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常面食

我爱家常面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双双 著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面食
  • 烘焙
  • 美食
  • 烹饪
  • 食谱
  • 家常面食
  • 简单易学
  • 快手菜
  • 厨房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796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197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本真正能够上手的面食书,百种面点居家必备。

内容简介

  《我爱家常面食》中收录了作者博客中受欢迎的近百道食谱,包含了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饼、面条和点心六个门类。本书图文并茂,1000张步骤图一看就会,详细的流程尤其适合初学者借鉴和掌握。简单的是做法,不简单的是味道。

作者简介

  双双,山东东营人,新浪美食名博。2009年底开博至今,点击量超过1400万。双双在《健康》、《科学饮食》、《自我保健》等美食杂志均设有专栏。爱家人、爱美食是双双的博客格言。她希望用简单的柴米油盐演绎五彩缤纷的创意生活。

目录

面食制作基础
002 常用量具和工具
004 和面、发酵、揉面技巧
005 制作剂子和擀皮
006 漂亮饺子的7种包法
009 包子的包法
010 用面条机制作面条与面条的保存方法
馒头花卷
012 戗面馒头
014 大枣饽饽
016 牛奶银丝卷
018 兔耳大枣馒头
020 菊花形枣花卷
022 小鱼馒头
024 双色紫薯馒头
026 南瓜玫瑰花卷
028 南瓜脚丫馒头
030 蝴蝶花卷
033 胡萝卜辫子馒头
034 蝴蝶结双色花卷
036 玉米面刀切馒头
038 火腿玫瑰花卷
040 火腿香葱花卷
042 椒盐花卷
044 杂粮窝头

046 锅盔
049 原味烤饼
050 椒盐千层饼
052 椒香发面饼
053 全麦葱油饼
054 香葱玉米烤饼
056 榨菜肉末饼
057 刀切纹火烧
058 多层杂蔬饼
060 芹菜猪肉烤卷
062 香酥牛肉饼
064 猪肉烧饼
067 黑米鸡蛋灌饼
069 烫面筋饼
071 山东单饼
072 酱香饼
074 银丝葱油饼
077 手撕葱油饼
079 油旋
080 紫薯红糖饼
082 南瓜三鲜盒子饼
084 韭菜鸡蛋盒子饼
086 玉米面野菜煎饼
088 高粱面鸡蛋煎饼
089 胡萝卜鸡蛋饼
090 玉米面煎饼
091 梨香玉米饼
092 半烫面单饼
饺 子
094 鲅鱼饺子
096 胡萝卜小鱼饺
097 西红柿鸡蛋饺
098 草帽煎饺
100 彩色煎饺
102 翡翠百财饺
104 白菜蒸饺
106 猪肉大葱馄饨
108 糖果炸饺
包 子
110 猪肉包
112 茴香肉包
113 小白菜猪肉包
114 扫帚菜柳叶包
115 地瓜素馅包
117 台式卤肉包
119 小兔豆沙包
121 黄米石榴包
123 猪肉韭菜水煎包
124 双色榨菜烫面包
126 糖三角
面 条
128 干拌宽面
130 葱油面
131 剪刀面
132 肉丝鸡蛋炒面
134 南瓜肉丝面
136 香菇炸酱荞麦面
139 豆角排骨焖面
140 酸菜排骨土豆面
141 炝锅紫薯面
142 油泼扯面
144 拉条子
146 杂粮面鱼汤
148 骨汤紫薯海螺面
150 炒面片
152 油菜珍珠琪
点 心
154 大枣玉米发糕
156 紫薯松糕
157 杏仁酥
158 千层软麻花
161 奶香小麻花
163 烤棋子
164 喜饼
165 开口笑
166 豆沙烧饼
169 砂糖小卷饼

前言/序言


《繁华市井的烟火气: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千年流转》 导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科技与工业的飞速发展常常将那些承载着岁月温度与匠人精神的传统技艺推向边缘。然而,正是这些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渗透着地域文化与民族情感的工艺美术,构筑了中华文明最生动、最坚韧的底色。《繁华市井的烟火气: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千年流转》一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冷峻的学术考察录,它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回溯,一次对“慢生活”的深情致敬,更是一份对那些沉默的、却光芒四射的匠心精神的珍贵记录。 本书聚焦于中国广袤土地上,从秦汉的简朴实用到明清的精雕细琢,再到近现代的传承与创新,那些历经千年不衰的民间手工艺门类。它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比对,力求展现这些工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轨迹、地域特色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编:泥土与火焰的交响——陶瓷与陶塑的文明基因 本篇深入剖析了中国陶瓷艺术的脉络,但重点并非聚焦于宫廷御窑的辉煌,而是深入到民间的窑口与作坊。 第一章:彩陶的远古呼唤:新石器时代的符号世界 考察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早期陶器的纹饰与造型,探究其作为原始信仰、氏族图腾以及早期生活记录的意义。通过对出土器皿的釉色、胎土成分的分析,揭示了早期制瓷技术是如何在黄河流域萌芽的。 第二章:北方黑与南方白:民间瓷器的地域性对抗与融合 详细梳理了定窑、耀州窑、龙泉窑等地方名窑在宋元时期的民间产品线。重点阐述了“青如玉,明如镜”的龙泉青瓷是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播海外,以及北方磁州窑粗犷率真的白地黑花装饰,如何反映了宋代城市平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本书特别关注了那些因使用痕迹而呈现出独特光泽的“旧物”,而非仅仅停留在博物馆展柜中的完美孤品。 第三章:泥人张与狮舞俑:可触摸的民间叙事 本章将视角转向泥塑艺术。从天津“泥人张”的栩栩如生,到陕西关中地区的彩绘陶俑,探讨了泥塑如何成为民间故事、戏曲场景和节日庆典的微缩景观。通过对塑形技巧、颜料配方的追溯,展现了泥塑艺人对人物神态与情感捕捉的惊人天赋。 第二编:木石与丝线的哲学——结构、装饰与日常的智慧 民间工艺是实用哲学与美学观念的完美结合。本篇将目光投向木工、竹编、织绣等领域,探讨“形随功能”的东方智慧。 第四章:榫卯的无声语言:民间建筑与家具的结构美学 不同于学院派对传统建筑的宏大叙事,本章着重考察了江南的落地罩、北方的炕桌、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通过详细的剖析图,解释了榫卯结构中蕴含的力学平衡、气候适应性以及“可拆卸、可移动”的生存哲学。材料的选取(如榉木、楠木)与木材的养护之道,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五章:竹子的千百种可能:从编织到雕刻的韧性 以四川、湖南的竹编技艺为核心,展示了竹子这一最易得的材料如何被转化为精密的器皿、遮风挡雨的帘帐,乃至艺术性的屏风。对比了平纹编、人字纹编、绞纹编等不同技法对光影和透气性的影响。此外,对竹雕中的“留青”与“透雕”技法进行了深入的技术解析。 第六章:穿在身上的史书:少数民族织锦与蜡染的符号密码 本章跳脱出汉族传统服饰的范畴,聚焦于西南彝、苗、壮等民族的服饰艺术。重点研究了复杂的挑花、精密的织锦(如彝族的纬线起花)以及蜡染、夹缬等防染技术。这些复杂的几何图案和动物纹样,不再仅仅是装饰,而是家族身份、婚恋状态、祭祀体系的“文字记录”。 第三编:金石的铭刻与光影——冶金、铸造与生活器皿 冶金技术在古代中国并非仅限于兵器铸造,它深刻地融入了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金属工艺体系。 第七章:铁锅与铜镜:寻常器物的生命力 探讨了民间铁匠铺中“打铁”的技术传承,以及如何通过反复锻打,去除杂质,赋予铁器韧性与耐用性。对不同地区的传统铜镜(如宋代的吉语镜、清代的冲压镜)的合金配比、模具制作工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揭示了其在占卜、驱邪等文化功能中的角色。 第八章:錾刻与鎏金的细节魔力:民间首饰的微观世界 本书打破了对民间首饰“粗糙”的刻板印象,深入到金、银、铜器上的錾花、镂空、错金银等精细工艺。以点金匠人对金丝的拉伸与焊接技术为例,展现了他们在缺乏精密仪器的环境下,如何实现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处理。 第九章:剪纸中的光影游戏:窗户上的民间哲学 剪纸艺术被视为民间工艺的集大成者,因其材料的易得性,成为最普及的艺术形式。本章分析了陕北、晋南、冀南等地剪纸风格的差异,重点研究了“阴刻”与“阳刻”如何共同构筑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剪纸的内容(如“添丁”“丰收”“灶王”)直接映射了民间最质朴的愿望。 结语:传承的困境与未来的可能 全书最后部分并未进行空泛的赞美,而是严肃探讨了在工业化、全球化浪潮下,传统民间工艺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技艺失传、市场萎缩、文化挪用等问题。本书通过记录那些依然坚守在偏远乡村的最后一代匠人,呼吁社会重新认识这些非物质遗产的真正价值——它们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活着的、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文化血脉。本书意在提供一份详尽的“技艺地图”与“精神索引”,为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石。 本书特点: 田野深度优先: 超过五年跨越十个省份的实地考察记录。 技术还原性强: 包含大量对传统制作流程的步骤分解与工序解析。 去神圣化视角: 强调工艺服务于生活的本质,关注普通民众的审美取向。 图文并茂: 附有大量清晰的实物照片、工具特写以及流程线描图,力求为读者提供直观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我爱家常面食》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给无数和我一样的“厨房新手”们发了福利。我之前一直觉得做面食太麻烦,尤其是那些需要发酵、需要揉面的,总觉得自己在和面团“搏斗”,成功率低得可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用了大量篇幅去讲解面粉的特性、发酵的原理,但又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曾经对“酵母”这个词闻之色变的人,也敢于尝试了。书里关于发面的部分,我反复看了好几遍,里面的图解非常清晰,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关键点。我按照书中的方法,第一次尝试做了手工馒头,没想到竟然成功了!那种蓬松暄软的口感,真是让我惊喜不已。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分享了很多关于面食的文化故事,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做菜,更是在了解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传承。这本书真的太有温度了,让我觉得做饭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事情。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给那些对厨房心生敬畏,但又渴望用双手为爱的人制作美食的“新手”们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烹饪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总觉得面粉、酵母这些东西太难掌控了,一不小心就会失败。但是,《我爱家常面食》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那些复杂的术语,也没有那些令人望而却步的技巧,所有步骤都拆解得非常细致,语言也通俗易懂,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辈在耐心教导。我最开始尝试的是书中介绍的那个“懒人版”包子,简直是惊为天人!以前我总觉得发面是个技术活,需要反复揉捏、醒发,感觉特别麻烦。但这本书里的方法,真的能让零基础的我也能轻松做出暄软的包子,而且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步骤。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不仅仅是教你做法,还分享了很多小贴士,比如如何判断面团是否发好,不同面粉的吸水性差异等等,这些细节真的太有用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厨房手足无措的小白了,而是开始享受制作食物的过程,甚至开始期待下次尝试书中其他的美味面食。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过不少菜谱书,但很多都因为食材难寻或者步骤过于复杂而束之高阁。《我爱家常面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巨大的。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接地气”。你不需要跑遍整个城市去搜罗那些奇奇怪怪的香料,也不需要动用各种高科技厨具。书中推荐的食材,几乎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如面粉、鸡蛋、蔬菜、猪肉等等。而且,它的做法也都是非常传统、非常经典的家常口味,勾起了我太多童年的回忆。我记得小时候,奶奶做的手工面条,那种Q弹的口感,至今都难忘。这本书里就有详细的手工面条制作方法,我按照书中的步骤,虽然第一次做出来的面条形状不太规整,但味道真的有八九分像了!那种温暖的味道,瞬间把我的思绪带回了小时候,特别温馨。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做饭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融入生活,带来幸福感的一种方式。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是个厨房小白,每次想给家人做点好吃的,但又怕麻烦,所以总是只能依赖外卖或者简单的煮方便面。最近终于下定决心要好好学做饭,偶然间看到了《我爱家常面食》这本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温暖的封面吸引了,感觉就像是妈妈的手在召唤一样。翻开书页,第一感觉就是“太实在了!”。里面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摆盘,也没有那些用我根本买不到的奇特食材才能做出来的“大菜”。全是实实在在、家家户户都可能有的食材,再加上那些我听过但从未敢尝试的制作方法。比如那个关于饺子皮的教程,我以前总觉得揉面、擀皮是个技术活,但书里一步一步教得特别细致,连水温、面粉的比例都写得清清楚楚,还配了好多彩色的图,简直就像老师傅手把手教一样。我照着做了几次,虽然第一次包出来的饺子有点歪歪扭扭,但味道却是出奇的好,比我以前买的速冻饺子好吃太多了!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耐心的朋友,一步一步引导我走进了家常面食的奇妙世界。

评分

一本好书,能够点燃生活的热情。而《我爱家常面食》这本书,对于我这个长期与外卖为伴的“外食族”来说,无疑是点燃厨房热情的一把火。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什么都难吃,所以干脆就不做了。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烹饪的信心。它不仅仅是提供食谱,更像是一种生活理念的传递。书中那些充满温度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作者对家常面食的热爱,也让我体会到,用双手为家人制作美食,那种幸福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的。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几种简单易学的面食,比如香喷喷的葱油饼,酥脆可口的油条,还有营养丰富的蔬菜盒子。每次成功,都给我带来巨大的满足感。最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家人也越来越喜欢我做的这些面食了,他们会夸我“做得真好吃”,那种肯定,比任何赞美都让我开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爱,也可以用食物来表达。

评分

非常棒的图书

评分

厨师不会做饭,给厨师买的

评分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书特别好,全新塑封,送货速度超级快,昨天下午下单,今早就送达了!真是一级棒!美食书籍都是我的最爱,一本一本来看,争取早日晋级超人妈妈!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以往都懒得写评价,现在知道要快速提升会员等级,得奖励京豆,都需要认真写评论,后来就复制了这段话,走到哪,复制到哪,既能赚京豆,又能抵现,还能提升级别,棒棒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