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当前网络犯罪引发的司法困境和立法缺陷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对于重点领域提出了可行性的司法完善思路,能够迅速地提升司法实践中网络犯罪的预防和制裁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刑事诉讼法完善的整体思路。
本书内容共分为五章,*一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第二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第三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第四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第五章提出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本书*一至四章中,每章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草案条文、草案条文的说明和理由、草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实证案例分析,以期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第五章为对《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进行修改的建议稿,按照《刑事诉讼法》现有条文顺序排列。
于志刚,男,1973年生,洛阳人。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法学学士(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至200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开始兼任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至今,2009年——2012年5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12年5月任教务处处长,2015年5月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当选第11届全国青联委员,2013年受聘为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2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等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司法部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励,以及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奖励。2010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田刚,男,1986年生,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法学博士,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访问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实证研究和网络犯罪,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著作一部,参编著作三部,主持部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四项,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十项。
第一章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
第二节《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二章技术侦查措施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
第二节《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三章刑事诉讼审查判断电子数据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
第二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四章刑事诉讼电子数据鉴定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
第二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五章刑事诉讼法的未来立法完善
第一节电子数据规则的立法完善
第二节侦查人员勘验、检查、搜查规则的立法完善
第三节检析规则的立法完善
第四节技术侦查规则的立法完善
我是一名法律从业者,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与网络相关的案件。在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传统的刑事诉讼框架在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犯罪时,显得愈发捉襟见肘。例如,对于电子数据的提取、固定和鉴别,标准的缺失和操作的困难时常让案件陷入僵局。又如,跨境网络犯罪的追查和管辖权冲突,更是对现有法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这样的主题,精准地击中了当前网络法治建设的痛点。《刑诉法卷》的侧重点,让我预判书中会聚焦于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从立案侦查、证据收集、庭审程序到判决执行,都可能涉及网络化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前瞻性、创新性的完善思路,例如如何构建更灵活高效的电子证据规则,如何优化跨境合作机制,以及如何在保障侦查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平衡人权保障。
评分网络时代的法律变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它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这个书名,就精准地抓住了这个核心。我之所以对此书感兴趣,是因为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现有的刑事诉讼法在面对虚拟世界的种种复杂性时,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网络身份的匿名性,如何进行有效的身份辨识和追踪?网络信息的瞬息万变,如何确保电子证据的完整性和原始性?以及,网络犯罪的跨地域性,如何才能有效进行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犯罪?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完善思路,那它无疑会对中国网络法律体系的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涵盖一些关于技术与法律融合的思考,以及如何在这种融合中找到平衡点,以期构建一个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网络刑事诉讼环境。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网络安全和法律动态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尤其是在网络空间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固守陈规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这个题目,让我觉得它非常有前瞻性。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现有的法律条文,然后指出不足,更可能是深入分析这些不足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技术发展对传统法律概念的冲击,国际网络犯罪的新特点,以及我国在立法理念上是否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诸如“电子证据的固定与保全”、“跨境网络犯罪的管辖权问题”、“人工智能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与风险”等前沿议题。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刑事诉讼规则,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本书若能为这些棘手问题提供一些富有洞见的解决思路,那它无疑将成为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感到非常好奇。我平时在网上冲浪,也知道网络犯罪时有发生,但具体到法律层面,尤其是刑事诉讼法,我了解得并不多。我常常在想,当一个案件涉及到网络证据时,比如聊天记录、社交媒体信息、电子支付凭证等等,这些证据如何才能被合法地收集、固定,并在法庭上被有效采信?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否存在一些模糊地带或者明显的不足?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就是在探讨这些关键点。我希望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解释清楚,在网络刑事诉讼中,我们有哪些权利,侦查机关和司法机关又应该遵循哪些程序。如果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网络刑事诉讼更加公正、高效的思路,那对我而言就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身处信息时代、网络飞速发展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思考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特别是刑事诉讼法层面的重要契机。我是一名普通读者,对法律并非专业出身,但在日常生活中,网络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每次看到网络犯罪的新闻,或是涉及网络证据的庭审,我都会思考: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是否足够应对这些新兴挑战?《中国网络法律规则的完善思路:刑诉法卷》这样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议题,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来分析当前网络刑事诉讼面临的困境?是侦查手段的局限性?是证据认定的复杂性?还是程序保障的有效性?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改革建议,来弥合现有法律与飞速发展的网络现实之间的鸿沟?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启发,那将是对我个人理解法律、认识社会的一大裨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