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

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刚 编
图书标签:
  • 网络犯罪
  • 刑诉法
  • 证据规则
  • 程序正义
  • 法律完善
  • 网络安全
  • 司法实践
  • 中国法制
  • 信息犯罪
  • 法律规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680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41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30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当前网络犯罪引发的司法困境和立法缺陷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对于重点领域提出了可行性的司法完善思路,能够迅速地提升司法实践中网络犯罪的预防和制裁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刑事诉讼法完善的整体思路。

  本书内容共分为五章,*一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第二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第三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第四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第五章提出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本书*一至四章中,每章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草案条文、草案条文的说明和理由、草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实证案例分析,以期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第五章为对《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进行修改的建议稿,按照《刑事诉讼法》现有条文顺序排列。

作者简介

  于志刚,男,1973年生,洛阳人。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法学学士(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至200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开始兼任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至今,2009年——2012年5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12年5月任教务处处长,2015年5月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当选第11届全国青联委员,2013年受聘为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2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等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司法部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励,以及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奖励。2010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田刚,男,1986年生,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法学博士,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访问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实证研究和网络犯罪,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著作一部,参编著作三部,主持部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四项,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十项。

目录

第一章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

第二节《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二章技术侦查措施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

第二节《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三章刑事诉讼审查判断电子数据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

第二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四章刑事诉讼电子数据鉴定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

第二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五章刑事诉讼法的未来立法完善

第一节电子数据规则的立法完善

第二节侦查人员勘验、检查、搜查规则的立法完善

第三节检析规则的立法完善

第四节技术侦查规则的立法完善

精彩书摘

  《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
  被调取单位、个人应当在通知书上盖章或者签名,拒绝盖章或者签名的,公安机关应当注明。必要时,应当采用录音或者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内容及取证过程。”本条正是对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的保留、修改。本条进一步明确了侦查人员可以凭证明文件调查与案件有关的电子数据。同时,本条还借鉴了欧洲理事会《网络犯罪公约》第18条第1款的规定,规定调取的对象除了与案件有关的电子数据还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其控制范围内的与网络服务相关的用户数据。欧洲理事会《网络犯罪公约》第18条第1款规定,“各缔约方应调整必要的国内法或者规定,授权其有权机关可以指令:a.个人在其控制范围内提交个人所有或者控制的特定计算机数据,这些计算机数据储存在一计算机系统中,或者是某计算机数据存储媒体中;b.在缔约方国内提供服务的服务商在服务商所有或者控制范围内,提交与这些服务相关的用户信息。”根据欧洲理事会《网络犯罪公约》第18条第3款的规定,用户信息是指以计算机数据或任何其他形式包含的任何信息,这些信息由服务商所持有,与服务用户有关,是往来数据、内容数据以外的信息。
  另外,本条还规定,有关单位、个人应当对侦查人员的调取电子数据的活动进行保密,违反保密命令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为了保障侦查活动顺利、隐秘地进行,否则可能会出现犯罪嫌疑人毁灭电子数据、采取反侦察措施等阻碍侦查活动的情形。
  ……

前言/序言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跨学科研究报告》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来自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以及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影响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全书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多视角的深度剖析,探讨如何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科学基础与现状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详细阐述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监测数据,以及气候模型在预测未来趋势中的应用与局限性。内容涵盖了地球能量平衡、气候反馈机制(如冰反照率反馈和水汽反馈)的复杂性。 随后,报告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的具体影响。包括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趋势、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强降雨、飓风强度增加)的频率和强度变化。重点讨论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威胁。此外,还专门辟章探讨了海洋酸化、海洋热浪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破坏性影响。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冲击与风险评估 本部分着眼于气候变化如何渗透并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报告构建了气候风险评估模型,量化了气候灾害对全球供应链、农业生产、能源安全和金融市场可能造成的长期损失。特别关注了气候变化在不同地理区域(如小岛屿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成的不平等加剧现象。 在社会层面,深入剖析了气候变化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研究了气候移民的驱动力、规模预测及其对接收地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和安全治理构成的挑战。此外,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特别是传染病传播模式、热射病高发区变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技术路径 本部分聚焦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采取的减排行动。详细评估了全球主要的减排路径,包括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化、工业流程的绿色转型以及土地利用和林业(LULUCF)在碳汇中的潜力。 在能源技术方面,报告对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成本效益、并网消纳技术(储能、智能电网)的成熟度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同时,对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工程可行性、经济模型和长期环境安全进行了审慎的评估。 政策工具方面,本章详细对比了碳定价机制(碳税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施效果与政治经济学挑战。研究了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如何引导资本流向低碳转型,并探讨了国际气候治理框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资金转移和技术转让方面的责任与合作模式。 第四部分: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建设与治理创新 理解气候变化的长期性使得“适应”成为必选项。本部分系统阐述了适应性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在基础设施方面,研究了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防洪系统升级、耐候性农业技术(如抗旱作物品种开发、水资源高效管理)的应用。 在治理创新方面,报告强调了跨尺度合作的重要性。分析了地方政府(城市和区域层面)在快速响应和社区赋能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方法(EbA),即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来降低气候风险,如湿地恢复、红树林保护等。此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完善的早期预警系统和灾害风险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社会对突发气候事件的抵御能力。 第五部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气候行动的协同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气候变化议题置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整体框架下进行考察。分析了气候行动(SDG 13)与其他目标(如消除贫困SDG 1、保障粮食安全SDG 2、保障健康SDG 3)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讨论了“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原则,确保气候政策不会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结语:面向未来的多边行动框架 本书总结了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窗口期”挑战,呼吁全球社会采取更具雄心、更协调一致的行动。强调科学认知、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与广泛的社会参与是构建一个气候安全、繁荣且可持续的未来所不可或缺的四大支柱。本书为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企业战略家以及所有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从业者,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与网络相关的案件。在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传统的刑事诉讼框架在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犯罪时,显得愈发捉襟见肘。例如,对于电子数据的提取、固定和鉴别,标准的缺失和操作的困难时常让案件陷入僵局。又如,跨境网络犯罪的追查和管辖权冲突,更是对现有法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这样的主题,精准地击中了当前网络法治建设的痛点。《刑诉法卷》的侧重点,让我预判书中会聚焦于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从立案侦查、证据收集、庭审程序到判决执行,都可能涉及网络化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前瞻性、创新性的完善思路,例如如何构建更灵活高效的电子证据规则,如何优化跨境合作机制,以及如何在保障侦查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平衡人权保障。

评分

网络时代的法律变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它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这个书名,就精准地抓住了这个核心。我之所以对此书感兴趣,是因为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现有的刑事诉讼法在面对虚拟世界的种种复杂性时,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网络身份的匿名性,如何进行有效的身份辨识和追踪?网络信息的瞬息万变,如何确保电子证据的完整性和原始性?以及,网络犯罪的跨地域性,如何才能有效进行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犯罪?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完善思路,那它无疑会对中国网络法律体系的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涵盖一些关于技术与法律融合的思考,以及如何在这种融合中找到平衡点,以期构建一个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网络刑事诉讼环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网络安全和法律动态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尤其是在网络空间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固守陈规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这个题目,让我觉得它非常有前瞻性。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现有的法律条文,然后指出不足,更可能是深入分析这些不足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技术发展对传统法律概念的冲击,国际网络犯罪的新特点,以及我国在立法理念上是否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诸如“电子证据的固定与保全”、“跨境网络犯罪的管辖权问题”、“人工智能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与风险”等前沿议题。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刑事诉讼规则,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本书若能为这些棘手问题提供一些富有洞见的解决思路,那它无疑将成为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感到非常好奇。我平时在网上冲浪,也知道网络犯罪时有发生,但具体到法律层面,尤其是刑事诉讼法,我了解得并不多。我常常在想,当一个案件涉及到网络证据时,比如聊天记录、社交媒体信息、电子支付凭证等等,这些证据如何才能被合法地收集、固定,并在法庭上被有效采信?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否存在一些模糊地带或者明显的不足?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就是在探讨这些关键点。我希望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解释清楚,在网络刑事诉讼中,我们有哪些权利,侦查机关和司法机关又应该遵循哪些程序。如果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网络刑事诉讼更加公正、高效的思路,那对我而言就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身处信息时代、网络飞速发展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思考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特别是刑事诉讼法层面的重要契机。我是一名普通读者,对法律并非专业出身,但在日常生活中,网络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每次看到网络犯罪的新闻,或是涉及网络证据的庭审,我都会思考: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是否足够应对这些新兴挑战?《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这样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议题,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来分析当前网络刑事诉讼面临的困境?是侦查手段的局限性?是证据认定的复杂性?还是程序保障的有效性?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改革建议,来弥合现有法律与飞速发展的网络现实之间的鸿沟?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启发,那将是对我个人理解法律、认识社会的一大裨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