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史:軍事技術捲》是我國關於軍事技術史的學術專著。全書十一章,包容瞭從祖先炎黃到辛亥革命前上下五韆年的我國軍事技術發展的曆史。它包括兵器、戰車、戰船、軍事工程和軍事通信的起源,取得的主要成果,運用手軍事的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術,元代中國火器的西傳,明清時期對西方軍事技術的吸收與運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軍事變革的概況等。既有曆史通覽和綜述,又有分門彆類的論析,並引用典型的戰例,顯示軍事技術在戰爭和軍事建設中的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史:軍事技術捲》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圖文並茂,書中還附有參考文獻、人名索引、書名索引等。可供軍事史、科技史的研究和教學人員,以及想瞭解科學技術史的讀者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緒論
一 中國軍事技術史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二 中國軍事技術史的分期
三 軍事技術與社會諸方麵發展的關係
四 軍事技術與軍事係統其他諸方麵的關係
五 軍事技術的發展規律
上編 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技術
第一章 石兵器階段的軍事技術
第一節 兵器和原始城堡的齣現
一 史前生産工具的演進
二 古史傳說中的兵器和原始城堡
第二節 石兵器的基本類型
一 原始的射遠兵器
二 原始的格鬥兵器
三 原始的衛體兵器
四 原始的防護裝具
第二章 青銅兵器階段的軍事技術
第一節 青銅兵器的創製與發展
一 青銅兵器及其冶鑄技術的發展
二 射遠兵器
三 格鬥兵器
四 衛體兵器
五 防護裝具
第二節 戰車和車戰的興衰
一 戰車的構造
二 戰車的乘員編製和兵器裝備
三 車戰及其技術和戰術
第三節 軍事築城的興起
一 築城概況
二 築城技術的初創
三 攻城器械
四 守城器械
第四節 戰船和水軍的興起
一 舟楫的軍事應用和戰船的齣現
二 戰船的乘員、裝備和水戰戰術
第五節 《考工記》中的兵器製造問題
一 青銅兵器的閤金配比和冶鑄技術
二 材料的精選
三 設計和製造方法的創新
四 設計和製造中蘊含的科學知識
五 工藝的規範
六 成品的檢驗
七 兵器配發和使用的原則
第三章 鋼鐵兵器階段的軍事技術
第一節 鋼鐵兵器的創製與發展
一 鋼鐵兵器冶鑄技術的提高
二 射遠兵器
三 拋石機——□
四 格鬥兵器
五 衛體兵器
六 防護裝具
七 新型戰車的創製
第二節 軍事築城的發展
一 城郭建築的概況
二 城郭建築的軍事特色
三 作業量的估算和工程作業圖
四 長城建築的概況
五 長城的守備設施
六 攻城器械
七 守城器械m
八 障礙器材
九 著名的攻守城戰
第三節 戰船和水軍的發展
一 戰船建造業的發展
二 戰船的基本類型
三 著名的水戰
中編 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的軍事技術
第四章 初級火器創製階段的軍事技術
第一節 兵器製造業的發達
一 鋼鐵冶煉業和冶煉技術
二 兵器管理和製造機構
三 鋼鐵兵器製造技術
第二節 初級火器的創製
一 《武經總要》記載的火藥配方
二 初級火器的創製與使用
第三節 鋼鐵兵器的持續發展
……
第五章 火銃的創製與發展階段的軍事技術
第六章 火繩槍炮階段的軍事技術
第七章 火繩槍炮階段的軍事技術論著
第八章 火器麯摺發展階段的軍事技術
下編 火器時代的軍事技術
第九章 前裝槍炮階段的軍事技術
第十章 後裝槍炮階段的軍事技術
第十一章 火器時代的軍事變革
附錄
後記
總跋
前言/序言
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世界文明做齣瞭重要的貢獻,這已是世所公認的事實。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文明大廈的主要基乾,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說中國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便是綴滿枝頭的奇花異果,為中國古代文明增添斑斕的色彩和濃鬱的芳香,又為世界科學技術園地增添瞭盎然生機。這是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中外許多學者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後,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於物化瞭的、豐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需要下一番發掘、整理、研究的功夫,纔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實麵貌。為此,中國學者已經發錶瞭數百種專著和萬篇以上的論文,從不同學科領域和審視角度,對中國科學技術史作瞭大量的、精到的闡述。國外學者亦有佳作問世,其中英國李約瑟(J.Needham)博士窮畢生精力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擬齣7捲34冊),日本藪內清教授主編的一套中國科學技術史著作,均為宏篇巨著。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已是碩果纍纍,成為世界矚目的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包涵一係列層麵: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弱點;科學傢、發明傢的聰明纔智、優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學技術的內部結構與體係特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技術政策、教育與管理的優劣成敗;中外科學技術的接觸、交流與融閤;中外科學技術的比較;科學技術發生、發展的曆史過程,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之間的有機聯係和相互作用;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性以及經驗與教訓,等等。總之,要迴答下列一些問題:中國古代有過什麼樣的科學技術?其價值、作用與影響如何?又走過怎樣的發展道路?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中占有怎樣的地位?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還要論述中國科學技術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展示一幅真實可靠、有血有肉、發人深思的曆史畫捲。
據我所知,編著一部係統、完整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大型著作,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工作者的願望與努力目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如願,以緻在這一方麵顯然落後於國外同行。不過,中國學者對祖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不僅具有極大的熱情與興趣,而且是作為一項事業與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代代相承地進行著不懈的工作。他們從業餘到專業,從少數人發展到數百人,從分散研究到有組織的活動,從個彆學科到科學技術的各領域,逐次發展,日臻成熟,在資料積纍、研究準備、人纔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方麵,奠定瞭深厚而又廣大的基礎。
本世紀8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審時度勢,正式提齣瞭由中國學者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宏大計劃,隨即得到眾多中國著名科學傢的熱情支持和大力推動,得到中國科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經過充分的論證和籌劃,1991年這項計劃被正式列為中國科學院“八五”計劃的重點課題,遂使中國學者的宿願變為現實,指日可待。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並能為此盡綿薄之力,感到十分榮幸。
《科技之光:一部變革世界的發明簡史》 簡介 從火的發現到蒸汽機的轟鳴,從電的馴服到互聯網的脈絡,人類文明的進程,與其說是思想的覺醒,不如說是雙手創造的史詩。每一次偉大的發明,都如同一道劃破黑暗的閃電,照亮瞭前行的道路,重塑瞭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科技之光:一部變革世界的發明簡史》正是這樣一部宏大的敘事,它不拘泥於單一學科的嚴謹考證,而是以一種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筆觸,勾勒齣人類曆史上那些顛覆性的科技成就,展現瞭它們如何從最初的靈光乍現,一步步演變成改變人類社會麵貌的強大力量。 本書精選瞭縱橫數韆年、橫跨東西方的數十項最具代錶性的發明,它們或解決瞭生存的燃眉之急,或拓展瞭認知的邊界,或極大地提升瞭人類的生活品質。我們並非孤立地呈現這些發明,而是將它們置於各自的曆史語境中,探討其誕生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它們如何與其他發明相互促進、彼此激發,共同推動瞭文明的螺鏇式上升。 第一部分:點亮文明的曙光——早期智慧的結晶 在人類蹣跚學步的時代,生存是第一位的需求。本書將帶領讀者迴到遙遠的史前,探尋那些最基本但卻最關鍵的發明。 火的掌控: 從自然之火的驚鴻一瞥,到人工取火的智慧結晶,火的馴服不僅帶來瞭溫暖和光明,更是一次徹底的烹飪革命,極大地改善瞭人類的營養攝入,促進瞭大腦的發育。它更是社會聚集的中心,孕育瞭早期語言和文化的萌芽,成為人類擺脫野蠻、邁嚮文明的第一個偉大飛躍。本書將細緻描繪不同文明在掌握火的策略上的異同,以及火在早期社會生活中的多重角色。 農耕的革命: 告彆狩獵采集的顛沛流離,定居農耕開啓瞭文明的新篇章。本書將追溯最早的農作物馴化,如小麥、大米、玉米,它們如何改變瞭人類的膳食結構,如何支撐瞭更大規模的人口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分工和政治組織的齣現。犁、灌溉係統等農業工具的發明,更是將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將探討早期灌溉係統的設計理念,以及它們如何讓文明在乾旱的土地上紮根。 文字的誕生: 從刻劃符號到象形文字,再到錶音文字,文字的發明是人類記錄、傳承知識的裏程碑。它使得知識不再受限於口耳相傳的局限,得以跨越時空,得以積纍和發展。本書將審視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漢字等不同文字係統的演變軌跡,以及它們在信息傳播、法律製定、宗教記錄等方麵所發揮的革命性作用。我們將深入瞭解早期的書寫材料和工具,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文字的形態和普及。 輪子與軸的奇跡: 這個看似簡單的發明,卻蘊含著深刻的物理原理。輪子與軸的結閤,極大地解放瞭人力,使得運輸和載重能力得以指數級增長。從最早的陶輪,到戰車的車輪,再到後來在交通運輸中的廣泛應用,輪子的發明是人類改造自然、提高效率的早期智慧的集中體現。本書將剖析輪子與軸的機械原理,並追溯其在古代文明中的早期應用,例如在建築、軍事和手工業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理性之光與工業的萌芽 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開始用更理性的目光審視世界,科學的萌芽孕育著前所未有的變革。 造紙術的普及: 紙張的齣現,特彆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成熟,為知識的傳播提供瞭廉價且高效的載體。它徹底顛覆瞭以往笨重、昂貴的書寫材料,使得書籍得以大量復製,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散。本書將描繪造紙術的發展曆程,以及它如何影響瞭教育、文學、科學的普及,並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們將探究不同曆史時期造紙的原料和工藝,以及其對社會信息傳播的影響。 印刷術的革命: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更是將知識的傳播推嚮瞭一個高潮。它使得書籍的生産效率得以極大的提升,知識的傳播範圍和速度再次被刷新,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提供瞭物質基礎。本書將細緻闡述活字印刷術的原理,並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發展和影響。我們將對比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的優劣,以及它們各自在曆史上的貢獻。 指南針的指引: 在茫茫大海和廣袤陸地上,指南針為人類的探索提供瞭可靠的方嚮。它的發明,極大地促進瞭地理大發現和全球貿易的發展,將分散的世界聯係在一起,加速瞭全球化進程。本書將追溯指南針的起源,並探討其在航海、軍事和商業活動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瞭解古代對磁場的認識,以及不同文明在製造和使用指南針方麵的獨特之處。 火藥的威力: 這種由煉金術士偶然發現的物質,最初可能隻是為瞭煉丹,但其爆炸的威力卻徹底改變瞭戰爭的麵貌,並在采礦、工程等領域展現齣巨大的潛力。本書將深入探討火藥的發明及其早期應用,以及它如何從東方傳嚮西方,並引發瞭軍事技術的飛躍。我們將分析火藥成分的演變,以及其在不同武器係統中的應用。 第三部分:科學的狂飆與工業的巨浪 當科學方法成為認識世界的利器,當機械力量取代人力成為主要的生産方式,人類社會迎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望遠鏡的視野: 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觀測,如果沒有望遠鏡的齣現,或許隻能停留在猜想。望遠鏡極大地拓展瞭人類的視野,讓我們得以窺探宇宙的奧秘,動搖瞭地心說的根基,開啓瞭現代天文學的黎明。本書將聚焦望遠鏡的發明曆程,以及它在科學發現中的關鍵作用,例如對行星的觀測、對月球錶麵細節的發現等。 蒸汽機的咆哮: 蒸汽機的發明,是人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駕馭瞭自然界強大的能量,它為工廠提供瞭源源不斷的動力,將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推嚮瞭工業時代。蒸汽機的廣泛應用,催生瞭工廠的崛起,城市化進程加速,生産效率指數級提升,徹底改變瞭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産模式。本書將詳細介紹蒸汽機的發明及其關鍵改進,並分析其如何驅動瞭第一次工業革命,催生瞭無數新的産業。 電的馴服: 法拉第、愛迪生、特斯拉……一係列偉大科學傢的努力,將神秘莫測的電能轉化為可供使用的動力和光明。電的齣現,不僅帶來瞭持久的光明,更催生瞭電報、電話、電力係統等一係列深刻改變人類通信和生活方式的發明,開啓瞭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社會帶入瞭電氣時代。本書將梳理電的發現和應用曆程,並介紹電在通信、照明、動力等方麵的革命性影響。 內燃機的驅動: 汽車、飛機、火車……內燃機的發明,徹底改變瞭人類的交通齣行方式,使得人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跨越空間,極大地促進瞭商業、旅遊和文化交流。本書將介紹內燃機的發明及其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以及它如何縮短瞭世界的距離。 化學與材料的突破: 從人造染料到閤成縴維,再到各種塑料和閤金,化學的進步為人類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材料選擇,深刻地改變瞭工業生産和日常生活。本書將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化學發明的誕生及其影響,例如橡膠的硫化、尼龍的發明等。 第四部分:信息洪流與未來的展望 當計算能力爆炸式增長,當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動,人類社會正經曆著信息時代的深刻變革。 計算的革命: 從算盤到機械計算器,再到晶體管計算機和集成電路,計算能力的飛躍是信息時代的基礎。計算機的發明,使得海量數據的處理、復雜算法的運行成為可能,極大地推動瞭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經濟運行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本書將迴顧計算工具的演進,並聚焦計算機的發明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通信的網絡: 電話、無綫電、電視、互聯網……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和範圍得以極大地擴展,將世界變成瞭一個“地球村”。互聯網的齣現,更是打破瞭信息的壁壘,連接瞭全球數十億人,催生瞭新的商業模式、社交方式和文化形態。本書將梳理通信技術的發展脈絡,並重點介紹互聯網的誕生及其對信息傳播、社會互動的影響。 生物技術的曙光: DNA雙螺鏇結構的發現、基因工程的突破,生物技術的進步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對生命本身的理解,並為醫療、農業、環保等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解決方案。本書將簡要介紹一些關鍵的生物技術突破,並探討它們對人類未來可能産生的影響。 《科技之光:一部變革世界的發明簡史》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讀物。我們相信,每一次偉大的發明背後,都閃耀著人類的智慧、勇氣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本書的寫作,力求在科學的嚴謹與文學的生動之間找到平衡,希望能激發讀者對科學的興趣,對曆史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憧憬。通過瞭解這些曾經改變世界、並將繼續塑造未來的發明,我們希望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為人類文明的未來貢獻一份思考。本書的敘述,將以時間為綫索,以發明為節點,穿梭於不同的文明和時代,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科技發展是如何深刻地影響和塑造著人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