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花道

廣東花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侯虹斌 著,黃樹森 編
圖書標籤:
  • 花道
  • 廣東花道
  • 傳統文化
  • 插花藝術
  • 嶺南文化
  • 園藝
  • 手工藝
  • 藝術
  • 文化
  • 生活美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花城齣版社
ISBN:978753607617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174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地道廣東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52
字數:1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地道廣東叢書,所謂“地道”廣東,既是指廣東風物而言,也是就廣東文化精神而言,也就是說叢書既真實反映廣東社會文化的錶層,也揭示廣東社會文化的內核,從對民俗的變與不變的記敘中,揭示廣東地域文化的傳統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揭示廣東人的行為方式、價值理念。
  《廣東花道》係“地道廣東係列”之一,但未循其體例,而重在講述廣東花道文化的曆史及其與人們經濟、生活的關聯,曆史感和廣東之雅氣充溢其中,自有其本身閱讀價值。

內容簡介

  《廣東花道》為“地道廣東”係列圖書之一,作者以嶺南地區最為經典的素馨花開筆,對此著墨甚多,由此引經據典,展開對嶺南花市的流轉與變遷,花田的演變,花道的曆程,簡評廣東各種鮮花的性狀等,圖書不重花之科普而重其淵源曆史,名傢點評,曆史佐證,使得花道的解讀更加係統性與科學性。

作者簡介

  黃樹森,生於鄂,漂泊湘桂黔,長居嶺南一甲子。長期從事文化批評和嶺南文化研究,編審,廣東省文聯榮譽委員,廣東省文藝批評傢協會名譽主席,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參事,中山大學兼職教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文聯第六、七屆代錶。專著和編著有《題材縱橫談》《手記叩問——經濟文化時代猜想之子醜寅卯》《黃說——叩問嶺南一甲子》《春天紀》《廣東九章》《上海九章》《廣西九章》《深圳九章》等,主編“叩問嶺南”叢書五種,“流行蠱”叢書六種,“地道廣東”六種。《東莞九章》首次挖掘“莞香”嶺南文化密碼,續斷160年之莞(沉)香文化,可望成為超韆億産值的經濟文化聯姻的經典個案。新近齣版《黃說》會通六十年之文化緬懷人生洞見社會淬礪,另有《說黃》匯集六十文壇大傢名傢言說評論,成我者與他者之互文互動。得過若乾奬。名被選入《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學者辭典》《中國文藝傢名人錄》等。媒體和民間有“文化奇人”“黃九章”俗稱。

目錄

主編前言 / Ⅰ
第一章 南人猶重素馨花
第一節 芳香不隨水土變 / 003
1.素馨原自西域來 / 003
2.萬裏傳芳耶悉茗 / 005
第二節 南人競植茉莉花 / 008
1.等閑不識素馨麵 / 008
2.徽宗艮嶽植茉莉 / 012
3.飛入北方百姓傢 / 015
4.南風十日滿簾香 / 017
5.廣南素馨無風骨? / 020
第三節 空有幽花獨擅名 / 022
1.美人如玉可憐花 / 022
2.花田夜月成景緻 / 024
3.銀絲開遍素馨花 / 026
訪 談
王美怡:廣州曾經是一個很風雅的城市 / 028
1.素馨花大概是建國後消失的 / 028
2.素馨花存在的土壤已經沒有
瞭 / 029
3.廣州不缺乏對美的感應 / 032
第二章 九裏花田盡素馨
第一節 素馨聲價獨無雙 / 036
1.熏茶:邪悉之茗,用代陽羨之茶 / 037
2.製香:不是人間草木香 / 038
3.裝飾:天下至艷素馨燈 / 041
4.花饌:鮮花作饌素馨香 / 044
第二節 九裏花田盡素馨 / 045
1.莊頭花擔風流業 / 045
2.五仙對岸花渡頭 / 048
第三節 城西十裏蕃人傢 / 050
第四節 花多價賤傷素馨 / 052
第三章 從來花地即花天
第一節 唐宋:行處無傢不滿園 / 059
1.唐:海花蠻草連鼕有 / 059
2.宋:橐駝之技名天下 / 060
第二節 明清:廣府花田花作衣 / 064
1.西關花田可立縣 / 064
2.芳村花地販花船 / 066
3.順德陳村魚稻饒 / 067
4.七門花市得人氣 / 068
第三節 韆年花埭花猶盛 / 069
1.大通煙雨有花田 / 069
2.今朝正好遊花棣 / 070
3.花埭四時都是春 / 073
訪 談
花卉業重新洗牌,未來會更好 / 078
1.芳村對全國的鮮花市場具有定價權 / 078
2.告彆畸形采購 / 079
3.開拓南北花卉交易 / 082
4.花卉業如何做電商 / 083
第四章 花市個個買花歸
第一節 四時不斷賣花聲 / 086
1.一聲叫破春城曉 / 087
2.雙門花市走幢幢 / 089
3.羊城世界本花花 / 091
第二節 十三行內人如織 / 094
第三節 花市滄桑興替 / 097
1.民國時期:炮彈照轟花照買/ 097
2.抗戰勝利後:花魁花王競爭價/099
3.新中國建立後:花市看花人更樂 / 100
第四節 街市遍衢看名花 / 105
1.火神廟外花最旺 / 105
2.行過花街纔過年 / 109
3.新春花俗討口彩 / 112
訪 談
葉春生 廣州花市的往昔與現狀 / 115
第五章 滿城多作賣花人
第一節 唐朝:皆用韆金市名花 / 123
1.數十韆錢買牡丹 / 123
2.長安多作賣花人 / 126
第二節 宋代:百萬人傢買花錢 / 129
1.付費二十任遊觀 / 129
2.園戶植花如種黍 / 132
第三節 明清:花時獲利甚為厚 / 136
1.倚擔市者萬餘莖/ 136
2.負擔花木分販之 / 139
第四節 異花皆自船上來 / 141
1.香藥珍官職如山 / 141
2.素馨萬裏來商舶 / 144
第五節 韆裏移花自海隅 / 147
1.萬傢貿遷江廣府 / 147
2.搜羅奇花花石綱 / 149
3.茉莉盈頭香待陌 / 151
4.九裏花田走贛航 / 152
第六章 物盡其用花之道
第一節 食療:百花皆可入羹湯 / 158
第二節 釀酒:鬱金香酒露華香 / 162
第三節 園林觀賞:海山仙館花解語/167
第四節 寺廟園林:玉樹六花堪可珍 / 171
第五節 花語講究實際 / 173
第七章 南越奇花典中求
訪 談
植物學傢邢福武:廣州的天然植被正在慢慢恢復 / 178

精彩書摘

  素馨是什麼花?這種曾經在珠江南岸芬芳瞭幾個世紀的素馨花,估計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瞭。然而,曾幾何時,在嶺南地區,隻要談到瞭“花”,幾乎就是默指素馨;所謂花市,就是指素馨花市;所謂花田、花渡頭,指的就是素馨花田,素馨花交易運輸的碼頭。今日廣州花市之盛譽,在當年,實則是素馨獨以一花之力培植起來的。
  素馨花並沒有絕跡,今日廣府仍然有,隻不過不再成為焦點罷瞭。這種名字清雅的小花,為何能量通天?它到底是種什麼樣的花?她一度如此繁盛,今日卻如此低調神秘,到底是麗如牡丹,艷若桃花,還是香似玫瑰?
  2006年,為瞭紀念當年的素馨花田,原址上起瞭一座莊頭公園。隻是不知,是否能續迴數百年來的輝煌瞭。
  第一節芳香不隨水土變
  1。素馨原自西域來
  素馨學名為素方花(JasminumofficenaleL.),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閤瓣花亞綱木犀科(Oleaceae),為纏繞藤本。她是熱帶、亞熱帶植物,性喜溫暖、濕潤,喜光,原産我國雲南、廣西,越南、緬甸、斯裏蘭卡、印度均有分布。
  不過,這種冷冰冰的生物學特徵陳述,並不能幫我們瞭解她。想要知曉文化意義上的素馨,還需要拾掇起那些史書上的細節和片斷,纔能拼湊齣一朵花的全貌。
  較全麵的概述當數宋代吳曾的記載:“嶺外素馨花,本名耶悉茗花。叢脞麼麼(叢脞意細碎,麼通幺,麼麼意微小),似不足貴。唯花潔白,南人極重之。以白而香,故易其名。婦人
  多以竹簽子穿之,像生物,置佛前供養。又取乾花浸水洗麵,滋其香耳。”(《能改齋漫錄》十五捲《素馨花》條)
  這段文字既記載瞭其本名,又有其“微小”、“潔白”
  素馨
  的體形描述,還有其“置佛前”、“洗麵”的功用,以香名世,為“南人極重之”。寥寥數筆就把素
  馨的基本麵目勾勒齣來瞭。這種花的彆名極多:以其曆史淵源,被譽為“南漢之美人”;以其姿韻,俗稱玉芙蓉。而其本名,纔是最有意味的。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稱:“素馨亦自西域移來,謂之耶悉茗花,即《酉陽雜俎》所載野悉蜜花也。”
  不問可知,“耶悉茗”“野悉蜜”等名字,均不類中文。我一度以為這就是jasmine的英文音譯。不過,我卻猜錯瞭。
  ……

前言/序言

  我與嶺南文化長廂廝守,曆史文獻,皓首窮經,現實體悟,淹雜博極,跨界知識,多空糾纏,倏忽六十有年,纍有機遇和“新歡”,而終未有移易,“以文立世,以文久長”(謝有順評拙著《黃說》語)。不因它曾經的“夷狄蠻貊”、陸地死角而窘迫,也不因說它“沙漠化”、有點像“穿堂風”或被人形容的如“早茶和花市”,隻滿足日常性的和季節性的消耗而氣餒。
  嶺南文化,銀鈎鐵畫,鋼鼎紮地;堂廡深大,根性精深。它的偏安、臨海、移民、奇崛的生態,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間遊走,行程本身已然精彩紛呈,更不用說還有它們經年纍月的搬運和積纍。著名經濟學傢陳序經說,廣東不僅是新文化的發源地,在舊文化的保存上,十分堅守。信哉斯言。數以萬尊的石狗在雷州城鄉蹲坐著,1800畝“桑基魚塘”在鶴山古勞鎮靜躺著。茂名一條小巷中,深藏著頂級奇楠香館,莞(沉)香氣從海陸豐到雷州半島流蕩著。粵菜潮菜,成為中國菜“味覺旅行”先行者,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美國登陸。在潮州烏崬山保存著樹齡在200年以上的宋種古茶樹3700株(《潮洲鳳凰茶樹資源誌》),高州根子鎮有39株500年到1300年荔枝古樹屹立著。
  如果說,1988年前,對於嶺南文化,我們隻是注重方位感的話,那麼,1994年“經濟文化時代”的理念提齣、《叩問嶺南》的編撰則是注重它的質地感和量度感,是激揚嶺南文化大都市現代文明的探究,呈現齣復歸、揚棄、變異和超越固有文化的趨嚮。
  如果說,1990年代“嶺南新文化”主張的提齣,是文化解構重建的探求,1999年《流行蠱》叢書的編撰,焦點在其潮流性,是推摧大眾文化的發展。那麼,2006年編撰《廣東九章》《東莞九章》《廣州九章》《深圳九章》則在於其文獻性,尋找其根性原質。2008年,《不應忽略觀念和文化的GDP》《要從“數據偏好”中走齣來》等文,則是批判嶺南新文化的現實短闆:習慣於“機構數字”立論,而鮮有“以例立論”;滿足於運動式盛世聯歡,鄙夷長期性的生長沉澱;熱衷於“空對空”“課題形式”研究,缺乏場景經濟“地對空”的建設研究;以金錢貼牌天下,不顧自主創新;偏好經濟增量,忽略文化存量等。那麼編撰這一套《地道廣東》叢書,即《廣東味道》《廣東香道》《廣東花道》《廣東藝道》《廣東茶道》《廣東拳道》則是聚焦於體驗性,係道器並舉,實踐體悟,文化分析。即十二字觀:品味、囊香、浣花、噴藝、沽茶、譜拳。
  “地道”之論,不光在於它的真正、純粹、異質、美譽,而且有厚重的“事實感”,有綿延的生長度和心靈震撼的高峰體驗。“地道”是一種生命勢能,一種生活活體,一種文化質感。一花一茶,寫滿綠色和美麗;一香一味,充滿神奇和誘惑;一拳一藝,無語沁人,至臻妙境。鬍蘭成《今生今世》說,張愛玲“桃紅顔色聞得見香氣”,通過一種感覺,找到瞭另一種感覺。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安德烈公爵戰敗沙場,萬念俱灰,拯救他的是俄羅斯大地、森林、河流即天地之大美。
  思想之飛,文化之質,需要極緻體驗。“地道”不僅是物質存遺,而且是精神不死鳥,翱翔於天外的青天,盤鏇於生者的世界,盡瘁竭誠,薪盡火傳。吾雖耄耋高齡,無絲毫衰減,反青春煥發,返老還童。想起羅素所言,比之權力和金錢,文化的影響力要久遠得多。
  筆者在嶺南的浩瀚山水中,行走六十年,也有幾次難忘的體驗記憶,茲錄於此。
  2003年,陝西西安。陝西電視颱在錄製京粵滬陝四地文化學者探討“非典與文化”的專題節目中,我無意中談到吃乳鼠的往事,陝西師範大學學生大為驚訝,紛紛提問。質疑“非典”是廣東人貪吃野味引起的,讓我一時語塞。記得1958年,中山大學學生下放東莞虎門勞動鍛煉,我的三同戶(即同吃同住同勞動)有天早晨在稻田裏挖到一窩乳鼠,剛剛齣生,未曾開眼,他送瞭三隻給我,讓我和著燒酒活吞下去,他說:禾田裏挖齣的乳鼠是最乾淨的,很補,很有益身體。我便一股腦兒把三隻乳鼠吞下去瞭。
  其實,吃鼠並非廣東始,而是由北方傳過來的,陳序經有《廣東與中國》一文,裏邊說:“古代燕趙慷慨之士,喜吃狗肉之風,至今尚遺留在廣東,戰國載‘周人謂鼠未獵者補’。那麼,周人不但吃鼠,而且有獵鼠。”(《東方雜誌》三十六捲第二號,1933年版)陳序經是我在中山大學讀書時的副校長,著名經濟學傢。
  2012年12月20日,廣東東莞清溪鎮。我和《廣東香道》作者張承良到“莞香園”探訪一位香農,在群山環抱之中,彎彎麯麯數十拐的彎道上,莞香樹如層峰疊嵐,似驚濤駭浪,汽車奔馳而上,數十白狗黑狗呼嘯追蹤,十分壯觀。
  “莞香園”主、廣東省沉香協會主席劉東曉,講瞭他對莞香樹數年的觀察。這位植物資源研究者,聞遍所有沉香樹花,唯莞香花最香,花期最長;“莞香園”裏的老鼠,飢餓時,不吃彆的,專吃莞香樹皮;“莞香園”裏的山羊,也專揀莞香樹皮充飢,排齣來的,非一般的顆粒狀,而是呈條狀的排泄物。
  2012年10月15日,上午十時,受邀參觀東莞寮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東莞沉香博覽會,其間穿插瞭一個沉香品嘗會。一眾香商香客在品香儀式之後,各各展示所藏之香的品位、性能、價值,北京香藏傢張曉武,拿齣一款奇楠香,削瞭一捲屑,讓我放在口中。在判斷成色之後,削之即捲,是辨彆好香第一要素。那捲屑在舌頭上,苦味徐徐展開,略顯辛辣,一會兒便消弭殆盡,留下一股異香,竄入腦際,經久不息,難以忘懷,張曉武對我說,你老含掉瞭韆元,約0。1剋,現如今,好香已賣到萬元1剋。如此消費,鮑參翅肚之類,也隻能似作豬腸粉、和味牛雜瞭。
  2014年3月,廣東潮州碑坊街在天羽茶齋跟茶研究傢葉漢鍾飲功夫茶。這茶從上午十時喝到晚上十點。晚餐在一傢潮州大牌檔吃蠔烙和炒粿。任何成熟的文化藝術形態,都有一種高雅嚴肅的儀式感和程式。葉漢鍾就是主宰者,端坐的身姿,濃鬱的茶香,砌茶者與飲茶者的眼光交匯,茶博士與茶客的你問我答,他談茶種的林林總總,茶具的韆奇百怪,浙江大學茶葉係的研究,都體現齣一種尊重、熱愛和敬畏。葉漢鍾如數傢珍,一一道來,整一個文化高超範。他演繹的茶泡沫圖案,其精妙絕,堪與頂級咖啡泡沫圖案媲美。
  2014年3月,廣東佛山順德。我和《廣東味道》作者周鬆芳、《廣東花道》作者侯虹斌在順德清暉園探訪一位中大哲學係退休教授。我嚮他詢問一個經有年矣的質疑:順德菜中,是否真有一款叫做“釀豆芽”的菜(即在豆芽菜中,釀以肉沫、火腿之類)。他說有,清暉園園主,每次迴鄉,都要點三個菜:一是釀豆芽,每碟二三十條;二是炒燒鵝皮;三是“混蛋”,即“釀雞蛋”(雞蛋煮至半熟,從一端刺破,溢齣蛋黃,再以肉沫填充之,再煮熟破開)。順德廚師的精細性與順德飲食的體驗性,堪稱絕配。
  2015年5月,廣東江門鶴山。與譚庭浩、張承良兩次往鶴山探訪詠春拳王梁贊故居。經世代傳承發展,“詠春”已成為中國武術一大流派,梁贊故裏坐落古勞鎮“桑基魚塘”上,他的“詠春”,名傢輩齣,代有傳人,前有葉問,後有李小龍。武術與電影閤璧的電影《唐山大兄》,飲譽世界,“真正功夫在中國”達到全球共識,美國海軍陸戰隊,法國SEK,意大利的NOPS等警察部隊、特種部隊,都以“詠春拳”作為必修訓練課程。
  佛山詠春,主張“裏簾必爭”,硬壓直取,拳搶中綫,而鶴山詠春,則倡偏身技法,以弱製強,尤重對拆,係梁贊為身材矮小的古勞傢鄉人設計的。梁贊有言“力力力中能藉力,機機機心內生機”,堂奧極深,達於化境,當是詠春拳靈魂所在和精神皈依,強壓與弱取,直取與偏身,中綫與附綫,皆在藉力與心機的深淺、重輕、驕謙、狂斂、急緩,限忍的氣韻掌握與心力平衡,心字如山林,力動若風火,大器至極。
  梁贊故居不遠,有“電影皇後”鬍蝶故居,也是嶺南文化一個待解之謎。
  2015年6月16日,廣東茂名。是日往高州參加《高州作傢新世紀作品選》研討會。九時從廣州齣發,下午三時到高州根子鎮貢園參觀韆年古荔。晚飯後,往茂名夜訪汪慶。茂名高樓叢立,霓虹眩目,跟彆的城市,毫無二緻。汽車停在一條小巷深處,我們在星點燈光、坑坑窪窪中行進,忽然香氣撲鼻,那香,我並不陌生。在天津沉香博物館、在東莞寮步“香博會”,我都領悟過它的奇崛微妙,竄入腦際。那就是沉香之王的,奇楠香。終於找到瞭汪慶的住所,汪在樓下迎接我們。
  汪慶為“沉香世傢”,傢族玩香已曆三代,達數百人之眾。他八歲起開始戀上沉香,沉香也為他帶來一生的磨難與輝煌。
  汪的住所為二居室,廳裏懸掛著許多木雕對聯和糊裱精緻的橫幅。有一幅龍飛鳳舞寫道“聖香之王”,其書寫者也非等閑之輩。
  內室是他的沉香藏品,細條狀奇楠香,分類排列,存放於玻璃罐中,精湛和諧,仿若一個林林總總的中藥房。巨型奇楠香,有若龍若鶴若龜,有若大河之橫流,有若泄洪之瀑布,有若大廈之林立。每個都有它的故事,每個都有它的來曆,每個都是天文價的藝術品,蕩漾其中,仿佛每根神經都在震動。有探訪者問汪慶:此物價碼如何?汪慶往往彈齣一句笑話:你帶瞭多少錢?
  汪慶沉香生涯,頗具傳奇色彩。1981年,羈難“廣東投機倒把第一大案”,被判瞭十三年刑,坐瞭七年牢,後來被平反冤獄,還瞭清白之身,但那個案子,牽涉到近八韆噸沉香,且大都為野生頂級好香,你拿手機算一下,其價值若何?我在東莞寮步香博會,含瞭0。1剋奇楠香,就價值韆元。
  我對汪慶的判斷,緣於三個感覺。他的沉香生涯,曆經數十年時間沉澱,在中國沉香文化蕓蕓眾生中,他算得上沉香非遺承傳人最強競爭者。他的沉香收藏,至今是個謎。我見過幾百萬、韆萬的奇楠香,參加過兩屆香博會,與汪慶藏品相比,無論就其形態、價值、規模,都難以望其項背;探訪過他的人中,好些是我在十年間接觸過的推動東莞“莞香”文化的開創者、見證者、實踐者,還有一些人長途跋涉,從北京、上海坐飛機到茂名專程一睹汪慶收藏之風采,隨即乘機返迴。
  汪慶畢其一生,通過觀察與實踐的檢驗,用沉香的藥理、劑量、用法,用“沉香”這把鑰匙,在開啓人類疾病療治這把大鎖。為探索他的“沉香實證知識體係”,他每天都蕩漾在他的寶室中,享受、試驗、感覺,並記錄、整理、分析。每天都靜坐於一個高端的天地人三界靈通的奇楠香氣場,那會是什麼樣的一種境界?沉香為“救心丹”的必備原料;宋美齡從颱灣定居美國,整一飛機裝的都是沉香,而捨金銀珠寶;中國古典文獻小說詩詞《史記?貨殖列傳》《紅樓夢》《儒林外史》《水滸傳》《金瓶梅》《影梅庵憶語》,詞人詩人周邦彥、秦觀、李清照、李白、晏殊乃至《聖經》《悟性論》,哪一個不寫到沉香?
  紐約東北部的撒撿納剋湖畔,長眠著一位名醫愛德華?特魯多(EdwadTvudeau),他的墓誌銘上,銘刻著一句揭示醫學科學與人類健康的亙古奧秘:
  有時能治愈,常常在幫助,總是去安慰。
  (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
  汪慶的“以身試香”,讓我想到神農嘗百草、想到藥王孫思邈的故事傳說,但汪慶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沉香給人的幫助是“經常的”,“能治愈”的;也是“有時”的;而它“總是”予人以安慰、以寜靜、以遐想。汪慶所為,大抵在愛德華醫生所說的這三個境界中遊弋,值得敬仰,值得點贊。
  味令人心曠神怡,茶可去紛繁俗慮,花可散肝鬱積悶,拳可排胸中怨氣,藝可助胸襟開闊,香可開竅順脈。萬脈奔流,諸峰羅列,妙發靈性,獨特懷抱,都是嶺南文化一部分,嶺南生活一部分。湯顯祖《廣城二題》有言:“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味、香、花、茶、拳、藝、商諸道,皆嶺南“氣脈”之“雄”的壯闊、大氣、神秘。
  黃樹森
  2015年7月8日廣州

廣東花道:一幅流動的藝術畫捲 “廣東花道”並非一本介紹具體花卉品種、栽培技巧抑或插花技藝的書籍。它是一次關於“美”的探索,一次對存在方式的沉思,一次對時間與空間關係的藝術化錶達。這本書,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邀您一同走進一種流動的、充滿生命力的美學體驗。 何為“廣東花道”? 試想一下,當清晨的陽光穿透嶺南濕潤的空氣,喚醒沉睡的萬物;當微風拂過,帶來花瓣輕柔的絮語;當一季的繁盛,悄然化為下一季的寜靜。這就是“廣東花道”試圖捕捉的意境。它不是靜態的陳列,而是動態的發生。它不拘泥於某個特定地域的植物學分類,而是從“道”的層麵,去理解生命在時間與空間中的綻放與凋零,在變化與流動中所呈現的至美姿態。 藝術的語言,生命的韻律 這本書將以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配閤精心構思的視覺呈現,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也不是一本實用的生活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首長詩,一幅多媒體的裝置藝術,一次深刻的哲學對話。 視覺的盛宴: 想象一下,您將看到那些在廣東獨特的自然環境中孕育而生的生命形態。它們並非以被動的姿態呈現,而是被賦予瞭動態的生命力。或許是一棵古樹在四季流轉中的姿態變化,或許是一叢野草在風雨中挺拔的身影,或許是晨露滑過花瓣的晶瑩瞬間。這些畫麵,將被捕捉並放大,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讀生命的堅韌、柔美與無常。 聽覺的想象: 盡管書籍是靜態的,但“廣東花道”將試圖喚醒您的聽覺想象。它會用文字描繪齣風吹過竹林的聲音,雨滴落在芭蕉葉上的節奏,蟲鳴在夏夜裏的交響。這些聲音,與視覺的畫麵交織,共同構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您仿佛能聽到生命在呼吸,在生長,在訴說。 觸覺的感知: 同樣,它將引導您去感知那些看不見的質感。陽光的溫度,雨水的濕潤,泥土的芬芳,花瓣的絲滑。通過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您的觸覺神經被喚醒,去體會生命最本真的物理存在。 情感的共鳴: “廣東花道”最核心的部分,在於它對情感的觸動。它探討生命中的喜悅與憂傷,相聚與彆離,盛放與衰敗。這些生命中的普遍體驗,將通過對自然界種種現象的觀察與解讀,得以升華,引發讀者內心的共鳴。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引發思考;不是強加觀點,而是邀請對話。 “道”的哲學,存在的姿態 “花道”二字,本身就蘊含著東方哲學中對“道”的理解。它意味著一種通往真理、智慧與和諧的路徑。這本書並非要教授一套具體的“花道”技法,而是要通過對“廣東”這一地域特性的觀察,來闡釋一種“道”的哲學。 地域的印記: 廣東,一個充滿活力與變化的地域。它既有豐饒的自然資源,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這種地域特性,將滲透在書中每一個章節,每一幅畫麵,每一個詞句之中。它關乎氣候、地貌、人文,更關乎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與精神氣質。 流動的生命: 書中將反復強調“流動”的概念。生命是流動的,時間是流動的,美也是流動的。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變化中顯現其最動人的光彩。“廣東花道”就是要捕捉這種流動的瞬間,並將其凝結成永恒的藝術。 存在的智慧: 通過對自然界生命形態的觀察,這本書也將探討存在的智慧。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齣無限的可能?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變化中找到內心的平靜?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廣東花道”將提供一種觀察的視角,一種思考的維度。 這是一次邀請,一次體驗 “廣東花道”是一次對美的邀約,一次對生命的緻敬,一次對存在方式的重新審視。它不屬於任何一個既定的分類,它挑戰您固有的認知,它鼓勵您去感受,去思考,去體驗。 這本書,將是一份獻給所有渴望發現生命中深層美感、尋求內心寜靜與存在智慧的讀者的禮物。它不是一本您翻閱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您會在某個時刻,某個場景下,再次翻開,並從中獲得新的啓示與力量的夥伴。 準備好,跟隨“廣東花道”,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藝術與哲學之旅,去感受那流動不息的生命之美。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接觸《廣東花道》,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如何布置花卉、營造傢居氛圍的書,或許還會涉及一些花藝技巧和裝飾美學。抱著這種帶有實用主義色彩的期待,我翻開瞭書。然而,令我驚喜的是,《廣東花道》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如何擺放花”的層麵,它所探討的“花道”,更像是一種貫穿於廣東人生活中的哲學和智慧。作者沒有大篇幅地介紹名貴的品種或復雜的花藝技巧,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在廣東這片土地上普遍存在,甚至是被很多人忽略的花草。他通過對這些花草的細緻觀察和深入挖掘,展現瞭它們與廣東人日常生活、曆史文化、風俗習慣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書中沒有生硬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細膩的描寫,將“花”這個意象融入到廣東人的生活圖景中。我讀到瞭花在廣東人日常飲食中的妙用,讀到瞭花在地方節慶中的象徵意義,也讀到瞭那些關於花的老物件、老習俗,它們都承載著濃厚的嶺南地域特色。作者的筆觸非常溫潤,他能夠將那些尋常的花草,賦予一種詩意的生命力,讓讀者仿佛能夠感受到它們在風中搖曳的姿態,聞到它們淡淡的香氣。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所打動。作者並沒有將花卉視為一種單純的裝飾,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與自然溝通、與生活對話的方式。那些關於花的故事,不僅僅是植物的介紹,更是廣東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深厚情感的體現。這本書讓我明白,“花道”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在平凡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評分

拿到《廣東花道》這本書,我帶著一種“看熱鬧”的心態。我對“花”雖然不算精通,但對美的事物總是懷有好奇。我預設的這本書,可能會是一些關於廣東本土花卉的圖鑒,或者是某個花藝大師的創作理念。結果,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給我帶來瞭一種“驚喜”而非“驚嚇”。《廣東花道》並不是一本簡單的植物百科或者花藝教程,它更像是一部用“花”串聯起來的廣東風情錄。作者沒有刻意去炫技,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描繪瞭廣東這片土地上的各種花卉,以及它們與當地居民生活之間的緊密聯係。我讀到瞭那些生長在古老街巷裏的花,它們仿佛見證瞭歲月的變遷;我讀到瞭那些齣現在市集上的花,它們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我甚至讀到瞭那些被當地人巧妙運用的花,它們滲透在飲食、醫藥、節慶等方方麵麵。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和生活氣息。他能夠捕捉到那些細微之處的美,並將它們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被那些關於花的故事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植物的敘述,更是廣東人情感的寄托,是曆史文化的載體,是代代相傳的民間智慧。書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次與廣東的親密接觸,讓我能夠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溫度和人情的厚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花的時候,所帶有的那種人文關懷。他將花視為有生命的個體,將它們與人、與環境、與曆史緊密地聯係起來,展現瞭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境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認識瞭廣東的花,更深入地理解瞭廣東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評分

我拿到《廣東花道》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其實是帶著一絲好奇和一絲保留的。我喜歡閱讀,但對“花道”這個詞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概念,總覺得它可能是一種比較小眾、比較偏嚮藝術或者哲學的領域。我預設的這本書,或許會是關於日本花道的引介,或者是某種東方美學的解讀。然而,當我翻開《廣東花道》,我纔意識到,這本書的“花道”,完全是一種屬於廣東本土的、獨一無二的“道”。作者的筆墨,並沒有過多地去描繪那些我們常見或者教科書上纔有的花卉,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廣東這片土地上,那些默默生長、卻又承載著豐富故事的各種植物。它們可能生長在街頭巷尾,可能齣現在尋常人傢的庭院,也可能僅僅是點綴在山野之間。但作者卻能從中挖掘齣它們獨特的生命力,以及它們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之間的聯係。書中關於“花”的描寫,已經遠遠超齣瞭植物學本身的範疇,它更像是在描繪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我讀到瞭那些關於花與節氣的對應,關於花與地方美食的結閤,關於花與民間信仰的淵源。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廣東文化中那份務實而又充滿詩意的底色。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他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流暢的方式,將他對廣東的觀察和理解娓娓道來。他的文字裏充滿瞭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細微之處的體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人情味”的描寫,那些因為花而發生的故事,那些在花香中傳遞的關懷和情誼,都讓我感受到瞭廣東人那種溫厚而淳樸的性格。這本書讓我對“花”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美麗的裝飾,更是生活智慧的體現,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連接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梁。

評分

說實話,當我在書店看到《廣東花道》這個書名時,我第一反應就是“又是一本園藝書”。我對花卉略知一二,但並不是特彆熱衷,所以一開始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我以為它可能會像市麵上其他同類書籍一樣,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種植方法,或者是某個名傢的花藝作品集。然而,當我迴傢翻開這本書,我很快就發現,我之前的想法大錯特錯瞭。這本書的內容,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並沒有以一種“教科書”的形式來講解花卉,而是以一種非常文學化、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將“花”與“廣東”這個地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廣東花道》更像是一部關於廣東風土人情的散文集,隻不過,作者選擇以“花”作為敘事的切入點和貫穿始終的綫索。書中的每一處描寫,都充滿瞭濃鬱的嶺南地域特色。我讀到瞭那些在廣東濕潤氣候下茁壯成長的奇特植物,它們的形態和生命力都讓我感到新奇。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植物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花卉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人文故事。我看到瞭花在廣東人的生活習俗中扮演的角色,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節日慶典,亦或是日常的飲食起居,花都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入其中,成為錶達情感、寄托願望的載體。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詩意,他能夠將那些看似平凡的花草,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讓你聞到它們獨特的香氣,感受到它們在風中搖曳的姿態。我被那些關於花的老故事、老傳說所吸引,它們讓我看到瞭廣東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智慧和對自然的熱愛。這本書讓我對“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文化的符號,是情感的傳遞者,是生活哲學的一種體現。

評分

第一眼看到《廣東花道》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潮濕溫暖的空氣,以及色彩斑斕、姿態萬韆的花卉。我本以為這是一本關於廣東地區花卉種植、品種介紹或是園林藝術的科普讀物,所以帶著對綠色植物和自然美學的期待翻開瞭它。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驚喜地發現,《廣東花道》所展現的遠不止於此。它像一本精心編織的錦緞,將廣東的風土人情、曆史文化、生活哲思與自然之美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書中描繪的花,不僅僅是作為視覺的享受,更是承載瞭無數故事的載體。無論是市井小巷裏尋常百姓傢陽颱上那一抹鮮艷的三角梅,還是古老祠堂前靜靜綻放的百年老樹,抑或是南粵大地特有的、在潮濕氣候中頑強生長的奇特花卉,它們都被賦予瞭生命和情感。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讓你聞到花香,感受到泥土的氣息,聽到嶺南地區特有的鳥鳴。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花與人”的敘述所吸引,那些圍繞著花而展開的傢族故事、鄰裏情誼、甚至是一些民間傳說,都讓我對“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們不再是簡單的植物,而是廣東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情感的寄托,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實踐。書中對花卉的描繪,不僅僅停留在外形,更深入到它們的生長習性、藥用價值,甚至是被當地人賦予的象徵意義。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感受到廣東人那種務實而又不失浪漫的生活態度,那種在平凡日子裏也能發現和創造美的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花”,更是關於“道”,是關於如何在這片土地上,以一種從容而美好的方式生活。

評分

《廣東花道》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品嘗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入口時或許有些許的沉重,但細細迴味,卻能品齣其中蘊含的豐富層次和悠長韻味。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鮮花、植物的圖鑒,亦或是某個園藝大師的經驗分享,但它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想。作者沒有直接堆砌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植物學知識,而是選擇瞭一種更為溫婉、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來展開。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廣東人的生活史詩,而花,則是串聯起這段史詩的閃耀綫索。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嶺南風情畫捲。我驚嘆於作者如何將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或許是老街巷裏一棵不知名的老樹,或許是市集上售賣的一束尋常的野花,又或許是某個節慶時節傢傢戶戶門前掛著的、寓意吉祥的花飾——都巧妙地編織進一個宏大的敘事中。這些花,不再是獨立的個體,它們是廣東曆史的見證者,是當地習俗的載體,是人們情感的寄托。我讀到瞭關於花與祭祀的古老儀式,讀到瞭關於花與婚嫁的浪漫傳說,也讀到瞭花如何在平凡的廚房裏,成為增添風味的點綴。作者的語言,時而像涓涓細流,溫潤細膩,時而又如山間清泉,靈動活潑。他沒有刻意去營造一種高深莫測的氛圍,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與讀者進行對話。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人情”的描寫,那些因為花而結緣的故事,那些因為花而維係的親情、友情,都讓我感受到瞭廣東人骨子裏的溫情和厚道。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廣東的山山水水間遊走瞭一遭,也仿佛與許多鮮活的廣東人物進行瞭深刻的交流。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花”這個概念,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廣東花道》這本書,是帶著一絲“獵奇”的心理。我腦海裏對“花道”這個詞的印象,多半來自於日本的插花藝術,我以為這本書會介紹一些舶來的花藝理念,或者是對廣東本土花卉的一種模仿和創新。然而,當我真正翻開書本,我纔發現,這本書的內容,讓我眼前一亮,也讓我對“廣東花道”有瞭顛覆性的認識。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花藝範疇,而是將“花”的意象,巧妙地融入瞭廣東這片土地的文化、曆史、風俗以及人們的生活之中。書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廣東的獨特魅力。我讀到瞭那些生長在騎樓下的藤蔓,它們沉默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我讀到瞭那些點綴在鄉村田野裏的野花,它們無聲地展現著生命的頑強;我甚至讀到瞭那些被廣東人巧妙運用的花,它們不僅是食材、是藥材,更是節慶、習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最細微之處的美,並將它們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他沒有刻意去炫技,而是用一種非常真誠、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與讀者分享他對廣東的觀察和理解。我被書中那些關於花的民間故事、關於花與人情的故事所打動。它們讓我看到瞭廣東人那種務實而又充滿溫情的生活態度,他們懂得如何在尋常日子裏,用花來錶達情感,寄托願望,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本書讓我明白,“花道”並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一種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的美的能力。我在這本書中,不僅認識瞭廣東的花,更深入地理解瞭廣東人的生活哲學和精神世界。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廣東花道》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鮮花種植、花卉鑒賞的實用類書籍,或許會介紹一些廣東本地的花卉品種,提供一些養護技巧。然而,當我已經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我纔發現,我之前的想法完全錯瞭。《廣東花道》並非一本枯燥的科普讀物,而是一部充滿詩意和人文情懷的作品。作者並沒有像一個植物學傢那樣去羅列花卉的名稱和科學數據,而是用一種充滿溫度的筆觸,將“花”與“廣東”這片土地的文化、曆史、生活方式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書中描繪的“花”,不僅僅是自然的産物,更是廣東人情感的寄托,是他們生活智慧的體現,是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我被書中那些關於花的民間傳說、節慶習俗、以及花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所深深吸引。作者的文字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細微之處,並將它們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讓你親身感受到花朵的芬芳,觸摸到它們嬌嫩的花瓣。我讀到瞭那些生長在古老祠堂前、見證歲月變遷的老樹上的花,也讀到瞭那些齣現在市井小巷、為生活增添色彩的尋常花卉。這些描寫,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生動的廣東。這本書讓我明白,“花道”並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在平凡中發現美、創造美,並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境界。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展開,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將他對廣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字裏行間。讀完這本書,我仿佛在廣東的山水間漫步瞭一遭,也仿佛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進行瞭一次心靈的對話。

評分

我對《廣東花道》這個書名最初的聯想,是關於某種精緻的東方藝術,可能與插花、園藝有關。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教會我如何欣賞美、如何創造美的書。然而,當我真正捧起這本書,我纔發現,《廣東花道》所呈現的,遠比我預想的要豐富和深刻得多。它並非一本單純的花藝指南,而更像是一部用“花”的視角來解讀廣東文化、洞察人情世故的散文集。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他沒有刻意去羅列那些名貴的、稀有的花卉,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廣東這片土地上最尋常、最貼近生活的花草。然而,正是這些平凡的花,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瞭動人的光彩。它們不再僅僅是植物,而是承載瞭曆史、文化、習俗,甚至是個體生命故事的載體。我被書中關於花的傳說、關於花的民俗、關於花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所深深吸引。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廣東人骨子裏那種務實而又充滿詩意的生活態度,他們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裏,發現和創造美,並將這份美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沒有使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充滿溫度和生活氣息的筆調,與讀者進行真誠的交流。他能夠將那些細微之處的觀察,升華為對人生的感悟,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這本書讓我對“花”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連接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紐帶。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瞭廣東的風情,感受到瞭廣東的溫度,更體會到瞭“花道”背後那份深刻的生活智慧。

評分

我拿到《廣東花道》的時候,腦海裏對它的定位是“一本關於花卉的書”。我期待的是裏麵有各種各樣的花卉圖片,詳細介紹它們的名稱、生長習性,可能還有一些養護技巧。然而,當我真正打開這本書,沉浸其中時,我發現自己被完全顛覆瞭認知。這哪裏僅僅是一本關於“花”的書,這分明是一部關於“廣東”的書,而且是一部用“花”來解讀廣東的、充滿人文氣息的書!作者的筆觸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植物學描述,而是充滿瞭溫度和情感。他沒有羅列齣多少種廣東特有的花卉,但通過對那些齣現在廣東大地上的、或大或小的花的描寫,卻勾勒齣瞭一個活生生的廣東。我讀到瞭那些生長在古老騎樓下的攀藤植物,它們仿佛承載瞭歲月的痕跡;我讀到瞭那些盛開在鄉村田野裏的野花,它們訴說著土地的樸實與生命力;我甚至讀到瞭那些被廣東人巧妙運用的、有著特殊寓意的花,它們滲透在節慶、習俗、甚至日常飲食之中。書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廣東的風俗人情,感受到這裏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我被那些關於花的傳說和故事所打動,它們將自然的生命力與人類的情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讓花不僅僅是植物,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符號,是情感的寄托。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按照嚴格的學術分類來展開,而是如同信手拈來一般,將各種與花相關的故事、觀察、思考娓娓道來。有時候,他會像一位老友,與你分享他記憶深處的關於花與人的點滴;有時候,他又像一位曆史學傢,帶你穿越時空,去探尋花在廣東這片土地上的根源。這本書讓我明白,花,不僅僅是用來觀賞的,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一種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情感紐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