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编译了本居宣长《古事記伝》的重要章节、浅见絅斋著作的重要部分,并对伊藤仁斎思想进行了研究,继而比较了江户时期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之异同。最后对江户时期松村九山的《管仲孟子论》、日尾瑜德光的《管仲非仁者辨》及江户时期的历史意识等进行了研究。
目录
第一章 日本哲学的发展及重要哲学家概述
第一节 日本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重要哲学家概述
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日本传播与研究的发展
第四节 儒家思想在日本本土化的过程中的派系对决
第二章 《古事记传》(节选)
第一节 《古事记传》卷一:直昆灵
第二节 《古事记传》卷六:三贵子诞生
第三节 《古事记传》卷一五:天孙降临
第四节 《古事记传》卷一九:神武东征中
第三章 本居宣长对儒学思想的否定
第一节 探求“古道”、否定儒学思想
第二节 推崇“道”、否定儒学思想
第三节 提倡日本精神、排斥儒学思想
第四章 浅见纲斋主要著作
第一节 靖献遗言
第二节 足利尊氏弑二品亲王论
第三节 纲斋先生语录
第四节 道义诸篇
第五章 浅见纲斋的《养子辩证》及研究
第一节 《养子辩证》原文
第二节 江户时期儒学家浅见纲斋《养子辩证》之探析
第六章 松村九山的《管仲孟子论》及研究
第一节 《管仲孟子论》原文
第二节 江户时期的松村九山《管仲孟子论》之思想
第七章 日尾荆山的《管仲非仁者辨》及研究
第一节 《管仲非仁者辨》原文
第二节 江户时期儒学家日尾荆山《管仲非仁者辨》之探析
第八章 伊藤仁斋的《易经古义》及研究
第一节 《易经古义》
第二节 江户时期伊藤仁斋《易经古义》之探析
第九章 伊藤仁斋的达成——作为日本日常思想的“仁”
第一节 他者的视线
第二节 同志会
第三节 “仁”的中心
第四节 德之涵养
第十章 伊藤仁斋的性格——从与戴震、荻生徂徕比较的视野分析
第一节 伊藤仁斋和戴震的类似点
第二节 戴震和伊藤仁斋的差异
第三节 关于戴震的想象力
第四节 自己完成的问题
第五节 关系性的思想
第六节 伊藤仁斋和获生徂徕
第十一章 江户时期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之异同
第一节 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之同
第二节 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之异
第十二章 日本集团主义论
第一节 集团主义的主张
第二节 日本集团主义的虚实
第十三章 论日本江户时期的朱子学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期对朱子学的接受
第二节 江户时期朱子学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表现
第三节 江户时期朱子学对日本的贡献
第十四章 江户时期的历史意识与社会意识
第一节 江户时期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 江户时期的社会意识
第十五章 土田健次郎论儒学与儒教问题
第一节 以“天”的概念和“死”的问题及祭祀为切入点分析儒学是否是宗教
第二节 与陈来“儒家·儒学·儒教”之辨,再次重申儒学是否是宗教
第三节 日本儒学是否是儒教
第十六章 广濑弘忠的“灾害预知和灾害警报”视阈
第一节 “灾害”预知从梦想到现实
第二节 预警误报实际上也没引起混乱
第三节 灾害警报的功能及必要性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编译和研究》:
虽知要尊崇照耀这个世界的天照大神,却不知道天皇也必须敬畏的宵小出现在这个世上……却对皇国之道一无所知,这肯定是因为不信照耀世间的太阳之神便是天照大神,忘记今上天皇便是天照大神子孙的缘故。
天津日嗣高高在上。
之所以将皇统称为日嗣,是因为天皇以太阳之神天照大神之旨意为己意,继承其事业的缘故。另外,之所以称天皇的皇位高高在上,并不是单指地位崇高,而是因为那是太阳之神的御座。将太阳的各种古语名词如高照、高日、日高等结合起来考虑一下便明白了。如此这般太阳之神的御座被代代传承,而天皇也坐在御座上,因此天皇毫无疑问与太阳之神同一级别。既然如此,凡是受太阳之神恩惠之人,又有谁敢不敬畏侍奉天皇呢?
我国的“道”与天地共存、永恒不变,这是其灵妙神秘,正确而高贵。
……
原本如果要深究“道”到底是何物的话,它不是天地自然之道,
此处必须认识清楚,与中国的老庄思想区分开来。
也不是人为制作之道。而是基于伟大的高御产巢日之神的御灵,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基于此神祗的御灵而诞生。
由神祖伊邪那岐、伊邪那美两大神所创造,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从此二神创造天地之时开始。
经由天照大神接受、保留、传承下来的“道”。因此被称为神之道。
“神之道”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日《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编译和研究》纪》用明天皇之卷中。但这仅仅只是指斋戒祭祀神祗的行为。而孝德天皇之卷中则有“惟神者、谓随神道。亦谓自有神道也”的说明,这正是广义的阐明皇国之道的最初的论述。
……
前言/序言
探寻东瀛智慧的深度:一场横跨时空的哲学对话 “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编译与研究”并非一本单纯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探索,一次对日本哲学思想史的全面梳理与解读。本书旨在打破语言的壁垒,将那些散落在日语文献中、影响着日本乃至东方乃至世界思想图景的宝贵哲学遗产,以严谨的编译和深入的研究形式呈现给中文读者。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日本哲学家的生平与著作,而是致力于揭示这些思想家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吸收、消化、并最终创新地发展出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哲学体系。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日本哲学”这一概念的审慎界定与积极拓展。长期以来,许多读者对日本哲学的认知,可能局限于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或将其简单地视为中国、西方哲学的影子。然而,日本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充满独特创造力的史诗。从古老的本土思想,到佛教传入后的深刻影响,再到明治维新后对西方哲学思潮的吸收与回应,以及现代社会中涌现出的批判性反思,日本哲学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原创性。本书正是要勾勒出这条蜿蜒曲折的脉络,展现日本思想家们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觅自身精神独立的独特路径。 内容精要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构成,并非是流水账式的介绍,而是围绕着几大核心模块,进行结构化的呈现: 一、奠基者与早期思想:本土精神的萌芽 在西方哲学尚未大规模传入的时代,日本本土思想已孕育出其独特的智慧。本书将深入探讨早期日本思想家的哲学观念,例如,他们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构建社会伦理,以及早期神道思想与泛灵论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塑造。我们将关注那些奠定了日本文化根基的思维方式,它们如同土壤,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养分。 古代神话与宇宙观: 探讨日本神话中蕴含的原始宇宙观,以及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早期理解。这部分的研究将聚焦于《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典籍,分析其中隐含的关于生命、死亡、祖先崇拜以及自然神灵的哲学意涵。 早期伦理思想: 考察日本早期贵族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例如《十七条宪法》中体现的儒家与佛教思想的融合,以及对“和”的精神的早期阐释。 自然主义倾向: 分析日本古典文学与艺术中 pervasive 的自然主义情怀,以及这种情怀如何反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 二、佛教的东渐与日本哲学的转型 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哲学、文化、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催生了许多具有日本特色的佛教宗派与哲学思想。本书将重点编译与研究那些将佛教义理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独特哲学体系的思想家。 初期传入与本土化: 关注佛教传入初期,如圣德太子时期,佛教如何与神道教并行,并逐渐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层面。 代表性宗派哲学: 天台宗与华严宗: 编译与研究如最澄、圆仁等代表人物的著作,解析他们对“一乘思想”的理解,以及其在实践层面的意义。 净土宗与净土真宗: 重点关注法然、亲鸾等大师的“易行道”思想,以及他们如何将佛教的解脱之道普及化,并深刻影响日本民众的信仰与生活。 禅宗的兴起与发展: 深入探讨荣西、道元、铃木大拙等禅宗大师的思想,解析“公案”、“参禅”、“即心是佛”等核心概念,以及禅宗如何影响日本的艺术、武道、乃至日常生活美学。 佛教哲学与日本心灵: 分析佛教思想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探讨其如何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情感表达、社会伦理等发生互动,并形成独特的“日本佛教哲学”。 三、近世与近代:东西方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日本国门的打开,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日本思想家们面临着如何理解、批判、并整合这些外来思想的挑战。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一转型时期,展现日本哲学家们如何在中西哲学之间架起桥梁,并为日本现代性建构贡献智慧。 江户时代的儒学与国学: 编译与研究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儒学家的著作,以及本居宣长等国学家的思想,探讨他们对中国儒学经典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日本古典文化的复兴。 明治维新时期的西方哲学引进: 启蒙思想与国家建构: 关注福泽谕吉等思想家,如何引进西方的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与国家现代化。 德国唯心主义的影响: 探讨西周、井上哲次郎等如何将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引入日本,以及这些思想对日本近代哲学研究的影响。 实证主义与科学精神: 分析津田真道等对实证主义的介绍,以及科学精神如何在明治时期在日本推广。 唯识宗与日本唯识学: 介绍日本唯识宗的独特发展,以及其在现代哲学研究中的价值。 四、现代与当代:反思、批判与创新 进入20世纪,日本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批判性、并与世界哲学思潮深度互动的阶段。本书将精选代表性的现代与当代日本哲学家,对其著作进行编译与深入研究,展现他们对日本社会、文化、以及人类普遍性问题的深刻洞察。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在日本: 编译与研究如田边元、波多野精一、西田几多郎等人的著作,解析他们如何融合现象学、存在主义等西方哲学流派,并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西田哲学”等重要哲学流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批判: 探讨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如户坂润、山口贺代等,如何批判性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并应用于日本社会现实的研究。 语言哲学与后结构主义: 关注当代日本哲学家在语言哲学、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领域的探索,以及他们如何从新的视角审视日本的文化与社会。 环境哲学与伦理学的深化: 探讨当代日本哲学家在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等新兴领域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回应全球性挑战。 “西田哲学”的再评价与发展: 深入剖析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绝对无”等核心概念,及其对后世哲学研究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哲学语境中的价值。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的编译与研究,并非简单地翻译,而是力求做到: 1. 精选原创性与代表性: 严格筛选那些在日本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里程碑式意义,或深刻影响了后续思想发展的著作。 2. 注重思想史的连贯性: 将哲学家的思想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梳理思想发展的脉络与演变。 3. 严谨的学术翻译: 译文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哲学意涵,并辅以必要的注释与导读,帮助读者理解。 4. 深入的批判性研究: 不仅是对著作的介绍,更包含对哲学家思想的梳理、分析、评价,以及其在日本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定位。 5. 跨文化对话的视角: 探讨日本哲学与其他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互动关系,展现其独特贡献。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编译与研究”的出版,对于我国哲学界和广大读者而言,具有多重价值: 填补学术空白: 弥补了中文世界对日本哲学研究的不足,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日本哲学思想的可靠途径。 深化哲学认知: 拓展了读者对哲学研究的视野,展示了不同文化语境下哲学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促进学术交流: 为中日哲学界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与借鉴。 启迪思想创新: 通过学习日本哲学家的智慧,为我们反思自身文化、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本书不仅仅是为学者准备的学术工具,更是为所有对东方智慧、对哲学思想、对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而准备的精神盛宴。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的编译与研究,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及其思想的内核,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资源,为自身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哲学远航,一次对人类智慧宝库的深刻探索,一次对于理解“他者”与“自我”的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