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丁是时下罕见的接地气的人气作家。“温柔”是她的剑器,世事沧桑,人情薄凉,她却以其温柔,遇山开山,遇水蹚水。她说:“在冷酷和粗暴的世界里,用自己温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我想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多年来,水木丁以睿智和温暖的风格树立起自己的金字招牌。她的媒体专栏令人过目不忘,其中所透露出的结结实实的价值观,在职业上、恋爱上、成长上足够开放的观念,吸引了大量读者。
★水木丁的随笔,以其坦诚、温暖和智慧,抚平读者的心灵创伤,带人走出泥泞。正如作家绿妖所说:“能解决的,她解决;投诉男人的,并不总是得到同仇敌忾的助拳;只是想找找安慰的,她绝不,而是告诉对方,青春,痴情,楚楚可怜,年轻漂亮什么的都没啥了不起,别沉湎,好好读书上进是真。”
★本书是水木丁畅销随笔集《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的姊妹篇,收录关于阅读、爱与成长的散文随笔五十余篇,融入了作者对于自我成长话题的多年思考,文字诚恳,渗透着对于人生思考的深度和积极的正面力量。
本书是水木丁畅销随笔集《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的姊妹篇,收录关于情感、生活与阅读的散文随笔五十余篇。水木丁坦言:“这次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我,从一心只想逃离出世,到坦然地入世,这恰恰是写作带给我的潜移默化的转变。”
延续《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的风格,作者从现实生活里、从情感经验之中、从阅读思考之间,引发出有关生命、成长和自由的讨论。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性的光辉,记录了一位理智与感情并存的作者,挥别青春的脆弱与伤感,臻至成熟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问题的答案:在这个残酷喧嚣的世界,如何追寻到真正的自由与爱。
水木丁,七十年代生人,生活中人,文字中人,复杂到一言难尽,简单到不值一提。著有随笔集《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长篇小说《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
自序:优美地低于生活 / i
/ chapter one /张爱玲为什么不自杀
张爱玲为什么不自杀 / 3
钱锺书、琼瑶小说,以及知识暴发户 / 9
梁羽生的反骨和金庸的肋骨 / 14
国王,或者流浪汉 / 18
她的卑微与伟大 / 25
张大春、《金瓶梅》,以及《地狱变》 / 36
从《小团圆》到《性政治》 / 43
每一个恶棍都优雅 / 55
不关卡佛的事儿 / 60
成也张迷,败也张迷 / 66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 72
用自杀代替写作 / 76
闲话翻译腔又及你为什么读不懂翻译小说 / 81
只有孤独从不退场 / 90
剧中人散之时,愿望永在 / 96
不曾在长夜痛哭过的女神,不足以抚慰苍生 / 100
生活中的隐性虐待狂 / 105
海边的卡佛 / 112
麦田里的西西弗 / 117
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 / 121
/ chapter two /礼貌性上床
礼貌性上床 / 131
撒娇大王王小波 / 135
大龄女人更天真 / 138
恋爱中的丑女人 / 143
这世上没有一辈子的闺蜜情 / 148
比汤姆·克鲁斯更幸福的韩寒 / 152
养王小波容易,养小白脸难 / 159
不拜金女郎 / 162
权力顶峰无雌雄 / 166
当人们谈离婚的时候,人们在谈论什么 / 169
没有优点的人 / 175
女人的解放是男人的自由 / 179
每个女人都应该知道的事 / 184
对成功女人的爱情惩罚论 / 187
从《傲骨贤妻》看邓文迪 / 191
老男人的自设牢笼 / 199
公狮子的传说 / 203
大拧巴时代的爱情 / 206
那个和你一起吃路边摊的姑娘,
为什么没能陪你到最后 / 211
/ chapter three/承认吧,其实你们喜欢文艺青年
法国式性感和日本式性感 / 219
对自己,要公平 / 224
请把健康当成你的责任 / 228
为人父母,皆是罪过 / 233
天生怪客 / 238
地球不在乎 / 243
人生仅有的自由 / 248
人面狮身的女子 / 252
能不能不爱我自己 / 256
被困在英俊皮囊里的男人 / 259
谁也别想摆脱娱乐 / 263
坏女孩怎可走四方 / 267
中国式无赖是怎样养成的 / 273
弱者的江湖 / 277
把悲伤留给自己的人 / 282
一座城池的耸起和一间书店的倒掉 / 286
其实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深情 / 298
承认吧,其实你们喜欢文艺青年 / 304
张爱玲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过“不自杀”的决定。并将这个决定贯彻了一生。我想这是因为她洞彻了生死,也洞彻了自杀这件事,她特别知道自己自杀之后,这个世界一定不会放过她,因此她绝不可以自杀,她要活着越狱,活着抛开这一切。——《张爱玲为什么不自杀》
朋友对我说,他知道男人写网络小说意淫起来,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建功立业,三妻四妾。但是他很好奇女人意淫起来是个什么套路,我说那你直接问我就可以了,女人意淫的套路就是,一个男人建功立业之后,可以三妻四妾可是他偏不,他只爱你一个。——《梁羽生的反骨和金庸的肋骨》
那些真正站在世界的财富和权力顶峰的人,那些缔造了自己王国的人,他们都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狠角色,他们的行事作风和思维方式,其本质上都是征服者,已经超越了性别, 没有男女之分。——《权力顶峰无雌雄》
他之所以喜欢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大龄女人更天真”。和大龄女人的性关系更自由自在,因为她们“不需要承诺,不需要未来, 也不会给自己束缚,更不需要面对自己同龄女孩的那种现实和幼稚……”——《大龄女人更天真》
真正的文艺青年并不是那些一定光脚穿球鞋,摆45 度角仰望天空照相发朋友圈的人,这些只是事物的表象,真正的文艺青年也和你一样,认认真真工作学习,赚钱养家,他们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人一样,有好有坏,有的可以做朋友,有的需要敬而远之,一个文艺青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他这个人,而不在于他身上的标签。——《承认吧,其实你们喜欢文艺青年》
俄国人天生适合在饭桌上很随便地谈论灵魂,这实在是太奢侈了,但这就是俄罗斯式的日常。在这十九个人里面,即使有些人是卑鄙下流的人,你仍觉得他们有自己一整套十分完整的人生观、哲学观,他们依然思考人生,即便是最卑鄙无耻的人,也在热情地讨论着关于灵魂的话题,即使是一个丑陋的骗子,也绝不苍白和浅薄。——《每一个恶棍都优雅》
人人都对“不朽”有所追求,有的人靠传宗接代,有的人靠工作或者创作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这其中的区别只在于追求大的不朽和小的不朽。——《用自杀代替写作》
有意思的是,一段爱情关系里,如果是时尚品位好的一方放弃自己的穿衣习惯,去改变和迁就另一方的话,这段爱情往往是以失败告终。我想,这就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吧,人往低处走,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恋爱中的丑女人》
英雄尚有末路处,才子也有不遇时。当然也有英雄才子一辈子运气不济的,不过那是另话,只不过女人养男人这种事, 有可能不是出于什么主义,而只是出于爱和敬,出于对才华的珍惜。——《养王小波容易,养小白脸难》
孤独原来总是有着不同种的颜色,梵高的孤独是流光四溢的灿烂星空,马尔克斯的孤独瑰丽壮美。海明威的孤独是硬壳式的孤独,而麦卡勒斯的孤独却是木质的,她最接近我灵魂深处的孤独,早已随着我的年华老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笔直的冲向天空,向着那虚无生长,什么也无法将它阻挡,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和死亡相逢。它使我强大,但它和任何人无关。它就深深的扎根在我的生命中,永远不会退场。——《只有孤独从不退场》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实在太精妙了,它不像传统的那种线性叙事,而更像是一张铺陈开来的思维导图,每一个小小的论点都像是一个闪光的节点,彼此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边界模糊性的那种敏锐洞察。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我们如何界定自己的“私有领地”?作者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引导我们自己去构建衡量标尺。从社会学、心理学到艺术批评,这本书跨越的领域之广令人咋舌,但作者处理起来却游刃有余,逻辑链条清晰得像是数学证明题。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联想和反驳,这正是一本好书的标志——它激活了读者的思考,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收信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主动”的,它要求你参与其中,而不是旁观。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毕竟书名听起来就有点“形而上”。但出乎意料的是,全书充满了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画面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在谈论“选择的悖论”时,他没有堆砌复杂的术语,而是描绘了现代超市货架前那个徘徊不决的购物者,那个瞬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周末在超市里的窘态。这种从宏大议题落回日常细节的能力,是很多学者望尘莫及的。而且,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幽默讽刺,时而沉静抒情,使得长篇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大大降低。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中不时抛出的那些充满智慧的警句,它们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文字间,值得反复咀嚼。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日常”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读完之后,我感觉对身边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作者的文笔细腻又深刻,尤其是在描绘那种初为人父/母时的那种复杂情感时,简直是字字珠玑,让人感同身受。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责任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张力,那段论述简直是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以前总觉得这两者是对立的,但作者巧妙地展示了它们如何相互依存,如何在一个人的生命旅程中交织出绚烂的图景。而且,书中引用的那些哲学思辨和历史典故,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增加了内容的厚度,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温和而坚定的叙事口吻,仿佛是一位智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只有引人入胜的探讨。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最隐秘的渴望和困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或者只是想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理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连接”这一主题的探讨,这个连接不仅仅指人与人的关系,更包括个体与社群、个体与自然、乃至个体与自身内在世界的复杂网络。作者对当代社会中“原子化生存”的批判,尖锐而精准,但又带着一丝悲悯的温度。他没有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如何重建那些被现代生活侵蚀的“共同体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集体记忆如何塑造个体身份的分析,这让我对家族故事和地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全书的配图和引用的艺术作品选择也十分考究,那些黑白照片和古典雕塑的引入,为原本严肃的文本增添了一种穿越时空的诗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它同时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和审美需求,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的典籍。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清了作者的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智力享受。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敢于直面人类经验中最根本、最难以名状的那部分体验。例如,关于“时间感”的探讨,作者将物理时间、心理时间与历史时间进行了精妙的辨析,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待“拖延症”的态度——或许那并非单纯的懒惰,而是对不同时间维度的错位感知。这本书的论证风格极其严谨,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前置铺垫,很少有那种武断的结论。它更像是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高水平的辩论,而非单向灌输。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厌倦了浅尝辄止的流行读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会让你重新燃起对深度阅读的热情。
评分京东自营 给力放心 非常喜欢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印刷和纸质都很好。
评分京东搞活动、买了很多书、
评分外观漂亮,性价比高,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评分好看......喜欢.......
评分质量好
评分文字风格和见解都挺喜欢的
评分书店看到的书,翻了翻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