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陶希圣作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张用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并由此为现实问题寻找答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即是其这方面的代表作。本书对于士大夫和官僚产生的根源及其腐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均做了历史范畴的揭示,亦论述了封建制度毁坏的原因及封建势力继续存在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也从历史和社会的进程方面予以了论证。当年这本书的出版曾拉开了30年代知识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序幕。
《婚姻与家族》是陶希圣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该作阐述了宗法、宗族、家族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分析了生产关系演变与上述制度演变的互动关系。该作将中国历代家族制度分为西周到春秋的宗法时代、战国到五代为亲属组织的族居时代、宋以后渐变为家长制的家族制度和20世纪为夫妇制之家族制度四期,抓住了开始于宋代的中国古代家族制度重大转型的特点,影响了后来的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
陶希圣(1899年-1988年),著名史学家,理论家、政治活动家。曾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先后在上海大学、上海法政大学、东吴大学、复旦大学、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他还曾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中央日报》总主笔、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他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他创办的《食货》杂志曾团结影响了一批社会经济史研究方面的著名学人。
目录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第一 绪论一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必要和方法
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史的研究
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困难
三、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
四、本书的要点——士大夫身分的特质
五、士大夫身分与知识阶级
六、结语
第二 总论——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
一、序言
二、宗法社会
三、封建社会
四、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封建社会
五、阶级社会
六、结语
第三 士大夫身分的发生发展和变迁——从中国社会史上观察中国国民党
一、古史之民族的分析
二、井田制度与土地税法
三、身分差别与阶级流通
四、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
五、士大夫阶级的特质
六、近百年来的士大夫阶级
七、中国国民党的基础
八、余论
第四 官僚的发生发展及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官僚制度及其摧毁
一、摧毁官僚制度的必要
二、官僚未发生以前的封建国家
三、后封建时期官僚的发生
四、官僚和地主士大夫的联系
五、官僚政治背景的变迁
六、摧毁官僚制度的原则的方法
第五 官僚及军队之封建的形态——中国官僚及军备之社会史的观察
一、对小民族的封建统治
二、货币数量和私人财富的观察
三、政府重农轻商的政策
四、国家岁收和官俸的物类
五、农兵募兵的地方粘着性
六、官僚军备的社会背景
七、官僚政府和商业资本及高利贷资本
八、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割据趋势
九、社会势力的变迁与军队及官僚
十、结语
第六 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中国民族思想之社会史的观察
一、什么是民族
二、民族的形成及民族中主要阶级
三、中国的氏族和种族及民族
四、中国民族意识和其支持者
第七 僧侣与士大夫身分——士大夫身分与宗教
一、问题的提起
二、中国太古的宗教与僧侣
三、后世僧侣阶级崩毁的原因
四、孔教与士大夫身分
五、结论
第八 宗法理论与宗法的实际——中国宗法势力及其摧毁
一、宗法与君权
二、前国家时代的宗法
三、宗法理论的贵族属性
四、宗法的经济基础
五、宗法的尊祖宗教
六、宗法的男女差别
七、宗法的男系制度
八、一本主义的精神
九、理论与实际的相违
十、士大夫的宗法思想
十一、今后立法的方针
十二、男系制度的打破
十三、嗣子养子与私生子的改革
十四、父治制度的打破
十五、家产及扶养制度的改革
十六、族长政权的打破
十七、婚姻制度的改革
十八、宗法摧毁的两条件
附录一 士大夫身分与知识阶级——为上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青海作
附录二 中国社会史的一个考察——在上海劳动大学劳工院讲婚姻与家族
第一章 宗法以前及宗法
一、什么是宗法?
二、宗法以前的亲属制度
三、宗法及其理论
四、长子继承与族外婚制
五、异于宗法的习惯
第二章 宗法下之婚姻妇女及父子
一、婚姻的目的与形式
二、现于丧服之妻女地位
三、母子与父子
四、离婚制度
第三章 大家族制之形成
一、农民氏族之分解
二、商人地主家族之兴起
三、汉代的家
四、大地主的大家族
五、良贱为婚之禁止
六、唐代的家族与婚姻
第四章 大家族制之分解
一、土地买卖与农场分散
二、士族崩溃与大家族制之终了
三、宗法观念之弛放
第五章 家族制度之没落
一、外国资本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二、农村贫困与农民家族的缩小
三、都市中家族制之崩溃
四、婚姻与家族的法律现状
陶希圣先生学术年表
寻找思想史上的陶希圣
精彩书摘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
士大夫的子孙常继承父祖的光荣,所以庶人很容易升化为士大夫。为士大夫,便不复以体力劳动为生活,所以士大夫很不易再做庶人。因此,中国的士大夫数量随时代而俱增,每超过一个社会所必需的观念劳动者的数量。
物质劳动者农工商以外,遂渐形成数量庞大而利益悬殊的士大夫阶级,这确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再就其特质来说:
一、游惰性。奥本海麦尔论人类求生存的方法,一为经济的方法即劳动,二为政治的方法即剥削。《史记·货殖传》亦谓:“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人若可以游惰为生,没有愿意劳动的。所以士大夫依其身分以为生,决不愿从事于农工商业的劳动。
二、倚存性。士大夫的生活,为取得政治地位,取得政治地位的方法,在古代倚赖贵族的援引,在后世倚赖帝王的知遇。而当乱世,则倚赖于军事集团,所谓“良禽择木,良臣择主”,为乱世士大夫栖栖遑遑之所有事。
三、争讼性。因生活须倚赖于知遇和援引以取得政治地位,又因士大夫的数量常超过政治地位之所需,所以士大夫彼此之间,常有门户之争,立异鸣高,冀得军事集团或帝王之一顾。
由于以上各特质,士大夫阶级实为中国治乱之原。优秀分子大抵贱工贱商而趋于政治活动,则生产技术不易改良,而农工商业不能进步。游惰者多,官位又少,则政争便由此激发。改朝易代的不变的法则,我们遂因此可得而言:
一、在朝的士大夫腐败相仍,优秀有为者沉沦于下位。
二、政治恶劣,赋税烦苛,农民群众感受痛苦。
三、农民暴起,造成新军事集团。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包装很好
评分
☆☆☆☆☆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关注很久了,趁京东满减活动果断下单订购,终于入手,感谢京东。
评分
☆☆☆☆☆
陶希圣作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张用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并由此为现实问题寻找答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即是其这方面的代表作。本书对于士大夫和官僚产生的根源及其腐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均做了历史范畴的揭示,亦论述了封建制度毁坏的原因及封建势力继续存在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也从历史和社会的进程方面予以了论证。当年这本书的出版曾拉开了30年代知识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序幕。 《婚姻与家族》也是陶希圣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该文阐述了宗法、宗族、家族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分析了生产关系演变与上述制度演变的互动关系。
评分
☆☆☆☆☆
还可以 很经典的书 物流也很快
评分
☆☆☆☆☆
正品,质量好,包装好
评分
☆☆☆☆☆
这套书值得收藏
评分
☆☆☆☆☆
经典之作,拿来慢慢欣赏,慢慢品味。京东太给力了继续支持
评分
☆☆☆☆☆
为
评分
☆☆☆☆☆
东西收到了~,是正品,质量很好,价格也不错,包装很好~,运送过来也没有磕碰,配送速度 给力,京东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好,下次还来买,推荐给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