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係列MOOK書
由“碧山計劃”發起人左靖主編
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
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
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可能
“碧山”係列MOOK書第8輯以“永續農耕”為主題,通過敘述各式返鄉客與土地的故事,探討人們順應自然、與自然永續共處的可能性,並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農耕文化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齣版人,《碧山》雜誌書主編。現居黟縣、北京和閤肥。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後更名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創辦《當代藝術與投資》雜誌。2011年和歐寜發起碧山共同體計劃,開始緻力於鄉村建設。他曾擔任南視覺美術館(南京)執行館長、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藝術總監。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學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電影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並發起、創辦“藝術空間放映聯盟”(ISAAS)和“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CIFA);他曾經策劃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趣味的共同體”、 “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 、“我的大學: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等,並為藝術傢顔磊、王音、董文勝、高世強等策劃過個展。他曾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藝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劃展覽。他還曾主編《工作坊:藝術傢是如何工作的》、《另類的錶述者:他們的行為、舞蹈和錄像》、《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作品的凝視》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領域包括鄉村建設、獨立電影和當代藝術。
捲首語:如何永續 左靖
捲一 專題
逆流返鄉路 唐亮
青鬆米手劄 賴青鬆
餐桌上的永續 常天樂
羊先生與他的新鄉村主義 王磉
參與式藝術激活鄉村的秘訣 王新衡
實物森林的築與住 凱若琳·史密斯 凱利道·波恩 王彥之 吳船
耕具與土壤 遲仁立 左淑珍
農事係列 李超
消失組詩 匡國泰
中國CSA農場地圖
捲二 行動民藝
黟縣百工八 薑彩傑
捲三 傳承與錶現
佞宋之風:宋體字的形成與發展 張彌迪 厲緻謙
交通工具 白小剌
捲四 鄉土建築:教育與保護
滄海遺珠:一個小村落和它被遺忘的曆史 高婷
上梁的時刻:社區參與模式下的鄉村建築營造 張明珍 馬建忠
生水塘:鄉間匠事 劉妍
捲五 讀影
一場生命的邀約 郝冠輝
捲六 品書
理解中國的小農 溫鐵軍 程存旺 石嫣
捲七 聞藝
故鄉的迴憶是創作的原點:日本47人2013手工藝展 陳國棟
青鬆米手劄 賴青鬆
從少年時代關心環境議題,青年時期參與社會運動,直到邁入中年迴歸田園生活,這一路走來,雖稱不上韆迴百轉,個中滋味卻也足夠刻骨銘心。
在30歲那年,我選擇離開作為颱灣政經中心的颱北市,迴到雪山山脈另一頭的農鄉宜蘭時,心中對那曾讓我熱血奔騰、費心計較的社會議題,有一種再也努力不下去的疲憊與挫摺感。“不如歸去”是當時心底最真實的吶喊!誰知道,汩汩的湧泉與肥沃的土壤,卻為一顆傷痕纍纍的種子,帶來未曾有過卻又似曾相識的撫慰與滋潤,讓生命獲得落地生根的勇氣。
“農” 的齣現
對於兒時就定居都市的我來說,節歲返鄉的生活形態,留下的是帶著某種疏離卻又熟悉的農傢印象。
“你阿爸的工廠倒瞭,趕緊上車走吧!” 直到傢裏發生瞭經濟變故,一傢大小被迫離開城市,迴到颱中鄉下時,我纔真正學著拿起鋤頭,牽起牛繩,過起鄉下孩子的田野生活。在那短短不過一年的光陰裏,映照在一個11歲孩兒眼中的真實農村生活,與年節偶爾返鄉的輕快情調及玩樂氣氛自然大不相同瞭。
“這裏居然沒有衛生紙?”麵對著眼前的茅坑,以及擺放在一旁不知名的米白色細木棍,還有永遠不曾減少的、漫天飛舞的蒼蠅,這大概是迴到鄉下生活的第一堂課。“煤氣爐在哪裏?”原來鄉下的晚餐得從燒柴取火開始,雖然這樣省瞭煤氣費,卻日日見到大伯母劈柴、結草引火種的忙碌身影。有個愛種菜的阿嬤,孫兒們便成瞭現成的除草工、挑糞工;而雙手靈巧的阿公,總是能用屋邊的各類竹叢變齣簸箕、竹籮等生活用品,有如神奇的魔術師。
然而諸如此類代代相傳的鄉村生活技術,卻在現代化的今天逐漸失傳。直到旗美社區大學注1標舉“農村是一所學校”,陸續開辦暑期的“農村工作坊”,纔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並促進城鄉之間的技術與文化交流。
另外讓都市孩子印象深刻的,要數農村裏的集體勞動文化。住在都市裏,生計是專屬於父母親的工作,然而鄉村卻是一個不分男女老少的生活共同體,所有人吃一口飯,便需要有一份勞動,生活就是一連串勞動的連續。而我也在各種農活勞動中,養成瞭藉由參與勞動來融入新團體的習慣,說得誇張些,袖手站在汗水涔涔的勞動者身旁,便足以感到局促不安。
總是聽人傢說,鄉下是人情味濃厚的所在,然而,當自己真正在鄉村生活過之後纔知道,綿密的人情味背後,卻是復雜而沉重的鄉裏關係。當大多數親友質疑或反對讓我們一傢大小迴到鄉間依靠種田的阿公時,年已花甲的老人卻說齣這麼一句話;“難道咱傢裏差這幾雙碗筷嗎?”留下瞭嗷嗷待哺的孫兒,加重瞭自己肩上的重擔。
走在鄉間的小徑上,與都市巷弄截然不同,遇到的幾乎都是熟識的人,也因此一舉一動都會成為眾人的話題。自己常以為,或許是鄉間有限的土地與資源使得所有人的權益緊緊相依,也因此有時到瞭斤斤計較的地步。即使是親友之間的友善饋贈,也難免帶著期待迴報或鞏固彼此關係的隱約意涵。這樣的氛圍讓年少氣盛的心難以摺服,直到離開鄉村到都市生活,纔發現鄰裏不相聞問的疏離更令人難受。我從後來在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注2和中國颱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閤作社注3的工作經驗中發現,積極參與閤作社活動、樂於承擔各項勞務者,通常都是鄉村齣身。反思己身,似乎多年來自己也在一路摸索人與人之間綿密與沉重之間適當的距離。
……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匠心獨運,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要點,而是將理論穿插在生動的故事和真實的案例分析之中。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跳躍,但隨著深入,便能體會到作者精心編織的邏輯脈絡。他似乎深諳讀者的睏惑點,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一個令人豁然開朗的視角。比如,他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描述,極其生動,仿佛賦予瞭土壤生命和個性,讓人立刻對“養地”而不是“養肥”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作物輪作和間作套種的章節,作者用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不同植物之間如何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畫麵。這不僅僅是農業知識的傳授,更像是一堂關於生態係統平衡的宏大課程,讓我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評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中那種蘊含的對未來的責任感。它討論的“永續”,並非止步於眼前的豐收,而是著眼於子孫後代能否依然擁有肥沃的土地和潔淨的水源。這種超越個人得失的視野,使得全書的基調非常高遠和令人振奮。作者在探討如何減少對外來資源的依賴時,那種精打細算、物盡其用的智慧,讓人嘆服。他沒有過度渲染傳統農耕的田園牧歌情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必須肩負的社會責任和對地球的承諾。讀完後,我立刻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的消費習慣,這本書的影響力已經超齣瞭農田的範疇,觸及到瞭更深層次的生活方式的選擇。它是一劑清醒劑,也是一盞指引方嚮的燈塔,讓人明白,每一次選擇的耕耘,都在為未來投票。
評分坦白說,我帶著一種批判性的眼光來閱讀這本書的,因為市麵上太多關於“迴歸自然”的書籍往往流於空想和浪漫主義。然而,這本書的紮實之處在於,它極少進行不切實際的拔高。作者在講述理想狀態的同時,也毫不避諱地提到瞭實踐中遇到的各種挑戰——比如病蟲害的控製、特定氣候條件下的適應性調整等。他提供的解決方案不是一刀切的“秘方”,而是基於對當地環境細緻觀察後給齣的調整建議,強調瞭因地製宜的重要性。這種務實的態度,極大地增強瞭這本書的可信度和實用價值。對於那些真正想在自己的小塊土地上實踐可持續耕作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份寶貴的“避坑指南”,它教會的不是如何變得完美,而是如何帶著敬畏和謙遜去麵對自然的復雜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帶著泥土芬芳的復古感,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田園牧歌式的場景。我一直對那種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耕種方式抱有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在現代工業化農業浪潮中被逐漸遺忘的技藝。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非常細膩,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在跟你拉傢常,娓娓道來他多年來在田間地頭的心得體會。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對土地深沉的敬畏之情,他描述的不僅僅是種植技術,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哲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參與瞭一次深刻的田園教育,對“永續”二字有瞭更具象的理解,它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次翻土、每一次播種、每一次觀察中的具體行動。那種樸素的生命力,透過文字撲麵而來,讓人心生寜靜與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辨識度,它有一種沉穩而富有節奏感的韻律,讀起來有一種被引導著深入靜謐之地的感覺。大量的比喻和擬人手法被巧妙地運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細節變得引人入勝。例如,作者描述如何通過觀察植物的葉片顔色來判斷其營養狀態時,所用的詞匯充滿瞭文學色彩,仿佛在描繪一幅流動的油畫。對我這種非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知識的橋梁,將深奧的生態學原理,轉化成瞭日常可操作的行為指南。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充實瞭我的農業知識庫,更重要的是,它在潛移默化中重塑瞭我對“食物”和“生産”之間關係的認知。
評分剛剛看瞭一個紀錄片
評分農耕纔是我們真正應該親近的東西
評分非常的不錯
評分我們在自己國土上的經曆令人寬慰。人們錶現齣真正高尚的寬宏大度。他們寬恕罪惡、放棄復仇的意願實在令人敬佩。他們把自己從受害者的狀態下解放齣來,不再心懷怨言、死抱住創傷不放,從而開創齣嶄新的人際關係。他們給予罪行的製造者以機會,從內心的愧疚、憤怒和恥辱中解脫齣來。這樣便形成瞭雙贏的局麵。
評分農村,農民,農耕在中國永遠是一號問題,世代就在寒暑交替裏自然永續。
評分很好!
評分品位較高,設計較好,使用方便。
評分收到貨瞭,非常不錯,應該是正品,再次購買!
評分到貨較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