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

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百进 著
图书标签:
  • 唐风建筑
  • 传统建筑
  • 营造法式
  • 建筑史
  • 中国建筑
  • 古建筑
  • 建筑设计
  • 文化遗产
  • 建筑理论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81032
版次:2
商品编码:1185768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0
字数:11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作者李百进对“唐代建筑”(营造于隋朝和唐代——581~907年)和“唐时代建筑”(汉朝以后,南北朝转型期开始到元代末年——420~1368年,依唐风为体的营造方法来营建的建筑——唐风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较多的唐风建筑遗构调研和唐宫复原研究设计资料,从壁画的启示、遗构调研、东瀛唐样、复原研究、构架探微、斗栱解析、细部构造、设计要点、设计实例、装饰纹样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配有大量的图样。
  《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且直观,易懂,能帮助设计人员较好地掌握唐风建筑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并在建筑设计中参考运用;《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为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进一步探讨唐风建筑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可供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壁画的启示
1-1 甘肃敦煌莫高窟
1-2 其他寺庙壁画与名画中的建筑
1-3 隋唐国都长安城
1-4 唐长安离宫
1-5 唐东都洛阳
1-6 唐代苑林

第二章 遗构调研
2-1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
2-2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
2-3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唐)
2-4 山西平顺天台庵大殿(唐)
2-5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唐)
2-6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 96窟晚唐窟檐
2-7 甘肃敦煌莫高窟北宋窟檐建筑
2-8 山西高平崇明寺中佛殿(北宋)
2-9 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辽)
2-10 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辽)
2-11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辽)
2-12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
2-13 陕西长武县昭仁寺大殿(唐)
2-14 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北宋)
2-15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
2-16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北宋)
2-17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庙献殿(金)
2-18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庙大殿(辽、金)
2-19 天津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辽)
2-20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
2-21 山西朔州崇福寺观音阁(金)
2-22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
2-23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2-24 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金)
2-25 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辽)
2-26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辽)
2-27 山西大同善化寺山门(金)
2-28 山西大同华严寺海会殿(北宋)
2-29 山西大同华严寺大殿(辽)
2-30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二山门(北宋)
2-31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金)
2-32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后汉)
2-33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北宋)
2-34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北宋)
2-35 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北宋)
2-36 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和殿内天宫壁藏(辽)
2-37 山西应县净土寺大殿藻井(金)
2-38 陕西户县源远宫佛道帐(明)
2-39 甘肃安西榆林窟第21窟前壁彩绘窟檐(北宋)
2-40 山西定襄北关关王庙(金)
2-41 山西沁县普照寺大殿(金)
2-42 山西太原不二寺大殿(金)
2-43 山西平顺龙门寺观音堂(后唐)
2-44 山西平顺龙门寺大殿(北宋)
2-45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北宋)
……
第三章 东瀛唐样
第四章 复原研究
第五章 构架探微
第六章 斗栱解析
第七章 细部构造
第八章 设计要点
第九章 设计实例
第十章 装饰纹样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前言/序言

  中式传统建筑的发展,主要以木结构为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开始形成不同的体系。如陕西半坡遗址的大房子木结构、长江以南的穿斗式木构架,以及浙江余姚遗址的干阑式等多种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并在木结构的构件接头部位,已开始使用卯榫。居住形式已形成了以部落酋长的房舍和原始宗教的建筑为核心的聚落。到了殷周时期,房屋已形成了台基、墙柱和屋盖三段式的构造定式。屋面已开始使用了陶瓦。在木结构的节点上开始使用青铜制造的金釭加固套件,内墙用空心砖装饰,地面用长lOOcm,宽30cm,厚5cm的板砖铺装,至此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建设规划业已形成。到了秦汉,屋盖形式发展为四阿、厦两头、不厦两头、斗尖以及组合屋面和多层楼房。这时的屋面和檐口平直而不曲凹,和欧风建筑的屋面形式几乎一样,而柱头也有同欧风柱式相类似的结构。从遗留下来的一些汉代的图饰中,可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图0-1)。这时期,由于大型宫室和祭祀建筑的兴建以及大规模有规划的都城营造,使中式建筑蓬勃发展。木结构构造技术已出现了用短木叠垒出挑的斗栱来承托屋檐的构造系统,以及利用蜀柱或叉手支撑的屋架系统。到南北朝时期,构架出现了举折,由汉代阶梯形屋面进化到凹曲形屋面。而斗栱也形成了由栌斗、棋、散斗、皿板、柱、叉手等构件组成的云栱、叉手棋、柱栱、一栌三节(一斗三升)和一栌二节等多种组合的斗栱层。屋角也开始出现了起翘的做法。到了隋唐,由于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将南、北各地的营造技术汇集融合,使房屋结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抬梁、穿斗等结构方法的融会使用,构架式样和建筑形式有了新的创造。昂的使用使斗棋体系更加完善。城市规模已发展为有百万人口之众,84km2之大。大体量的宫室建筑和城池营造,将“唐风建筑”发展推向了我国木结构营造技术。
  由于唐代大规模的营建活动的需要,唐风建筑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到了唐朝晚期,木结构建筑为适应发展,已由构架多样化,结构组合自由,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由于唐末宋初重臣商贾在营造中不按朝廷规定的等级规格建造,淫巧成风,加送防工料无定制,广计工料事多发,致使朝廷财政受损,冲击了封建的等级秩序。因此到了北宋后期将晚唐传下来的工程做法经过筛选,以法律的形式将营造技术规范化。1125年钦定发行了宋《营造法式》,使建筑营造发展到规范化阶段。但应该注意到,宋《营造法式》是在唐代结构体系和营造技术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法定而钦定。实际上是将唐代的营造技术规范化后,冠以《营造法式》之名。因此宋《营造法式》实质上也应是唐风建筑体系的一个支系,只是按照定式营造而已。
  在宋《营造法式》钦定时,中国国内实际上是处于北宋、辽、西夏、回鹘、于阗、吐蕃、大理分治的局面。因此在北宋辖地的主流建筑是执行宋《营造法式》,但其他不属于宋管辖的地区则不执行北宋政令,仍以唐代建筑营造方法继续发展。实际在北宋控制的边远地区也仍采用唐风营造,如敦煌石窟北宋第431、427、437、444窟窟檐建筑,虽为北宋营建,但仍沿用唐风。还有一些非主流建筑仍以前朝形式营建,如广东肇庆梅庵大殿、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虽为宋营建,但风格上却保留了唐及唐以前的许多工程做法。这说明传统本身并不依改朝换代就立即消失,而是随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地发展过渡。宋代的中国就是由两个建筑体系并列发展,一个是以宋《营造法式》为制的规范化建筑发展体系,另一个则仍然以“唐风”为体的非规范化建筑发展体系。后一个体系包括了北宋以外的各邦,如辽、西夏、回鹘、吐蕃、于阗等,当然也包括北宋辖区的一些非主流建筑。而这个体系随着各邦之间的兼并,流传到金,直到元朝。
  元朝的建筑,由于游牧民族生活的习惯,多使用大内额结构来增大室内空间。然而这种大额的做法,在汉代出土的明器和南北朝窟檐中已有表现(图0-2),隋唐时仍然在非主流建筑中流传。在宋((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中,也有“檐额,两头并出柱口,其广二材一栔至三材,如殿阁即广三材一栔或加至三材三栔”的大尺度额的记载。这种利用大额结构的方法,在游牧民族的宫室庙宇中得到了发展。而唐风建筑的构造特点就是建房的构件是依建筑的功能和结构需要来设置的,构架简练朴实,不设与结构无关的装饰构件。斗模也由构架的结构需要来组合,结构尺度和构造方式没有严格的法定,多种技术兼容,多种结构形式自由结合。因此“唐风建筑”是一种发展型的营建技术,可由艺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技能,而不像宋代只按《营造法式》的法定条例千篇照套。从遗存至今的一些元代遗构,也可发现它们并没有按宋制,而更多的是受唐代的影响(图0-3)。
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 《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并非一本详述唐代建筑技术的实践操作手册,也非对唐代建筑美学进行片面解读的图文集。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缓缓开启的,通往理解唐代建筑所处时代、社会、文化以及其背后营造逻辑的窗户。这本书旨在勾勒出唐代建筑文化的宏大图景,揭示其在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印记,并探讨其对后世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时代的脉搏与建筑的呼吸:唐代社会文化背景的透视 本书的起点,并非直接剖析梁架结构或斗拱形制,而是回溯至那个波澜壮阔的唐代。我们深入探讨那个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的繁荣,以及对外开放的胸襟,如何共同塑造了唐代建筑的时代特征。盛唐气象,不仅体现在诗歌、绘画和陶瓷上,更深刻地烙印在亭台楼阁、宫殿寺庙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寸木材之中。 政治的宏图与规划: 唐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促使都城长安的规划宏大有序,坊市制度森严,宫殿建筑的规模与规制彰显着皇权至上。我们将考察不同等级的建筑如何反映社会阶层的划分,以及国家对大型工程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例如,对都城长安的规划理念,宫殿建筑的组群布局,都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紧密相连。 经济的繁荣与物质基础: 丝绸之路的畅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足。这不仅体现在建筑材料的多样化,如珍贵木材、色彩斑斓的琉璃瓦的使用,更体现在建筑规模的拓展和装饰的精美。本书将探讨当时的经济实力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建筑工程,以及材料的流通与应用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文化的交融与精神的追求: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开放、最包容的时期之一。佛教的兴盛、道教的发展,以及来自域外文化的冲击,共同丰富了唐代建筑的精神内涵。寺庙、道观的建筑形制、装饰纹样,无不体现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造。我们将审视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如塔、殿、僧房的组合,以及道教建筑的某些独特之处,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与信仰追求。 审美的趣味与艺术的表达: 唐人尚“大”,尚“丽”,尚“色”,这种审美趣味在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雄浑的气势,鲜明的色彩,华丽的装饰,构成了唐代建筑的独特风格。本书将分析当时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对建筑装饰的影响,以及唐人对自然美的理解如何在建筑空间中得到体现。 二、 营造的智慧与技术的传承:唐代建筑的技术体系与实践 虽然并非操作手册,但《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深入探究了唐代建筑的营造智慧和技术体系。我们并非直接教授建造方法,而是通过对文献、遗迹和考古发现的梳理,勾勒出当时工匠的技艺水平、材料处理方式、结构体系的特点,以及对营造规制的理解。 夯土技术与木构体系的精髓: 唐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夯土墙作为围护结构。本书将阐释夯土技术的演进,以及其在城墙、宫殿、民居等不同建筑中的应用。同时,我们将重点分析木构架的承重原理,梁、柱、枋、檩等构件的组合方式,以及榫卯结构的巧妙运用,如何使得建筑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斗拱的演变与结构意义: 斗拱是唐代木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构件之一。本书将详细梳理唐代斗拱的类型、形制及其在不同建筑中的变化,探讨其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担传递荷载、增加出檐深度的重要结构部件。我们将分析唐代斗拱相较于前代和后代的特点,如其形制硕大、出跳柔和等,并尝试理解这种设计背后蕴含的结构力学原理。 砖石的应用与创新: 虽然以木构为主,但唐代在砖石的应用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陵墓、佛塔、城墙等方面。本书将考察唐代砖石的烧制技术,砖砌工艺,以及石材的使用方式,并分析其在建筑结构和装饰方面的作用。例如,唐代佛塔在砖石结构上的创新,以及其对后世砖石塔的影响。 测绘与尺度的规范: 尽管关于唐代营造尺度的精确记载相对有限,但通过对现有建筑遗迹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营造体系中的规律和尺度运用。本书将探讨唐代建筑设计中可能存在的比例关系和模数化原则,以及工匠在建造过程中如何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尺度。 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不同等级的建筑,选用不同的材料。本书将分析唐代建筑中常用木材、石材、砖瓦、夯土等的来源、特性以及处理方式。例如,对南方木材的远距离运输,以及对优质夯土和砖瓦的工艺要求,都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化水平。 三、 空间的意蕴与文化的映射:唐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 《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将建筑置于其所处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我们关注唐代建筑如何体现中国的宇宙观、哲学思想,以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礼制与秩序的空间构建: 唐代建筑严格遵循礼制,不同等级的建筑在选址、布局、规模、色彩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本书将深入分析宫殿、官署、住宅等建筑如何通过空间组织来体现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和政治伦理。例如,宫殿的轴线对称布局,外朝与内廷的划分,都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结构息息相关。 宗教信仰的场所营造: 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寺庙建筑成为重要的建筑类型。本书将考察不同时期、不同宗派的寺庙建筑布局特点,如伽蓝七堂、三大寺等,以及寺庙中的佛殿、塔、经堂等空间的宗教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我们也会探讨道教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的某些独特性。 园林艺术的诗意栖居: 唐代园林艺术蓬勃发展,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深深影响了园林设计。本书将探讨唐代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的营造理念,如“移步换景”、“写意山水”等,以及山水自然如何在建筑空间中得到模拟和升华。 地域文化的独特表现: 尽管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但各地地域文化差异依然明显,这在建筑上也得到了体现。本书将通过对一些典型遗迹的分析,如长安、洛阳的都城建筑,以及江南、岭南等地的建筑风格差异,揭示地域环境、材料以及民俗习惯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的建筑特色。 对外交流的痕迹: 唐代是国际交流的枢纽,其建筑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本书将考察唐代建筑中可能存在的域外风格元素,如佛教建筑中的须弥座、莲花柱础等,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唐风。 四、 传承与演变:唐风建筑对后世的影响 《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历史的纵深,审视唐代建筑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 “唐样”的范式: 唐代建筑的许多经典形制和营造技法,成为后世建筑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尤其是在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本书将梳理唐代建筑对这些国家建筑文化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唐样”作为一种建筑范式如何被传承和发展。 技术与观念的延续: 唐代成熟的木构体系、斗拱结构、夯土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为宋代及以后的建筑技术奠定了基础。本书将探讨这些技术的演进和变化,以及唐代建筑的营造理念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演变。 审美精神的传递: 唐代建筑所体现的雄浑、大气、明快的审美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审美取向。本书将尝试解析这种审美精神的内核,以及它如何在后来的建筑艺术中得以体现。 历史的镜鉴: 通过对唐代建筑营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工程组织、技术发展、文化观念以及社会变迁。本书旨在为当代建筑师、历史学者、文化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代建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那个辉煌的时代,以及它留给我们的宝贵建筑遗产。 《唐风建筑营造(第二版)》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图录,也非一本空洞的美学赞歌。它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建筑基因的深入探索。它期望通过对唐代建筑营造的细致解读,让读者不仅仅看到建筑的“形”,更能理解建筑的“神”,感受那个伟大时代的脉搏,以及它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与人文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为一个小型的园林修复项目寻找参考资料,尤其是关于传统瓦作和彩画工艺的细节。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过于偏向艺术史,要么就是过于偏向当代施工技术,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专门论述了“工匠技艺的传承与流变”,让我眼前一亮。它详细描述了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古代工匠如何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掌握复杂的技艺。特别是其中关于“灰泥”和“望砖”的配比分析,虽然内容专业,但作者的文字表达非常生动,仿佛能闻到那种混合了桐油和石灰的特殊气味。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现代材料和传统工艺之间寻找接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历史语境和工艺密码是极其宝贵的,它教会了我如何尊重和还原历史的“手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进行一次长谈。语言风格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冷硬,而是带有一种娓娓道来的韵味,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与建筑相关的历史掌故时。比如,在解析一处殿宇的开间布局时,作者会自然地引出当时皇帝或官僚对空间等级划分的偏好,使得建筑不再是孤立的物体,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权力结构紧密相连。这种将建筑学、社会学和历史哲学融为一炉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看”一座古建筑,更是学会了如何“读懂”它背后的文化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我本以为它会集中于某个朝代的典型风格,但翻阅之后发现,它实际上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时间跨度,从早期的夯土台基到宋代的成熟体系,再到明清的繁复装饰,都有详尽的论述。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的营造逻辑。比如关于木材的选材、榫卯结构的力学原理,以及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屋顶坡度和出檐深度的影响,这些都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环境因素进行了剖析。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师,一步步揭示那些隐藏在传统建筑背后的智慧和哲学,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这种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逻辑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青灰色调,配上烫金的隶书字体,立刻就勾勒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气息。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就非常棒,摸上去能感觉到纤维的细腻,而非那种廉价的涂布纸。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内页的排版,页边距处理得恰到好处,文字疏朗有致,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尤其是一些结构图和建筑渲染图的印刷质量,色彩还原度极高,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非常复杂的斗拱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比对图纸的从业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在图例说明上花费了不少心思,很多图注都配上了详细的注释,而不是那种简写缩写,让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总而言之,从视觉和触觉上来说,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专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考据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每一处引用的古代文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风格差异时的审慎态度。例如,在讨论“台基”的处理时,作者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通过对比《营造法式》与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的具体尺寸和形制差异,提出了一种渐进式的演变观点,并辅以实地勘测的照片作为佐证。这种严谨的实证主义精神,使得这本书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不是一本仅供欣赏的图册,而是一份严谨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的成果结晶,让人信服。

评分

应该是正版,真的是好厚一本啊

评分

非常不错,等了好久才买上,

评分

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应该是正版,真的是好厚一本啊

评分

书好棒!完全超值还有彩页!

评分

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超厚一本 超值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