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著名中国学专家冯客代表作品,一部展现开放时代风度的民国史。
★摒弃“以革命视角解读近代史”的普遍观念,从开放的角度,全新诠释民国史。
★篇幅简练,内容精致,深度还原混乱、战事之外的民国气象。
民国时期(1912-1949),特别是国民党掌权之前的北洋时代(1912-1928),向来被视为混乱的时代,是现代中国从革命到现代化的“过渡阶段”。
《简明中国现代史》以“开放”为主题,讨论了“开放的治理”“开放的疆界”“开放的思想”和“开放的市场”,从而指出中国在民国时期是如何与现代世界紧密接轨。作者从这个角度重新诠释民国史,篇幅虽短,但内容精到,是一本难得的“名家小书”。
作者冯客(Frank Dikötter),荷兰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最初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受训成为中国学专家,其后在伦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著有《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近代中国的犯罪、惩罚与监狱》等。
译者陈瑶,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第二章 开放的治理
传统观念有时对民国政府持有两种互不相容的评价:第一种是描绘其令人绝望的腐败、软弱、破碎的形象,认为它难以集全国之力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不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稳定;另一种是把民国政府看成是压迫性的,即便不完全是法西斯,也是军国主义的,它残酷压榨贫困的农民、攫取私人财产、损害经贸关系、操控货币流通、压制反对派的声音。这两种观点都是试图从1949年的视角来解释这个时代。与之相比,本章的论述将表明,纵观民国始终,中央政府虽然表现得相对软弱无力,但不论是从政治信念、行政实践还是政府人事方面来看,1904到1949年,民国政府在政治治理上的一贯性都可圈可点。与本书其他部分的基调一致,本章也表明,1949年之前的几十年,开放的治理、政治参与和政治多样性,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更为显著。1949年之前的中国,因为遭受众所周知的统治危机,并不是一个典范的共和国,但比起同时期欧洲的一些同类政权,它在政治上更为民主。
第一节 层累的治理
一、“军国主义”和联邦主义
“军国主义”,特别是“军阀统治”,一直被断定为政治分裂的主要势力之一。这不仅体现在通常被称为“军阀混战时期”的1916至1927年,而且贯穿了整个民国时期。这种想当然的论述相当流行,以至于术语“军阀统治”经常被当作“现代中国”的同义词:1916年结束其统治的袁世凯被称为“第一个军阀”,1949年逃往台湾之前的蒋介石被称为“最后的军阀”。如果要作任何关键性的辩论,首先应该弄清“军阀”一词本身的起源,与其说它属于学术性的分析范畴,还不如说它是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表达。正如林蔚(Arthur Waldron)在一项详细的研究[1]中表明的,“军阀”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如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和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就将“军国主义”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而且20世纪20年代许多反军阀的政治宣传也来自苏联,其中还包括鲍里斯·叶菲莫夫(Boris Efimov)颇具影响力的漫画。这些形象最初被国民党用来抹黑那些在1924年开始的北伐期间主张联省自治的省长,转而被共产主义的同情者们用来批评在1927年掉转枪口指向以前盟友的蒋介石,他们将他描绘成“国民党的新军阀”之一。黄文农之类的本土画家则创作出将“外国帝国主义”与“国内军阀主义”联系起来的通俗漫画。这些宣传进一步传播了具有高度煽动性的“军阀主义”概念,用一种简单醒目的方式,呈现了民国时期急剧变化的复杂政治格局。从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他颇具影响力的书《红星照耀中国》,为促进共产主义宣传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二战”之后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首席专家费正清,汉学家们都发现“军阀主义”的概念非常适用,以至于迄今为止几乎没有遭到过质疑。
如林蔚所说,“军阀”一词在从欧洲舶来中国的过程中,其意义发生了改变,因为中国的大多数评论家都轻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明确论述过的经济决定论。相反,他们将其理解为通过武力夺取权力:即摧毁“军阀主义”要依靠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如一个强势的政党,而非阶级斗争或经济改革。如此一来,这一价值判断反而加强了对“军阀”一词的运用。也就是说,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令人向往的,主张各省独立的省长是现代化的阻碍,而整个时代都是“四分五裂”的。结果,对强大而统一的国家的信念能够公开表达,而在联邦制框架下的联省自治思想则被边缘化。像胡适这种对民族主义思想持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领袖占极少数。他明白混乱并非“军阀”造成的,相反,无序状态乃是由上层主张尝试用暴力统一全国而引起的。胡适主张,在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里,不论中央施加的命令多么强硬,终究会制造分歧;他相信有序的地方自治能够将整个国家紧密结合起来。
“军阀主义”的观念也一度使联邦主义思想变得模糊混乱,即使后者在1895年之后迅速流行起来,并且在20世纪前几十年,持续吸引着一大批学者和政治家,譬如孙中山。1911年年底在南京通过宪法组织起临时政府的共和国代表者,显然是将美国式的联邦政府视为可以追随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联邦主义运动强调地方自治是民治政府的同义词。地方自治被视为自治各省建立联邦政治的坚实基础。湖南省颁布的宪法规定通过普选来选举省长,这一规定得到浙江、广东、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类似文件中的效仿。谢诺(Jean Chesneaux)在研究联邦主义运动之后评价道:“美国的影响非常明显:要求有独立的司法,也要求有弹劾和罢免的程序。公民同时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利,即瑞士模式(Swiss fashion),以及申请集会的权利。”[2]然而,真心实意支持联邦制的省长们被当作纯粹的“军阀”免职,如湖南的谭延闿和浙江的卢永祥。[3]陈炯明追求建立联邦政府,在1921至1922年试图实现广东省自治之前,他就宣告反对民族主义的信条。1923年被国民党罢免后,他一直受到追捕,直至去世。在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建立起陆军军官学校,通过“北伐”以武力统一了中国。它把自己的敌人都称作自私自利的“军阀”加以谴责,并宣称联邦主义纯粹是军国主义者想要占有权力的遁词。蒋介石的革命军经过苏联的武装和训练后,在北伐中横扫拥护联邦制的武装力量。到1926年,各省宪法、省级和地方议会,以及地方自治组织和幻想建立联邦政府的相关活动,不再受到鼓励和提倡。[4]
即使我们摒弃“军阀主义”观念带来的暧昧的政治价值观,并承认一些省长的确是真诚希望建构一个联邦政治的结构,但在中央“黩武主义”的前提下,各省的军事实力是如何强大的?这一问题仍需得到解释。首先,我们应该戳穿帝国主义势力通过向地方“军阀”售卖军火以分裂中国的谎言。因为从1919到1929年,明确实行武器禁运的同样是这些帝国主义势力。这个政策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当时的北洋政府,但自从苏联开始帮助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一支现代化军队,蒋介石得以在1926到1927年统一中国,这项政策就被废除了。[5]其次,虽有“军队人数激增”和“漫长的战争”之类的夸张说法,但据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Rawski)的粗略估计,军费开支在1912年之后虽然显著上升,但也仅仅达到20世纪30年代财政总支出的4%。这与20世纪50年代其他一些国家在军事活动上的开销差不多,如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比利时、泰国和挪威,然而它们从没有被看成是“高度军事化”的国家。与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其军事规模并不算大。现有的最可靠的统计数据表明,1933年,15至44岁之间的男性中,只有不到2%的人参军。卜凯(John L. Buck)主持过一项极其广泛而详尽的乡村社会调查,其结果证实,只有不到1%的农村受访者说其家庭主要收入是来自服兵役。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农民并没有从军队中获得经济收入,相反却受尽其蹂躏。然而,除了军队喜欢沿着铁路行进,以及铁路沿线的地区在农产品输出、地价和人口总数稳固增长这些事实之外,[6]卜凯访问的散居在上百个村子的农民,都没有将战事视为饥荒的主要原因:他们有266次提及干旱是饥荒的一个原因,127次提到洪水,54次提到虫灾;战争仅仅被提到18次,接近于霜冻(11次)和风灾(10次)的次数。[7]
我们有很好的理由可以说明,为何规模庞大的军队血染民国的景象是歪曲事实的。战争确实是残忍血腥的:在1924年的北伐中,地雷、战壕、炮兵部队、装甲列车、海军战舰和军用飞机,造成了广泛的暴力和混乱,使得大部分的民众变成国家主义者,推动了国民党在1927年走向权力中心。正如林蔚令人信服的论证:决定民国历史发展的要素,并不是阶级或意识形态,而是战争及其不可估量的、充满极大偶然性的结果。[8]然而,财政和地理上的局限,还是限制了军队的规模、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军事动员持续的时间。托马斯·罗斯基统计了1917至1930年间,主要战役中的伤亡人数,具体说来大概有40万人,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但比起发生在中国的其他冲突,这还算是一个较低的数量。[9]为什么这个数据从来不会被与19世纪中期的起义*及其镇压所导致的2000万到3000万的死亡人数相比较?正如胡适在支持地方自治的论争中早已提到的,可能是因为这种比较难免会引出一个结论,即像帝国一样,用暴力维持一个庞大国家的统一,可能会导致高死亡率。民国时期仍然与晚清无异,部分地区的抢劫和匪患确实频发,但不论是当时的农民在性质上的估计,还是历史学者事后在数量上的估算,“黩武主义”都不是造成穷苦的主要原因。
再者,军事政权不见得就是不稳定的。许多军人控制下的地区保持了多年的相对稳定。如托马斯·罗斯基在他的分析中强调,民国时期“军阀”对整体经济并没有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关于这一点详见下一章)。仅举山西的阎锡山和奉天的张作霖为例,他们建立起军事稳定和政治强大的政权,在这些地方,商人团体得到周全的保护:因为军费开支有赖于地方的经济繁荣,赋税过重则危及重要的收入来源。军阀必须与有权势的商人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商人能够通过联合抵制来显示他们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离开这一地区来逃避不合理的财政要求。例如在1927年,商会和银行协会迫使广州军队撤销了增加税收的政令,威胁将破坏军队赖以生存的纸币。[10]关键性的一点是,大部分军阀控制地区的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地方家族、商人团体和大学毕业生等市民精英手中。1931年,超过半数的县长在高等教育机构(包括法律及行政的专科学校)受过教育。五年之后,省市行政结构中的所有高层人员,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生,其中三分之一拥有外国大学的学位,而拥有军事背景的行政官员则是极少数。[11]在县市一级,1914到1927年恰好是地方精英只关心建设自己地盘的时期,因为没有省政府或者全国政府争取他们的关注:这是里诺尔·巴坎(Lenore Barkan)和邵勤(Qin Shao)通过对如皋和南通两个地方进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但在其他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在水利建设、教育、修建公路、电气化、小规模企业和慈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2]
第四段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超越时空的洞察力。作者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借由对往昔的审视,投射出对当下诸多现象的深刻反思。书中的一些分析角度非常新颖,它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历史定论,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原本坚信不疑的某些观点。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社会运动的成因分析,作者引入了经济结构和社会心理学的前沿理论,使得传统上被过度简化的历史事件变得层次分明,其内部的驱动力也因此暴露无遗。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无疑是这本书思想深度的重要来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梳理作者提出的观点,那种智力上的交锋和思想上的碰撞,是阅读其他许多历史读物时难以获得的快感。它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感细腻,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这对于一本篇幅可观的历史著作而言至关重要,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其附录和注释系统的完善,无论是地图、人物关系图还是关键术语的解释,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为深度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参考平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和出版社对历史严肃性的重视。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那些翔实的注释如同一个个可靠的锚点,让我能够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保持方向感,随时可以查阅更深入的资料而不必中断阅读的流畅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学术严谨性、叙事艺术性和实体出版质量上都达到极高水准的佳作,完全称得上是该领域近年来的标杆性作品。
评分第三段 坦率地说,初次捧读时,我担心这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随后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在构建历史图景时,展现出极高的叙事天赋,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无数零散的线索编织成一张结构严谨而又色彩斑斓的挂毯。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细细回味某些段落的措辞,那种精准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让人过目难忘。书中对社会风貌的细致描摹,比如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演变、城市景观的变化,甚至是普通家庭的生活片段,都处理得极为生动。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现实。它成功地将“大历史”的变迁与“小历史”的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复杂性的认知。这本书的魅力,正在于它既满足了对知识深度探究的渴望,又提供了流畅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第二段 这本书的史料功底令人叹服,处处可见扎实的文献支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这些冰冷的史料成功地“熔铸”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它摒弃了那种学院派的枯燥说教腔调,用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触,将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和回忆录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议点时的态度——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史料并置,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历史真相的辨析之中。这种开放式的讨论空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思考的深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不同的侧面捕捉到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氛围,比如底层民众在变局中的挣扎与适应,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彷徨。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而非单线条的因果推演,这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严肃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馈赠。
评分第一段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作者似乎深谙历史的张力所在,能够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自由切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刻画的细腻程度,那些历史舞台上的弄潮儿,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动机和内心挣扎的鲜活个体。比如,对某位关键政治人物在某个重大决策前夜的心理描摹,那种权衡利弊、左右为难的内心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行文间,那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调,避免了过度煽情或意识形态的偏颇,使得历史事件的呈现更为客观和立体。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在解读历史脉络时,巧妙地植入了时代精神的探讨,让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全书的论证逻辑清晰有力,即便是不太熟悉相关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场充满发现的智力探险。
评分以有限生命,畅游无限书海。必败无疑。生命不息买书不止。
评分感谢京东让鉧们能买到这么便宜的好书。
评分书的质量,内容,包装很好。物流快,服务好。
评分买给女朋友的,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印刷质量很不错,绝对正版
评分东西不错,挺好的。
评分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
评分民国时期(1912-1949),特别是国民党掌权之前的北洋时代(1912-1928),向来被视为混乱的时代,是现代中国从革命到现代化的“过渡阶段”。
评分发现在京东买东西真的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