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概念从被唾弃到炙手可热,经历了什么?
后现代主义批评头一人 伊哈布·哈桑
从原始概念到理性阐发 从前瞻性观点到回顾性判断 三十年研究集成
《后现代转向》一书是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后现代主义”从被人唾弃到如今炙手可热,经历了什么?后现代主义批评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本书中对整个后现代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从原始概念到理性阐发,从前瞻性观点到回顾性判断无所不包,集合了哈桑教授三十年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书内容丰富、理论前卫、资料翔实、角度多元,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进行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开掘,而且书中多变的版式、字体也与其研究对象相呼应。全书有10节,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包括了第一章“沉默的文学”,主要描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发端及发端之前的种种文化铺垫。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概念”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对纷繁万象的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内在不确定性”。第三部分“后现代文学和批评”则包括了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例举、评析了重要的代表作(既有文学的,也包括批评)与代表性人物。最后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尾声”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则主要对整个后现代主义当今的发展状况作了评述,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作了总结与展望。
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 )埃及裔美国人,文学评论家,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校区教授,最早也最为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研究者之一。两次荣获古根海姆研究基金。代表作有《后现代转向》《当代美国文学》《奥尔菲斯的解体》等。
刘象愚(译者)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著有:《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比较文学概论》(合著)等;编有《乔伊斯精选集》、《爱伦坡精选集》等;译有《文学理论》(合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等。
哈桑对“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的逐步被接受所作的贡献超过任何批评家。
——国际比较文学文学会长 汉斯·贝尔滕斯(Hans Bertens)
人们要研究“后现代主义”,哈桑教授这本书则不可不读,甚至应该首先读。这不仅因为他是早期从肯定和正面的意义上力图理解并阐释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学者之一,还因为三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它确是有关后现代主义讨论迄今尚无出其右的第一本书。
——刘象愚
引 言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提出并讨论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但最后却脱离了这一论题。这些文章跨越了20 年,可以说及时地反映了作者本人这些年的思想历程,也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段简史。更重要的是,作者之所以审慎地选择这些文章并将它们汇编成集,并非想进一步论证后现代主义的任何观点,而是想重温它的问题,同时就这些问题再次展开讨论,这样,也许能引出新观点,迎来文化上的一个新时刻。
关于后现代(postmodern)这个词,那些吹毛求疵的学究们曾竭力排斥,因为他们对学术中任何微小的创新都避之犹恐不及。可时下这个术语却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在电影、戏剧、舞蹈、音乐、艺术、建筑、文学、文学批评、哲学、神学、精神分析、历史编修、新科学、控制论技术以及文化生活的种种方式中都可以听到它。后现代主义现在已经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与嘉奖,国家人文学科基金会为它提供专项基金,组织暑期研讨班,培训专任教师。此外,它还进入了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论述中,可是就在10年前,这些批评家还将这一术语指斥为臭狗屎,说它是消费社会破败的一个例证。
无疑, 传媒的喋喋不休——后工业社会固有的白噪声(white noise)——对后现代主义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这种流行本身也是一个自悟的行动,它表明,一种文化力图理解它自身,发现自己在历史上的独特性。事实证明,时尚既是文化需求的表达方式,也是它朦胧地认识自身的方式。时尚召唤我们辨析现在与以往的异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这样,对新事物的虚构变成了一种推陈出新的传统,后现代突破的神话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讨论。这样一种动向和演变正是这本文集要阐明的,尽管这里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属于过去,只是它们那个时代的一部分。后现代主义像现代主义一样,很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范畴,时而是能指,时而又是所指,在指意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虽然如此,我们试图阐明它的努力并不完全是徒劳的。倘若这一辨析差异的努力是为了预示我们的文化选择,勾勒我们对历史真实的理解,描述我们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形象,那就值得我们给与清醒的关注。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的、必须对话的宇宙中,舍此而外也许别无它途。
二
这本文集中的文章写成于20年中,集中讨论后现代主义,但文体风格却不同,情调也差别很大,有的欢快,有的沉郁。(密涅瓦的猫头鹰依然夜间飞出,所以批评总是在灰暗色调上一再涂抹灰色。)对于这些文章,我既未修订,也未附以统一的参考文献系统,因为参考文献已经是这些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只是改正了几处错误,删去了一些冗词赘语,重新申述了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不断增加的部分。简言之,我愿意表明自己和后现代主义,或者说我们并不情愿地称作后现代主义的密切关系,同时又不放弃阐释的明晰性和批评色彩。
这样,这本文集在结构上毫无后现代之意就无需讶然了。这本书一方面是个人研究心得的重新评估,一方面是对后现代主义的一般性介绍,其编排严格按论题的内容,除个别章节外,也基本上按时间的先后。全书十章分为四个部分,从原始概念到理性阐发,从前瞻性观点到回顾性判断。如果将本书作为一个总体通读,读者自易辨析时下我们大家都能感知的后现代主义模式及其中种种题旨、疑问和术语的繁纷头绪。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赞助体系的经济学分析这本著作,我必须说,它的视角非常新颖,颠覆了我过去对艺术史的浪漫想象。作者摆脱了传统的英雄崇拜叙事,转而将焦点放在了美第奇家族、教廷以及新兴商人阶层之间的金融流动和政治博弈上。书中的核心论点是:文艺复兴的辉煌,与其说是灵感的爆发,不如说是一场高度集中的资本投入和文化风险对冲的结果。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佣金合同的条款、艺术品作为资产的流动性,甚至包括香料贸易对佛罗伦萨艺术赞助能力的影响。这种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高风险投资”的分析框架,为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算计和雄心壮志的商业广场,而非宁静的画室。书中对“品味”是如何被建构为一种社会资本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清晰地展示了艺术如何从宗教的附属品,一步步成为世俗权力展示的硬通货。这是一本需要耐心细读的书,但它提供的洞察力,足以重塑我们对历史文化成就的认知。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重塑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当下社会图景的洞察力令人惊叹。他并没有直接跳入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选择了从日常生活的碎片入手,比如社交媒体上身份的快速更迭,以及跨文化交流中那些微妙的误解和融合。书中的一个核心论点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身份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容器,而更像是一个流动的、由不断获取和抛弃信息构成的“拼贴画”。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接地气,从东亚流行文化如何被西方解构再反向输出,到移民社区中“混血文化”的兴起,都展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化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反思自己在建构“我是谁”这个命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对“真实性”这一概念的解构,颇具启发性,作者似乎在暗示,在后现代语境下,追求绝对的真实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过时的执念。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趣,像是一部多线叙事的电影,不同章节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复杂的语义网络。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全新棱镜。
评分我最近读了这本关于20世纪城市规划中的“乌托邦失败”的书,感觉像是一次对现代性宏大叙事的深层解剖。作者聚焦于二战后几个标志性的城市改造项目,通过对建筑师手稿、政府文件和市民口述史的交叉引用,揭示了那些旨在建立“完美社区”的计划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异化和功能失调的。那种自上而下的、追求效率和秩序的规划理念,最终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书中对“功能分区”概念的批判尤为犀利,作者认为,当生活被严格切割成居住区、工作区和娱乐区时,城市真正的生命力——那种随机性、偶遇和混杂——就被扼杀了。阅读体验是沉重的,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理性主义的傲慢是如何以牺牲人性化空间为代价的。不同于一些侧重于建筑美学的评论,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社会批判史,探讨了空间如何编码权力关系。它对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思,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旨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宜居城市,必然是那些允许“未完成性”和“非理性生长”的有机体。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这本关于深海生态系统与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科普读物中,收获颇丰,它带我进入了一个完全超乎想象的地下世界。作者成功地将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和地质年代尺度上的演化史,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对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的描述尤其震撼,那些完全依赖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维持的生命形式,挑战了我们对“生命必需条件”的传统定义。这种在极端高压、高温和化学毒性环境下依然繁荣的生物多样性,让人对生命的韧性感到由衷的敬畏。更令人兴奋的是,作者探讨了这些深海微生物在生物技术和新药研发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不仅仅是纯粹的科学探索,更关乎人类未来的资源库。整本书的写作风格充满了科学探索者的激情,大量第一手考察的细节,比如深潜器的震动、样本采集的困难,都让读者身临其境。它不仅仅是关于生物学,更是一部关于地球深层奥秘的探险史诗,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物圈边界的想象。
评分这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与未来社会治理的专著,坦白说,阅读体验是既振奋又令人不安的。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当前生成式AI技术在决策过程中所隐藏的偏见和黑箱问题。他没有沉溺于技术奇观的描绘,而是将焦点集中在了权力转移——即算法权力如何悄无声息地取代了传统的人类中介机构。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梳理了从图灵测试到深度学习引发的哲学困境,特别是关于“责任主体”的界定。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技术概念时所保持的克制和严谨,他避免了将AI描绘成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是将其视为人类社会结构的延伸和放大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思考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迎接一个由非人类智能深度参与治理的社会。书中对“算法正义”的探讨尤为深刻,它揭示了现有法律框架在应对瞬息万变的技术迭代时的滞后性。这本书无疑是给所有关注技术治理、公共政策制定者的一剂强心针,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技术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进行道德反思的速度。
评分了解后现代
评分吴藕汀先生自幼家道殷实,过着左琴右书的生活,但成年之后,太半人生处动荡之世,个人命运便如一叶处江流之中。即便如此,先生仍能保持“自由之思想,人格之独立”,这于生者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孤灯夜话》是吴藕汀先生的又一本随笔集。由于时代的原因,先生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写在烟盒纸上,或小学生的方格本上,字体大小不一,他人难以辨认,整理这些文字的繁重任务,大部分由其哲嗣吴小汀先生承担。小汀先生说:“先父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曾表示,就这样随意地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为尊重藕公的想法,保持作品原貌,编辑只根据文字量的多少简单分了九卷,修正了一些整理稿中明显的错讹文字,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补充了一些整理稿中缺失的文字。《夜话》内容涉及金石书画、版本考据、填词赋诗、种药养虫、人物故实、京昆弹词、社会变迁,可谓琳琅满目。文字处处见性情,像日记,又像时评。面对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又有真知灼见的文化老人,就如同坐拥一座格调不俗、藏品丰富的图书馆,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打开这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下去。
评分很好。好好看书,认真学习,充实提高自己。
评分不错的书,虽然有点深奥,诗性的翻译
评分书不错,有点贵
评分非常喜欢世纪文景这套包装,洋气又简单。。。。。书还没有读。。。。
评分在京东买了100多本书了,这次的还好,但是包装永远是一个塑料袋
评分经典著作,出得有些迟了
评分看不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