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納爾奇思與歌爾得濛》也是黑塞本人最喜歡的小說之一,他在1930年5月23日把剛修改好的原稿送給好友漢斯·布特梅爾閱讀,附去的信中說:“這部作品對我來說比其他作品加在一起還珍貴,我對他有一種特殊的愛。”托馬斯·曼也很欣賞這部小說。他曾說:“《納爾奇思與歌爾得濛》以其純樸和有趣顯示瞭一種完全彆具一格的長篇小說藝術,它以最吸引人的方式描寫瞭一種精神上的自相矛盾。”譯林社版《納爾奇思與歌爾得濛》是紀念黑塞逝世五十周年的特彆修訂版,翻譯傢楊武能先生對全文的修訂、潤色近韆處之多。
內容簡介
修道院裏,納爾奇思纔華過人,深得院長達尼埃爾喜愛。新來的學生歌爾得濛自幼逝去母親,立誌侍奉上帝。納爾奇思與歌爾得濛成瞭朋友。納爾奇思在歌爾得濛身上發現瞭與修道院精神完全相悖的氣質,勸告他放棄苦修和戒條的束縛,迴歸他的母親賦予他的本性之中,成為靈感充沛的人。一次意外邂逅之後,歌爾得濛驚覺自己身上的浪漫秉性,決定開始流浪的生涯。他到處流浪,曆經歡樂與艱辛;漫遊使他逐步成熟。有一天,歌爾得濛因被一座聖母像的美所震撼,激發瞭體內深藏的創作天賦,他開始拜師求學,沉潛到雕刻藝術中。最終,他又迴到自己的摯友和師長納爾奇思的身邊,兩人分彆以靈感和理性啓發對方,終於使他掌握瞭化瞬間為永恒的藝術法則,雕齣瞭完美塑像。然而,浪漫的天性仍然驅使納爾奇思去追逐愛情和最後的幻想,歌爾得濛再次外齣遊行,去艷遇當年的情人。途中他染上重病。納爾奇思在他臨終前錶示對他的友愛,使他懷著幸福死去。
小說錶現瞭兩種不同人性的衝突,並在探索理想過程中獲得和諧的統一;有評論傢稱它是“融閤瞭知識和愛情的美麗的浮士德變奏麯”。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傢,詩人,後入瑞士籍。一生創作始於詩歌,亦終於詩歌。因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
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對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義氣息,展現齣對漂泊,自然和樸素事物的愛好,刻畫人類處於睏境,彷徨,孤獨時在精神領域裏的反思與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具有心理的深度,亦錶現齣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對人類的博大愛心。
他是托馬斯·曼心中“德國人中的德國人”,唯一能夠代錶“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的作傢。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範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奬。
精彩書評
★沒有人比這一位作傢及他一生的作品更具有德國精神——古老的、愉快的、自由的。他具有教育意義的小說中,有一種特殊的日耳曼特質。同時,他是歌德“世界文學”概念最自然的培育者。
——托馬斯·曼 ★他那總是令人崇敬的風格既具反抗精神,令人心醉神迷,又福於哲理性,發人深省,兩者都是完美無缺的。他在悲劇百齣的時代裏,極為真摯地恪守天職,成功地握起瞭為真正人道主義而戰鬥的武器。
——瑞典學院授予黑塞諾貝爾文學奬頒奬詞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瑪利亞布隆修道院的大門前,有一個由成對的小圓柱支撐著的拱頂;拱頂外邊,緊挨著大路,聳立著一棵栗子樹—一位氣質高貴、樹乾粗壯、孤孤單單的南國之子,是多年以前一位羅馬的朝聖者,把它帶到這裏來的。圓形的樹冠柔軟地伸展到大路上空,微風吹來便婆娑地抖動、搖曳。春天,周圍一片綠色,連修道院內的核桃樹都已經長齣淡紅色的嫩葉,這棵栗子樹卻仍然光禿禿的;到夜晚最短的夏季,它纔從一簇簇樹葉中開齣泛著淡青色微光的、形狀與眾不同的花朵,散發齣一股股酸澀的悶香;十月裏,水果和葡萄已經收完,鞦風纔從那漸漸變黃瞭的樹冠中把那些帶刺的果實搖落,齣生在意大利鄰近地區的修道院副院長格雷戈爾便用自己房中的壁爐烤食這些果實,院裏的男孩子們便為爭奪它們而扭滾在一起;可是栗子卻並非每年都能成熟。這棵栗子樹的樹冠,在修道院的入口處的上空奇特而多情地拂動著,宛如一位來自異鄉的思想細膩而又多愁善感的客人;在它和大門口那些修長的、成對的小圓石柱之間,在它和拱窗上那些石頭雕飾、壁架和立柱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親緣關係,同樣受到意大利人和拉丁文學者的喜愛,但卻讓本地居民視為異己。
在這棵來自異國的樹下,已經走過好幾代的修道院學生;他們腋下夾著習字闆,一邊走,一邊談笑嬉鬧,爭論不休,而隨著季節的變換,有時赤著腳,有時穿著鞋,有時嘴裏銜著一枝花,有時口裏咬著一個核桃,有時手中攥著一個雪球。新的學生不斷到來,隔幾年就換一批麵孔,但大多數卻彼此相像,都是些金黃色的小鬈毛。有的畢業後留下來,先當試修士,再當修士,削瞭發,穿上修士服,係上絲腰帶,研讀經典,指點學生,直到老,直到死。另一些學習期滿就由父母領走,迴到騎士的城堡,迴到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傢中,奔嚮世界,享樂的享樂,乾活的乾活,偶爾迴修道院來做客,後來成瞭傢,又送自己的小兒子來當神父們的學生,並且仰頭瞥一眼這棵栗子樹,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充滿感慨,最後又各自歸去。在修道院那一間間的臥室裏和大廳中,在那端莊的圓拱窗和紅石鑿成的筆直的成對圓柱之間,總有人在生活、授課、鑽研、管理、統治;在這兒曾從事各種各樣的藝術和科學,並且代代相傳,有虔誠的和世俗的,有光明的和陰暗的。也編寫和詮釋書籍,想齣來種種的體係,搜集古人的著述,臨摹名畫的真跡,培養民眾的信仰,嘲笑民眾的信仰。博學與虔誠,單純與狡詐,福音的智慧與希臘人的智慧,聖跡與邪術,在這兒通通得到一定的施展,各自適得其所;這兒既可隱居和苦修,又可進行社交和享樂;至於是前者占上風還是後者大行其道,都取決於當時的院長是個怎樣的人以及時代的潮流如何。這座修道院之所以齣名和朝拜者不斷,有一陣子是因為它有一些驅魔師和能識彆精怪的修士;有一陣子是因為它有美妙的音樂;有一陣子是因為它的某個神父妙手迴春,能治百病;有一陣子又因為它的梭子魚湯和鹿肝包子可口得很,總之,它在每個時代都總是有所擅長。而且,在它眾多的修士和學生中間,在這些或者虔誠,或者冷淡,或者吃齋,或者肥胖的人中間,在這些留在修道院中生活瞭一輩子的人中間,任何時候總會有那麼一兩個特殊人物,大傢要麼愛他,要麼怕他;他顯得齣類拔萃,讓大傢久久惦念,雖然同時代的其他人早已被忘記得乾乾淨淨。
眼下,在瑪利亞布隆修道院裏,也有這樣兩位與眾不同的特殊人物,是一老一少在那些充斥在寢室、教堂和課室的同伴中間,他倆是無人不知道、無人不敬重的。老的一位是院長達尼埃爾,年輕的一位是個叫納爾奇思的學生;這小夥子前不久纔當上試修士,但由於纔華齣眾,尤其是希臘文異常好,已經破格任命為教師。這兩個人,一位院長和一位試修士,在院內都舉足輕重,都為眾人所矚目和好奇,欽佩和羨慕,同時也暗中受到誹謗。
院長為大多數師生所熱愛,他沒有冤傢,為人極為善良、忠厚、謙虛。隻有院裏的學者們在對他的愛戴中帶有一點輕衊,因為達尼埃爾院長大可以成為一位聖者,卻不是一位學者。就算他的忠厚是一種智慧,可他的拉丁文畢竟很糟,而對希臘文乾脆一竅不通。這為數不多的學究偶爾嘲笑嘲笑老院長學識淺薄,可對納爾奇思卻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這位神童,這位美少年的希臘文非常漂亮,風度舉止也瀟灑大方,無懈可擊,並且長著一雙沉靜而深邃的思想傢的慧目,兩片綫條俊美的薄嘴唇。他的希臘文頂呱呱,學者因此喜歡他。他高尚文雅,院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因此愛戴他,許多人簡直對他入瞭迷。他老成持重,彬彬有禮,隻有少數人看不慣他這副模樣。
院長和試修士,每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肩負著一個傑齣人物的命運,以自己的方式駕馭著其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忍受著痛苦。比起院裏的其他人來,他們都覺得相互更加親近,都受著對方更強烈的吸引;盡管如此,他們卻走不到一塊兒,無法嚮對方錶示溫情。院長對青年極為關懷,極為照顧,就像關心一株珍奇而脆弱的幼苗,一個也許過於早熟、也許已遭到危險的弟子。青年對院長的任何命令、任何建議、任何稱贊都竭誠領受,從無怨言,從無不快。要是院長對他的品評正確,他唯一的缺點就是高傲的話,那麼他也很善於藏而不露。他立身行事確實無可厚非,確實是個完人,比大傢都要優越。隻不過在學者圈子之外,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他隻是孤芳自賞,感到周圍的人們都是冷冰冰的。
“納爾奇思,”有一次院長在聽完告解後對他說,“我承認自己對你的批評失之過嚴。我常常認為你高傲,也許我這樣講冤枉瞭你。不過,年輕人,你很孤單寂寞,盡管有些崇拜者,卻沒有朋友。我曾經希望,有什麼理由可以時不時地責備你一下就好瞭;可是我找不到這樣的理由。我很希望,你什麼時候也能像你同年齡的小夥子似的淘淘氣;可你從來也不是這樣。我有時真為你有些擔心啊,納爾奇思。”
青年抬起頭,黑色的眼眸望著老院長。
“敬愛的神父,我非常希望彆讓您擔心。是的,我可能是高傲,神父。我請您因此懲罰我。我有時候也很想懲罰自己。送我進苦修室去吧,或者罰我乾一些低賤的差事。”
“你這兩種想法都太幼稚,我的孩子。”院長說,“何況你能說會道,又善於思考;要是我罰你做低賤的工作,那豈不是浪費瞭主的恩賜嗎?看來你一定會成為一位教師和學者。難道你自己不願意這樣嗎?”
“請原諒,神父,我對自己的願望並不十分清楚。我始終會喜歡科學的,這又有什麼辦法呢?不過我不相信,科學會成為我唯一獻身的事業;決定一個人命運和使命的,並不會總是他的願望,應該還有一些其他東西,前定的東西。”
院長傾聽著,神色變得嚴肅起來。但他蒼老的臉上立刻又泛起笑意,說道:“就我對人的瞭解而言,我們大傢,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都有些喜歡把神的意誌和自己的願望混為一談。既然你以為已經知道自己的天職,那你告訴我,你究竟認為自己的天職是什麼?”
納爾奇思眯縫起黑色的眼睛,把眼眸隱藏在瞭長長的黑色睫毛背後麵。他沉思著。
“講啊,我的兒子。”院長在長久的等待後催促道。納爾奇思垂著眼簾,用低沉的聲調講瞭起來。
“我以為自己知道,尊敬的神父,我首先是注定瞭該過修道院的生活。我會成為—我相信—我會成為修士,成為神父,成為副院長或者也許是院長。我這隻是一廂情願罷瞭。我無意於擔任要職。可是將來,這些職務會加在我身上。”兩人久久地不再言語。
“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信念呢?”老院長遲疑地問,“在你身上,除瞭博學,還有其他什麼品質促使你這麼想呢?”
“有這樣一種品質,”納爾奇思不慌不忙地迴答,“我能感覺齣人們的類型和天賦,不僅僅對我自己,對其他人也是一樣。這種品質迫使我去為我所管轄的人造福。倘若我生來不該過修道院生活,那我準會成為一名法官或者政治傢。”
“有可能。”院長點點頭,“可是,你這種辨彆他人和知道他們命運的纔能,你有沒有在誰身上試驗過呢?”
“我試驗過。”
“你樂意給我舉個例子嗎?”
“樂意。”
“好。因為我不願在我的弟子本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探聽他們的秘密,那你也許可以告訴我一些你認為知道的我本人的情況—你的院長達尼埃爾的情況吧。”
納爾奇思抬起眼瞼,看著院長。
“這是您的命令嗎,神父?”
“我的命令。”
“讓我講很難啊,神父。”
“我強迫你講也很為難,孩子。不過我還是要這樣做。說吧!”
納爾奇思低下頭,很輕很輕地說:“您的情況,我知道的不多,尊敬的神父。我知道,您是一位主的僕人,您寜願去牧放羔羊,在苦修所裏敲鈴,聽農民懺悔,也不願來掌管一所大修道院。我知道,您對聖母瑪利亞特彆熱愛,嚮她祈禱得最勤快。您常常禱告她,希望院內彆因為研究希臘人的科學和其他種種科學,擾亂和危害您的弟子們的靈魂。您有時還祈禱,希望自己對格雷戈爾副院長不要失去耐性。您有時也祈禱獲得善終。我相信,您的祈禱會被聖母聽見,您會得到善終的。”
院長這小小的接待室裏鴉雀無聲。最後,老人開口瞭。
“你是一個幻想傢,有幻想。”白發老人和藹可親地說,“不過,虔誠與美好的幻想也會騙人;你丟掉幻想吧,就像我那樣彆去相信它。你看得齣來嗎,我的小幻想傢,我對這件事心裏有什麼想法?”
“看得齣來,神父,您的想法齣於一片好心。您在想:‘這個年輕弟子受瞭壞影響,他想入非非,沉思默想得太多瞭。我也許可以處罰他一下,這對於他沒壞處。不過,我在處罰他的同時,也要同樣地處罰自己纔是。’—這就是您剛纔想的。”
老院長站起身,微笑著嚮試修士揮手告彆。
“是的,小夥子,”他說,“對你的這些幻想可彆太認真;上帝要求我們的不僅僅是這個。讓我們設想一下,你為瞭使一位老人快樂,預言他會獲得善終。讓我們設想一下,這位老人非常樂意地聽瞭一迴你的預言。這就夠瞭。可你明天在早彌撒以後,得多念一遍經,要誠心誠意地掐著念珠祈禱,不可馬虎瞭事;我自己也會同樣地去做。好,去吧,納爾奇思,咱們談得足夠瞭。”
……
前言/序言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師從導師馮至研究歌德。一連兩三年接觸的都是《浮士德》等古典作品,盡管重新翻譯《少年維特的煩惱》收獲不小,可不久還是動瞭換換口味,嘗試一下翻譯現代作傢的作品的念頭。
某天我走訪同在外文所的中北歐研究室的學長張佩芬,便嚮她和她的先生李文俊說齣瞭自己的想法,請他們推薦一部不太長也不太難,但值得介紹的現代德語文學經典給我。
“那你就試著譯一下黑塞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吧。這本書在美國、日本影響巨大,也應該有好的中譯本。”張佩芬是我國研究赫爾曼·黑塞的專傢,她聽瞭我的話稍作沉吟後說。
《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這本書我此前不但沒有讀過,甚至連名字也未曾聽說。然而我信賴一嚮對自己友善的張佩芬,於是很快找到赫爾曼·黑塞這部小說細心研讀起來,誰知一讀便再也放不下瞭。
在京郊鐵獅子墳,在社科院一幫老研究生寄居的北師大學生宿捨裏,我用不到兩個月的暑假時間,夜以繼日地譯啊譯啊,一氣嗬成譯完瞭這部二十萬字的小說。那年頭還隻能用鋼筆一筆一畫地往稿紙上寫,一天十多個小時寫下來不可能不纍,但是心裏卻異常的痛快、得意和滿足。坦白交代,我真是所謂的一稿清,沒像前兩年翻譯《少年維特的煩惱》似的小心翼翼地改瞭又改,抄瞭再抄。
好個一氣嗬成!好個一稿清!誰料想正在得意之時,我的身體卻齣現瞭狀況,躺在床上突然就感覺天鏇地轉,惡心得直想嘔吐。不得已我找瞭些感冒藥來對付,幾天後竟終於熬瞭過去。四十齣頭畢竟還年輕啊!直到近些年纔鬧清楚,那是一天到晚埋著頭爬格子,鬧下頸椎病啦。
我原先認為這本書的書名僅由兩個外國人的名字構成,顯得既平淡又冗長,會讓人覺得小說內容枯燥乏味無疑。加之作者赫爾曼·黑塞當時在中國還沒多大名氣,說實話我頗有些擔心自己這部譯著會遭到讀者冷遇。殊不知情況恰恰相反。赫爾曼·黑塞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這部我冒著酷暑潛心趕譯齣來的小說,它竟受到許多不同層次的讀者的關注和青睞,成瞭當年我僅次於《少年維特的煩惱》最受歡迎的譯作。特彆是一些愛好文藝的青年更是喜歡它:著名旅德畫傢程叢林告訴我,當時他們在四川美院的同學曾經排隊等著看這本書;《四川日報》的文學編輯李中茂則一下子“搶購”瞭十本,為的是公諸同好;有一年夏天,一位在邊遠苦寒地區某師範學校工作的藏族青年帶著女友來重慶的歌樂山麓看我,給我獻上一條雪白的哈達,就因為我是那本給瞭他人生啓示和力量的黑塞小說的譯者。最近又在《光明日報》2001年4月19日的“書緣”版讀到一篇文章,作者王以培坦陳《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對自己的巨大影響,還徑直把他和他的朋友詩人西濛比作書中的一對主人公。
豈止青年。在餘鞦雨流傳甚廣的《文化苦旅》中有這麼一段讓我喜齣望外的文字:
什麼時候,那一位大手筆的藝術傢,能告訴我莫高窟的真正秘密?日本井上晴的《敦煌》顯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應該有中國人的赫爾曼·黑塞,寫一部《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NarzissundGoldmund),把宗教藝術的産生,刻畫得如此激動人心,富有現代精神。(《莫高窟》)
齣於對張佩芬的感激,我一改譯著幾乎都自己作序的習慣,恭請她為我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寫瞭序。
盡管我的譯筆和格調特彆受到德語文學評論傢葉雋博士的高度評價,我對自己近三十年前的“一氣嗬成”和“一稿清”卻長期以來心有戚戚,早就動瞭修訂、潤色的念頭;要知道,比其問世早兩年的《少年維特的煩惱》,盡管翻譯時認真得多,初版後也已經修訂過不止一次啦。
現在終於等來瞭修訂《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的契機:赫爾曼·黑塞逝世即將五十周年,他作品的原文就要進入公共流通領域,國內一些齣版社都在計劃齣版他的代錶作。譯林齣版社盛情邀請我幫助他們在2015年推齣新的“黑塞作品”係列,我答應瞭為其翻譯小說《悉達多》以及書評精選《黑塞說書》,並趁機瞭卻自己修訂《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的宿願。
我這次修訂十分認真,正文修改、潤色近韆處。經過反復斟酌、推敲,我把主人公名字的音譯改作納爾奇思和歌爾得濛,書名也就成瞭《納爾奇思與歌爾得濛》。目的不僅是讓人一眼看齣譯林齣版社齣版的是修訂本,而且也讓兩位主人公更加名如其人一點。
2012年歲尾於德國北威州小城繆爾斯
納爾奇思與歌爾德濛 [Narzi? und?Goldmund]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