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后显慧(Luke) 著
图书标签:
  • 产品思维
  • 用户体验
  • 商业模式
  • 产品设计
  • 市场营销
  • 创新
  • 增长
  • 用户研究
  • 产品经理
  • 数字化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5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636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产品经理写的书,所以本书也是作者的产品之一。鉴于此,本书用了大量的原创图片和视觉引导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降低阅读门槛,提升阅读效率。

  产品的视角,不同于普通用户的视角,特指具有互联网产品思维的视角,产品制造者的视角。

  产品视角的养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于产品思维是一种介于人文和技术之间的思维方式。一个产品经理的成长需要从人文到技术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但要从用户场景中获得启发,还得“站在上帝身边”思考用户的真实需求。

  就像本书提出的:小白视角、理想产品经理视角、一年级视角、二年级视角、三年级视角、设计与迭代时间、运营视角、规划和操盘视角等,这些产品视角的提升是有规律可循,能够逐步外行进入到内行。作者希望通过提供一套产品经理思维的培养模型,从0开始培养产品思维,直到阶的产品思想。

  产品思维的养成,需要具备基础的产品概念和知识结构,同时也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深刻的人文反思。本书力求在基础概念、逻辑推理和人文反思方面对产品思维进行整合,让从业者和互联网爱好者从浅入深,深入浅出的了解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培养过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热闹和门道之间,就是概念、逻辑和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在创造性的提出互联网产品定义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0基础到产品操盘手的产品思维培养方法!

  全书以互联网产品定义为基础,提出了产品思维学习的RAC模型,通过认识产品、还原产品和创造产品三个阶段去培养产品思维和产品认知。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觉引导的方法,作者像零基础的用户深入浅出的描绘了一条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路径,并且提供了知识地图(knowledgemap)和阅读雷达等工具,让读者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方法为自己针对性的设立学习模型和成长路径。

  小白视角、理想产品经理视角、一年级视角、二年级视角、三年级视角、设计与迭代时间、运营视角、规划和操盘视角,可以看到本书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大量图片的使用让这本书读起来轻松易读,但读后又会感到“口有余香”。作者通过对常见产品和产品经理知识结构的解剖和重构,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结构看起来更加“性感”,读起来更加轻松。

  本书在基础概念和重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用了大量的案例和图标展示一个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对产品的解剖,其实证的方法论和“显而易见”的结论让读者在作者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信服”。

作者简介

  后显慧(Luke), 花名鲁克,资深互联网产品人,从事互联网产品设计、产品架构、产品团队管理工作超过10年时间,一个“骨子里留着互联网血液”的产品经理。

  2005年进入互联网,历任智联招聘产品经理、阿里巴巴高级产品经理、世纪佳缘产品总监、百度产品架构师等职,主导设计的产品包括智联招聘简历中心、aliyun.com、百度新首页和百度凤巢-春华产品。目前为国内新锐产品学习社区三节课的创始人兼CEO。

  百度技术学院(BIT)和百度学院金牌讲师。长期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作者在百度开设产品设计和运营的课程,并被评为金牌课程,本书即以此为基础而成。

目录

推荐

自序

第1章 互联网需要产品经理 001

第1节 ▎互联网:钱多,人少,速来! 001

第2节 ▎互联网在中国:草根的崛起 010

第3节 ▎20年的BAT与互联网 017

第4节 ▎从信息到服务的垂直行业 019

第5节 ▎从技术驱动到产品驱动 021

第6节 ▎如果互联网是一辆车,产品和技术就是轮子 024

第2章 三圈定位:产品经理能力模型 029

第1节 ▎职业规划:没有门槛的产品经理能做一辈子 029

第2节 ▎市场和雇主怎么定义产品经理 033

第3节 ▎三圈能力模型:产品经理需要软硬结合的能力 037

第4节 ▎用户体验:处女座的优势地位 039

第5节 ▎技术能力:产品的技能和工程师的思维 041

第6节 ▎商业思维 044

第3章 小白产品经理看产品:什么是互联网产品 049

第1节 ▎产品经理面试的第一道题:你用哪些产品 050

第2节 ▎什么是好产品,好看还是好用 054

第3节 ▎什么是互联网产品:黑盒子模型 056

第4节 ▎像庖丁解牛一样去观察产品 059

第5节 ▎学会用App Store的版本还原产品 062

第4章 理想产品经理的诞生:为自己做产品,以自己为中心 071

第1节 ▎理想产品经理:熟练的上网用户而已 072

第2节 ▎为自己做产品还是为用户做产品 074

第3节 ▎把无知当创意的产品经理 079

第4节 ▎认识产品,还原产品,创造产品 083

第5节 ▎破除理想产品经理思维:揪住自己的头发往上跳 089

第5章 一年级产品经理:执行力驱动,产品感培养 095

第1节 ▎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096

第2节 ▎创意没有价值,执行力才有 106

第3节 ▎忘记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108

第4节 ▎为自己做一个书架:Knowledge Map 111

第5节 ▎培养产品感觉和职业人格 113

第6章 二年级产品经理:用户价值驱动,沟通能力培养 119

第1节 ▎学会定义流程和产品 120

第2节 ▎代言人:你和用户是一国的 125

第3节 ▎翻译官:把用户需求翻译成产品需求 126

第4节 ▎管理需求:沟通能力和信任的关键要素 134

第7章 三年级产品经理:运营与规划 141

第1节 ▎需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 142

第2节 ▎产品价值:微笑带来商业价值 144

第3节 ▎产品经理与运营: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合作 147

第4节 ▎竞争分析、行业蓝图与产品规划 149

第5节 ▎BAT 和行业的产品生态认知 158

第6节 ▎产品是渠道:沟通用户并提供服务 162

第8章 产品设计与迭代视角做产品 167

第1节 ▎再看看那些2000年以来的互联网产品 168

第2节 ▎0到1是本质变化 172

第3节 ▎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逻辑 175

第4节 ▎符合迭代和灰度的产品设计逻辑 181

第5节 ▎符合用户心理曲线的产品设计逻辑 187

第6节 ▎通过迭代释放需求 192

第7节 ▎迭代与MVP模式 195

第8节 ▎没有迭代,就没有产品经理 199

第9章 运营视角看产品 204

第1节 ▎大运营和小运营 207

第2节 ▎产品运营的核心价值 207

第3节 ▎恋爱式运营: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209

第4节 ▎产品生命周期影响运营节奏 211

第5节 ▎收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217

第6节 ▎参与感:新运营的口碑驱动 219

第7节 ▎互联网的核武器:数据与转化率 228

第8节 ▎别让运营为产品吹的牛买单 230

第10章 操盘与人性视角悟产品 235

第1节 ▎产品操盘手:超越产品经理视角 236

第2节 ▎乌合之众的产品观念 245

第3节 ▎贪婪与懒惰:17岁的“科技红颜” 248

第4节 ▎为什么苹果的产品与众不同 251

第5节 ▎制造“哇”点:极致的产品,用细节打动用户 254

第6节 ▎少点一下就是革命 256

第7节 ▎客服是不是很重要 258

第8节 ▎博弈与拍卖:最简单的运营机制 260

第9节 ▎产品要性感,而不是赤裸裸 262

第10节 ▎为98%的用户设计产品 264

后记 270

前言/序言

  于是之说:人们往往把做某种事情的兴趣误认为是天赋。很多年前,我比较喜欢写点东西,因此也常常误认为自己有写作的天赋。后来才发现,若这就叫天赋,那有写作天赋的人就太多了,自己那只是兴趣。

  进入互联网,从事产品经理工作之后,连写作的兴趣都丢得一干二净。后来因为朋友们鼓励,决定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出来,写一本书给大家看。于是才发现,写作是一件多么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好在现在可以拿出来给大家批评指正了。

  说到互联网产品,做了十年,除了书里的一些总结外,还有些碎片的想法要分享给大家,算作序言吧。

  产品是手段,人是目的

  我从来不曾想象,一个本科学法学的人,能够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职业路上走过十年。

  我曾经幻想在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专业有所建树,但因缘巧合,顺着自己的性子在另外一条路上越走越开心。

  有个人曾这样说我: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的某个时刻做准备。我曾经很认真地学习关于哲学、政治学、法理学和传播学的知识,我单纯地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就该学好这些知识,更何况我还是很喜欢这些东西的。

  很多人见到我的反应就是,你太像一个产品经理了!我成为产品经理,是从加入阿里巴巴开始的。阿里巴巴面试官告诉我,他们需要人文、社科背景的产品经理,当时我惊讶得合不拢嘴。难道产品经理不应该是技术背景的吗?他说:“所有技术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个社会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个人和群体。”

  虽然做了这么多年产品经理,但我依然没有能力说明那些复杂的问题。幸运的是,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社会的书,基于这些知识和我做过的产品的工作,下面就来聊聊我的想。

  无知的峡谷

  在宁静的无知峡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房龙《宽容》

  这是对我影响深刻的一本书,这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书,却有着一个人文的名字。

  房龙说: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上的种种奇迹,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奇迹,那就是人类得以幸存的奇迹。

  宽容就是去探索这个奇迹发生的原因。人类得以幸存的奇迹,是群体的奇迹,是每一次面临死亡时侥幸或必然的选择。

  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到斯巴达战役,到火器和热兵器时代,人们没有因为武器越来越有杀伤力而更具有安全感。恰恰相反,核武器产生的威慑成了最大的不安全因素。

  技术手段因为战争被不断向前推进,而人类并没有因此过得更加幸福。

  人是目的,还是手段?

  技术是目的,还是手段?

  我刚成为一个产品经理的时候,希望用产品改变世界。今天的我,更希望通过产品去赞美生活。

  我认为,用户是目的,不是你去改变的对象。用户也是你价值诉求的终点,不是证明你能力的某种手段。

  产品经理,不是万能的。

  在我看来,做得越满足用户需求,反而离目的地越远。

  产品是手段,不是目的。技术是中立的,有正或者负的作用。

  “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每次看到《大话西游》的结尾都说不出的难受。“那人好像一条狗”,在我看来,充满着犬儒式的羡慕。

  自己身披金甲,手持定海神针,却毫无欢喜可言。

  产品首先是给自己的,然后是给用户的。

  结构和过程

  肯尼斯·沃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提出:结构和过程组成了一切。

  即使是宇宙,也是由结构和过程组成的。结构是多维度的,过程是线性的,它们组成了时空。

  就像产品一样,结构是技术性的,过程是流程化、场景化的。

  我们常常能很深刻地感受技术性的结构、框架、代码、链接,但往往忽视了过程。

  我经常想,一个用户,进入一个产品的系统,就像进入了宇宙的空间结构中。而用户花上一个小时在这个系统里,其实这个用户已经不是当初的用户,而系统也可能不是原来的系统了。因为用户的进来,系统变了;因为系统的使用,用户也变了。

  就像现在的我们,丧失了阅读长篇文章的能力,是互联网产品影响了我们,还是我们影响了互联网?

  上述的观点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对产品的规划和设计。

  上过我的课的同学都知道,我很多的分析框架或者方法,都是通过结构和过程的交叉分析获得的。

  常识与前提性批判

  一切知识,无外乎常识

  —托马斯·潘恩《常识》

  一切知识,无外乎常识,或者基于常识的推论。所以,人的理性应该是:常识+逻辑。

  如果你想保持常识,可能需要在一切的语境和场景中,保持前提性批判。

  前提性批判是我的哲学老师孙正聿先生一直在提倡的。他说:“认识总是被污染的,认识总是充满偏见的。”他还说:“平常心,异常思;异常心,平常思。”

  这多么像是在批判现在互联网某些创业者的产品观啊。他们做了那么多用常识想来都不正常的产品,但靠着“讲故事”的方式给自己和别人洗脑。

  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其实常常就是一个真实、具体的问题。

  你能不能用真实、不可辩驳的理由说服用户?这样的能力,需要强大的常识作为依据。大医生有病人没时间,小医生有时间没病人;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女人喜欢可信赖的男人。类似这样的常识,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

  保持常识,通过常识的逻辑推论得出的结果,往往就是创新。

  常识够扎实,逻辑够粗壮,建立起来的认知方法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主体间性的产品价值观

  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

  —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如果当今有某些思想是闪闪发光、不能漠视的。那么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肯定是其中第一的。

  我经常说,产品作为一种对话机制而存在,其实就是想说明: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从支持大家的工具行为,慢慢转变为去支持交往行为。

  产品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其实指的就是产品成为人们社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苹果手机,它的工具属性其他手机其实都有,而其具有的交往中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用苹果手机,不是因为它可以打电话,而是别人对这部手机的看法。

  很多产品,做出来不是给人用的,是用来炫的,不是吗?同理,你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什么。就像十月一期间,我在三亚度假,但很多北京朋友约我出去玩。

  我说不在北京,他们很惊讶,说:“没看到你发朋友圈啊!”

  人们越来越多地被产品定义了,同时也在让产品更加趋于社交化,服务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这样的产品,越来越有价值。

  让科技赞美生活,还是被技术改变生活?

  苹果在赞美生活,谷歌在赞美科技。

  苹果的一切产品皈依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孩子、朋友的幸福感提升。

  谷歌的一切产品告诉我们,技术可以无所不能,我们可以飞跃地球,可以无人驾驶,可以智能一切。

  这是两种产品价值观,你为什么而做,努力后就一定会做成你想的样子。

  所以,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

  我越来越觉得苹果的产品有一个特点:让技术加强可感知的体验,而不是纯粹炫耀技术。

  苹果不缺技术深度,但显然没人把苹果看成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苹果也很少用特别不成熟或者没法加强体验的技术,虽然看起来很酷。

  一切以可感知的体验作为技术价值的判断,让技术隐藏在产品的后面。

  你想秀出你的肌肉,还是让这些肌肉在恰当的时候,让人感到你那种很健康的状态?

  从技术驱动互联网,到产品驱动互联网,再到设计驱动互联网,其实是我们不断在回归最初的那个问题:产品不是目的,人是目的!

  我在本书中提出了定义产品的微笑模型。产品的第一价值是微笑,微笑价值最大化是我们产品设计和运营的核心。技术是用来加强这个微笑的,而不是制造这个微笑的。从这个角度看,乔布斯是第一个产品经理。他似乎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要做的东西出发点是什么。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在我看来就是悟空说给自己的那句话: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后显慧(Luke)

  于北京东郊 塔营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 一场关于洞察与实践的深度对话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产品如同企业的心脏,跳动着创新的脉搏,驱动着增长的血液。然而,无数产品从热闹的发布舞台走向沉寂的角落,并非源于缺乏创意或资金,而是因为它们未能真正触及用户痛点,未能找到那条从“热闹”走向“门道”的清晰路径。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并非一本简单的产品设计指南,也不是一本堆砌理论的学术专著。它是一场横跨多年、由资深产品人与一线实践者共同构筑的深度对话,是对产品生命周期中那些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门道”的细致剖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拨开产品喧嚣的表象,直抵其核心价值,掌握从模糊的构思到落地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最终打造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赢得市场的卓越产品。 核心理念:从“看到”到“洞察”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产品的视角”。这不仅仅是指具备设计能力,更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能够穿透表面现象,直击用户需求、市场规律、商业逻辑本质的洞察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热闹”随处可见,每一个产品都可能裹足于表面的功能堆砌、营销宣传,甚至是一时的流行趋势。然而,真正的产品成功,来自于对用户深层需求的精准捕捉,对市场空白的敏锐发现,以及对商业模式的深刻理解。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从“看到”到“洞察”的旅程。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表面上的“热闹”:令人眼花缭乱的功能、铺天盖地的宣传、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然后,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探究用户行为的真实动机,剖析市场竞争的内在逻辑,以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分辨表面的喧嚣与核心的价值,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关键洞察,为产品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容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的内容体系并非随意拼凑,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品思维框架。 第一部分:破除“热闹”的迷雾——认知与洞察的基石 第七章:理解用户,不止于“用” 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超越表面的用户行为,去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痛点、渴望和动机。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多种用户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行为观察、数据分析等,来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如何从用户的“说”和“做”之间找到差异,挖掘那些用户自己也未曾清晰表达出来的潜在需求。例如,我们可能分析一个简单的打车应用,表面上用户“用”它来叫车,但深层需求可能是对安全感、效率、便捷性的追求,或是对通勤压力的缓解。 第八章:市场是一面镜子,映照机遇与挑战 本章将聚焦于市场分析的艺术。我们不仅学习如何进行宏观的市场规模、趋势分析,更将深入理解微观的竞争格局、竞品优劣势,以及行业内的潜在风险和发展机遇。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更全面地认识市场环境,从而找到产品切入点和差异化优势。本书将强调,市场分析并非静态的报告,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迭代的过程,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觉和敏锐。 第九章:商业模式的骨架,决定产品的生死 许多产品之所以黯然收场,是因为其商业模式存在先天缺陷。本章将深入剖析各种主流商业模式的运作原理、优劣势及其适用场景。从订阅制、广告模式到免费增值、平台模式,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并将其与产品价值主张紧密结合。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定价策略、盈利机制来支撑产品的长期发展,避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第二部分:走进“门道”的实践——产品构思与设计的智慧 第十章:从痛点到解决方案,验证你的“金点子” “金点子”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用户痛点的深刻理解。本章将引导读者如何从用户研究和市场分析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机会,并将这些机会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头脑风暴、点子筛选、原型设计等方法,对产品构思进行初步验证,确保方向的正确性。本书将强调,一个好的产品点子,必须能够有效解决用户的问题,并且具备可实现性和商业价值。 第十一章:用户体验的魔力,让产品“活”起来 用户体验是连接产品与用户的桥梁。本章将深入探讨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可用性、易用性、情感化设计、沉浸式体验等。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线框图、交互原型、可用性测试等手段,不断打磨产品的用户体验,确保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感到愉悦、高效、满意。本书将强调,优秀的用户体验并非锦上添花,而是产品成功的基石,能够显著提升用户粘性和口碑。 第十二章:功能设计,精雕细琢方能出精品 功能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精准越好。本章将聚焦于功能设计的艺术,探讨如何在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功能的取舍与优化。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优先级排序、MVP(最小可行产品)等方法,避免功能冗余,专注于核心价值的实现。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如何通过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持续迭代和优化产品功能,使其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期望。 第十三章:技术落地,让想法变为现实的可能 再好的想法,也需要技术的支撑才能变为现实。本章将打破产品经理与技术团队之间的壁垒,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技术沟通与协作。我们将了解基础的技术原理、开发流程,以及技术选型对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影响。本书将强调,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敏感度,才能与技术团队进行高效的对话,并做出明智的技术决策,确保产品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第三部分:跨越“门道”的跃迁——产品运营与迭代的艺术 第十四章:产品上线,是新的起点,而非终点 产品上线绝非意味着项目结束,而是另一个更具挑战的阶段的开始。本章将探讨产品上线后的关键工作,包括推广策略、用户获取、渠道选择等。我们将学习如何制定有效的市场推广计划,吸引目标用户,并建立稳固的用户基础。本书将强调,上线只是产品旅程的开始,成功的推广能够为后续的增长和迭代奠定基础。 第十五章:数据驱动,让每一次决策都有据可循 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数据驱动的产品决策至关重要。本章将深入讲解数据分析的方法论,包括如何定义关键指标(KPIs)、收集和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挖掘洞察,指导产品迭代。我们将学习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以及如何将数据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本书将强调,告别凭感觉做决策,用数据说话,是产品持续优化的根本。 第十六章:迭代与进化,让产品永葆生命力 市场的变化永不停歇,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演进。本章将探讨产品迭代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用户反馈、市场变化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产品的持续优化和功能升级。本书将强调,一个优秀的产品,必然是一个不断进化、自我超越的产品,能够始终保持对用户和市场的吸引力。 第十七章:构建产品文化,赋能团队的卓越表现 优秀的产品离不开优秀的团队。本章将探讨如何构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产品文化。我们将学习如何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协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打造一个能够持续产出卓越产品的团队。本书将强调,产品成功不仅仅是产品经理的责任,更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适用人群: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适合所有对产品工作有热情、有追求的人士。 初入产品行业的新人:本书将为你构建起清晰的产品思维框架,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有经验的产品经理:本书将为你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帮助你突破瓶颈,提升专业能力。 创业者:本书将助你从零开始,打造出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规避创业风险。 设计师、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等相关从业者:本书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产品视角,促进跨部门沟通与协作,共同为产品的成功贡献力量。 本书特色: 实战导向:本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产品开发和运营场景,提供大量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 逻辑严谨: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迭代,内容层层递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深度洞察:不局限于表面概念,深入剖析产品成功的内在逻辑与核心要素。 语言生动: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以清晰、易懂的语言,配合生动的案例,引发读者共鸣。 前沿理念:融入当前产品领域最前沿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书。它不仅是为你提供一套方法论,更是为你打开一扇通往产品智慧的大门。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将不再满足于“热闹”,而是渴望深入“门道”,用你的洞察力和实践力,打造出真正改变用户生活、驱动商业价值的卓越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在接触产品时,往往会被各种光鲜亮丽的营销、炫酷的功能所吸引,这或许就是书中所说的“热闹”。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往往需要深入骨髓地理解用户,理解市场,理解背后的逻辑,这才是“门道”所在。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引导读者从浮于表面的“热闹”中抽离出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用户行为、市场反馈、技术演进背后的真正驱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让我们学会如何剥离不必要的干扰,直击产品的核心本质。会不会有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那些看似普通但却凭借深刻洞察而大获成功的产品的逻辑?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培养这种“洞察力”,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何找到产品的“黄金分割点”,让产品能够真正触达用户内心,并创造持久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太吸引人了——《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光是看到这个名字,我脑子里就已经开始勾勒出作者是如何带领我们穿越那些表面的喧嚣,直抵产品核心的精髓。我一直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充满了好奇,总觉得他们就像是魔术师,能将一个模糊的想法变成用户喜爱的产品。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承诺了这一点,从“热闹”的表象,到“门道”的实质,这种循序渐进的探索方式,正是我渴望了解的。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到很多关于产品构思、迭代、用户研究以及市场分析的技巧。会不会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那些成功产品的背后是如何一步步打磨出来的?我尤其期待能学到如何识别那些看似热闹但实则空洞的概念,然后深入挖掘那些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创造价值的“门道”。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拨云见日般的启示,让我对产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真正抓住核心要义,甚至在未来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产品人。

评分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这个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一直以来对产品思考的痛点。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奇的产品,它们以各种方式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它们真的好用、真的有价值?我常常在想,那些真正伟大的产品,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思考逻辑?是仅仅依靠营销的“热闹”,还是有其独到的“门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清这种界限,让我能够辨别出哪些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哪些只是昙花一现的“网红”。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深入的思考,比如如何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如何去设计一个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产品,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拥有更敏锐的“产品嗅觉”,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产品的核心价值,并以一种更成熟、更专业的眼光去评判和理解产品。

评分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深度挖掘的态度。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产品,都只是冰山一角,光鲜亮丽的表面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决策、权衡和反复打磨。作者用“热闹”和“门道”这两个词,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种从表到里的过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热闹”的?是那些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还是看似新颖但缺乏实质的流行概念?而“门道”又是什么?是用户需求的深层洞察,是技术实现的巧妙平衡,还是商业模式的精妙设计?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框架和方法论,来帮助我理解如何辨别真正的价值所在,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核心要素,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承诺了一种“看透”的能力,一种从喧嚣中发现真谛的智慧,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复杂商业环境中做出明智判断的人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意味,让我感觉作者不是在简单地罗列产品管理的技巧,而是在探讨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方式。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产品能火爆一时,却昙花一现,而另一些产品则能历久弥新,成为经典?这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规律,某种从“热闹”走向“门道”的转化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去识别那些表面的“热闹”是如何产生的,它们背后隐藏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找到真正决定产品成败的“门道”。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分享一些关于用户心理、市场趋势、竞争分析等方面的深刻见解,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们一步步揭开产品的神秘面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思维上的跃迁,让我不再仅仅是产品的消费者,而是能以一种更具洞察力的“产品视角”去审视和理解周围的一切。

评分

内容写的太乱,毫无章法, 有可能是这之前我看了几本国外大牛的书,口味被提高了,所以看不了这种打广告,内容太乱的书

评分

感觉一般般,不是那么精彩

评分

我来评价,好好好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内容非常不错,值得认真看看!

评分

1234567890

评分

很多产品经理的总结集合,像在看帖子,其实吧没啥用处

评分

评分

质量一般

评分

物品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