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收费法治化研究

行政收费法治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利红 著
图书标签:
  • 行政收费
  • 法治化
  • 行政法
  • 公共管理
  • 政府法务
  • 财政法
  • 法学
  • 政策研究
  • 行政改革
  • 服务型政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39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3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东政法大学65周年校庆文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1
字数:19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行政收费法制化研究》以我国简政放权背景下行政收费的法治化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各行政领域的乱收费问题,结合简政放权的要求,在对行政收费的概念、与税收及市场价格的区别、行为性质、价值取向、基础理论、收费类型、收费的设定范围、设定权限、收费标准、征收机关、征收程序、费用的监督与管理等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项目许可、项目清单及公示等行政收费设定范围的关联制度,zuizhong提出简政放权背景下行政收费清理改革的对策、方案以及相关的立法建议。

作者简介

江利红,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科技创新法治保障研究院院长,信访制度比较研究中心主任。
曾先后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日本中央大学公法学博士学位。担任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中国行政法学会研究会理事、中国立法学会研究会理事、中国财税法学会理事、上海市信访学会副会长等学术性职务,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日本比较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科委等政府法律顾问。
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现已在国内外出版《行政过程论研究》《现代中国的统治机构与法治主义》等专著、译著多部,主持国内外各类课题研究六十余项,在国内外法学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中国行政收费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中国行政收费的现状 4
一、行政收费问题的历史演变 4
二、我国行政收费的规模 5
三、我国行政收费的项目及其依据 5
第二节 中国行政收费存在的问题 8
一、行政收费混乱——现实层面的问题 9
二、公平与效率价值的缺失——价值层面的问题 15
三、行政收费缺乏法律的规范——法律规范层面的问题 16
四、行政收费理论研究的滞后——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 17
第三节 中国行政收费失控的原因分析 18
一、政府职能界定不清——“费挤价”的原因 18
二、我国财政体制的不完善——“费挤税”的原因 19
三、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及公务员个人利益等的干扰——“乱收费”的利益驱动 20
第四节 中国规范行政收费的制度背景 22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 22
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关系 23
三、政府财税体制的完善 23
四、行政主体自身利益制约机制的构建 24
第二章 行政收费的概念与性质
第一节 行政收费的概念 25
一、传统行政收费的概念 25
二、行政收费概念的重新界定 27
三、行政收费概念的要素 28
第二节 行政收费与相关观念的辨析 29
一、行政收费与税收 29
二、行政收费与市场价格 30
三、行政收费与事业性收费 32
四、行政收费与国有资产收益的范围界限 33
五、行政收费与行政性集资、摊派、强制性捐助 35
第三节 行政收费的特征 35
一、一定的无偿性 36
二、一定的强制性 36
三、一定的固定性 37
第四节 行政收费的性质 38
一、行政收费权干预公民财产权的手段——行政收费权与公民财产权的关系 38
二、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手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1
三、行政法上的利益调整手段——行政法上各种利益调节机制的关系 41
四、行政法上的行政行为——行政征收行为之一 43
第三章 行政收费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行政收费权与公民财产权的关系 46
第二节 行政收费的价值——公平与效率价值 47
一、行政收费的价值 48
二、行政收费价值与规范行政收费的关系 54
第三节 基于公平与效率价值的行政收费基础理论——“成本、效率”理论 55
一、现有行政收费基础理论及其评价 55
二、基于公平与效率价值的行政收费基础理论 61
三、基于公平与效率价值的行政收费基础理论与我国行政收费法律制度建设
第四章 行政收费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行政收费基本原则的确定 64
一、行政收费基本原则的意义 64
二、行政收费基本原则的确定方法 66
三、行政收费的基本原则 68
第二节 行政收费法定原则 69
一、税收法律主义对收费法定原则的影响 69
二、行政收费的法定原则 71
三、行政收费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 71
第三节 行政收费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73
一、行政收费公开原则 73
二、行政收费公平原则 74
三、行政收费公正原则 75
四、“受益者负担”原则 75
五、费用涵盖原则 77
第四节 行政收费主体辅助原则与中立原则 78
一、行政收费主体辅助原则 79
二、行政收费主体中立原则 79
第五节 行政收费效率原则 79
一、行政法中的效率原则 80
二、行政收费的效率原则 80
第六节 缴费者权益保障和救济原则 82
一、行政收费权监督原则 82
二、缴费者权益保障原则 83
三、缴费者权益救济原则 84
第五章 行政收费的范围与种类
第一节 界定行政收费范围的标准 87
一、受益的直接性 87
二、受益者范围的特定性
三、受益程度的明显性 88
四、以拥挤性公共设施、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为标准 89
五、以排他费用、征收成本为标准 89
第二节 行政收费范围界定方式的选择 90
一、行政收费范围的界定方式——立法界定与行政主体界定 90
二、行政主体界定方式的问题 90
三、立法界定的完善 92
第三节 域外行政收费范围的借鉴 93
一、域外行政收费范围的概述 93
二、中外行政收费范围的比较 98
三、域外行政收费范围的借鉴 100
第四节 我国行政收费的范围 101
一、我国行政收费的肯定范围——《行政收费法》中列举肯定的规定 102
二、我国行政收费的否定范围——《行政收费法》中概括排除的规定 108
第五节 行政收费的种类 108
一、行政收费的传统分类方式 109
二、成本性行政收费与效率性行政处罚的划分 111
第六章 行政收费的标准
第一节 行政收费标准的确定权 112
一、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中有关行政收费标准的确定 112
二、国外及其他地区行政收费标准确定权的借鉴 113
三、行政收费标准的确定权 114
第二节 行政收费标准的确定方式及程序 115
一、经济学理论上确定行政收费标准的方法 115
二、行政确定方式及其程序 116
三、市场确定方式及其程序 117
第三节 行政收费的标准 118
一、行政成本标准 118
二、受益标准 119
三、效率标准 119
第四节 行政收费标准在我国行政收费制度中的应用 120
一、成本性行政收费的标准 121
二、效率性行政收费的标准 121
第七章 行政收费的设定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我国目前行政收费设定权的混乱 124
一、我国目前行政收费设定权的现状 124
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各种行政收费设定权之间的关系 127
第二节 行政收费设定权与依法行政原则 128
一、行政收费设定权与“法律的法规创造力”原则 128
二、行政收费设定权与“法律优位”原则 129
三、行政收费设定权与“法律保留”原则 130
第三节 影响行政收费设定权确定的因素 131
一、立法权的配置 132
二、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132
三、地方自治权 132
四、部门利益的激励与规制 133
第四节 域外行政收费设定权的借鉴 133
一、美国行政收费的设定权 134
二、德国行政收费的设定权 134
三、日本行政收费的设定权 134
四、俄罗斯行政收费的设定权 135
五、澳大利亚行政收费的设定权 136
第五节 我国行政收费设定权的确定 136
一、《价格法》的规定 136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的规定 137
三、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规定 137
四、有关我国行政收费设定权的立法建议 140
五、行政收费设定的法治化 141
第六节 行政收费的设定程序 142
一、提出设定收费项目的立法动议
二、起草并公布草案 144
三、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144
四、审议通过并公布 146
五、备案 147
第八章 行政收费的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
第一节 行政收费的实施机关 148
一、行政收费的主管部门 149
二、行政收费的实施机关 149
三、行政收费的授权 150
四、行政收费的委托 152
第二节 行政收费的管辖与适用 155
一、行政收费的管辖 155
二、行政收费的适用条件 155
三、行政收费的适用情节 156
第三节 行政收费的实施程序 156
一、行政收费实施程序的完善 157
二、行政收费实施程序的主要内容 157
三、行政收费的简易程序 159
第九章 行政收费的管理与监督
第一节 费用的使用与管理 161
一、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162
二、彻底落实“收支分离”制度 164
第二节 行政收费的监督 168
一、明确行政收费的监督机关 168
二、建立行政收费目录制度 168
三、实行收费许可制度 168
四、完善管理制度 169
五、强化监督检查 169
第三节 对缴费者权利的救济 169
一、对缴费者权利救济的理论依据 170
二、对缴费者权利救济的原则 171
三、对缴费者权利救济的途径 172
结  语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行政收费法治化研究》:
  我国目前行政收费设定权不明确,设定权与实施权不分,实践中许多行政收费的实施机关可以自行设定行政收费项目。实践中设定行政收费项目的主要是规章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层次明显偏低。正是因为设定权过于分散,设定主体过多,导致行政收费范围过宽。但我国财政部规章中明确规定行政收费的设定权仅限于法律和法规。例如财政部《关于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的规定》:“在法律、法规之外,任何地方、部门和个人均无权擅自设置收费、罚款项目。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的收费和罚没情况进行清理,凡越权自行设立的收费、罚款项目,要一律取消。”但有些法律又规定行政收费的设定权属于法律、法规和规章,例如,1993年的《农业法》第18条第1款规定:“任何机关为办理公务向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收费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的决定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必须报国务院备案。”可见,各法律规范之间有关行政收费设定权的规定也不一致,这是造成行政收费设定权混乱的原因,因此,必须明确规范行政收费设定权的归属,并尽量提高行政收费设定权的效力层次。
  ……

前言/序言

崛起、奋进与辉煌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总序
2017年,是华东政法大学 65华诞。65年来,华政人秉持着“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菁莪造士,棫朴作人。学校始终坚持将学术研究与育人、育德相结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法治人才。一代代华政学子自强不息,青蓝相接,成为社会的中坚、事业的巨擘、国家的栋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65年栉风沐雨,华政洗尽铅华,砥砺前行。 1952年,华政在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 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历经 65年的沧桑变革与辛勤耕耘,华政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科研事业蒸蒸日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步步登高,国际交流与社会合作事业欣欣向荣,国家级项目、高质量论文等科研成果数量长居全国政法院校前列,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登高望远,脚踏实地。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培养管理格局,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65周年校庆既是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迈向新征程开创新辉煌的重要机遇。当前华政正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度聚焦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综合改革“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 +法律’大数据平台) ”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基础、深化特色、提升实力。同时,华政正着力推进“两院两部一市”共建项目,力争能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65周年校庆既是对辉煌历史的回望、检阅,也是对崭新篇章的伏笔、铺陈。在饱览华政园风姿绰约、恢弘大气景观的同时,我们始终不会忘却风雨兼程、踏实肯干的“帐篷精神”。近些年来,学校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课题立项数持续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核心期刊发文量多年位居前茅。据中国法学创新网发布的最新法学各学科的十强排名,学校在法理学和国际法学两个领域排名居全国第一。当然我们深知,办学治校犹如逆水行舟,机遇与挑战并存,雄关漫道,吾辈唯有勠力同心。
为迎接 65周年校庆,进一步提升华政的学术影响力、贡献力,学校研究决定启动 65周年校庆文丛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学术成果,集结成书出版。文丛不仅囊括了近年来华政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也包含了华政知名学者的个人论文集。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华政 65华诞的贺礼,也是向广大教职员工长期以来为学校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致敬。
65芳华,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似惊鸿一瞥,更如流风回雪。衷心祝愿华政铸就更灿烂的辉煌,衷心希望华政人做出更杰出的贡献。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编委会   2017年7月    


行政收费的法律规制与实践创新:基于法治化视角的深度剖析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中国行政收费领域的复杂图景,以“法治化”为核心理论支点,深入剖析了当前行政收费实践中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与挑战。全书以严谨的法学逻辑和广阔的社会关怀为基调,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行政收费法律规制与治理框架。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力求从历史沿革到前沿改革,对行政收费的法理基础、制度设计、运行机制、救济途径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与审视。 第一部分:行政收费的法理溯源与制度基石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行政收费制度在中国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演变轨迹,明确了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其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重点阐述了行政收费的正当性基础:即收费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主要建立在《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授予的“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授权之上。 本书细致区分了行政收费、税收、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之间的法律本质差异,强调了收费行为的“有偿服务”属性与“行政权力行使”的二元特性。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行政收费的法治化最低标准模型,提出了收费行为必须遵循的“法定原则、必要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比例原则与信息公开原则”五大基石,为后续的制度批判提供了理论工具。 第二部分:收费立法的困境与修缮路径 立法是规范行政收费行为的源头活水。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行政收费立法层面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包括上位法滞后、部门规章“搭便车”现象普遍以及地方性法规的交叉冲突等问题。 重点分析了《政府价格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等重要规范性文件在实践中遭遇的执行障碍。本书旗帜鲜明地指出,当前行政收费的“碎片化立法”导致了权责边界模糊,容易滋生“隐性收费”和“口袋收费”。为应对此种困境,本书提出了构建统一的《行政收费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框架,并就其中核心制度——如收费项目设立的“必要性论证”和“成本核算标准”——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强调应采用更严格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而非模糊的“正面授权”。 第三部分:行政收费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制约 行政收费的实际操作是检验法治化程度的关键环节。本部分将研究视角转向收费过程中的权力运行机制及其监督制约体系。 本书详细考察了收费标准制定的动态平衡机制。传统上多采用成本补偿模型,但本书认为,在市场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必须引入“社会承受能力”和“替代性成本”的比较分析。此外,对“权力下放”的风险控制进行了深度探讨。许多收费权被授予基层政府或特定机构,如何防止权力寻租和“层层加码”是法治化的核心挑战。 在监督方面,本书着重分析了审计监督、人大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并提出建立“收费项目定期复审与强制淘汰制度”,确保收费项目随着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而及时退出或调整,杜绝“僵尸收费”项目的长期存在。 第四部分:行政收费中的争议解决与权利救济 行政收费行为直接影响相对人的经济利益,因此,有效的救济途径是法治化的重要保障。本部分系统梳理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信访等传统救济渠道在处理收费争议时的效能瓶颈。 本书特别关注了“事实性收费纠纷”的司法处理难点,例如收费的必要性、合理性判断,法院的审查权限界限等问题。为增强救济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本书探索了设立专门的行政收费争议调解机构的可能性,借鉴国际经验,强调在进入诉讼前,应充分利用行政裁量基准和技术性审查,实现快速、专业化的解纷。同时,对收费相对人提起公益诉讼的可行性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第五部分:深化改革:从“收费”到“有偿服务”的转型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收费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本部分着眼于未来的改革方向,探讨如何实现从刚性的“行政收费”向灵活的“政府有偿服务”的平稳过渡。 本书深入分析了“购买服务”模式在基础设施维护、专业技术鉴定等领域的应用,论证了购买服务相较于传统收费的优势:更能体现契约精神和市场效率,并能有效规避权力滥用的风险。本部分也警示了购买服务模式下可能出现的“承包寻租”和“服务质量下降”的新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合同监管与绩效评估机制设计。对“数字政务背景下的收费信息化”进行了前沿探讨,强调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提升收费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第六部分:比较视野下的借鉴与中国经验的凝练 为使研究更具国际视野,本部分简要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定价和收费监管方面的经验,例如美国州级“收费审查委员会”的运作模式、欧洲对“用户付费原则”的严格界定等。 重点在于,本书并非简单地照搬他国模式,而是结合我国的法治发展阶段和行政体制特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收费法治化路径。强调在吸收外部经验的同时,必须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确保法治化进程服务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结语:迈向全面审慎的收费治理时代 本书最后总结指出,行政收费的法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立法、执法、司法和行政管理等多个维度的协同推进。只有将收费行为置于透明、可问责的法律框架之下,才能真正实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使行政收费真正回归为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必要工具,而非政府运行的“暗箱资金”。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法律实务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和改革思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公共政策的读者,我被这本书所呈现的深刻见解所深深吸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行政收费这一复杂的议题,置于法治的宏大叙事之中进行剖析。书中对于“法治化”概念的解读,打破了传统的法律文本束缚,将其延展至权力运行、社会信任和治理效能等多个层面。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例如对收费项目设置的合法性审查,对收费标准的制定原则,以及对收费收入的监管机制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书中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行政收费的案例分析,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法治化进程的挑战与机遇。它提醒我们,行政收费的合法性不仅在于其程序的正当,更在于其内容的合理和目的的公益。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理论研究的力作,更是一份对构建更公正、更透明、更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真诚呼唤。它让我看到了行政收费法治化的巨大潜力和必要性,也让我对未来公共治理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独到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让我对行政收费这一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非仅仅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出发,而是着眼于行政收费背后的权力运作、利益分配以及社会影响,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解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法治化”这一概念的动态化理解,认为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规则,而是一个不断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行政收费法治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启示。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一同深入到具体的案例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收费背后的不当之处,去感受那些因不合理收费而遭受损失的个体声音。书中对收费标准的制定、收费依据的公开、收费收入的使用等关键环节的分析,都显得尤为细致和到位。它提醒我们,每一次收费行为都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每一次收费过程都必须接受严格的社会监督,每一次收费收入都必须用于公共事业,而非“跑冒滴漏”。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和推动行政收费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

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行政收费法治化世界的大门。读完此书,我深切体会到,行政收费绝非简单的财政收入手段,而是国家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规范化、透明化、合法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书中对“法治化”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深度。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梳理,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行政收费领域存在的各种乱象,例如随意收费、重复收费、收费项目不明、监管真空等,并从法理、经济、政治等多个维度,鞭辟入里地揭示了这些乱象产生的根源。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经典案例以及学界的研究成果,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严谨又富有说服力。同时,书中对于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收费体系,如何完善收费的法律依据、审批程序、监督机制,以及如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方面,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著作。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将行政收费这一看似寻常的经济行为,置于法治的框架下进行系统性审视。书中对于“法治化”的解读,充分体现了其前沿性和创新性。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深入挖掘了法治精神在行政收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通过法治的手段,实现收费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可问责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收费主体、收费对象、收费标准、收费去向等关键要素的法理分析,以及对收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权力寻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深刻洞察。书中对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对收费争议的解决途径的探讨,都显示出作者对基层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民生福祉的高度关注。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收费更加阳光,如何让每一次收费都成为促进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这本书无疑是研究行政收费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们理解和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评分

初翻此书,便被其宏大的叙事格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所吸引。作者以一种超越宏观的视角,审视行政收费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关于“法治化”的讨论,绝非局限于法律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探讨了其对现代国家建设的深远意义。我特别赞赏作者对行政收费潜在的权力滥用风险的警惕,以及对如何通过法治手段有效约束和规范这些风险的深入探讨。书中对于收费项目设置的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的审查,以及对收费程序的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保障,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从中看到了作者对于建设一个更加公正、高效、透明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执着追求。同时,书中对国内外行政收费领域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让我们意识到,行政收费的法治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制度、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协同推进。读完此书,我不仅对行政收费的法治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对未来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方向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