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维毅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德国
  • 回忆录
  • 历史
  • 战争
  • 士兵
  • 访谈
  • 口述历史
  • 个人经历
  • 欧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53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48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3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领域,其中包括德军的新兵生活、德国战俘经历、战地家信与家属寻亲、女性在战争中的命运、国际法对德军战时行为的影响、德军对游击战争的质疑和对策、战争难民的逃亡境遇、德国老兵的反思和反战立场等诸多内容。作品不仅包含了对德国历史罪责的思考,也揭示了英、美空军屠杀平民的“面积轰炸”、美军的有计划的大面积虐俘等。作者以40余万字大手笔的真实访谈录,300余幅视角独特、极具冲击力的战争图片构筑出一部罕见的全面反思“二战”的反战类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朱维毅,籍贯江苏,长于北京,“老三届”初中生,文革期间两次从城市到山西榆次插队,前后历时7年,至今仍用“太行山人”作为网名。1975年以工农兵身份开始学工,毕业后分配山西工作,1980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再返北京,1986年赴联邦德国留学,其后开始了“工——商——文”三级跳,逐步将事业回归到自幼喜爱的文学创作。其发表作品多涉及中德间的文化互动。

目录

代序
前言

第一章 国家在召唤
崛起
义务——无法选择
为“保卫祖国”而战

第二章 走向军营
铁打的营盘
军官苗子
“纯爷们”的烦恼

第三章 血肉之搏
“大德意志师”一兵
永恒的伤痛
小连长
重创

第四章 硝烟轶事
败军的“杰作”
好运大兵
命运路线图
恐高的飞行员
画笔写春秋

第五章 纳粹卫队
我们是“多国部队”
曾经骄傲
精英梦破
恐怖双闪电

第六章 孩子兵
临危受命
“婴儿师”的覆灭
教授的往事
在战火中成人
海岛小兵

第七章 燃烧的家园
火从天降
后方少年的记忆
小城之灾

第八章 战乱中的女性
国防军女助手
按计划成长
妻子在后方
大逃亡

第九章 “卖国”英雄
大将之家
是英雄还是叛徒?
独目刺客之沉浮

第十章 铁丝网记忆
“莱茵大营”之谜
目标——西伯利亚
穿越炼狱
人性的光辉

第十一章 远方回声
阵亡通知书
前线寄来的遗书
伏尔加河畔的追寻

第十二章 解放者
从“卡廷惨案”到大驱逐
胜利之师在行动
战利品——女人

第十三章 另类解读
德军面面观
国防军之罪
“澄清派”的追问
《游击队之歌》

第十四章 再生之路
从“零点”开始的日子
精神的崛起

后记

前言/序言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 序章:沉默的见证者 历史的巨浪,滚滚向前,将无数个体卷入其中,成为时代的洪流。对于“二战”这场波及全球的浩劫,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战胜国的英勇事迹,是轴心国崛起的野心勃勃,是集中营的罪恶滔天。然而,在这宏大的叙事之下,埋藏着无数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是战场上的士兵,是后方的居民,是亲历者,也是幸存者。当硝烟散尽,岁月流转,他们的记忆,既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沉重的负担。 本书并非要重述那段被无数文字和影像所描绘的战争史,也不是要对任何一方的战争罪行进行评判。它的目光,而是聚焦于一个或许被忽视的群体——那些曾经身披德意志军装,参与了那场战争的普通德国士兵。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已是风烛残年,他们的生命,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沧桑。而本书的写作,正是源于一个朴素而强烈的愿望:在他们最后的生命旅程中,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经历,理解他们的选择,以及,触摸他们内心深处,那不曾轻易流露的“另一行泪”。 “二战”对于德国而言,是一场怎样的梦魇?从狂热的民族主义高潮,到最后的灰飞烟灭;从对“大德意志帝国”的幻想,到满目疮痍的国土;从被胜利者审判的耻辱,到战后漫长的反思与重建。在这其中,一代德国青年被裹挟着投入战争的漩涡,他们或许是狂热的信徒,或许是迫于无奈的征兵,或许是怀揣着复杂情感的个体。他们的战争,是东线的严寒与血腥,是西线的炮火与绝望,是北非的漫天黄沙,是太平洋的腥风血雨。他们也曾是热血男儿,也曾对未来有所憧憬,然而,战争改变了一切。 “另一行泪”,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它承载的,是比胜利者的喜悦或失败者的悲怆更为复杂的情感。它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是对年轻生命被战争吞噬的哀悼,是对自己参与过的罪恶行为的忏悔,是对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楚,是对战后漫长岁月里,被世界孤立与审视的压抑,更是对那段黑暗历史,即便已过去数十年,依然无法释怀的沉重。这些泪水,往往是无声的,是深埋心底的,是在回忆的某个瞬间,突然涌上眼眶,却又被迅速擦去,不愿触碰,不愿示人。 本书的写作,并非易事。寻找这些散落在德国各地的老兵,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一种跨越代沟和历史隔阂的同理心。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过去闭口不谈,或因战争留下的身心创伤,或因不想勾起痛苦的回忆,或因对战争本身的厌恶,或因对“德国人”身份的复杂情感。要让他们愿意开口,需要建立信任,需要尊重,需要耐心倾听,需要不带评判的理解。 寻访的过程,更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旅行。每一个老兵的讲述,都是一面折射战争侧面的镜子。他们可能回忆起,在东线冰天雪地里,与饥寒作苦斗争的场景;他们可能描绘出,在西线突如其来的炮火下,同袍瞬间化为灰烬的恐惧;他们可能诉说,在被俘的日子里,对家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他们也可能讲述,在战后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如何重新融入社会,如何在被怀疑和歧视的目光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本书的核心,在于“寻访”。它将带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这些老兵的晚年生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们讲述的战争故事,更是他们如今的生活状态。或许是在宁静的小镇,或许是在热闹的城市,他们的人生,已与战争的硝烟渐行渐远,但战争的印记,却深深地刻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他们的住所,他们的日常,他们的眼神,都可能透露出那段被掩埋的过往。 在寻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或许有依然对当年某些“荣耀”念念不忘的残余思想,但更多的是,是对战争的反思,是对和平的珍视,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他们可能是曾经的冲锋陷阵者,也可能是后方的辅助人员,甚至是被裹挟着上前线的普通人。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视角,构成了对“二战”德国士兵群体更为立体和真实的描绘。 本书并非以猎奇的心态去挖掘那些极端的、血腥的细节,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更为人性化、更为真实的战争亲历者形象。我们关注他们作为人的挣扎,他们内心的矛盾,他们对战争的恐惧与无奈,以及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我们试图理解,是什么让他们走向战场,又是什么让他们在战后,继续背负着那段记忆前行。 “另一行泪”,也是对后代的警示。通过这些老兵的讲述,我们得以窥见战争的全貌,看到它对个体生命的摧残,对社会文明的破坏,对人类良知的拷问。这些故事,提醒着我们,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每一次战争的爆发,都可能给无数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来理解“二战”。它不是从宏观的战略层面,也不是从意识形态的对抗出发,而是从最微观的个体生命体验,去感受战争的重量。它弥合了历史叙事中的一些空白,填补了关于普通德国士兵内心世界的理解。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是对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的致敬,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后人珍视和平、警惕战争的殷殷嘱托。在这些老兵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复杂,是历史的沉重,也是对未来的期盼。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但他们的沉默,他们的回忆,他们的“另一行泪”,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警醒世人。 本书的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对历史的尊重。它是一次对沉默者的倾听,一次对被遗忘者的追溯,一次对战争真相的探寻,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些尘封的记忆,感受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灵魂,并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这,是一段关于“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的寻访录,一段关于战争亲历者内心世界的探索。它不为洗白,不为歌颂,只为呈现,只为理解,只为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光是“德意志的另一行泪”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下被忽略的个体的挣扎与感伤。我拿到书后,立刻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那种沉静的色调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它没有去宏观地分析战争的起因或结果,而是聚焦于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他们如何看待那段扭曲的岁月,如何在战后试图重建破碎的生活。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似乎有着一种罕见的共情能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触及到老兵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隐秘的角落。那些被时间磨平的记忆,在作者的追问下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疼痛与唏嘘。这本书无疑是给那些渴望了解战争真实面貌的人准备的,它提供的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数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体验,这种真实的力量是任何官方记录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实力量。在信息碎片化、娱乐至死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将宏大的历史事件简化为标签或符号。但通过这些来自最基层、最边缘的声音,我们被拉回到了一种更为谦卑和审慎的历史观。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在面对自身黑暗历史时的复杂情态——既有强烈的自我反省,又夹杂着某种无法言喻的、世代相传的悲情。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回声的地下室,那些低语、呻吟和沉默,共同构建了一部非官方、但极其真实的“人性史诗”。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去读的书,它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持久的回响,让你对“家国”、“责任”和“记忆”这些词汇,产生全新的、更加沉重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德意志”和“二战”的组合,很容易导向某种刻板的或过度浪漫化的描摹。然而,这本书的诚恳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也没有将所有受访者都塑造成无辜的受害者形象,这正是它最宝贵的地方。作者的提问艺术是值得称道的,他似乎懂得如何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引导受访者触及那些疼痛的边界。书中关于战后“沉默”和“遗忘”的探讨尤其深刻,那种经历过巨大创伤的人们,如何带着伤口继续生活,如何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或者说,如何与无法和解的过去共存),是全书最动人心魄的部分。它揭示了战争的后效能,如何像幽灵一样缠绕一代人乃至几代人,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创伤,是比战场上的子弹更持久的杀伤力。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它远超出了单纯的“阅读历史”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灵魂对话。作者在田野调查中的那种近乎固执的耐心,让人肃然起敬。面对那些可能因为羞耻、恐惧或时间久远而不愿开口的受访者,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信任,挖掘出那些尘封的往事的?书中那些片段式的叙述,虽然偶尔显得支离破碎,却恰恰还原了记忆本身的样貌——它们是不连贯的,充满跳跃和遗忘的。尤其是一些关于人性抉择的描述,让人读了心头一紧,反思自己在极端环境下会做出何种选择。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给出一个关于“正义”或“邪恶”的简单结论,而在于呈现了人性的多维性,以及在特定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它迫使读者去面对一个沉重的问题:当我们谈论战争时,我们到底在缅怀什么,又在逃避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严肃性之余,又巧妙地融入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叙事节奏。这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口述史整理稿,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纪录片剧本。作者在引述老兵的话语时,保留了大量的方言特色和口语习惯,这种“原生态”的表达极大地增强了现场感和可信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老兵故事之间穿插的那些极富洞察力的评论和背景资料,这些点缀如同精良的剪辑,既没有喧宾夺主,又有效地梳理了时间线索,让读者不至于迷失在众多相似的经历中。每一次叙事转换,都像是一次镜头的拉远或拉近,让我们从个体的绝望中抬起头,看到整个时代的悲剧轮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专业的历史向导,走过了一条崎岖却充满启示的小径,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细微之处的敬畏。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的故事,非常棒的书,好评!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苦社

评分

发货快,物流快,比较满意。书很好,以后还在京东买书!

评分

很震撼

评分

女儿说好。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到货很快,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