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是我国关于军事技术史的学术专著。全书十一章,包容了从祖先炎黄到辛亥革命前上下五千年的我国军事技术发展的历史。它包括兵器、战车、战船、军事工程和军事通信的起源,取得的主要成果,运用手军事的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元代中国火器的西传,明清时期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吸收与运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军事变革的概况等。既有历史通览和综述,又有分门别类的论析,并引用典型的战例,显示军事技术在战争和军事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书中还附有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书名索引等。可供军事史、科技史的研究和教学人员,以及想了解科学技术史的读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 中国军事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 中国军事技术史的分期
三 军事技术与社会诸方面发展的关系
四 军事技术与军事系统其他诸方面的关系
五 军事技术的发展规律
上编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技术
第一章 石兵器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一节 兵器和原始城堡的出现
一 史前生产工具的演进
二 古史传说中的兵器和原始城堡
第二节 石兵器的基本类型
一 原始的射远兵器
二 原始的格斗兵器
三 原始的卫体兵器
四 原始的防护装具
第二章 青铜兵器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一节 青铜兵器的创制与发展
一 青铜兵器及其冶铸技术的发展
二 射远兵器
三 格斗兵器
四 卫体兵器
五 防护装具
第二节 战车和车战的兴衰
一 战车的构造
二 战车的乘员编制和兵器装备
三 车战及其技术和战术
第三节 军事筑城的兴起
一 筑城概况
二 筑城技术的初创
三 攻城器械
四 守城器械
第四节 战船和水军的兴起
一 舟楫的军事应用和战船的出现
二 战船的乘员、装备和水战战术
第五节 《考工记》中的兵器制造问题
一 青铜兵器的合金配比和冶铸技术
二 材料的精选
三 设计和制造方法的创新
四 设计和制造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五 工艺的规范
六 成品的检验
七 兵器配发和使用的原则
第三章 钢铁兵器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一节 钢铁兵器的创制与发展
一 钢铁兵器冶铸技术的提高
二 射远兵器
三 抛石机——□
四 格斗兵器
五 卫体兵器
六 防护装具
七 新型战车的创制
第二节 军事筑城的发展
一 城郭建筑的概况
二 城郭建筑的军事特色
三 作业量的估算和工程作业图
四 长城建筑的概况
五 长城的守备设施
六 攻城器械
七 守城器械m
八 障碍器材
九 著名的攻守城战
第三节 战船和水军的发展
一 战船建造业的发展
二 战船的基本类型
三 著名的水战
中编 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军事技术
第四章 初级火器创制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一节 兵器制造业的发达
一 钢铁冶炼业和冶炼技术
二 兵器管理和制造机构
三 钢铁兵器制造技术
第二节 初级火器的创制
一 《武经总要》记载的火药配方
二 初级火器的创制与使用
第三节 钢铁兵器的持续发展
……
第五章 火铳的创制与发展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六章 火绳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七章 火绳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论著
第八章 火器曲折发展阶段的军事技术
下编 火器时代的军事技术
第九章 前装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十章 后装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十一章 火器时代的军事变革
附录
后记
总跋
前言/序言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已是世所公认的事实。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干,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便是缀满枝头的奇花异果,为中国古代文明增添斑斓的色彩和浓郁的芳香,又为世界科学技术园地增添了盎然生机。这是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中外许多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之后,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蕴藏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之中,凝聚于物化了的、丰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诸多科学技术活动之中,需要下一番发掘、整理、研究的功夫,才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实面貌。为此,中国学者已经发表了数百种专著和万篇以上的论文,从不同学科领域和审视角度,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大量的、精到的阐述。国外学者亦有佳作问世,其中英国李约瑟(J.Needham)博士穷毕生精力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拟出7卷34册),日本薮内清教授主编的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著作,均为宏篇巨著。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包涵一系列层面: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弱点;科学家、发明家的聪明才智、优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学技术的内部结构与体系特征,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政策、教育与管理的优劣成败;中外科学技术的接触、交流与融合;中外科学技术的比较;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经验与教训,等等。总之,要回答下列一些问题:中国古代有过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其价值、作用与影响如何?又走过怎样的发展道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还要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展示一幅真实可靠、有血有肉、发人深思的历史画卷。
据我所知,编著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大型著作,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愿望与努力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致在这一方面显然落后于国外同行。不过,中国学者对祖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仅具有极大的热情与兴趣,而且是作为一项事业与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代代相承地进行着不懈的工作。他们从业余到专业,从少数人发展到数百人,从分散研究到有组织的活动,从个别学科到科学技术的各领域,逐次发展,日臻成熟,在资料积累、研究准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奠定了深厚而又广大的基础。
本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审时度势,正式提出了由中国学者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宏大计划,随即得到众多中国著名科学家的热情支持和大力推动,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筹划,1991年这项计划被正式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的重点课题,遂使中国学者的宿愿变为现实,指日可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能为此尽绵薄之力,感到十分荣幸。
《科技之光:一部变革世界的发明简史》 简介 从火的发现到蒸汽机的轰鸣,从电的驯服到互联网的脉络,人类文明的进程,与其说是思想的觉醒,不如说是双手创造的史诗。每一次伟大的发明,都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重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科技之光:一部变革世界的发明简史》正是这样一部宏大的叙事,它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严谨考证,而是以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笔触,勾勒出人类历史上那些颠覆性的科技成就,展现了它们如何从最初的灵光乍现,一步步演变成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强大力量。 本书精选了纵横数千年、横跨东西方的数十项最具代表性的发明,它们或解决了生存的燃眉之急,或拓展了认知的边界,或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我们并非孤立地呈现这些发明,而是将它们置于各自的历史语境中,探讨其诞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它们如何与其他发明相互促进、彼此激发,共同推动了文明的螺旋式上升。 第一部分:点亮文明的曙光——早期智慧的结晶 在人类蹒跚学步的时代,生存是第一位的需求。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遥远的史前,探寻那些最基本但却最关键的发明。 火的掌控: 从自然之火的惊鸿一瞥,到人工取火的智慧结晶,火的驯服不仅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更是一次彻底的烹饪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营养摄入,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它更是社会聚集的中心,孕育了早期语言和文化的萌芽,成为人类摆脱野蛮、迈向文明的第一个伟大飞跃。本书将细致描绘不同文明在掌握火的策略上的异同,以及火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 农耕的革命: 告别狩猎采集的颠沛流离,定居农耕开启了文明的新篇章。本书将追溯最早的农作物驯化,如小麦、大米、玉米,它们如何改变了人类的膳食结构,如何支撑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分工和政治组织的出现。犁、灌溉系统等农业工具的发明,更是将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将探讨早期灌溉系统的设计理念,以及它们如何让文明在干旱的土地上扎根。 文字的诞生: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表音文字,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记录、传承知识的里程碑。它使得知识不再受限于口耳相传的局限,得以跨越时空,得以积累和发展。本书将审视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汉字等不同文字系统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们在信息传播、法律制定、宗教记录等方面所发挥的革命性作用。我们将深入了解早期的书写材料和工具,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文字的形态和普及。 轮子与轴的奇迹: 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却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轮子与轴的结合,极大地解放了人力,使得运输和载重能力得以指数级增长。从最早的陶轮,到战车的车轮,再到后来在交通运输中的广泛应用,轮子的发明是人类改造自然、提高效率的早期智慧的集中体现。本书将剖析轮子与轴的机械原理,并追溯其在古代文明中的早期应用,例如在建筑、军事和手工业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理性之光与工业的萌芽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用更理性的目光审视世界,科学的萌芽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造纸术的普及: 纸张的出现,特别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成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廉价且高效的载体。它彻底颠覆了以往笨重、昂贵的书写材料,使得书籍得以大量复制,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本书将描绘造纸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教育、文学、科学的普及,并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将探究不同历史时期造纸的原料和工艺,以及其对社会信息传播的影响。 印刷术的革命: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将知识的传播推向了一个高潮。它使得书籍的生产效率得以极大的提升,知识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再次被刷新,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本书将细致阐述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并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影响。我们将对比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优劣,以及它们各自在历史上的贡献。 指南针的指引: 在茫茫大海和广袤陆地上,指南针为人类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方向。它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的发展,将分散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本书将追溯指南针的起源,并探讨其在航海、军事和商业活动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了解古代对磁场的认识,以及不同文明在制造和使用指南针方面的独特之处。 火药的威力: 这种由炼金术士偶然发现的物质,最初可能只是为了炼丹,但其爆炸的威力却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并在采矿、工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书将深入探讨火药的发明及其早期应用,以及它如何从东方传向西方,并引发了军事技术的飞跃。我们将分析火药成分的演变,以及其在不同武器系统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科学的狂飙与工业的巨浪 当科学方法成为认识世界的利器,当机械力量取代人力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望远镜的视野: 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观测,如果没有望远镜的出现,或许只能停留在猜想。望远镜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让我们得以窥探宇宙的奥秘,动摇了地心说的根基,开启了现代天文学的黎明。本书将聚焦望远镜的发明历程,以及它在科学发现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对行星的观测、对月球表面细节的发现等。 蒸汽机的咆哮: 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驾驭了自然界强大的能量,它为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将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推向了工业时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工厂的崛起,城市化进程加速,生产效率指数级提升,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本书将详细介绍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关键改进,并分析其如何驱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无数新的产业。 电的驯服: 法拉第、爱迪生、特斯拉……一系列伟大科学家的努力,将神秘莫测的电能转化为可供使用的动力和光明。电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持久的光明,更催生了电报、电话、电力系统等一系列深刻改变人类通信和生活方式的发明,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了电气时代。本书将梳理电的发现和应用历程,并介绍电在通信、照明、动力等方面的革命性影响。 内燃机的驱动: 汽车、飞机、火车……内燃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通出行方式,使得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跨越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旅游和文化交流。本书将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以及它如何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化学与材料的突破: 从人造染料到合成纤维,再到各种塑料和合金,化学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材料选择,深刻地改变了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本书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发明的诞生及其影响,例如橡胶的硫化、尼龙的发明等。 第四部分:信息洪流与未来的展望 当计算能力爆炸式增长,当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信息时代的深刻变革。 计算的革命: 从算盘到机械计算器,再到晶体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计算能力的飞跃是信息时代的基础。计算机的发明,使得海量数据的处理、复杂算法的运行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济运行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本书将回顾计算工具的演进,并聚焦计算机的发明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通信的网络: 电话、无线电、电视、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以极大地扩展,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信息的壁垒,连接了全球数十亿人,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社交方式和文化形态。本书将梳理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及其对信息传播、社会互动的影响。 生物技术的曙光: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工程的突破,生物技术的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并为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解决方案。本书将简要介绍一些关键的生物技术突破,并探讨它们对人类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科技之光:一部变革世界的发明简史》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读物。我们相信,每一次伟大的发明背后,都闪耀着人类的智慧、勇气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本书的写作,力求在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生动之间找到平衡,希望能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通过了解这些曾经改变世界、并将继续塑造未来的发明,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贡献一份思考。本书的叙述,将以时间为线索,以发明为节点,穿梭于不同的文明和时代,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科技发展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人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