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比較1999到2009年中國民意對中外關係的影響,提齣瞭中國民眾對中外關係的參與體現瞭自發、理性、平民化的發展趨勢的觀點。作者認為,中國民意確實對中外關係産生瞭日益明顯的影響,但其影響力總體而言不應被高估。作者最後建議,由於中國民意在中外關係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地位,中國應該進一步加強對中國民意的研究、教育和引導,充分尊重民意,嚮民眾提供更多的外事信息,拓展民意錶達渠道,並著力塑造民眾理性愛國意識。本書結構閤理,語言平實,對於我國充分認識中國民意對國際關係的影響,進而積極引導、調控民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趙海濱,男,漢族,法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北京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國際關係、思想政治教育等領域研究。主持和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在《社會主義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多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參與《曆史學百年》《世界大通史》《科學社會主義與衛生事業》等多部著作的編寫。
這本書的標題《自發、理性、平民化:中國民意在對外政策中的特點分析(1999—2009)》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對中國對外政策的形成過程感到好奇,尤其關注普通民眾的聲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為一個對國際關係和中國社會發展都充滿興趣的讀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2000年代中國民意的三個重要維度:自發性、理性和平民化。我猜測,“自發性”可能指的是民意並非完全被動接受官方信息,而是在特定事件或議題下,自下而上地湧現齣一些意見和情緒,這種自發性是如何被觀察和捕捉的,以及它與官方敘事之間是否存在張力,都讓我充滿期待。而“理性”這個詞則顯得尤為重要,在信息傳播日益發達的當下,中國民眾在麵對復雜的對外政策問題時,其認知和判斷是否能夠呈現齣理性的一麵,是否存在著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這將是本書探討的重中之重。最後,“平民化”則直接點明瞭關注的群體,不再僅僅局限於精英階層,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泛的社會公眾,理解他們的訴求、關切以及如何通過非官方渠道錶達,這無疑是對傳統研究方法的拓展和深化,也讓普通讀者更能産生共鳴。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標題承諾瞭一次對中國對外政策背後驅動力——民意——的一次全麵而深刻的審視,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讀這十年間中國民意在這三個關鍵特徵上的演變的。
評分《自發、理性、平民化:中國民意在對外政策中的特點分析(1999—2009)》的這個標題,似乎描繪瞭一幅中國社會在2000年代對外政策討論中,民意呈現齣的一個動態而復雜的圖景。對於“平民化”這個概念,我聯想到的是,在那個十年間,中國社會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變革,普通人的視野變得越來越開闊,他們不再僅僅關注國內事務,而是對國際舞颱上的各種事件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且有瞭錶達自己看法的意願和途徑。本書的齣現,恰恰抓住瞭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來分析這種“平民化”的民意是如何在對外政策領域得以體現的。我猜測,作者可能通過研究當時中國國內主要的媒體平颱、新興的互聯網社區,甚至是民間組織和個人發起的各類活動,來捕捉和分析普通民眾的聲音。這種平民化的民意,可能並非總是與官方立場完全一緻,它可能包含著多樣化的觀點,甚至是一些挑戰性的聲音,而這種多樣性恰恰是社會活力的體現。我特彆好奇,在作者的筆下,這種“平民化”的民意是如何在“自發”和“理性”這兩個維度上相互作用的?它是否會因為“平民化”的特徵而顯得更加感性,還是說,隨著信息獲取的便利,民眾的判斷力也在提升,從而使其在錶達觀點時也呈現齣一定的“理性”?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揭示齣這種民意互動中的微妙之處,以及它對中國對外政策所産生的真實影響。
評分本書《自發、理性、平民化:中國民意在對外政策中的特點分析(1999—2009)》標題中的“理性”一詞,無疑觸及瞭我最關心的一個層麵。在討論民意對國傢政策的影響時,人們常常擔憂情緒化的聲音占據主導,而理性分析被邊緣化。因此,作者如何論證在2000年代的中國,民眾在麵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時,能夠展現齣“理性”的一麵,這是我非常期待的。我猜測,書中可能通過分析不同對外政策議題下,民意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來揭示其理性的基礎。例如,對於一些經濟閤作、領土爭端、國際安全等議題,民眾的觀點是否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麵,還是能夠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考量其利弊得失,以及與國傢長遠利益的關聯。作者是否考察瞭民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這些渠道的多元化是否促進瞭理性的思考?另外,“理性”也可能體現在民眾對於自身能力和國傢實力的客觀認知上,避免過度自信或過度悲觀。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些量化指標或質性分析,來證明在那個特定的十年裏,中國民意在對外政策的討論中,並非僅僅是被動灌輸,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進行審慎的權衡和判斷。我對作者如何細緻地勾勒齣這種“理性”的輪廓,以及它在不同議題和群體中存在的程度,感到十分好奇。
評分讀完《自發、理性、平民化:中國民意在對外政策中的特點分析(1999—2009)》,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對於“自發性”的描繪。在2000年代,正值中國互聯網的興起和普及,許多社會議題的討論開始突破瞭傳統的傳播渠道。作者似乎通過詳實的案例,展現瞭在一些突發性的國際事件,比如大使館被炸、重大國際衝突等時候,中國網民的情緒反應和觀點錶達,是如何迅速而廣泛地擴散開來的。這種“自發性”並非雜亂無章,而是呈現齣一定的群體共識和方嚮感,這在書中是如何被界定和分析的,我非常感興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情緒宣泄,更可能包含著對國傢利益的樸素認知,以及對國際公正的期待。書中可能探討瞭這種自發民意是如何被捕捉、被解讀,甚至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官方的迴應策略。這種從“無聲”到“有聲”的轉變,尤其是在一個仍在探索信息自由流通的社會背景下,無疑是極具研究價值的。作者是否能夠跳齣簡單的“民族主義”標簽,去深挖這種自發民意背後更復雜的成因和社會心理,將是這本書是否能成為一本真正有分量的學術著作的關鍵。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示如何區分真實的民意湧動和網絡上的虛假信息,以及這種自發性民意在不同群體中存在的差異。
評分“平民化”這個詞在《自發、理性、平民化:中國民意在對外政策中的特點分析(1999—2009)》這個標題中,讓我看到瞭作者對社會轉型期中國普通民眾聲音的關注。在過去,對外政策的討論往往被視為是精英的專屬領域,而普通人的看法往往被忽視。然而,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普通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能力都在不斷提升。這本書的標題錶明,它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瞭“平民”身上,這讓我感到非常欣喜。我猜測,作者可能通過研究網絡論壇、社交媒體、街頭采訪等多種方式,來收集和分析普通民眾的意見。這種“平民化”不僅體現在他們發聲的渠道上,更可能體現在他們所關注的議題和錶達方式上。他們可能更關心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國際事件,例如留學、旅遊、商品安全等,他們的錶達方式也可能更加生動、直接。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種平民化的民意是如何與國傢對外政策的製定和執行發生互動,是否存在著一種“自下而上”的影響力。作者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普通民眾的關切如何被官方所感知,並最終體現在對外政策的微調或決策上,這將是本書的核心價值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