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些疑难或有争议问题需 要深入探讨。例如:整体观念为何只在中医学中有? 人体之气与宇宙本原之气有无区别?三焦是腹中的六 腑之一还是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燥邪是属阴还是 属阳?阴虚水肿能用“阳气与阴液”这一对阴阳关系 解释的了吗?咽干声嘶乏力诊断为气阴两虚合理吗? 等等。孙广仁主编的《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将这些疑难问题一一详解或讨论,起到了解惑的作用 ,并可启发学生或读者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 探索能力。
孙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山东省教学团队带头人,***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主编,国际标准英文版教材Fundamentals of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分会常委。 主要研究方向:①中医藏象理论及思维方法研究;②中医体质理论及应用研究。主编教材和著作10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奖1项;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临床主要诊治失眠、抑郁症、心血管及肺部疾病、银屑病、湿疹、痤疮、痛风,以及亚健康和偏倾体质的调理。
绪论
一、中医学的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基础
二、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神
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神的生成
三、人体之神的分类
四、人体之神的作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
**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四章 经络
第五章 体质
第六章 病因
第七章 发病
第八章 病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我个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知识点组织方式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张相互关联的网络图谱。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中医理论,常常会遇到A理论与B概念之间如何相互印证、彼此支持的问题,这本书在处理这些“交叉点”时表现得尤为出色。它似乎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将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融会贯通”的编排,极大地帮助我建立起了中医思维的整体观,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记忆,而是对整个理论体系的立体化感知。特别是对于那些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书中对一些理论源流的追溯和引证,都做得非常扎实,让人感觉信服力十足,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十分钦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达到了教科书般的清晰度与大家风范的完美平衡。它没有刻意去使用过于晦涩的文言词汇,反而采用了非常现代、精准的学术表达方式,使得晦涩的理论变得“可触摸”。然而,这种清晰并非流于表面,在关键的论述处,又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家特有的沉稳气度,绝非一般作者能够企及。阅读体验非常顺畅,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耳边娓娓道来,既有条理分明、逻辑严密的教诲,又不乏循循善诱的温度。这种“有力量却不生硬”的表达,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对于提升读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配上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拿在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带着一点点细微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内页的行距和字号处理得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案头工作的同行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翻阅起来毫无压力,感觉即便是经常翻看也不会轻易松散。整体来说,作为一套专业丛书的其中一员,它在视觉传达和物理使用体验上,已经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经典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其体系的宏大与严谨。不同于市面上很多碎片化或者过于注重临床个案的读物,它似乎更致力于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经络,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阐述,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定义堆砌,而是采用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剖析方式,仿佛是搭建一座精密的逻辑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特别是一些古籍中晦涩难懂的论述,作者似乎通过现代思维进行了解构和重组,使得那些陈年的智慧能够以更清晰、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逻辑,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入门的门槛,同时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重新审视基础理论的机会,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学潜力。
评分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它对“学以致用”的引导上。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应用”的内在逻辑。比如,在阐述某个基本原理时,它往往会巧妙地嵌入一些提示性的思考方向,引导我们去联想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境。这种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提前搭建好的做法,极大地节省了读者自我消化的时间。它教会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和看待病证的视角。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传授了知识,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专业的中医研究和临床思维方式,这一点对于任何希望在领域内深造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