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概念從被唾棄到炙手可熱,經曆瞭什麼?
後現代主義批評頭一人 伊哈布·哈桑
從原始概念到理性闡發 從前瞻性觀點到迴顧性判斷 三十年研究集成
《後現代轉嚮》一書是對整個後現代主義文學、文化的理論概括與解析。“後現代主義”從被人唾棄到如今炙手可熱,經曆瞭什麼?後現代主義批評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本書中對整個後現代主義從誕生到發展的過程進行瞭梳理,從原始概念到理性闡發,從前瞻性觀點到迴顧性判斷無所不包,集閤瞭哈桑教授三十年關於後現代主義理論與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書內容豐富、理論前衛、資料翔實、角度多元,對後現代主義文學、文化進行瞭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開掘,而且書中多變的版式、字體也與其研究對象相呼應。全書有10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後現代主義的序幕”包括瞭第一章“沉默的文學”,主要描述瞭後現代主義的發端及發端之前的種種文化鋪墊。第二部分“後現代主義概念”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通過對紛繁萬象的後現代主義概念的辨析,確定瞭後現代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內在不確定性”。第三部分“後現代文學和批評”則包括瞭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例舉、評析瞭重要的代錶作(既有文學的,也包括批評)與代錶性人物。最後一部分“後現代主義的尾聲”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則主要對整個後現代主義當今的發展狀況作瞭評述,並對其整個發展過程作瞭總結與展望。
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 )埃及裔美國人,文學評論傢,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校區教授,最早也最為重要的後現代主義研究者之一。兩次榮獲古根海姆研究基金。代錶作有《後現代轉嚮》《當代美國文學》《奧爾菲斯的解體》等。
劉象愚(譯者) 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外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比較文學與英美文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著有:《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比較文學概論》(閤著)等;編有《喬伊斯精選集》、《愛倫坡精選集》等;譯有《文學理論》(閤譯)、《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等。
哈桑對“後現代主義”這個術語的逐步被接受所作的貢獻超過任何批評傢。
——國際比較文學文學會長 漢斯·貝爾滕斯(Hans Bertens)
人們要研究“後現代主義”,哈桑教授這本書則不可不讀,甚至應該首先讀。這不僅因為他是早期從肯定和正麵的意義上力圖理解並闡釋後現代文化現象的學者之一,還因為三十年來他一直堅持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它確是有關後現代主義討論迄今尚無齣其右的第一本書。
——劉象愚
引 言
這個集子裏的文章提齣並討論西方的後現代主義,但最後卻脫離瞭這一論題。這些文章跨越瞭20 年,可以說及時地反映瞭作者本人這些年的思想曆程,也講述瞭我們這個時代的一段簡史。更重要的是,作者之所以審慎地選擇這些文章並將它們匯編成集,並非想進一步論證後現代主義的任何觀點,而是想重溫它的問題,同時就這些問題再次展開討論,這樣,也許能引齣新觀點,迎來文化上的一個新時刻。
關於後現代(postmodern)這個詞,那些吹毛求疵的學究們曾竭力排斥,因為他們對學術中任何微小的創新都避之猶恐不及。可時下這個術語卻成瞭人們的口頭禪,在電影、戲劇、舞蹈、音樂、藝術、建築、文學、文學批評、哲學、神學、精神分析、曆史編修、新科學、控製論技術以及文化生活的種種方式中都可以聽到它。後現代主義現在已經獲得瞭官方的認可與嘉奬,國傢人文學科基金會為它提供專項基金,組織暑期研討班,培訓專任教師。此外,它還進入瞭新馬剋思主義批評傢的論述中,可是就在10年前,這些批評傢還將這一術語指斥為臭狗屎,說它是消費社會破敗的一個例證。
無疑, 傳媒的喋喋不休——後工業社會固有的白噪聲(white noise)——對後現代主義的流行起瞭推波助瀾的作用,不過,這種流行本身也是一個自悟的行動,它錶明,一種文化力圖理解它自身,發現自己在曆史上的獨特性。事實證明,時尚既是文化需求的錶達方式,也是它朦朧地認識自身的方式。時尚召喚我們辨析現在與以往的異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認識我們自身。這樣,對新事物的虛構變成瞭一種推陳齣新的傳統,後現代突破的神話引發瞭世界範圍內的大討論。這樣一種動嚮和演變正是這本文集要闡明的,盡管這裏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屬於過去,隻是它們那個時代的一部分。後現代主義像現代主義一樣,很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矛盾的範疇,時而是能指,時而又是所指,在指意過程中不斷改變自身。雖然如此,我們試圖闡明它的努力並不完全是徒勞的。倘若這一辨析差異的努力是為瞭預示我們的文化選擇,勾勒我們對曆史真實的理解,描述我們自己現在和未來的形象,那就值得我們給與清醒的關注。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的、必須對話的宇宙中,捨此而外也許彆無它途。
二
這本文集中的文章寫成於20年中,集中討論後現代主義,但文體風格卻不同,情調也差彆很大,有的歡快,有的沉鬱。(密涅瓦的貓頭鷹依然夜間飛齣,所以批評總是在灰暗色調上一再塗抹灰色。)對於這些文章,我既未修訂,也未附以統一的參考文獻係統,因為參考文獻已經是這些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我隻是改正瞭幾處錯誤,刪去瞭一些冗詞贅語,重新申述瞭後現代主義理論中不斷增加的部分。簡言之,我願意錶明自己和後現代主義,或者說我們並不情願地稱作後現代主義的密切關係,同時又不放棄闡釋的明晰性和批評色彩。
這樣,這本文集在結構上毫無後現代之意就無需訝然瞭。這本書一方麵是個人研究心得的重新評估,一方麵是對後現代主義的一般性介紹,其編排嚴格按論題的內容,除個彆章節外,也基本上按時間的先後。全書十章分為四個部分,從原始概念到理性闡發,從前瞻性觀點到迴顧性判斷。如果將本書作為一個總體通讀,讀者自易辨析時下我們大傢都能感知的後現代主義模式及其中種種題旨、疑問和術語的繁紛頭緒。
讀完這本關於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重塑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當下社會圖景的洞察力令人驚嘆。他並沒有直接跳入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選擇瞭從日常生活的碎片入手,比如社交媒體上身份的快速更迭,以及跨文化交流中那些微妙的誤解和融閤。書中的一個核心論點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個體身份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容器,而更像是一個流動的、由不斷獲取和拋棄信息構成的“拼貼畫”。書中引用的案例非常接地氣,從東亞流行文化如何被西方解構再反嚮輸齣,到移民社區中“混血文化”的興起,都展現齣一種去中心化的趨勢。這種敘事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化理論變得觸手可及,讓人忍不住反思自己在建構“我是誰”這個命題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對“真實性”這一概念的解構,頗具啓發性,作者似乎在暗示,在後現代語境下,追求絕對的真實可能本身就是一種過時的執念。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很有趣,像是一部多綫敘事的電影,不同章節之間相互呼應,形成一種復雜的語義網絡。對於那些長期關注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觀察當代社會文化變遷的全新棱鏡。
評分對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贊助體係的經濟學分析這本著作,我必須說,它的視角非常新穎,顛覆瞭我過去對藝術史的浪漫想象。作者擺脫瞭傳統的英雄崇拜敘事,轉而將焦點放在瞭美第奇傢族、教廷以及新興商人階層之間的金融流動和政治博弈上。書中的核心論點是:文藝復興的輝煌,與其說是靈感的爆發,不如說是一場高度集中的資本投入和文化風險對衝的結果。作者細緻地分析瞭傭金閤同的條款、藝術品作為資産的流動性,甚至包括香料貿易對佛羅倫薩藝術贊助能力的影響。這種將藝術創作視為一種“高風險投資”的分析框架,為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生産提供瞭堅實的經濟基礎。閱讀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算計和雄心壯誌的商業廣場,而非寜靜的畫室。書中對“品味”是如何被建構為一種社會資本的論述尤其精彩,它清晰地展示瞭藝術如何從宗教的附屬品,一步步成為世俗權力展示的硬通貨。這是一本需要耐心細讀的書,但它提供的洞察力,足以重塑我們對曆史文化成就的認知。
評分我最近讀瞭這本關於20世紀城市規劃中的“烏托邦失敗”的書,感覺像是一次對現代性宏大敘事的深層解剖。作者聚焦於二戰後幾個標誌性的城市改造項目,通過對建築師手稿、政府文件和市民口述史的交叉引用,揭示瞭那些旨在建立“完美社區”的計劃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異化和功能失調的。那種自上而下的、追求效率和秩序的規劃理念,最終在復雜的現實生活中遭遇瞭不可調和的矛盾。書中對“功能分區”概念的批判尤為犀利,作者認為,當生活被嚴格切割成居住區、工作區和娛樂區時,城市真正的生命力——那種隨機性、偶遇和混雜——就被扼殺瞭。閱讀體驗是沉重的,因為它讓我們看到瞭理性主義的傲慢是如何以犧牲人性化空間為代價的。不同於一些側重於建築美學的評論,這本書更像是一部社會批判史,探討瞭空間如何編碼權力關係。它對現代主義美學的反思,並非全盤否定,而是旨在提醒我們,真正的宜居城市,必然是那些允許“未完成性”和“非理性生長”的有機體。
評分這本關於人工智能倫理與未來社會治理的專著,坦白說,閱讀體驗是既振奮又令人不安的。作者以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剖析瞭當前生成式AI技術在決策過程中所隱藏的偏見和黑箱問題。他沒有沉溺於技術奇觀的描繪,而是將焦點集中在瞭權力轉移——即算法權力如何悄無聲息地取代瞭傳統的人類中介機構。書中用大量的篇幅梳理瞭從圖靈測試到深度學習引發的哲學睏境,特彆是關於“責任主體”的界定。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技術概念時所保持的剋製和嚴謹,他避免瞭將AI描繪成某種超自然力量,而是將其視為人類社會結構的延伸和放大器。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迎接一個由非人類智能深度參與治理的社會。書中對“算法正義”的探討尤為深刻,它揭示瞭現有法律框架在應對瞬息萬變的技術迭代時的滯後性。這本書無疑是給所有關注技術治理、公共政策製定者的一劑強心針,它迫使我們直麵一個殘酷的現實:技術發展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瞭我們進行道德反思的速度。
評分我最近沉浸在這本關於深海生態係統與極端環境微生物學的科普讀物中,收獲頗豐,它帶我進入瞭一個完全超乎想象的地下世界。作者成功地將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和地質年代尺度上的演化史,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書中對熱液噴口生態係統的描述尤其震撼,那些完全依賴化學能而非光閤作用維持的生命形式,挑戰瞭我們對“生命必需條件”的傳統定義。這種在極端高壓、高溫和化學毒性環境下依然繁榮的生物多樣性,讓人對生命的韌性感到由衷的敬畏。更令人興奮的是,作者探討瞭這些深海微生物在生物技術和新藥研發方麵的巨大潛力,這不僅僅是純粹的科學探索,更關乎人類未來的資源庫。整本書的寫作風格充滿瞭科學探索者的激情,大量第一手考察的細節,比如深潛器的震動、樣本采集的睏難,都讓讀者身臨其境。它不僅僅是關於生物學,更是一部關於地球深層奧秘的探險史詩,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生物圈邊界的想象。
評分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
評分人人都在討論後現代,後現代具體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有一緻的結論。這本書是討論後現代的開創之作,值得一讀。
評分不錯的書,還會購買!
評分當代著名政治思想傢。1924年齣生於佛羅倫薩,1946年取得佛羅倫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即留校任教。1976年接任阿爾濛德的職位任斯坦福大學專職教授,後任哥倫比亞大學阿爾伯特-史維澤人文科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廣及民主理論、政黨製度、憲政製度、治學方法等方麵。除《民主新論》之外,其他代錶作包括:Democratic Theory (1962),Tower of Babel (1975),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1976) ,Social Science Concepts(1984),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1997)等。
評分那麼,要是也齣現瞭“後現代科學”的轉嚮,從熱力學第二定理到耗散理論,從相對論到量子力學,以及從“測不準原理”到混沌理論,整個科學也同樣如哲學那樣反對基礎主義、反對絕對原則、反對大一統的學說。這時,你如何看待這種“後現代轉嚮”?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有說排版後現代的,笑死。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強大
評分書很好,讀完很有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