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力量,虽然探讨的是严肃的政治史话题,但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作者善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微的制度分析相结合,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制度细节的挖掘,例如关于唐代不同时期官员任免程序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政治考量。通过这些细节,我得以窥见唐朝政治运作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作者的叙述,不仅仅是客观的呈现,更包含了一种对历史现象的深度思考和价值判断,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种“常读常新”的感觉,是评价一本书是否真正优秀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朴实无华,初读之下,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一本古籍孤本,但翻开扉页,却又是如此清晰的排版和注释,这种内外在的对比,已经足够勾起我探究的欲望。书中关于隋唐时期官僚体系演变的论述,我尝试着与自己掌握的一些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比对,发现在一些关键性的节点上,作者的视角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比如,对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微妙的博弈,我过往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表面的军事冲突和政治斗争,而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制度设计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种力量的平衡,以及不同时期制度的微调又如何反映出统治者对潜在威胁的应对策略。尤其是对科举制度早期运作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关于选拔官员的机制,更让我看到了一种社会流动性的萌芽,以及这种流动性对整个王朝政治生态的长远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些史书上寥寥几笔带过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更为立体的肌理。这种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亲身参与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去感受制度的脉搏,去理解政治的逻辑。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作者在梳理隋唐制度渊源时,展现出了一种宏观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制度演变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制度变迁背后驱动力的探究。比如,在论述唐朝早期和中后期在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上的差异时,作者不仅仅是将这些政策的变化一一列举,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变化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变迁以及政治格局紧密相连。这种“溯流而上”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隋唐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以及这些制度是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阅读这本书,就像是站在高处俯瞰整个隋唐时期的政治地图,那些曾经模糊的轮廓,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而生动。
评分我尤其赞赏这本书的逻辑严谨和论证有力。作者在探讨隋唐政治制度时,并非空泛而谈,而是紧密结合史料,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在谈到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我被书中对节度使制度兴衰的分析深深吸引。作者不仅仅列举了节度使权力膨胀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他详细分析了导致这种制度最终失控的深层原因,包括前期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统治者在制度设计上的疏漏。这种对制度演变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逻辑链条清晰,证据确凿。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字句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让我在阅读时充满了信任感,也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成果深信不疑。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隋唐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入骨髓的“洗礼”。作者在梳理唐代政治史时,并没有止步于对重大事件和人物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挖掘其背后深层的制度渊源和运作逻辑。例如,书中对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的分析,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个机构的设置,更阐述了这种制度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适应皇权与相权的动态平衡,以及如何在不同皇帝的统治下展现出不同的活力或局限性。读到此处,我才真正理解为何唐朝在多数时候能够保持政治的相对稳定,以及在某些时期又为何会陷入政治的动荡。作者的论述,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复杂的政治现象层层剖开,露出其最本质的骨骼和肌理。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一些教科书上的定论,这种颠覆性的启示,正是阅读一本好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陈寅恪先生诸书早就想买,此次趁活动收下。装帧印刷俱佳。
评分哇哇哇~好贵呀~不是双十一不舍得下单呀~~一本78块~~三折三搞定
评分非常好,快把陈寅恪先生的全集买齐了,碰上活动价格也很优惠
评分《元白詩箋證稿》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作者认为,一个人在为人行事上不能持有双重道德标准,而以两种或多种标准为自己行为的不一互做辩解,他在本书中对此有极深刻的分析。他说: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作者作为中西文化养育大的一代学人,在为人处事、为学为文,特别是时势变迁、道德混杂之时,能以极清醒的判断,持一认定之道德标准而行事,绝不以享受欢乐,富华荣显而稍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气节。
评分余讀《非常道二》證誣一篇,玆錄于此,以饗讀者。是爲記。
评分京东自营,质量有保证。
评分大师们裹挟着细碎的文字,穿越时空,抚慰你我,在人生的星辰大海上,引领我们前行。
评分《资治通鉴(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0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极高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
评分陈寅恪先生的著作,还是没有买全,这次先买几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