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畅销10年,风靡中国,销量突破100万册!学界声誉、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浅出。听名师之言,再论人生所向!
《伦理学是什么》把伦理学和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紧紧关联,使伦理学跳出了学院的狭窄圈子,成为人修身立命必不可少的向导之学;富于思辨色彩的同时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融可读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内含80多幅插图,其中既有经典画作,更有影视剧画面,既丰富了阅读的视觉效果,更使伦理学所探讨的人的道德困境得到了丰富立体的呈现。
内容简介
《伦理学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作者简介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 《世袭社会》 《选举社会》 《道德·上帝与人》 《伦理学是什么》(平装)等;主要译著有:《沉思录》 《正义论》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伦理学体系》等。
目录
伦理学是什么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阅读说明
序一 林建华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 许智宏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
--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乐黛云
一
伦理学的对象与问题
1 对待道德问题的两种态度
2 "伦理"与"道德"概念
3 道德现象的一个实例
4 有道德、非道德和不道德
二
伦理学的性质与关联
1 伦理学科的产生
2 伦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3 伦理学的内部划分与外部关联
4 道德与经济
5 道德与法律
6 道德与宗教
三
道德判断的根据
1 一个道德选择的例证
2 道德判断的划分
3 义务论与目的论
4 利己主义
5 功利主义
6 完善论
四
道德原则的论证
1 作为道德原则的普遍性
2 寻求共识
3 现代社会伦理的基本性
4 道德原则论证的几种可能方向
5 原则与例外
五
道德义务
1 一个反省和履行义务的范例
2 对义务的敬重心
3 基本义务的履行
六
道德情感
1 同情与怜悯
2 道德情感缺失之一例
3 恻隐之心
七
德性、幸福与善
1 什么是德性
2 德性的演变
3 德性与幸福
4 善与至善
八
正义
1 "正义"的概念
2 正义的观念与理论
3 正义的原则
九
全球伦理
1 全球伦理的一个文本
2 全球伦理能否普遍化?
3 持久和平如何可能?
阅读书目
伦理学概念简释
后记
编辑说明
精彩书摘
一个道德选择的例证
在这一节里,我们想通过一个道德选择的虚拟例证,来展示道德判断的根据。有一次,在一所大学的伦理学课堂上,讲课的老师,引用了这个例证,来试图让同学们在选择各种逃生方案中发现自己实际所持的道德准则,并试着通过对这些准则的分析,说明道德评价和选择的不同根据。 这一例证如下:
有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没,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艘至多能乘6人的救生艇。 这12人是:72 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天主教神父、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新近暴发的个体户、你自己。
现在请你选择能上艇逃生的6 人,并说明你的选择标准是
什么。
老师首先向大家说明,在选择的环境和对象方面,我们只能在
这些给定的条件下选择:第一,我们不可能改变这种处境,不可能设
想比如说是否船还有救,或救生艇上挤挤是否再能多载几人,并且
你做出的这一选择将是有效的,即得到大家的服从。 第二,我们不
知道各个人更多更具体的情况,亦即在某种意义上,除了已知情况,
我们是处在某种“无知之幕”的背后,但我们可以就根据这些情况,
并依据一般对人性与生活的知识和对道德的常识性了解,查看自己
内心赞成的道德标准来进行选择。
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方面,也有两个限制条件:第一,我们这里不
采用随机和偶然的、比方说抽签的办法——虽然这种办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且并非就没有某种作为形式的机会均等原则的公正性。 但是,在此我们必须进行选择,以逼出我们平时可能是深藏在自己心里的道德选择依据。 第二,我们也不考虑那种不予选择的“选择”,也就是放任自流,那实际上是让“适者生存”的丛林规则起作用。
课堂的讨论相当活跃,发言者各自提出了自己的选择方案及理由,并不时有热烈的辩驳。 最后统计这些选择方案的结果,被选择上艇者得票的次序依次是:
精通航海的劳改犯:10 票;
你自己:10 票;
医生:9 票;
船长:8 票;
妓女:8 票;
青年模范工人:8 票;
弱智的男孩:7 票;
患绝症的小女孩:7 票;
新近暴发的个体户:7 票;
天主教神父:4 票;
企业经理:4 票;
贪污的国家干部:1 票。
综合分析大家提出的标准和理由,老师从中大致概括出以下一些选择原则,并进行了简略的评论:
1. 生存原则。 应该看到我们这里都是在谈救生。 所以说,在所有选择原则之后,实际还蕴涵着一个更根本的原则:即保存和尊重生命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如果情况允许,所有12 个人的生命都应该抢救,尊重和保全生命是一个义务的绝对命令,也是道德的首要原则。 问题是在只能救一半人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救哪一些人? 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痛苦的抉择,必须舍弃一部分人的生命而让另一部分人有生还的可能。 这也就是义务的冲突。 我们这里不考虑那种比方说出于某种宗教信念或亲情观念大家选择宁愿一起死而不是一些人生还的情况,而是只要能救出一人就要救出一人。
2. 生存可能性原则。 要生存还必须考虑到生存的可能性,首先是即将开始的海上漂流生还的可能性。 这有可能是“精通航海的劳改犯”似乎出人意外地得票最高的主要原因,就因为他“精通航海”。 也有人因同样的原因考虑到选择船长,但依据一般的判断,船长可能更愿意、甚至有某种责任最后离开他驾驶的船只,乃至与之“同归于尽”。 而在海上的漂流看来必须选择一个懂航海的人。 同样,医生也大致是由于这个原因得票较高。 还有的同学选择青年工人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医生的医疗技术和青年工人的体力都是海上漂流所需要的。 我们这里要注意,这个原则与其说是一个目的论原则,不如说仍然是一个义务论原则,因为它是附属于生存原则的。
3. 自我优先原则。 在此“自己”是最明确的,又是最不明确的。
在此,选择者也许会把现在的自己带入进来。 选择“自己”可能是因为某些具体的情况:或者考虑我会在艇上发挥较大的作用,或者认为自己在获救之后的长远未来会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或者说是出于一般的利己主义原则,像有的发言者所说:“毋庸讳言,每个人首先要救自己。”但这里至少有一个自身作为选择者的困难。如果不是你选择,也许你会暗自或在潜意识中希望自己被选择,甚至在抱着自我牺牲的意愿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如此,这样你的放弃就更有一种说服、示范或甘愿牺牲的分量。 但问题是你被推上了选择的位置,你承担起了一种责任,你如果自己选择了自己,将使自己置于何地? 如此选择将要使自己承受一种解释的隐秘负担,并必须接受别人同样的选择———后面的历程可能还会有同样的选择。 而且,利己主义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普遍的选择原则也是个问题。 但由于这里实际上有一个缓冲,因为除了自己还可以选择5人,于是还可以运用其他的原则。 如果只能选择1人,那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
4. 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 尽管此例中属于“妇女儿童”的三个人都被设计加上了负面的因素:“绝症”“弱智”和“妓女”,但还是得票颇高,这说明如果没有这些负面因素,他们得票更高或最高大概不会有疑义。 这一原则也是“泰坦尼克号”等许多失事船只实际上采取的原则。 这一原则显然是义务论的原则而不是效果论的原则,即主要不是考虑效果而是考虑义务,因为这几个人不仅在海上的逃生中不会起大作用,在未来的长远岁月中大概也不会做出很大的贡献,而那“患绝症的女孩”还可能很快死去。 这是不是一种弱者优先的原则? 为什么柔弱的生命在此反而显出了一种强势? 为什么要特别保护孩子和妇女? 为什么弱者、尤其孩子的生命反而更值得重视? 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小,他们能活得更长吗? 而那女孩的生命并不会很久,但我们为什么仍不忍心一个孩子在自然丧失生命之前就被人为地抛弃? 不忍心看到他们的绝望或听到他们的哭声? 甚至不忍心那个茫然无知、可能并不会为此太难受的“弱智的男孩”的被抛弃? 这里起作用的是不是除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还有一种根本的怜悯之心和同情? 另外是不是还涉及做人资格的问题,以及是否还有一种神圣的约束或威慑:如此抛弃一个孩子的人,也会被神抛弃或神人共弃。 另外,选择者也许还考虑到了原则的意义,作为原则,是不考虑具体情况的,而一般情况下,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也不会说总是碰到这样都有负面因素的特殊情况,在大多数时候恰恰是不会这样的,所以,比考虑具体情况更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一般原则,原则不能被轻易破坏。
5. 最大功利或快乐原则。 亦即救出那些人对未来的社会贡献会最大,给社会带来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许多选择自己的人认为自己今后能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大的幸福。 投给“企业经理”的票也多是由于“贡献”这个原因。 另外,这个原则还可以有一种负面的表述:即最少损失或最小痛苦原则。 有几个同学正是因为这一点排除天主教神父,认为他对死亡不会感到太痛苦,而投票赞成他上艇的理由则是认为他能在精神上安慰别人,这尤其在海上漂流时很重要。
6. 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乐幸福原则(或补偿原则)。 如有的同学主张让新近暴发的个体户、年纪轻的人入选,而让经理、贪污的国家干部、老医生落选。 其理由是大家要“轮着享福”。 所以让以前享受过的人告退,还没有享受的人争取活下来。 这是比较狭窄地理解“功利”,即将其主要理解为“快乐”。
7. 德性原则。 即按这些人的品质进行选择,“首先把好人救出来”。 “贪污的国家干部”得票最低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时他也没有明显的技能,如果说他有一种管理和指挥的才能,也要因他的品质而抵消。 但这样做可能对好人的德性反而可能是一个损害甚至侮辱。 比方说青年工人如果不是因为他将要承担的工作按生存可能性原则或最大功利原则被选择,而是因为他过去的道德品质 而作为酬劳被选择,那对他的德性的完善反而不是很好(我们这里
注意:同一个人可以因不同的原则而被选择)。
后来同学问到老师自己的选择,老师说这种场合可能不得不采用混合的原则而不是单一的原则,但在这些混合的原则中,又确定出它们被满足的先后次序。 他想他大概会首先采用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然后是生存可能性原则,否则,作为前提的生存原则就很可能落空,即在三个妇女儿童之后,他再选择劳改犯、青年工人和医生——当然,即便是根据生还可能性这同一个原则,究竟选择哪三个人最好,是可以见仁见智的,船长自然也是精通航海的,而且按道理必须服从,但是,他即便服从心里也可能会有一种隐痛,日后的舆论也可能对他不利。 所以还是选择了劳改犯,他可以贡献航海的经验与知识,这很重要;青年工人则可以贡献力气和经验,并且,万一劳改犯使坏的话,青年模范工人的品德和力气结合在一起,还可以对劳改犯构成一种制约,最后,医生可以贡献医术和智慧,另外,这条船上应当有一个权威,那最好是医生。这就是一个有关“生存选择的例证”,你也可以想一想,你自己会如何选择?
前言/序言
《人类的深层对话:个体、社会与价值的探寻》 一部关于我们如何生活、为何如此生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深度思考之作。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中,总有一些基本而永恒的问题,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也引发着我们最深刻的困惑。《人类的深层对话:个体、社会与价值的探寻》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贴近生活、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体系以及社会运作的本质的旅程。本书不专注于某个特定学科的专业术语,也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汇集不同思想的精华,旨在激发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第一部分:个体在世界中的定位——自我认知与自由意志的边界 我们的存在,首先是个体的存在。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与周遭的世界互动,学习、感知、思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意识和 identity。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剖析“我是谁”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 我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镜子里的影像,他人的评价,还是内心深处的感受?作者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乃至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自我认知的形成过程。我们会审视童年经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对塑造个体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分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自由意志”是另一个贯穿始终的议题。我们真的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吗?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是否早已被基因、环境、甚至是潜意识所预设?本书将探讨不同学派对自由意志的看法,从决定论的束缚,到自由意志的辩护,再到兼容论的尝试。我们会通过一些经典的思想实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检验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并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我们是自身命运的主宰,又在多大程度上,我们是环境的造物。 个体的内在世界,也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动机。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恨……这些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管理这些情感?本书将探讨情绪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分析不同情感背后的驱动力,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幸福”的本质。幸福究竟是一种短暂的快乐,还是一种持久的满足?它源于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富足?本书将考察不同文化和哲学对幸福的理解,从享乐主义到德性伦理,从追求目标到活在当下,为读者提供多维度的思考框架,引导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 第二部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社会结构、权利与责任的张力 人类并非孤立的岛屿,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也塑造了社会的形态。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我们如何与他人共处”这一核心议题。 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从部落到国家,从家庭到社群,不同的社会结构承载着不同的权力关系和交往规则。本书将审视不同社会形态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分析权力是如何分配和运作的,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模式。我们会探讨社会规范、法律制度、道德传统等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思这些机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公。 “权利”与“责任”是社会生活中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我们拥有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又意味着我们肩负怎样的责任?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形式的权利,包括人权、公民权、财产权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实现程度和保护机制。同时,我们也将强调伴随权利而来的责任,无论是对家庭、对社区,还是对整个社会,我们都应该承担起应尽的义务。 在群体生活中,合作与冲突是常态。我们为何会选择合作?又为何会走向冲突?本书将从博弈论、社会心理学等角度,解析合作的动力和障碍,探讨冲突的根源和解决之道。我们会分析集体决策的优劣,研究群体动力学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在维护个体利益的同时,实现集体的福祉。 “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基石。何为公平?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公平?本书将从分配正义、程序正义等角度,探讨公平的多种维度。我们会审视历史上的不平等现象,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形式的不公,并探讨实现更公平社会的可能途径。这包括对资源的合理分配、机会的均等化、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第三部分:超越物质的世界——价值、意义与生命的目的 当个体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当社会关系得以维系,人们便开始仰望星空,追寻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第三部分将带领读者探索“我们为何而活”以及“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生活”。 “价值”是一个抽象而又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指导着我们的选择,塑造着我们的行为,也定义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本书将考察不同文化、不同哲学体系中的价值观念,从追求真理、善良、美丽等普世价值,到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会分析价值是如何被创造、被传承、和被改变的,以及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确立自己的价值坐标。 “意义”是人类最根本的追问之一。生命的意义何在?死亡是否意味着一切的终结?本书将从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宗教和精神传统的角度,探讨生命意义的不同解读。我们会分析人类如何通过创造、通过爱、通过贡献来赋予生命以意义,并思考如何在面对生命的短暂和不确定性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道德”是我们行为的指南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本书将深入探讨道德的起源、演变和应用。我们会分析不同道德理论的异同,从功利主义的“最大化幸福”到义务论的“遵守规则”,从美德伦理的“培养良好品格”到关怀伦理的“建立联结”。通过对经典道德困境的剖析,以及对现实生活中道德挑战的探讨,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形成清晰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生命的终极目的,或许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于我们自身对它的不断追寻和定义。本书最后将鼓励读者,将前面各部分所探讨的知识和思考,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并勇敢地去实践。无论是追求卓越的学识,还是践行仁爱的品格;无论是投身于社会公益,还是专注于个人成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将体现在我们每一步坚实的脚印之中。 《人类的深层对话:个体、社会与价值的探寻》是一场思想的冒险,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不是要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要点燃你独立思考的火花。愿你在这场对话中,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也遇见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