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李约瑟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化学
  • 军事技术
  • 火药
  • 历史
  • 科技史
  • 中国古代科技
  • 武器
  • 爆炸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1450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280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字数:9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目录

凡例
插图目录
列表目录
缩略语表
作者的话
第三十章 军事技术(续)
(f)抛射武器:Ⅲ.火药的史诗
(1)概述
(2)历史文献
(ⅰ)原始资料
(ⅱ)阿拉伯与西方资料
(ⅲ)思索与研究成果
(3)溯源(Ⅰ):纵火战
(4)石脑油、希腊火与石油喷火器
(5)溯源(Ⅱ):硝石的认知与提纯
(6)火药的成分及其性能
(7)原始火药与火药
(ⅰ)最早的炼丹家尝试与实验
(ⅱ)宋代的火药配方
(8)鞭炮和烟火
(9)作为纵火剂的火药
(10)炸弹和手榴弹
(11)地雷和水雷
(12)奇异的运载系统
(13)火枪,一切管状枪的始祖
(14)突火枪,一切炮的祖先
(15)作为推进剂的火药(Ⅰ):最早的金属管臼炮和手铳
(16)从爆燃到高爆
(ⅰ)硝石含量的增加
(ⅱ)火药制造与火药理论
(17)火炮的后期发展
(ⅰ)佛郎机(法兰克后膛装炮)
(ⅱ)野战炮、攻城炮和防卫炮
(ⅲ)防护牌、“战车”与运动的雉堞
(18)手铳的后期发展;火绳枪和滑膛枪
(ⅰ)火绳枪、转轮枪和燧发枪
(ⅱ)中国和日本的滑膛枪
(19)作为推进剂的火药(Ⅱ):火箭的发展
(ⅰ)用于军事的“地老鼠”
(ⅱ)火箭箭
(ⅲ)集束发射器和联组战车
(ⅳ)有翼火箭
(ⅴ)多级火箭
(ⅵ)军事火箭的兴、衰和复兴
(20)火药的和平利用
(ⅰ)典仪与气象火箭
(ⅱ)采矿及土木工程中的炸石
(ⅲ)作为第四种力的火药:在热机史中的作用
(21)不同文化间的传播
附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A.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书籍
B.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与论文
C.西文书籍和论文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而风后为之师。禹有三苗之征,而伯益为之师。成汤有呜條之役,而伊尹为之师。武王有牧野之伐,而吕望为之师。此兵法所由起也。然同力以德胜,同德以义胜。惟上应天命,下顺人心而已。一降雨春秋五伯专征,再降而战国七雄并角。糜烂其民,殆无虚日,未闻有火攻之法也。继而汉高奋泗上,以张良为师,以韩信、彭越为将,诛秦灭项,而成帝业。光武起于昆阳,以邓禹为师,以耽弇、蔡遵为将,灭莽中兴,而炎祚,亦未闻为火攻之法也。世至三国,谋臣战将,纷然走出,曹操以奸雄之姿而虎据中原,孙权借父兄之业而坐镇江东,天下奠强焉。唯诸葛孔明躬耕南阳,不求博达,得遇异人,秘授火攻阵法。感先主三顾之勤,尽鞠躬后已之力。烧屯于博望,鏖兵于赤壁,火焚藤甲兵于长坡,只出祈山,三分天下。百战百胜,愈出越奇,曹瞒为之丧胆,孙权为之夺魂。火攻之法自孔明而尽诚矣。至若埋伏地雷于葫芦谷,非天雨天降,则司马氏父子必为火中灰烬矣。使人心未尽亡汉。天命不限三分,则席卷长驱而成一统之业。向无孔明之火攻,虽有关羽、张飞、赵云之名将,以吴、魏之势较之,吴、魏未必畏蜀如虎也。是故,兵家无敌者,莫过于水攻、火攻。……惟火攻之法,战有战器,埋有埋器,守有守器,陆有陆器,水有水器,城有城器。冲锋破敌者,火猛而器远。劫营乱阵者,火迅而器利。守城安事者,火烈而器重。从空而飞者,以应天雷。埋伏而击者,以应地雷。伏水而发者,以应水雷。兵持而战者,以应人雷。以火为威,火以风为势。明则乘机而动,暗伏则刻期而发,火之为攻大矣哉。社稷之安危所系,三军之存亡所关。火攻之法顾不可易言而哉。予可也涉猎儒书,精研将略。退则思乐颜之安贫,进则效武侯之神智,邀游海内,参诣为道。一日游去台上清玉平洞天,遇一道士,黄冠黄服,碧眼苍髯,行吟松下。予前揖之,飘飘然真神仙风度也。予相与拂石共坐,叩其所蕴。文师孔孟,武近孙吴。上穷星宿,下辩山川。予拜手稽首,请以师礼高之,从游四方者三年。自号“止止道人”,终不言其姓氏。一日游武夷真元化洞天,顾予而言曰:“我昔年十二,应甲子科,后悟玄道,无意于功名久矣。但吾师秘授一书,用之上则忠君报国,下则辅世安民,中则立身行道。吾不忍秘,今观吾子气宇不凡,经世才也。愿以授予子,尔善用之,当今天地闭塞,元本胡裔入主中国,帝心厌乱。不数年有圣夫子起于淮甸,汝往辅之,懋建元功,肃清宇内,汝无负予嘱。”予再拜展视,乃火攻阵法一书,越三天相送出山,叮咛与别,行未百步,回首瞻望,但见云烟缥缈,林木掩映,不知所至矣。至正十五年乙未,我圣祖高皇帝起兵和州,渡江取采石、太平。是时韩林儿据毫州、汴梁,陈友谅据湖广,刘益据辽阳,张士诚据浙西,毛贵据山东,方国珍据浙东,明玉珍据四川,陈友定等据福建,李思齐据秦陇,潜伪瓜分,盗贼蜂起。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副标题为“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并非一本独立成册的书籍,而是宏大史诗《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中的一个特定组成部分。要理解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需要将其置于整个李约瑟巨著的框架之下。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部里程碑式的百科全书 由英国著名汉学家、科学史家约瑟夫·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及其团队耗时数十年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是一部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置于世界文明史坐标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的划时代巨著。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规模宏大,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农业、工程技术、交通运输、军事技术等各个领域。其目的在于纠正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对中国文明的偏见,展现中国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探索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与西方不同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撰方式极其严谨,每一卷每一册都建立在对大量原始文献、出土文物、考古发现的细致考证之上。李约瑟和他的合作者们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原理、发展脉络、社会影响以及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技术比较。 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贯穿古今的物质探索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五卷,专门聚焦于“化学及相关技术”。这个“化学”的范畴,在李约瑟的定义下,比我们现代狭义的化学概念更为宽广,它包含了炼金术、冶金学、纺织染料、陶瓷烧制、火药制造、医学化学、食品加工等一系列与物质转化、物质性质探索相关的技术和知识。第五卷的庞大体量,也因此被拆分为多个分册,每一分册都深入探讨一个或多个细分领域。 第七分册: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一窥改变世界的力量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作为第五卷的第七分册,其主题极其鲜明和重要。它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火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军事应用。 火药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这一分册的核心内容,毫无疑问将围绕着火药的发明展开。它会追溯火药的起源,从早期道教炼丹术中对硫磺、硝石、木炭等物质的偶然或必然的结合开始。研究者会细致分析相关的史料,比如炼丹家们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如何无意中发现了这些物质混合后的燃烧特性,并记录下了相关的配方和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 eureka ”时刻,而是一个漫长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 分册会详细考证火药配方的演变。从最初可能带有迷幻作用的“飞沙走石”之物,到逐渐稳定、威力增强的燃烧剂和爆炸剂。这其中涉及对不同比例配方、不同杂质影响、不同制备工艺的细致分析。例如,如何提高硝石的纯度,如何将硝石、硫磺和木炭进行精细研磨和均匀混合,这些细节都直接影响到火药的性能。 火药在军事上的早期应用 一旦火药的爆炸和燃烧特性被认识到,其军事潜力的发掘几乎是必然的。分册会详尽阐述火药如何在军事上被应用。这包括: 燃烧性应用: 最早期的应用很可能集中在利用火药的燃烧性制造纵火武器,如“火球”、“火蒺藜”等,用于焚烧敌方城池、船只,制造混乱和恐惧。 爆炸性应用: 随着配方的改良,火药的爆炸威力逐渐被开发出来。这催生了原始的爆炸性武器,例如填充火药的爆炸筒、震天雷等,用于破坏敌方工事,杀伤敌方人员。 推进性应用: 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可以被用来产生推力。这是火箭技术和早期火炮技术的基础。分册会讲述中国古代如何利用火药制造早期的火箭,将其应用于战场,例如用于信号、攻城,甚至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武器。 弹道武器: 火药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弹道武器的发展。例如,在筒状容器中装填火药和弹丸,利用火药的爆炸力将弹丸射出。这便是早期火枪、火炮的雏形。分册将深入探讨这些武器的构造、发射原理、作战效果以及对战术的影响。 火药的传播与对世界的影响 “火药的史诗”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技术传播和改变世界进程的宏大叙事。分册会追溯火药技术如何从中亚、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以及这个传播过程中的可能路径和影响。 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 分册会考察火药技术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向外传播的可能性。蒙古西征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火药技术的传播有何关联? 西方火药技术的早期发展: 在获得火药技术之后,欧洲国家如何对其进行改良和创新?例如,欧洲在改进火炮的制造工艺、弹丸的设计、发射技术的精确性等方面,又有哪些独特的贡献? 火药改变战争形态: 分册会深入分析火药技术在世界军事史上的革命性影响。火器出现后,骑兵的地位如何变化?城墙的防御体系如何面临挑战?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如何逐渐被热兵器时代所取代?火药技术是如何改变了战争的规模、烈度、策略,乃至国际政治格局? 火药的非军事应用 虽然主题是“军事技术”,但火药的化学特性也可能在非军事领域有所体现,尽管这些内容可能不会是分册的重点,但作为背景知识,也可能被提及。例如,在采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火药的爆破能力是否曾被初步认识和尝试? 技术细节与考古证据 作为李约瑟巨著的一部分,“火药的史诗”绝非空泛的叙述。它将大量引用古代文献,如《武经总要》、《格致致知》、《金丹四集》等,对其中的文字记载进行细致的解读。同时,分册还会结合考古发现,如古代的火药遗迹、兵器实物、相关壁画、图谱等,以实物证据来印证和补充文献的描述。例如,对古代火药武器的复原和研究,将是理解其技术细节的关键。 技术哲学与文化意蕴 除了纯粹的技术层面,“火药的史诗”或许也会触及火药发明背后更深层次的技术哲学和文化意蕴。火药的发明,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炼丹”或“术”的产物,它如何从一种神秘的技艺,逐渐演变为一种可以被系统化、科学化的军事技术?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发展中怎样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总结 简而言之,当读者翻开《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他们将进入一个由硫磺、硝石和木炭构成的奇妙世界。他们将追随历史的脚步,见证人类历史上最革命性的技术发明之一——火药的诞生与演进。他们将看到,这些燃烧和爆炸的物质,如何在中国的战场上改变了战争的模样,又如何穿越时空,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技术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探索精神以及技术如何驱动文明变迁的恢弘史诗。它以严谨的态度、宏大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在火药这一关键技术领域所扮演的先驱角色,并将其置于全球历史发展的宏伟图景中进行审视,展现了李约瑟研究的深邃与博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七分册《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我真是被深深震撼了。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项技术,不如说是在编织一部宏大叙事。从火药的起源,追溯到古代炼丹术士们的偶然发现,再到其逐渐演变为一种改变战争形态的强大力量,整个过程的描绘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历史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火药技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影响。书中关于火药配方的演变,从最初的混合比到后来精密的调配,每一个细微的调整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火药技术的发展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例如炼金术、医学、甚至节日庆典中的烟花爆竹。这些跨领域的联系,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博大精深和智慧的普遍性。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巨著,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关于火药的全面视角,更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上的卓越成就。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知识爆炸的巨著。李约瑟教授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火药的这一部分,其严谨的考证和翔实的资料,让人不得不佩服。书中对火药作为一种军事技术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层层剥茧的梳理,从早期的萌芽状态,到被应用于战争的最初形态,再到后来逐渐发展出各种火器,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火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应用差异的分析,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深入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战争策略乃至于文化观念。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火药发展图景。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战场,看到了那些手持早期火器的士兵,也感受到了火药技术对当时军事格局产生的巨大影响。对于那些对军事史、技术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能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评分

翻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项具体的技术,而是在描绘一个时代、一种文明的缩影。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和学者的情怀,将火药这项改变世界的发明,置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于火药作为一种“中国之宝”如何逐渐走向世界,以及它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细节,而是通过对文献、考古证据的解读,生动地展现了火药技术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传播和应用。从宫廷秘方到民间智慧,从战场上的杀伤性武器到庆典上的绚丽烟火,火药的每一次演变都充满了故事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敬畏之情,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独特创造力和深远影响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李约瑟教授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是如此深刻和全面。在《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这一分册中,他并没有局限于“火药”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科学技术体系中进行考察。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仅阐述了火药的化学成分和军事应用,更深入地探讨了与火药相关的其他技术,例如炼金术、冶金术,甚至是早期的火器制造工艺。作者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精细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火药技术发展脉络,从最初的模糊记载到后来成体系的运用。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火药在中国古代与其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的论述,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单向输出,更包含了技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吸收、改造和再创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活力和生命力,以及其在全球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史诗。

评分

不得不说,《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只是一本介绍火药的军事应用的书籍,但阅读下来,发现它所涵盖的知识面之广、研究之深,简直令人惊叹。李约瑟教授的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关于火药的化学原理和军事用途,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智慧和创新精神的颂歌。书中对火药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包括其在工程建设、矿业开采,甚至是在民间习俗中的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技术传播和接受过程的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讲述“是谁发明了火药”,而是细致地展现了火药技术如何在中国社会中被接受、改造和传播。这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技术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古代在这一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评分

中华科技,源远流长,称雄世界,美名远扬!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

详细展示了中国古代农具和动力机械的缘起和发展。

评分

囤货中,还没看呢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好好看看。

评分

概括性比较强,偏于总结…

评分

朋友特别推荐,很棒的书,学习了

评分

不得不说,精装版的就是比简装版要好,装订的要仔细,纸张也更好,但是价格真心贵啊,就内容上而言,本书是一本不错的科技史入门书籍,二次文献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