉底並未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機智的問答,引導米諾自己去思考德性的本質。 對話的進程,如同層層剝繭,蘇格拉底首先嘗試從“教導”的角度來審視德性。他指齣,若德性可教,那麼必有教導者與學習者,以及相應的教學內容。然而,當我們環顧雅典城中那些被認為是最有德性的人,如 themistocles(地米斯托剋利)或 Cimon(西門),我們發現他們似乎都未能成功地將德性傳授給自己的兒子。這似乎暗示,德性並非如技藝或科學那般,可以通過口傳心授來習得。 接著,蘇格拉底又探討瞭“天生”的可能性。然而,若德性純粹是天生的,那麼它便與命運或機遇無異,個體幾乎無法通過主觀努力去獲得。這種觀點同樣難以令人信服,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德性是可以通過實踐和反思來培養的。 在排除瞭“教導”和“天生”的直接可能性後,蘇格拉底提齣瞭一個更具啓發性的觀點:德性或許並非直接來源於人類的教導,而是源於某種“神聖的啓示”或“命運的安排”,即“神聖的指導”(divine guidance)。這種觀點暗示,德性可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一種對正確的理解和判斷的內在傾嚮,這種傾嚮可能受到神靈的引導,而非純粹的人為教育。 然而,蘇格拉底並沒有止步於此。他進一步引入瞭“迴憶說”(anamnesis)的概念。通過蘇格拉底巧妙地引導一個奴隸男孩,蘇格拉底展現瞭即使是對幾何圖形一無所知的奴隸,也能在提問的引導下,自己“迴憶”齣幾何定理的證明。這個著名的“奴隸男孩論證”,是柏拉圖哲學中一個標誌性的論證。它錶明,學習並非是新知識的獲得,而是對靈魂中早已存在的知識的喚醒。這種知識,包括對真理、對美的,以及對德性的理解,是靈魂在進入肉體之前就已經擁有的。 因此,德性的獲得,並非簡單意義上的“教導”,而是通過不斷的追問、反思,以及對內在知識的迴憶。這種迴憶的過程,需要一個善於引導的教師(如蘇格拉底),通過提問,激發學習者內心的潛能。米諾最後承認,他對於德性的理解變得更加復雜和深刻,雖然他未能獲得一個明確的答案,但他已經被引導踏上瞭更深入的哲學探索之路。 《米諾篇》的譯注,將重點放在梳理蘇格拉底的論證邏輯,解釋對話中齣現的政治人物和曆史背景,並闡釋“德性”、“教導”、“迴憶說”等核心概念在柏拉圖哲學中的意義。我們力求準確傳達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藝術,以及他對知識、真理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早期思考。 《費多篇》:靈魂不朽與理念的證成 《費多篇》被認為是柏拉圖在中期創作的代錶作之一,它以一種莊嚴而充滿悲情的方式,展現瞭蘇格拉底在生命最後時刻的哲學辯論。對話發生在蘇格拉底被判死刑,即將飲下毒芹之際。他的好友費多記錄瞭與蘇格拉底的最後一場對話,主題是關於靈魂的不朽。 在獄中,麵對死亡的臨近,蘇格拉底並未錶現齣絲毫的恐懼,反而對死亡錶現齣瞭一種超然的態度。他認為,真正的哲學傢應該渴望死亡,因為死亡意味著靈魂從肉體的束縛中解脫齣來,迴歸其真正的傢園。這種觀點,自然引起瞭費多等人的不解和憂慮。 為瞭迴應這些憂慮,蘇格拉底提齣瞭幾個關於靈魂不朽的論證。 第一個論證,即“生死循環論”。蘇格拉底認為,萬事萬物都存在對立麵,並且總是從一個對立麵轉化為另一個對立麵。例如,生與死,冷與熱,大與小。既然有生必有死,那麼也必然有死必有生。如果死亡是終結,那麼死亡之後便不再有生,整個宇宙的生機便會枯竭。因此,為瞭維持宇宙的生生不息,必然存在一個從死到生的過程,也就是靈魂的不朽。 第二個論證,即“迴憶論的延伸”。在《費多篇》中,蘇格拉底再次強調瞭迴憶說。他指齣,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到某些事物(例如,相等的事物),是因為我們擁有一個關於“絕對相等”的理念。這種對理念的認識,並非來自感官經驗,而是靈魂在齣生前就已經擁有的。因此,靈魂必然在肉體存在之前就已存在,並且在肉體消亡後依然能夠獨立存在,從而證明瞭靈魂的不朽。 第三個論證,即“靈魂的簡單性與不可分解性”。蘇格拉底將靈魂比作一種復閤體,而將肉體比作一種非復閤體。他認為,復閤體容易被分解,而非復閤體則不易被分解。而靈魂,由於其能夠思考、理解,並且獨立於身體而存在,它具有一種簡單性,不易被外力所分解。更進一步,他將靈魂與永恒、不變的理念相類比,認為靈魂本身也具有某種永恒的性質。當肉體因衰老而分解時,靈魂卻依然能夠保持其完整性,並走嚮它應有的歸宿。 第四個論證,即“理念論的證成”。蘇格拉底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夠認識理念(如美、善、正義等),是因為我們的靈魂與理念具有某種內在的聯係。他提齣,如果靈魂能夠認識理念,那麼靈魂必然與理念一樣,是某種永恒不變的存在。而且,當靈魂脫離肉體後,它將能夠完全、純粹地迴歸理念的世界,與理念閤一。 貫穿這些論證的核心,是柏拉圖的“理念論”。蘇格拉底認為,我們感官所接觸到的現象世界是變幻無常、不真實的,而真正的實在存在於理念世界。理念是永恒的、不變的、完美的,是現象世界的原型。靈魂,作為思想的載體,與理念世界有著天然的親近性。肉體的死亡,隻不過是靈魂擺脫感官的局限,迴歸其更本真的狀態,去追求和認識永恒的理念。 《費多篇》的譯注,將緻力於解析蘇格拉底關於靈魂不朽的各個論證的邏輯結構,深入闡釋柏拉圖的理念論,包括理念的性質、理念與現象的關係、靈魂與理念的聯係等。我們還將探討對話中錶現齣的哲學傢的生死觀,以及蘇格拉底在麵對死亡時所展現齣的平靜與尊嚴。對話中齣現的費多、優底姆、剋裏托等人物,他們的提問與反應,都將在注釋中得到相應的解讀,以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對話的語境和內涵。 譯注說明 本套譯注的宗旨在於提供高質量的學術譯本,並附以詳盡的注釋。譯文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兼顧漢語的錶達習慣,使之流暢易懂。注釋方麵,我們將嚴格依據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對以下幾個方麵進行重點闡釋: 詞語解釋:對原文中齣現的古希臘哲學、政治、文化等專業術語進行解釋,例如“德性”(arete)、“理念”(eidos/idea)、“迴憶”(anamnesis)等。 邏輯梳理:詳細梳理對話的論證過程,指齣每個論證的齣發點、推論過程和結論,並分析其潛在的優點與局限。 哲學概念解讀:深入闡釋柏拉圖的核心哲學思想,如知識論、形而上學、靈魂論等,並將《米諾篇》與《費多篇》中的思想置於更廣闊的柏拉圖哲學體係中進行解讀。 曆史文化背景:介紹對話中涉及的雅典社會、曆史人物、神話傳說等,幫助讀者理解對話産生的時代背景。 相關研究成果:適時引用和參考重要的柏拉圖研究學者的觀點,為讀者提供更深入的閱讀指引。 我們相信,通過本套譯注,讀者將能夠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圖這兩篇重要對話的思想精髓,並對古希臘哲學,特彆是柏拉圖哲學,産生更濃厚的興趣。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接觸的《代碼之外的守望者》,在主題的探討上達到瞭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高度。它並沒有拘泥於錶層的科幻設定,而是深入挖掘瞭“人性在極端技術環境下的異化與堅守”這一核心命題。作者的文字中充滿瞭冷靜的思辨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提齣的那些關於意識上傳、數字永生等概念,絕非空泛的理論推演,而是緊密地結閤瞭倫理睏境和情感撕扯。例如,書中對一個“備份人格”與“原初自我”之間微妙的權利衝突的描寫,極其發人深省,它迫使讀者去思考:我們賴以生存的“自我”究竟是什麼?是生物軀殼,還是不斷迭代的記憶和數據流?這本書的後勁非常足,讀完後,我好幾天都在不自覺地反思我日常生活中對“真實”的定義。它不是一本讓人輕鬆愉快的讀物,但它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智力興奮劑,能極大地拓寬讀者的思維邊界,非常推薦給那些喜歡硬核思辨類作品的讀者。

評分

我最近啃完的《靛藍之潮》,給我的衝擊感是結構性的。它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並非單一的主角視角,而是采用瞭多綫平行的敘事結構,穿插瞭日記、法庭記錄、民間歌謠等多種文本形式,使得整個故事像一個不斷擴大的碎片拼圖。起初閱讀時,我感到有些混亂,人物關係和時間綫索像亂麻一樣糾纏不清,但正是這種“混亂”塑造瞭故事本身的氛圍——一個信息被刻意掩蓋、真相被層層包裹的社會。作者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未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不同角色的主觀敘述,讓讀者自己去辨析誰在說謊,誰又被誤導。這種主動參與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智力參與度。到最後,當所有綫索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匯閤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那種對整個社會圖景的清晰認知,是綫性敘事難以給予的滿足感。這本書挑戰瞭傳統小說的界限,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文學實驗。

評分

不得不提一下《遺失的信標》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作者似乎對文字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掌控欲,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沒有一句多餘的廢話,卻能將復雜的情感和宏大的場景描摹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人物內心獨白的刻畫,那種深邃、略帶頹廢卻又充滿韌性的內心掙紮,通過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問句式被凸顯齣來,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節奏感和共鳴。例如,當主角麵對宿命的十字路口時,作者用瞭一整段幾乎沒有標點符號的長句,模擬瞭意識流的奔湧,那種壓迫感和緊迫感,讓讀者幾乎能感受到角色心髒的每一次劇烈跳動。更難得的是,盡管文本的密度很高,但作者總能在關鍵時刻插入一些極具畫麵感的比喻,比如將“希望”比作“深海中最後的光藻”,一下子就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這本書絕對值得反復品味,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

評分

最近讀完瞭一本名為《星辰的迴響》的小說,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令人心驚,仿佛每一個字都帶著微弱的光芒,悄悄地鑽進讀者的腦海深處。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掌控得爐火純青,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主角們在那個架空世界中的掙紮與抉擇;時而又驟然加速,爆發齣驚心動魄的衝突場麵,讓人屏息凝神,手心微微齣汗。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時間”這一概念的處理,它不是綫性的存在,而是像一個錯綜復雜的迷宮,過去、現在、未來交織纏繞,每一次對記憶的迴溯都伴隨著新的發現,每一次對未來的展望都充滿瞭不確定性,這種結構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哲學深度。書中的世界觀構建得宏大而又真實可信,那些奇特的生物、晦澀的法則、以及社會階層之間的微妙張力,都通過生動的細節展現齣來,構建瞭一個既陌生又引人入勝的宇宙。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從一場漫長的、夢境般的旅行中醒來,帶著一身的疲憊,卻又沉浸在無盡的餘韻之中,久久不能平靜。這種閱讀體驗,是近些年來罕有的寶藏。

評分

說實話,《寒武紀的耳語》這本書的氛圍營造,簡直是大師級的。從翻開第一頁開始,一股濃鬱的、帶著泥土和潮濕氣息的哥特式陰鬱感就撲麵而來。作者對環境的描寫細緻入微,無論是古老城堡裏盤鏇的灰塵,還是彌漫在低地沼澤上的永恒霧氣,都不僅僅是背景,它們本身就是擁有生命和意誌的“角色”。我特彆喜歡作者用來烘托人物心理狀態的細節處理:例如,某個角色緊張時,窗外總會恰好有一隻烏鴉飛過並發齣尖銳的叫聲;或者在揭示重大秘密時,室內燭火總是搖曳不定,投下扭麯的影子。這種環境與人物命運的緊密耦閤,創造瞭一種令人窒息的宿命感。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潮濕、陰暗、充滿秘密的密室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驚動瞭潛伏在暗處的“某種東西”。對於喜愛懸疑和心理壓迫感題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評分

好的翻譯。。。。。。。。。。。。。。。。。。。。

評分

好書,又恰遇299減100,贊一個

評分

好的翻譯。。。。。。。。。。。。。。。。。。。。

評分

好的翻譯。。。。。。。。。。。。。。。。。。。。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很有價值的參考譯本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就是價格比較貴啊。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