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列明的培训主题。向公务员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以加强重视,提高认识,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中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本书结合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解读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主要任务、政策支撑和改革重点,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政府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货币政策,并结合公务员工作实际,介绍如何在行政实践中贯彻落实党和政府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导言1
第一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意义5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三五”的发展主线 6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要求 12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重要举措 16
第二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21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新情况的现实要求 22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新特点的现实要求 25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全球经济发展严峻挑战的现实要求 30
第三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与主要内容35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36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准确把握 40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46
第四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支柱53
一、宏观政策要稳 54
二、产业政策要准 57
三、微观政策要活 60
四、改革政策要实 63
五、社会政策要托底 64
第五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优化69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优化 70
二、以提升制造业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优化 73
三、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优化 78
第六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去产能、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87
一、去产能、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88
二、去产能、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路、原则和部署 92
三、去产能、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的产业指导和政策措施 96
第七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105
一、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106
二、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的要求、原则和政策 109
三、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的重要举措 115
第八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119
一、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120
二、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体制保障 124
三、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具体举措 128
第九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135
一、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136
二、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思路、原则和重点 139
三、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政策措施 142
第十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149
一、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150
二、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的目标、思路和政策重点 154
三、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 158
第十一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重点: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165
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 166
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 169
三、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173
第十二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重点:深化政府改革185
一、深化政府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 186
二、深化政府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 189
三、深化政府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 196
第十三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重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01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 202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 206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210
参考文献216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十三五”之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中国“十三五”发展,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加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结束不久,领导人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并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确定,中国“十三五”发展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要求、重要举措、重要内容、重要任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十三五”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行政机关公务员必须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较为完整、系统的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正是适应行政机关公务员学习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本书得以编著出版。
考虑到行政机关公务员学习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求与实际情况,本书围绕党和国家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求与具体举措,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第一讲到第五讲,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体说明,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意义、重要依据、科学内涵与主要内容、政策支柱、产业优化等。学习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就要在历史的进程中、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因而第一讲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角度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意义,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三五”的发展主线,是中国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要求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不是主观意志的偶然或任意选择,也不是照搬别国过去的做法,而是有着客观的、时代的依据。第二讲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新情况和产生新特点的现实要求,是应对全球经济发展严峻挑战的现实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或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也包括体现改革发展实践要求的一系列重要内容。第三讲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与主要内容,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取向重点是供给侧、内容重点是供给结构、方式重点是深化改革,并概括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撑。第四讲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说明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内容与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突出、综合性地在产业、产业供给方面表现出来,其过程必然是产业优化的过程。第五讲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优化,说明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以提升制造业支撑产业优化,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优化。
第二部分为任务,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第六讲到第十讲,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进行具体说明,论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主要思路、重要内容、具体举措等。去产能、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第六讲论述去产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说明去产能的思路、原则、部署、产业指导和政策措施。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任务,第七讲论述去库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说明去库存的要求、原则、政策和一系列重要举措。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第八讲论述去杠杆的含义和重要意义,说明去杠杆的体制保障和具体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包括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第九讲论述降成本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说明降成本的思路、原则、重点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还包括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第十讲论述补短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说明补短板的目标、思路、政策重点和一系列重要举措。
第三部分为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重点,包括第十一讲到第十三讲,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进行具体说明,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市场改革、政府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重要内容、具体举措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第十一讲论述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说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要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完善和提升供给结构提供制度体制条件与保障,第十二讲论述深化政府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意义,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深化政府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完善和提升供给结构提供财税体制的支持与保障,第十三讲论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意义,说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要举措。
杨秋宝
2016年10月于中共中央党校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讲究,封面的设计风格透着一股严肃与务实,那种深沉的蓝色调让人立刻感受到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初次翻阅时,我对于其中所阐述的宏大经济学原理与具体政策实践之间的衔接性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注释详实,即便是对于非经济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也能比较顺畅地跟上作者的逻辑推演。书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历史沿革的梳理,做得相当到位,避免了许多同类读物中常见的概念模糊不清的问题。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上,而是紧密结合了近年来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所采取的实际举措,使得阅读体验从纯粹的知识获取,升华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一次深入理解过程。我发现,许多在新闻中一扫而过的政策术语,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从宏观层面把握行业趋势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益。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而非零散的知识点罗列。它对“结构性”这三个字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产业划分,而是深入到了制度、要素和体制的层面进行重构和审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发现自己过去的认知盲区被无情地揭示出来,那是一种被挑战后的兴奋感。作者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时,手法高明,既承认了历史路径的惯性,也指明了突破现实困境的必然方向。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章节,其观点富有前瞻性,让人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能够拥有更加坚实的信心和清晰的行动指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本,不如说是一份深度思考的邀请函,它要求读者跟上它的思考速度,并在阅读结束后,能够以一种更为成熟和审慎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方法上展现出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其行文节奏的处理堪称一绝。它并非那种一味堆砌数据的报告文学,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经济模型语言,转化为具有画面感和层次感的叙事结构。读起来,仿佛能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拆解那些看似难以触及的深层矛盾。尤其是在分析某些特定产业的供需失衡问题时,作者所引用的案例分析,既有宏观数据支撑,又不乏微观层面的生动描绘,使得抽象的经济现象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欣赏其在讨论改革的阻力和挑战时,所采取的客观而审慎的态度,没有过度渲染困难,也没有盲目乐观,而是冷静地摆出了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态势,这种平衡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这种写作风格,让人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官方指南,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有力,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和推敲,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我喜欢它那种直击要害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阐述政策工具的联动效应时,那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读起来酣畅淋漓。它成功地做到了在保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这在同类专业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我将此书视作一个知识的基石,它为我理解当前经济运行的底层代码提供了必要的“说明书”。那些关于要素流动的分析,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对着窗外思考,尝试用书中提供的工具去解析我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过程,证明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书本本身。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解决问题的态度。书中对于“供给侧”这三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思考,进行了细致的挖掘,它不仅仅是在谈论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在探讨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路径和价值导向的重塑。我发现自己对于一些长期困扰我的市场失灵现象,在阅读完相关章节后,豁然开朗。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够将那些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提炼出最本质的驱动力和内在的规律性。这种洞察力,对于任何试图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制定长期规划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做什么”的答案,而是“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刻逻辑支撑,这份深度,是市面上许多浅尝辄止的解读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不错。自己的干部考试的也不错!!!
评分还好,研读一下
评分这本培训教材既介绍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基本知识,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公务员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准确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提高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们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评分第二节 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
评分第三节 什么是民族问题
评分目录
评分第四节 各民族共同繁荣
评分世界上那么多人有宗教信仰,我们每天都会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打交道,不懂基本的宗教知识,就不会深入了解我们的合作者、竞争者。这本书是一本简单实用的宗教知识读本,很不错啊。
评分不错的,用来写论文的,很有能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