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畅销10年,风靡中国,销量突破100万册!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浅出。听名师之言,再论人生所向!
《哲学是什么》把哲学和人生问题紧紧关联,使哲学跳出了学院的狭窄圈子,成为人生必不可少的向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把艰深的哲学转化为普通人都能接受的知识和道理,可读性强。内含80多幅插图,既丰富了阅读的视觉效果,更使抽象的哲学知识变得具象、易于理解。
内容简介
哲学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却似乎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哲学,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学院化、专业化了的哲学史。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本书的亮点就是:把哲学从狭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她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它告诉读者: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道路的系统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导;是我们正不断地行进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哲学是什么》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作者简介
胡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知识论等。著有《金岳霖》 《知识论引论》 《道与真》 《分析哲学在中国》 《知识论》 《燕园哲思录》 《中国儒学史· 现代卷》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现代直觉论研究》等。另发表约一百八十余篇学术论文。
目录
哲学是什么
目 录
CONTENTS
阅读说明
序一 林建华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 许智宏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
--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乐黛云
一
哲学为何物(上)
1 "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形式分析
2 哲学源于惊讶
3 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4 人是能思想的存在
二
哲学为何物(下)
1 哲学探讨的首要目标乃是认识自我
2 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3 哲学思考是最为自由的学术探讨
4 哲学就是爱智
三
哲学的问题
1 哲学问题兼具特殊性和共性
2 语言能准确地表达哲学问题吗?
3 哲学家究竟关注哪些问题
4 哲学问题的个案分析
5 哲学问题令人困惑
四
哲学的方法
1 怀疑方法
2 分析方法
3 归纳方法
4 智的直觉
五
哲学的价值
1 无用之为大用
2 哲学乃为境界之学
阅读书目
后记
编辑说明
精彩书摘
哲学就是爱智
我们曾经在上面说过,哲学是生活的艺术,人人都想过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想领略生活中的无穷妙趣,那么现在要问的问题就是,哲学到底是怎么样来指导生活的呢?毫无疑问,哲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哲学的源泉,离开生活就没有哲学,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生命的人,他们才会思索或考虑幸福生活的价值的含义,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哲学问题,。我们曾经在前面说过,苏格拉底思考的正是这些问题,谈到苏格拉底,我们就自然想起哲学在古希腊时期的含义,在希腊哲学中,哲学就是爱智慧,智慧就是关于生活的艺术。苏格拉底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于是有人去特尔斐神庙求神谕,询问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传达神谕的女祭司回答说,苏格拉底确实是最聪明的人,没有再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此神谕传到苏格拉底耳中,他感到大惑不解,因为他认为自己连小的智慧都没有,又何从来的大智慧呢?为了证明神谕是错的,于是他走访了不少他认为是很有智慧的人,结果他发现,这些人都有某些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们却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以为自己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便也就以为自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他认识到,他自己和这些人的真正的区别在于,他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而那些人却不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于是苏格拉底从中悟出了神谕的真正意义在于告诉他, 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谕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是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在我看来神不是真的说我最有智慧,而只是用我的名字做例子,仿佛对我们说,人们中最智慧的就是像苏格拉底那样,认识到在智慧方面实际上是不足道的。”
人只有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他才能发掘自己的理性能力向智慧过渡,从无知变成有知,在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说,“我认为, 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 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并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可见,追求智慧应该是人的本性,人都应该有追求智慧的渴望和激情,这样的历史回顾告诉我们,智慧不是人所具有的,而是属于高高在上的超越的神的,人虽然不具有智慧,但他们却具有追求智慧的本性、渴望和激情,这就是说,人是处在从无知通向有知的旅程之中。那么为什么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呢?因为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智慧是指导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艺术,所以智慧虽然是神的,但却内在于人们生活的目标中。在英文中,爱智一词是philosophy, philo 是爱,sophy是 智慧,在汉语中没有与philosophy一词相应的词,我们现在通行的哲学一词是日本近代学者西周用来翻译西文的philosophy 一词的。汉语的爱智一词是对西文philosophy的直译,是比较接近于西文的! 哲学一词中的哲字的本意是:聪明,有智慧,而学一字则有学习、学问、学派、学说等含义,根据对汉语哲学一词的语义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出哲学一词并没有准确、充分地表达尽philosophy一词的原意,遗漏了爱或追求智慧的含义,而爱智,或对智慧的追求恰恰又是人的自然本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见,在这一翻译的过程中遗漏的恰恰是作为philosophy本质即爱智这一最为重要的部分,而且用哲学一词来翻译philosophy在没有学习过philosophy的人那里往往会引起误解,学字本来就有学派、学问等的含义,于是便望文生义地把philosophy视作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列的一门学科,如在我们这套“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哲学是什么》是与《经济学是什么》《人类学是什么》《社会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等并列在一起的,仿佛哲学就是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一门学科,其实,这样的看法是一种误解,哲学不是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一门学科。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硬要把哲学视为科学的科学,把它看成是什么太上科学,要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 我们在此的目的仅仅是要给所谓的philosophy正名,了解它的确切的含义,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philosophy的性质, 其实,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苏格拉底对哲学的理解,所谓爱智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知识,我们都知道,知识是可以分类的,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哲学即包含着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这三门学科,但这三门学科都应该统属于philosophy 或爱智的领域,现在学科的分类更要广阔得多,但不管如何广阔,所有那些我们可以叫得出名的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矿物学、语言学、社会学、法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等,也都应该是隶属于 爱智的名下,它们都是人类追求智慧的结果。
我们同样也应该知道的是,智慧是不可分科治学的,是不能分类的,刚刚跨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都知道,哲学系是与其他的比如化学系、经济学系、中文系、历史系等等并列的,随之也就把它看成是一门学科,这起码是对它的原意的一种莫大的误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想来大家应该对philosophy的性质有了比较准
确的了解,总之,哲学一词相对于古希腊哲学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译名,但是由于哲学一词在国内已经取得了几乎一致公认的地位,所以要想用其他的什么概念来代替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得已而在此继续沿用这一概念,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哲学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楚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在说哲学这一词的时候,心里想着的应该是爱智,这就有点儿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味道,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说比较地接近于哲学,才能比较容易地走入哲学的殿堂。
前言/序言
《哲学是什么》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书籍中,我们将踏上一场对人类最古老、最深刻的追问——“哲学是什么?”——的探索之旅。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说教,而是一次充满活力的思想冒险,一次对我们自身存在、认知以及周遭世界的根本性审视。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笔触,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化为触手可及的思考素材,邀请读者一同辨析、质疑、并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哲学理解。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僵化的哲学定义,因为哲学本身就拒绝被简单地框定。相反,它更像是一幅宏大的思想地图,标注出哲学探索的核心区域,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们是如何试图理解“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和“语言”这些终极问题的。我们将从那些最早的先贤们开始,回顾古希腊哲学如何孕育了对世界本源的追问,对逻各斯的信仰,以及对德性与幸福的探求。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些奠基性的思想将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面对的思考起点。 随着历史的进程,我们还将深入中世纪哲学那充满神学色彩的思辨,探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以及那个时期哲学家们如何努力调和宗教教义与哲学推理。然后,我们将迎来近代哲学的光辉时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开启了认识论的革命,洛克的经验主义如何强调感官经验的重要性,康德的批判哲学又如何试图调和理性与经验的矛盾,为我们划定了人类认知能力的界限。这些思想的交锋,塑造了现代世界的精神面貌,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科学、伦理乃至政治思想。 本书不会止步于此。我们将继续探索19世纪哲学的激进变革,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再到尼采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这些深刻的思想挑战了我们对历史、社会和个体价值的既有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处境。进入20世纪,分析哲学如何专注于语言的清晰性,试图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而现象学则将目光投向人类意识的内在结构,揭示经验的丰富性。存在主义更是直面个体生存的焦虑与自由,强调人在无意义世界中的创造性选择。 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对哲学方法论的细致阐述。我们将会理解,哲学并非仅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概念分析、批判性思维以及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估的基础之上。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有效地反驳他人的论证,以及如何识别思想中的陷阱和谬误。它教会我们不仅仅是“知道”哲学,更是“做”哲学——即积极参与到这个永恒的思想对话中。 更重要的是,《哲学是什么》将哲学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展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关于公平的争论,还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抑或是对科技伦理的考量,其背后都潜藏着深刻的哲学根源。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原则与具体的现实情境相结合,让读者能够切实体会到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它鼓励我们不再被动接受既定的观念,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评判,去塑造自己的世界观。 本书也大胆地探讨了哲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人工智能的崛起是否会改变人类的定义?基因编辑是否会挑战我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虚拟现实的普及是否会模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这些问题,无一不拷问着哲学的核心领域,也为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疆域。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展现了哲学作为一种“终极关怀”和“智慧之学”的独特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进步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 《哲学是什么》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你是否曾接触过哲学,都能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智慧之旅。它不是一篇论文,也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你在广阔的哲学海洋中航行,让你学会辨识方向,学会驾驭思想的船只,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哲学灯塔。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仍然无法给“哲学”下一个绝对的定义,但你一定会对它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你会发现,哲学早已渗透在你的思想和生活中,而你,也已经是一位积极的哲学实践者。这本书,将为你点燃对思考的热情,为你开启一个更深刻、更富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