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监察史略

中国监察史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式圭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监察史
  • 政治史
  • 古代史
  • 清史
  • 民国史
  • 官僚制度
  • 反腐倡廉
  • 制度研究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53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84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史略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监察史略》介绍中国监察出现前的官吏状态,监察的由来、全盛、没落及复兴等。主要内容有未有监察以前的官吏状态,监察名称的沿革,监察成长的初期,魏晋监察的仅存,十六国监察拾零,监察的全盛时期,五代监察的没落,监察的复兴时代,都察院的监察时代,共和政治下的监察,谏义大夫,台谏的分和问题等。

作者简介

  徐式圭,原名世特,号若璋,1892年生于福建屏南县。毕生热心公益,致力教育事业,1928年与同仁创办戊辰中学(现屏南二中),并任首任校长。他自奉俭朴,淡泊名利,倾心研读史书,笔耕不辍,著作甚丰,有《中国教育史略》《中国田制史略》《中国监察史略》等传世。

目录

第一章 未有监察以前的官吏状态
第二章 监察名称的沿革
第三章 监察的雏形时代——秦

第四章 监察成长的初期——汉
第一节 大夫制和中丞制的概说
第一款 御史大夫的列入三公和
大夫制的递嬗
第二款 中丞制的完成和中丞的
独坐
第三款 台臣各论
第四款 事例总说
第二节 监御史部刺史和州牧的
转变
第三节 刺史的复活和州牧的
确定
第四节 政绩述评

第五章 魏晋监察的仅存
第一节 三国的各自为政
第一款 曹魏
第二款 蜀汉
第三款 孙吴
第二节 两晋的因循故事
第一款 御史类别
第二款 刺史治军
第三款 政绩述评

第六章 十六国监察的拾零

第七章 南北朝监察的互异
第一节 南朝
第一款 刘宋巡宫的特制
第二款 萧齐南司略纪
第三款 萧梁御史大夫的一现
第四款 陈的相沿故事
第五款 台使之害
第六款 四朝事迹略述
第二节 北朝
第一款 元魏的中尉
第二款 北齐御史和尚书的
关系
第三款 北周的改制
第四款 政绩述评
第三节 中丞专道问题

第八章 有隋监察的转捩
第一节 高炀台制互异
第二节 司隶台和六条察郡
第一款 州郡的变更
第二款 司隶的六条察郡和刺史
督军的禁制
第三节 政绩述评

第九章 监察的全盛时期——唐
第一节 唐代御史总说
第二节 两台和三院
第一款 两台的起灭
第二款 三院的组织
第三节 台臣的正除和额外
第一款 正除
第二款 额外设置
第四节 御史处事成规
第五节 地方制度和监察
第一款 地方述要
第二款 监察的名称和范围
第六节 政绩述评

第十章 五代监察的没落
第一节 司宪与中丞并设
第二节 中丞主台的实制
第三节 台臣出外的限制
第四节 省郎知杂
第五节 割据诸国的台制
第六节 政绩述评

第十一章 监察的复兴时代——宋
第一节 宋的虚大夫制
第二节 御史事例
第三节 三院组织的内容
第四节 监察杂差
第五节 知州的设立和察臣的
临时派遣
第六节 政绩述评

第十二章 辽金监察的仿制
第一节 辽制举要
第一款 南北面官的分立
第二款 台司的歧形并峙
第三款 监御在京在州的不同
第四款 政绩述评
第二节 金制发凡
第一款 台的组织
第二款 监察御史的选授和
年资
第三款 属院附记
第四款 察郡的官司与风气
第五款 御史的督责和保护

第十三章 元代监察的异制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本台组织的内容
第三节 御史行台的创制
第四节 台道的监察和分配
第五节 监察事例
第一款 蒙汉的歧视
第二款 台选的独立
第三款 风宪的尊严
第四款 台臣遭陷之多
第五款 察吏政绩
第六款 台司人品

第十四章 都察院的监察时代——明清
第一节 明
第一款 台察的合并
第二款 都察院组织的内容
第三款 都御史的职权
第四款 院官的选补
第五款 各道监御的职责和道
的分配
第六款 院臣遭抑的历史
第二节 清
第一款 院臣的名职
第二款 科道制的由来
第三款 院臣的选授铨叙
第四款 言官挟私与被劾反唇
的两方的禁制
第五款 御史的人才与风气

第十五章 共和政治的监察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代
第一款 文官惩戒委员会
第二款 平政院
第三款 肃政厅
第二节 国民政府成立以后
第一款 监院的诞生
第二款 监察院的分区监查
计划
第三款 弹劾的提出
第四款 秘密与保障
第五款 事实的调查
第六款 监察院与其他机关的
关系
第七款 监察怠工的救济
第八款 惩戒权移归监察的
主张
第三节 监察院的政绩

第十六章 谏议大夫
第一节 谏议大夫的沿革
第二节 唐宋谏议的成绩
第一款 唐
第二款 宋
第三节 台谏的分合问题

第十七章 司隶校尉
第一节 司隶的沿革
第二节 纠察事例

第十八章 封驳诏书
第一节 唐的涂归
第二节 宋给舍的封驳特权
第三节 辽金元明摄述

前言/序言


《监察中国:制度、实践与演变》 引言 监察,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政治清明的制度性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其形态与功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本书《监察中国:制度、实践与演变》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类监察制度进行详尽梳理,而是力图勾勒出一幅更为宏阔的中国监察史画卷,关注其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制度设计、权力制衡手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我们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监察制度的发生、发展、转型,考察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实践,并反思其对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 早期监察思想与萌芽(先秦至秦汉) 早期社会,监察的理念与职能并未完全分离,更多地体现在对君王行为的劝谏、对臣下德行的要求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之中。《尚书》中“惟作之是察”的训诫,已显露出对权力运行进行考察的端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中央集权初具雏形,监察的职能开始逐渐显现,虽无独立设置的监察机构,但诸如“御史”等官职已承担部分监督、纠察的职责。例如,秦朝统一中国后,设立御史大夫,统领百官,其职责涵盖了奏章的审阅、官员的弹劾,以及法律的监督,这被认为是早期中央集权下监察制度的重要雏形。汉朝沿袭秦制,御史制度进一步发展,御史中丞、刺史等职位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刺史更是被派往各地巡察,直接牵制地方郡守、国相,体现了早期中央对地方权力的一种有效制约。这一时期,监察更多地与“德治”观念相结合,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同时也开始关注具体政务的执行情况,为后世监察制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监察制度的体系化与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监察制度并未停滞。士族政治的兴起,使得对官员的考察也更加注重门第与声望,但弹劾与纠察的职能依然存在。到了隋唐,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监察制度进入了一个体系化、成熟化的阶段。唐朝设立了三司,即御史台、大理寺、刑部,分别承担了监察、司法、审判的职能,其中御史台更是独立于其他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其下设的监察御史,分赴各地,专事纠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监察网络。御史台不仅有权弹劾百官,还能对司法审判进行监督,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同时,唐朝还发展了“封驳权”,即御史有权审查并驳回不当的政令,体现了监察制度在权力制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监察,更加强调制度的规范化与流程化,弹劾的程序、证据的要求等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监察的效率与公正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三章 监察体系的调整与地方监察的强化(宋元) 宋朝在继承唐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调整。宋朝设立了提点刑狱、转运使等监察性官职,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通判”制度,作为地方长官的副手,拥有独立发奏权,可以与知州相互牵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地方监察的作用。同时,宋朝也非常重视对中央官员的监察,设立了监察御史,其职责范围更为广泛,涵盖了对官员任免、政令推行、财政收支等各个方面。元朝建立后,沿袭了部分宋朝的监察制度,如在地方设置了监察区域,由达鲁花赤等官员负责监察,强调民族间的相互监督。但元朝的监察体系也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对不同民族的官员存在区别对待。这一时期,虽然监察体系有所调整,但整体上仍保持了对官僚集团的有效制约,对维护皇权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章 监察制度的强化与专制集权(明清) 明朝的监察制度堪称中国古代监察史上的一个高峰,但同时也是专制集权达到顶峰的体现。明初,朱元璋设立了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构,其下设左右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拥有极大的权力。都察院的监察范围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官员的行为,对官员的考课、弹劾、巡察等职能都非常完备。明朝还推行了“奏事”、“监军”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官员的监督。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监察制度,在都察院的基础上,增设了六科给事中,负责对六部政务的监察,形成了更为严密的监察网络。清朝还重视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与巡察,通过八旗、绿营等力量,对各地官吏进行有效的监督。明清两代的监察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治的清明,但同时也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大量的特务机构,如锦衣卫、东厂、西厂等,其职能与传统监察机构有所重叠,但更多地服务于皇权,带有强烈的政治清洗色彩,使得监察的独立性受到侵蚀。 第五章 监察的转型与现代化探索(晚清至民国) 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开始尝试进行政治改革,监察制度也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清末修订的《钦定宪法大纲》中,提出了设立“审查院”的设想,旨在仿效西方国家的宪政体制,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设立“监察院”,标志着中国近代监察制度的开端。监察院的设立,旨在保障宪法的实施,纠察政府官员,对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然而,在民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党派林立,监察院的实际效能受到诸多限制,其独立性与权威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探索,为中国现代监察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第六章 监察的当代实践与未来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察制度。历经多次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整合了分散的监督力量,组建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地方派出机构,形成了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这一体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等为辅助,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格局。当代中国的监察,不仅关注对公职人员的权力运行进行监督,更强调依纪依法履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向未来,监察制度将继续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结语 《监察中国:制度、实践与演变》通过对中国监察史脉络的梳理,揭示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其功能从早期对君王臣下的道德劝诫,发展到体系化、制度化的权力制约,再到近代化的转型与当代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建立。监察,作为一种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始终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监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逻辑,以及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代监察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更具前瞻性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监察史略》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著作,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中国数千年的监察制度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早期监察制度的论述,比如周朝的“司寇”和“士师”,以及秦汉时期监察官僚体系的雏形,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制度的社会背景、政治功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读到关于唐宋时期监察制度的章节,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唐朝的御史台,集监察、弹劾、纠察之大权,其制度设计之精妙,让人叹为观止。而宋朝的“台谏制度”,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赋予了监察官一定的独立性,这种制衡与反制衡的张力,在作者的笔下被勾勒得淋漓尽致。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制度视为冰冷的政治机器,而是通过生动的史料和案例,展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正义发声、为民请命的监察官员的形象,他们的风骨与担当,至今读来仍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国监察史略》,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其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作者在梳理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并没有忽略对一些关键性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比如,他对于元朝监察制度的考察,以及对清朝监察制度的分析,都展现了他对历史细节的敏感和对制度演变的深刻洞察。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引用的丰富史料,这使得全书充满了说服力。从甲骨文中的蛛丝马迹,到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作者都能够从中汲取养分,将枯燥的制度演变变得生动有趣。我读到关于监察制度与皇权、官僚体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时,深感历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监察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紧密相连,其兴衰更替,往往预示着一个王朝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临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我尤其钟爱关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分析,锦衣卫、东西厂、都察院,这些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机构,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酷吏代名词,而是被置于复杂的政治权力斗争和国家治理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审视。 作者对于监察制度的演变,从制度的创立、发展到衰落,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清晰地梳理了不同朝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职能以及其在维护统治、压制异己、反腐倡廉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读到那些关于海瑞、于谦等正直官员的故事,更是让人热血沸腾,他们的事迹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对后世监察官员的无声鞭策。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关于监察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免制度,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著作。作者在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还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批判性思考。他不仅仅是客观地描述制度,更是试图去探究这些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理念、权力运作逻辑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被书中关于古代监察制度的分类和演变逻辑的阐述所折服。作者从不同的维度,如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的权力范围、监察程序的规范等方面,对历代监察制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清晰地勾勒出了其发展脉络。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制度中的弊端和局限性,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揭示了监察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使得全书更具现实意义。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它远不止一本历史著作那么简单。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抽丝剥茧地揭示了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具体历史事件中监察制度的实际运作的描绘,比如在处理贪腐案件、弹劾不法官员时,监察机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其内部又是如何运作的。 读到书中关于宋朝“风闻奏事”的讨论,我才真正理解了这项制度的复杂性及其潜在的风险。作者也对监察制度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不仅仅是维护统治、惩治腐败,在某些时期,它也承担了表达民意、监督权力、促进政治文明进步的重任。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调整、演变,并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评分

这个版本很好。

评分

大家译丛:新西方论大家译丛:新西方论

评分

好。。。。。。。。。。。。。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但是价格虚高,而且京东自营图书也开始延误交货了,在向*的慢递物流学习,这两天因为一个包裹延误交货与京东客服电话交涉多次未果,所以扣两颗星。

评分

多看书多学习,少玩手机。京东打包差

评分

挺好,发票开了!

评分

大家译丛:新西方论大家译丛:新西方论

评分

这个版本很好。

评分

还没有读,有时间读下看看怎么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