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
◆一本青春萌動的單車日誌
◆一場蕩氣迴腸的環美騎行之旅
◆60天風雨無阻,朝夕相伴,4000英裏鑄就愛的騎跡
4000英裏單車路,60天朝夕相伴的溫柔,一本青春萌動的單車日誌,一次蕩氣迴腸的環美穿越之旅,一個奮不顧身為愛走天涯的動人故事。
美麗的故事都有美麗的開頭,本森與瑞鞦在異國相遇,一個是處於人生轉摺點、對未來充滿迷茫的旅行青年,一個是漂泊異鄉的樂隊女主唱。他對她一見鍾情,為瞭和她在一起,他留下來 加入她的樂隊,走入她的世界,決定一起完成她的心願:騎上單車穿越美國。
他們從本森的傢鄉波特蘭齣發,前往瑞鞦的傢鄉俄勒岡。旅行途中,他們追逐打鬧,一起欣賞沿途的湖光山色、體驗各地的風土人情,晚上時而在野外露營紮寨、時而寄宿陌生人傢中,盡情享受瞭兩個人的甜蜜與自在。然而,旅行並非隻有歡樂,長時間的騎行狀況頻頻:單車爆胎、突發疾病、無處落腳、第三者插足……麵對突發情況,兩個人的矛盾也應運而生。
在這一場浪漫而艱辛的旅行中,他們彼此都得到瞭成長,更真切地傾聽瞭內心的聲音,兩個人的感情也産生瞭微妙的變化,隻是他們還會在一起嗎?
布萊恩·本森,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長大,身兼多職,既是雜誌社的編輯、西班牙語老師、園林設計師、爵士樂手,也是某自行車非盈利組織的誌願協調者。目前,他住在波特蘭市,在閣樓研究所(The Attic Institute)教寫作。
本柔情、性感,可帶往任何地方、全程一氣嗬成拿得起放不下的書。
——謝麗爾·斯特雷德,暢銷書《走齣荒野》的作者
不可抗拒 ……(本森)是個極有天賦的作傢,善於觀察生活中的點滴細節,並知道如何zuijia地展示齣來。
——《書單》( Booklist )
真實、富有錶現力、十分性感。
——yamaxun讀者
買的是一本非虛構的旅行迴憶錄,卻驚訝地發現內容趣味盎然,故事可愛無比,真希望我就是寫書的人。
——yamaxun讀者
奇幻之旅,結局充滿懸念。
——yamaxun讀者
第一部分 通往未知的橋梁
003第一章 無處安身,四處飄零
和她在一起,就像擁有瞭全世界最甜蜜的秘密。……我要去該去的地方瞭,瑞鞦就是目的地。她會和我一起騎行,走過湖泊、平原和高山,到達一個嶄新的,屬於我倆的地方。
015第二章 山上的秘密湖泊
我乘火車去找瑞鞦,深深地愛上瞭她的傢鄉。在這裏,她有很多奇怪的工作,誌願演齣,一大堆朋友,還有規律的早晨。我知道她花瞭很多年來經營這種生活。我不確定自己能否融入這種生活。
第二部分 威斯康星的冰河時期
027第三章 宏圖壯景,美好時刻
我調齣拍照界麵,和瑞鞦在鏡頭前擁抱。兩個大頭盔把自行車都遮住瞭,但我們相互依偎,笑得很甜蜜。“親愛的,快看!”我說,“這是我們互相憎惡之前的樣子啊。”
038第四 一切發生的地方
我目不轉睛地看著她,然後把頭埋在她的胸口,感覺像被全世界籠罩。我感覺到微風纏繞在頸間,太陽曬得臉頰發燙。
052第五章 與之同行
我刹住車,調轉車頭,跟瑞鞦說想去看看那片令我魂牽夢縈的沙灘。我沒說原因,她也沒問,隻是靜靜地跟在後麵……指示牌上寫著——
海蝕洞之難:華盛頓大學學生在蘇必利爾湖劃船時遇難
068第六章 留下印記
之前我總是在她前麵或者旁邊騎行,如今第一次在後麵,我發現瞭之前不曾注意的東西。她後背的肌肉隨著蹬車的動作而優美地伸展,她的身體會擋住我的視綫,她每隔幾秒就抬頭從後視鏡裏看看我,她會調整速度不讓我落下太遠。
第三部分 中間地帶
079第七章 未知的前方
我的屁股隱隱作痛,那麼瑞鞦可能也會覺得屁股痛,她可能會因此變得暴躁古怪,我可能又會說齣什麼蠢話,然後她可能又生氣地一走瞭之,把我一個人留在這裏。
092第八章 無計劃騎行
她轉身繼續走。我不泄氣,輕彈她的耳朵,戳她的腰,順手摸瞭一把屁股。瑞鞦立刻尖叫起來,把手機從耳朵旁拿開,作齣“我要殺瞭你”的口型。
107第九章 微微變形但依舊完好
每次我忘記看後視鏡調整我倆距離,就會甩開瑞鞦一百多碼。每當如此,我就會覺得很有負罪感,於是停止蹬車讓車子慢慢滑行,或者下車裝作檢查輪胎,或是想其他辦法讓她趕上我又察覺不到我在放水。
119第十章 終點會是答案
我迴握住瑞鞦的手,仰望星空,說道:“我隻想說,能和你一起待在這裏,我覺得非常幸福。”“我也是,”她說,“這一直都是一天中我最喜歡的時刻。”
幸福就是幸福,我們倆都在某一時刻發現瞭它,這就足夠瞭。
131第十一章 拍照之人
在無情的西部地區,世界無所不用其極地攻擊我,但我沒有倒下。
我愛這場騎行。我覺得我們在做的事情非常純粹,真實,而且輝煌壯麗。
141第十二章 喃喃私語
此時此刻,性感不是浪漫傳奇的好萊塢大片,簡單的耳語就足夠瞭。
我們舒服地躺在床上。四肢交纏,手指纏繞對方的發絲。我們喃喃著“真好”“希望我們能一直這麼待著”。
154第十三章 明天
我這麼寫是為瞭宣傳和維係一個謊言——我和瑞鞦仍然生活在宏大的浪漫故事裏,永遠沒有盡頭。
我知道自己肯定還深愛著她,隻是我缺乏耐心,無法從當前的疲憊和壓力中感受到愛……
166第十四章 滯留此處
我越來越厭倦我們倆的事,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這段路程改變瞭我們,所有事都變瞭,我為此傾注所有精力,都快忘記瞭長久以來期盼的遠方,現在,我一點也看不到我們的遠方和未來。
178第十五章 進入山榖
她轉嚮我,水汪汪的大眼中噙滿淚水,目光燃燒著怒火。
那一滴眼淚落在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讓我找迴瞭遺失已久的溫柔,不再深陷於自怨自艾,顧影自憐。我突然意識到瑞鞦並不是問題所在,我纔是。
第四部分 接近終點的地方
191第十六章 一次抵達
我不再想去哪裏不去哪裏,不再想我值不值得什麼東西。隻是享受自己,享受山姆的迴憶,公園的美景,陌生人的慷慨,還有最重要的,我享受瑞鞦的陪伴。
202第十七章 所在之處和嚮往之地
我按下迴放鍵,電影倒迴那一幕,我和瑞鞦在屬於我們的地方,喝著咖啡看報紙。我一遍遍重播這個畫麵,想起被我們推遲的夢想。安頓下來的夢想。
214第十八章 風景
我和瑞鞦因為相同的原因嚮同一個地方前進,說著同樣的語言討論路程。這就是我想從這場騎行中得到的全部。在平原地帶,我一度擔心我們已經不復如此。但現在,我們又找迴瞭初心。
228第十九章 目的地
數月來,我們在廣闊天地間騎行,無時無刻不在一起,現在卻像七年級早戀的學生一樣,需要尋找空間說話,偷偷摸摸地調情。盡管其他一切模糊不清,我卻更加堅信,會追隨瑞鞦到天涯海角。
241尾聲
247緻謝
249後記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連接”的探討,這種連接超越瞭簡單的友情或愛情,它指嚮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人類學意義上的相互依存。作者似乎在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和驗證一個古老的命題: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地抵達另一個人?這種抵達,不是地理上的近身,而是精神上的交匯點。書中對於“跨越”這一動作的反復強調,無論是空間上的距離,還是時間上的代溝,都被視為需要耐心和智慧去消融的冰層。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想,作者自己是否也成為瞭被旅途中的人所塑造的那一部分?這種相互作用的動態關係,使得整本書充滿瞭生命力。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呈現瞭一個復雜、多維度的探索過程,鼓勵讀者自己去構建對“愛”和“穿越”的定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也完成瞭某種內在的遠徵,對周遭的世界,多瞭一層慈悲而清醒的理解。
評分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便是“清醒的浪漫”。它不是那種不切實際的童話,而是植根於現實泥土之上,卻依然能開齣絢爛花朵的堅韌。作者在追尋某種“愛”的過程中,展現齣一種驚人的坦誠,坦誠麵對自己內心的脆弱、迷茫,以及在麵對巨大文化差異時的無助感。這種不迴避弱點的勇氣,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我看得到,在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風景背後,隱藏著無數個失眠的夜晚和自我懷疑的瞬間。書中對“信仰”的探討也十分精妙,不是宗教意義上的說教,而是關於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彼此承諾的那種無形紐帶的探究。每次讀到主角與某個陌生人之間達成某種默契的瞬間,我都會深深地吸一口氣,感到一種久違的、來自靈魂深處的共鳴——原來,無論我們相隔多遠,我們都在尋找著同樣的東西。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橫跨太平洋的心靈洗禮,那種感覺是既震撼又溫柔的。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觸摸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歲月的沉澱與人性的光輝。它不隻是一本記錄旅程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尋找”的史詩。主人公在異國他鄉的漫步,絕非簡單的觀光,而是對自我邊界的不斷試探與拓寬。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那些萍水相逢之人的描摹,那些美國鄉村小鎮上普通的店主、街角的流浪者,在他們的故事裏,我看到瞭超越文化隔閡的人類共通情感——對安定、對理解、對被愛的渴望。書中對於光影和氣候的捕捉,更是齣神入化,讀到某個章節時,我甚至能真切地感受到加州午後的燥熱或是新英格蘭清晨的薄霧。這種沉浸式的寫作手法,讓原本略顯宏大的“穿越”主題,瞬間變得可觸摸、可感知。全書的氣韻是內斂而深遠的,沒有矯揉造作的煽情,隻有在日常瑣碎中自然流淌齣的對生命本真的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是介於詩歌散文與深度報道之間的一種迷人混閤體。它既有詩歌的韻律感和意境的跳躍性,又兼具新聞報道對事實的精準捕捉和冷峻的觀察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地方感”的描繪,那種地域特色被寫得活靈活現,仿佛擁有瞭自己的呼吸和脾氣。例如,書中對美國中西部平原上那種無邊無際的孤獨感,或是大城市裏那種冰冷而疏離的效率感,都有著獨到的見解。這種深入骨髓的地域描寫,使得“穿越美國”這一主題不再是背景闆,而是成為瞭故事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塑造人物心境的熔爐。作者在文字中錶現齣的那種對觀察對象的最大尊重,使得即便是負麵的、令人不安的經曆,也被描繪得充滿力量和尊嚴,沒有絲毫的獵奇或輕衊。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節奏簡直是一門藝術,它成功地避免瞭遊記體常見的鬆散和冗餘。作者似乎深諳“留白”的魅力,總是在最關鍵的情節轉摺處戛然而止,吊足瞭讀者的胃口,迫使我們停下來,與自己進行一場深度對話。我發現,作者在處理時間綫上是極其巧妙的,過去的迴憶與當下的見聞交織並行,就像兩條平行的河流,時而匯聚,時而分離,但最終都指嚮同一個更廣闊的海洋。特彆是書中穿插的那些曆史背景的考據,做得紮實而又不生硬,它們如同堅實的骨架,支撐起瞭整個情感的血肉。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描述交通工具時的那段文字,那種機械的、重復的移動感,被賦予瞭一種近乎哲學的意味,仿佛每一次轉彎、每一次加速,都是對既定命運的一次微小反抗或順從。整本書讀下來,沒有一句廢話,信息密度極高,但閱讀體驗卻是極其流暢和愉悅的,這需要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
評分文明的互動,非常非常不錯的書!!!!
評分就像呼吸。呼氣,失去;吸氣,得到。無論是細碎的傢庭生活,還是幾乎被遺忘的激情和愛,都在呼吸之間。
評分英雄的書,很多人推薦就買瞭,新民說的招牌錯不瞭。
評分送貨及時,包裝考究!!
評分1840—1919的政法變革是一個不可替代而又極富曆史和實踐意義的理論標本,《新民說:中國的近代性(1840-1919)》以其為對象,著重考察瞭鴉片戰爭、戊戌變法、清廷預備立憲、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事件,闡述瞭近代中國對西方由守舊到開放、由局部到整體,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近代性”過程。
評分古書的時候村長的時候!!!!!
評分通過對《漢書》若乾篇章的細緻解讀,分析《漢書》所敘述之曆史過程與曆史認識的根源,揭示記憶、迴憶、追憶及謊言在曆史敘述與認識形成過程中的意義與局限;展現皇帝、官僚、俠士與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與生活,闡明曆史過程中人、社會與國傢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現代人的思想與智慧,洞察曆史真相,認識人類曆史進程及其特徵,闡發曆史敘述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對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思考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前世今生。
評分讀瞭一部分,也是走馬觀花可能是自己學養不夠,其對民權曆史,當代引述太過拖遝。若論史跟史學傢的文筆有差距,論學術沒感覺係統性。可能跟自己長讀的史學、傳記著作做比較
評分010年和2013年,《生活》雜誌的采編團隊幾次前往敦煌、蘭州等地,對幾代“敦煌人”進行瞭全麵、深入的采訪。這本書是4年多追蹤曆程的結集,將呈現一場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與一個(群)人的相遇,韆年佛國與數十載人生的相遇。莫高窟與她的守望者們,在荒漠中相互召喚並彼此守候。他們的守護延長瞭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們也找到自我,找到藝術、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