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中國 [CHINA’S NEXT STRATEGIC ADVANTAGE]

創新驅動中國 [CHINA’S NEXT STRATEGIC ADVANTA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葉恩華(George S. Yip),[澳] 布魯斯·馬科恩(Bruce McKern) 著,陳召強,段莉 譯
圖書標籤:
  • 創新
  • 中國經濟
  • 戰略發展
  • 科技進步
  • 産業升級
  • 競爭力
  • 經濟轉型
  • 高質量發展
  • 自主創新
  • 未來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621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28523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CHINA’S NEXT STRATEGIC ADVANTAGE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純質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2016年5月20日,人民日報頭條刊登瞭《國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綱要》提齣分三步走戰略目標:首先,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傢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傢創新體係,有力支撐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傢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創新驅動中國》是“國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行動路綫圖和推薦讀本。

  第二,本書創造性地提齣中國創新的8種模式,中國創新的4個驅動因素(4C:客戶、文化、能力、資金),中國創新的3個階段(從拷貝到追求適用,從追隨者到標準製定者,從追逐新資源到追逐新知識),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的促進創新要素。在創新理論方麵有重要突破。

  第三,《創新驅動中國》深度采訪瞭華為、小米、海爾、聯想、阿裏巴巴、魚躍醫療、大疆無人機等57傢中國創新型企業的高管,提供瞭國內全新的創新案例。

  第四,厲以寜、吳敬璉、邁剋爾斯彭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等學界精英推薦。

  第五,本書的作者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國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是中國創新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


  

內容簡介

  

  《創新驅動中國》創造性地提齣:

  中國創新的8種模式;

  中國創新的3個階段;

  中國創新的4大驅動力;

  中外企業創新的10大差異;

  中國創新的4大領導者。

  中國不再僅僅是世界工廠,它正迅速成為世界級的創新者。其巨大的迅速增長的經濟體量,加上數量龐大且低成本的科學傢和工程師,以及一個強勢的政府對於創新的積極推動,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為中國、為世界開展創新活動,這些企業包括中國公司,也包括跨國公司。中國的創新並不遵循西方模式。中國企業在關於創新與市場之間的關係,組織變革的根本目的,對産品和工藝創新等方麵有著完全不同的路徑。中國的企業不僅學會瞭如何創新,而且能夠做到比他們的全球競爭對手更便宜,他們也學會瞭與他們的客戶閤作,建立創新的流程,並做得比他們的西方同行更快。從模仿到創新,迅速成為中國的下一個戰略優勢。

  在不久的將來,全球競爭的成敗將取決於創新。這本書為創業者、企業傢和政府部門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中國式創新的路綫圖和開展創新活動的行動指南,讓創新成為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創新驅動中國》創造性地總結瞭中國創新的8種模式,並且深度采訪瞭華為、小米、海爾、聯想、阿裏巴巴、魚躍醫療、大疆無人機等57傢中國創新型企業的高管,並提提瞭國內第一手的創新案例。


  

作者簡介

  葉恩華(George S. Yip),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教授,中國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帝國理工學院商學院市場營銷和戰略學教授、副院長。曾擔任凱捷谘詢公司副總裁及研究與創新部門總監,伊拉斯謨大學鹿特丹管理學院院長,並曾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劍橋大學及倫敦商學院擔任教授。所著書籍包括《戰略轉型:贏時思變》《全球客戶管理》《亞洲優勢》和《全球總戰略》。葉恩華教授持有劍橋大學經濟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哈佛大學MBA和博士學位。


  布魯斯·馬科恩(Bruce McKern),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國際商務訪問教授,中國創新研究中心前任聯席主任。INSEAD商學院(2015年)、牛津大學技術與管理發展中心(2015年)及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2016年)訪問學者。馬科恩教授從2011年開始在中國居住瞭三年,主要從事企業創新和戰略教學,並為企業提供谘詢和發錶演講。此前曾擔任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斯隆碩士項目主任、卡耐基梅隆大學博世學院院長及國際商務學教授、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所訪問學者,以及兩所澳大利亞商學院的創始人兼院長。他曾撰寫並參與編輯瞭8本著作,包括《跨國公司的自然資源開發》《公司全球網絡管理》等。馬科恩教授是悉尼大學化學工程榮譽學士以及哈佛大學國際商務學博士。


精彩書評

  

  經濟下行需要用創新來破解。所謂創新,包括體製創新、管理創新、營銷方式的創新,也包括科技的創新。創新不是立竿見影的,但隻要我們在這個方嚮上走,堅定步伐,保持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重在質量,重在效率,重在新人的培養,經濟就會逐步穩定。

  ——厲以寜 著名經濟學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靠大量投資(包括廉價勞動力與資源)驅動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而且現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我們無法繼續用過去的模式,而新的增長方式的要點,就是主要靠“技術進步”或者“效率提高”驅動。這就需要創新驅動。

  ——吳敬璉 著名經濟學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葉恩華教授和馬科恩教授的新作讓我們大開眼界。他們描述瞭中國企業創新的驚人增長。通過數百個案例,充分說明瞭中國隨著全球化進程,已經成為創新的重要驅動力量。這些關於加入中國創新體係對未來幾十年取得商業成功的重要性的案例令人信服。

  ——邁剋爾·斯彭斯,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


  

  葉恩華教授和馬科恩教授進行的這項關於中國創新的研究不僅全麵而且具有深入的洞察。它促使商業領袖們認真思考如何能從中國持續增長的專業能力中獲益。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迅速,作者嚮我們提齣瞭一個重要啓示:中國市場不僅因為大而不容忽視,現在更為那些希望參與中國市場的企業保持未來競爭力提供瞭寶貴經驗。

  ——布朗勛爵, L1能源執行董事長,BP前任CEO


  

  本書描述瞭中國成為全球領先國傢的新發展階段——在製造經濟和齣口經濟之後,下一階段發展模式將更多依賴於國內消費和服務,並由強勁的創新驅動,這個階段已經開始。而本書正是所有對此全球競爭新階段所麵臨的挑戰感興趣的管理者的必讀之作。

  ——謝白曼(Feike Sijbesma),荷蘭皇傢帝斯曼集團CEO


  

目錄

第一章 中國的創新驅動力

本書概述 // 005

創新:中國提升全球競爭力的路徑 // 013

中國的成功創新 // 015

中國創新的三個階段 // 017

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 028

中國的創新促成要素 // 031

中國國傢創新體係及其錶現 // 037

小結 // 052

第二章 中國企業的創新模式

眾多創新模式 // 058

中國四大創新領導者 // 067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創新 // 098

小結// 100

第三章 中外企業的創新差異

更關注本土需求及客戶 // 106

接受“差不多即可”的標準 // 110

傾嚮於漸進式創新而非根本性創新 // 114

願意照顧特殊需求 // 117

大規模人力投入 // 119

激發員工工作熱情 // 121

分拆流程,速度更快 // 124

快速試錯 // 126

受老闆乾預更多 // 130

與政府關係更密切 // 134

小結及建議 // 139

第四章 跨國公司在華創新行動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曆程演變 // 147

公司應轉嚮知識驅動型研發嗎? // 161

公司應在何地開展知識驅動型研發? // 163

現有及新成立研發中心麵臨的挑戰 // 165

知識驅動型研發閤作夥伴 // 167

小結及建議 // 173

研究方法 // 176

第五章 跨國公司在華創新組織方式

組織模式 // 182

實施過程中的挑戰 // 197

在華研發和創新能力的促成因素 // 207

逆嚮製勝 // 224

逆嚮創新的組織要求 // 231

結語及建議 // 232

第六章 中國的開放式創新

中國開放式創新的方法 // 236

同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閤作 // 237

巴斯夫在中國實施開放式創新的目的 // 243

飛利浦同中國機構的閤作 // 247

同供應商和客戶閤作 // 253

在 中國同供應商和客戶閤作實施開放式創新的目的與障礙 // 255

在中國同客戶與供應商一道創新的良好實踐方法 // 256

華為同客戶的閤作 // 263

技術搜選 // 264

成為國傢創新體係的一部分 // 267

參與中國創新體係的戰略 // 272

索爾維如何獲得中國政府的支持? // 274

通用電氣得到的政府資助 // 275

開放式平颱創新:中國的創新未來 // 276

小結// 284

第七章 中國保護知識産權的法律規定與戰略性建議

中國的知識産權法律製度 // 289

知識産權在中國的發展 // 292

在中國保護知識産權的戰略方針 // 294

信任中國的閤作夥伴 // 307

小結和建議 // 309

第八章 世界嚮中國學習

客戶:中國市場的獨有特性 // 316

文化:中國的激烈競爭者 // 325

能力:嚮中國學習什麼 // 331

學會在中國學習 // 350

機會來得正好 // 353

行動號召 // 355

關於作者 // 359

緻 謝 // 363

注 釋 // 369

參考文獻 // 387


前言/序言

  第一章 中國的創新驅動力

  公元11世紀,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新技術應用。這是一個13米高的時鍾,不僅可以報時,而且還可以顯示天文測繪結果。這個由優秀學者、政治傢、科學傢和博學者設計的裝置,以水為動力,采用鏈傳動結構和先進的擒縱機製,技術上遠超過當時歐洲的任何一種裝置。

  蘇頌的時鍾隻是中國早期的眾多發明之一:中國發明的鑄鐵和煉鋼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在14世紀之前,中國的發明還包括水利工程、鐵犁、肥料、手推車、馬軛和獸醫等農業技術。中國人還發明瞭紙、炸藥、漆、醫藥、活字印刷,以及羅盤和裝備有浮力艙、方嚮舵及機動帆的船隻等先進航海設備。

  不知是何種原因,中國的創新能力在14世紀之後開始趨弱。然而,當下的中國不僅決意追上西方,而且還決意重建其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前沿優勢。在本書中,我們描述瞭兩種驅動中國創新浪潮的力量。一種是基於需求的驅動力量——中國亟需解決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無數國內問題。一種是基於中國公司新戰略方嚮的驅動力量:涉足國際市場,進軍競爭激烈的高價值、高利潤領域,並通過不斷創新,趕超全球公司。目前,這種新的驅動力量主要通過並購成功的西方公司來實現,意在獲取它們的品牌、技術和市場。

  圖1.1:

  蘇頌設計的“天文鍾”,建於公元1094年。

  資料來源: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4捲(中國颱北:敦煌書局,1986年)。圖片由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東亞科學史圖書館提供。

  本書概述

  當下,西方公司的每一位高管都需要瞭解源於中國的、將會席捲西方市場的創新浪潮。中國公司的管理人員也需要瞭解創新在其公司發展崛起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認為,這是全球經濟中前所未有的一個挑戰,比20世紀70年代來自日本的挑戰更大,持續時間也更長。我們還認為,應對這一挑戰的唯一方式就是融入中國的生態係統。那些尚未進入涉足的公司也需要瞭解這種新現象,因為它會影響到原本被視為避風港的本土市場。我們通過翔實證據展示瞭中國創新能力的迅速提升,並嚮首席執行官提供瞭相關戰略建議,即通過在中國開展創新活動應對這種挑戰,當然這種創新也是爭奪中國市場乃至世界市場。

  什麼是創新?《奧斯陸手冊:創新數據的采集和解釋指南》(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歐洲共同體,2005年)提供瞭一個可用的定義:創新是指在商業實務、工作場所組織或外部關係中,推齣的新的或顯著改善的産品(貨品或服務)、流程、新的營銷方法或新的組織方法。在本書中,我們采用同樣寬泛的創新定義。我們認為,創新是以産品、流程、服務或商業模式等形式實施的新理念,前置條件是這些産品、流程、服務或商業模式具有商業價值。雖然創新有時被認為隻與世界範疇內新理念的商業化有關,但我們的定義也包括(如同《奧斯陸手冊》中的定義一樣)國傢或公司範疇內的新理念,而這些理念在世界範疇內未必是新的。該定義既包括現有産品、流程或服務的改善,也包括嚮新的用戶群體或客戶群體提供相關産品、流程或服務。事實上,在對中國境內公司的研究中,我們確定瞭8種不同的創新模式,這會在第二章中作詳細描述。

  圖1.2:

  中國創新的4個驅動因素

  中國創新;客戶、能力、現金、文化

  在本書中,我們詳細討論瞭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並從四個因素方麵描述瞭中國創新型公司的發展。為便於錶述,我們將這四個因素稱為“4C”。這四個因素可以歸為兩類:一是客戶和文化(從宏觀層麵解釋瞭中國創新生態係統的發展,同時也解釋瞭中國公司成長的前兩個發展階段;下文會有詳述),二是能力和現金(解釋瞭在第三及最新發展階段進入全球市場的中國公司的競爭力)。在後麵的章節中,我們會對4C架構進行詳細描述;這裏隻是作簡單介紹,圖1.2為概括示意圖。

  客戶是指中國公司在規模龐大的和充滿活力的中國市場中所獲得的對客戶的深刻理解。這種強大的力量對中國企業的快速成長及其競爭強度的提升起著基礎性作用。關於這一點,我們會在第二和第三章中論述。

  文化不僅包括中國商業領導者的創業驅動力和願景,也包括中國政府遠大抱負,即通過持續投資,建立國傢創新體係,以期實現技術自主。中國政府旨在建立資助創新生態係統的宏大戰略以及其他支持性戰略,對中國企業通過創新滿足客戶需求起到瞭很大的幫助作用。我們會在本章詳細論述這一戰略及其影響;在第六章講開放式創新時,我們還會談到該戰略。

  這兩個因素(客戶和文化)解釋瞭中國企業發展的前兩個階段,下文將會詳述。但現在,中國企業已經進入到第三個成長階段,而在該階段,它們將會從尋求新資源轉嚮尋求新知識。這個階段與知名跨國公司的經曆似乎是完全相悖的;在進入新市場時,跨國公司具有源於經驗的競爭優勢。對於後起的中國企業,在中國之外市場麵臨知名跨國公司競爭者時,它們可以運用何種優勢?

  在第二章中,我們討論瞭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並以特彆成功的公司為例進行瞭說明。在第三章中,我們解釋瞭中國企業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來源,詳述瞭其與西方公司的10個不同。中國企業在國內的盈利能力為它們提供瞭進軍國外市場的資金,而政府也提供瞭相應支持,這種擴張方式與傳統跨國公司是不同的。

  4C的威力有多大?跨國公司能否學到中國企業在其本土市場的成功經驗?它們能否將這些經驗運用到中國市場?我們認為它們能夠做到;同時也認為要想做到這一點,它們必須參與到中國的創新生態中去。在第四章中,我們詳細討論瞭在華跨國公司創新活動的演變:從成本驅動型研發到市場驅動型和知識驅動型研發。我們認為,時下外國公司必須把中國視為先導市場,而在這個市場,它們是不能缺席的。它們需要進入中國市場,不僅要為日益成熟的中國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而且還要利用中國本土快速增長的知識和技術。通過參與這一生態係統,並植根於中國,緻力於新知識的創造,它們就可以利用中國乃至世界市場的機會。但同時,它們也需要有效的組織方式。在第五章,我們著重討論瞭這一重要問題,並描述瞭跨國公司在華組織創新活動以增強其全球競爭力的方式。

  在第六章,我們著重論述中國企業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而這種現象在已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中也越來越常見:開放式創新。對中國企業來說,這種自然而然齣現的開放式創新還處於初始階段,但為瞭開展這種創新活動,很多中國企業現在都已經建立瞭綜閤平颱。開放式創新為中國企業和跨國公司獲取創意和技術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平颱,而在中國大地,這類創意和技術隨時都會齣現。不過,對跨國公司來說,在走進中國創新生態係統時,要特彆注意知識産權的保護問題。在第七章中,我們會單獨論述這個問題,並提供瞭一係列有助於公司在中國保護知識産權的策略。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中國企業,它們都可以通過瞭解領先的創新動議,應對中國不同的客戶和市場。在第八章,我們為這些領先動議提供瞭一些建議,著重強調外國公司如何改善創新流程以及管理的其他諸多方麵。

  我們在本書的主要論點是,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公司,其所形成的“對中國足夠好”的思維模式,已經創造齣瞭適用於它們開拓其他發展中國傢市場的創新能力。這些能力很快也會適應先進國傢的細分市場,並最終會讓中國成為世界級跨國公司的傢園。任何公司都不能忽視在中國的動態學習機會,因為這對它們的全球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

  在本書中,我們並沒有論述如何管理政府關係。關於這個話題,相關著述已經很多。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國共産黨控製的,政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國政府的乾預也經常被視為外國公司開展創新活動的壁壘或障礙。但這並不意味著公司在中國無法開展創新,也不意味著它們應該忽視政府關係。恰恰相反:這就好比是在西方國傢,每傢公司都必須製定一個非市場戰略,用於應對股東而非客戶。我們通過大量實證闡述瞭這些關係的重要性,並為公司如何建立和維護這些關係提供瞭相關建議。事實上,在對外國公司高管進行的廣泛采訪中,我們並沒有聽到關於政府乾預會成為創新壁壘的說法。一個突齣的問題是知識産權保護,而在這方麵,中國政府扮演的角色正在不斷演進。我們在第七章中會著重強調這個問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強瞭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同樣,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並不是批評中國的政府體製或其對創新的影響。我們談論現實生活中的中國政治體製,並為外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的經理人提供相關建議,意在幫助他們在這一體製內成功開展創新活動。

  我們重點闡述的,是所有大公司當前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中國迅速提升的創新能力。對於那些希望更好瞭解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運營環境——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的讀者,我們也推薦瞭其他很多著作。比如,曾鳴和彼得·J·威廉森(Peter J. Williamson)閤著的《龍行天下》(Dragons at Your Door)就是非常適閤經理人閱讀一本書,同時也是將成本創新作為中國創新一個方麵來單獨論述的第一本書。一些書以宏觀經濟政策或政府政策為視角,其中也談到瞭教育體製對中國創新的阻礙等話題。還有一些書為學術讀者提供瞭極佳的研究視角,其中傅曉嵐的綜閤性研究就極具代錶性。在《善用中印並進戰略稱雄全球》(Getting China And India Right)中,作者阿尼爾·古普塔(Anil Gupta)和王海燕認為,跨國公司需要製定針對中國和印度的戰略。雖然也有少量適閤公司管理層閱讀的圖書,但作者並沒有從戰略角度闡述相關話題。另外一本非常適閤經理人閱讀的圖書是維傑伊·戈文達拉揚(Vijay Govindarajan)和剋裏斯·特林布爾(Chris Trimble)閤著的《逆嚮創新》(Reverse Innovation),重點論述新興市場的創新活動,而非僅僅局限於中國。

  我們認為我們的這本書會占有一席之地,因為我們在書中采用瞭全麵的研究方法,從戰略和國際商務的角度,為從事管理工作的讀者而非學術讀者提供參考建議。總之,我們這本書是從商業領導者的視角,基於我們自己深入研究,對中國的商業創新進行瞭詳細描述,旨在為首席執行官應對和管理中國的創新挑戰提供全麵指導。

  就本書研究方法而言,我們采訪瞭數百名負責研發和創新及相關領域的管理人員以及一些首席執行官和其他首席級彆的高管;他們來自幾十傢中國企業和外國公司,其中大多數公司的總部都設在中國,也有一些設在歐洲本土。此外,我們還開展瞭深層次的案例研究,所挑選的案例公司都是走在中國創新前沿的從業者。需要指齣的是,這些公司並不代錶統計平均值。經理人需要從實踐者身上學習,而不是嚮平庸的公司學習。最後,我們還對過去20年的相關文獻進行瞭廣泛審議,並對2010年至2014年在媒體齣現的創新報道進行瞭監測。在本書的第三章至第六章,我們詳細描述瞭針對公司的實地調查。

  創新:中國提升全球競爭力的路徑

  在中國,對需要創新需求是顯而易見的。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産生瞭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急需解決方案,其中比較突齣的有空氣質量、水、能源、食品安全、衛生和退休保險等等。中國的領導層已經意識到,在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中,創新是解決這些問題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企業追求世界級競爭力的選擇,已經展示瞭它們對創新的進一步依賴。最近一份調查顯示,相比於在華開展業務的西方公司的高管,中國企業高管更看重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麵臨擁有深厚技術和經驗儲備的成熟競爭者時,這種理念會進一步深化。而最優秀的中國企業的領導者,對新的管理和組織方式持異常開放的態度,以期最大限度發揮創新潛力。

  以傢用産品製造商海爾為例,目前該公司正嘗試新的“人單閤一”組織,以支持其成長戰略。據海爾錶示,目前公司已經創建瞭2000個自我管理的事業部,旨在“讓每一名員工都成為他/她自己的首席執行官”,進而推動創新和創業。基於這種“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海爾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白色傢電(大型傢用電器)製造商。但這種新的組織是否適閤海爾下一階段的發展,目前仍不得而知。不過,重要的是,公司領導層已經決定進行重大組織創新,培育應對全球競爭的創業和創新環境。

  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規模和經濟的成熟度一直錶現卓越,尤其對照“二戰”前中國極低的工業化程度來看。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會持續提升。在某個節點上,中國的經濟增速將會放緩,事實上也已經開始放緩。但用不瞭幾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它的企業,在創新方麵即便成不瞭全球領導者,也會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

  這又讓我們想到瞭蘇頌的時鍾。雖然目前中國還沒有開發齣現代版的、可與蒸汽機、電力或青黴素相媲美的革命性創新成果,但就中國的發展階段而言,它在創新方麵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的,比如適應性創新和漸進式創新等。中國國內的批評者以缺乏可與蘋果手機相媲美的消費者創新成果為證,錶示中國缺乏創新能力。但這樣的根本性創新通常齣現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的國傢。目前中國較低的收入水平是一個製約因素,但它遲早會擺脫這個束縛。中國企業也早已開始搶占機遇,通過漸進式創新滿足當前中國的需求,而這,也是根本性創新的必要先導。

  中國已經將宇航員送上太空,建造瞭世界上最昂貴的高鐵網絡,還創建瞭很多成功的公司——這些公司從重工業領域一直延伸到互聯網領域。如果美國過去多年的做法一樣,中國現在也加大瞭對研究機構和公立大學的創新扶持力度。在西方,很多根本性創新都源於政府機構資助的開拓性研究,而中國也決定拷貝這一模式。

  蘇頌設計的時鍾,某種意義上就如同11世紀的蘋果手機,錶明過去的中國在創新方麵是領先世界的。現在中國企業不斷湧現齣的漸進式創新預示著未來將會齣現更加激烈和無序的競爭。這個未來並不遙遠。對於這股即將到來的、發軔於中國的競爭浪潮,受影響最大的並不是中國市場,而是知名全球企業的傳統高價值市場。中國將會在其競爭者的本土市場展開爭奪戰。中國的成功案例進一步強化瞭這一觀點。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聚焦於新興技術、全球經濟轉型及地緣政治博弈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 《重塑未來:技術範式轉移與全球權力格局的演變》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技術革命始終是驅動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核心動力。從蒸汽機的轟鳴到信息時代的浪潮,每一次範式轉移都伴隨著舊有秩序的瓦解與新格局的誕生。本書深入剖析當前正加速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和清潔能源為代錶的前沿技術集群,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全球經濟的運行邏輯、國傢競爭的維度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第一部分:技術前沿的突破與産業的顛覆 本書開篇,我們首先聚焦於驅動當前技術革命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想象,而是滲透到金融、醫療、製造乃至國防領域的決定性力量。我們詳盡考察瞭深度學習模型如何跨越認知邊界,以及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潛在軌跡及其對勞動力市場、知識産權和倫理規範帶來的嚴峻挑戰。 量子計算,作為信息處理能力的下一次飛躍,其對密碼學安全的衝擊和在材料科學、藥物研發中的革命性潛力被置於核心位置。本書不僅介紹瞭量子比特的原理與當前的工程瓶頸,更著重分析瞭各國為搶占“量子霸權”所進行的國傢級戰略布局,以及這種競賽對全球信息安全構成的係統性風險。 此外,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和閤成生物學,正模糊生命科學的邊界。我們探討瞭這些技術在延長人類壽命、根除疾病方麵的巨大希望,同時也毫不迴避地審視瞭由此引發的倫理睏境和社會公平問題——誰有權決定進化的方嚮? 新能源與可持續技術的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本書細緻梳理瞭從先進核能、高效儲能到下一代太陽能技術的發展路綫圖,並分析瞭這些“綠色技術”如何成為重塑能源地緣政治的關鍵杠杆。 第二部分:經濟模式的重構與價值鏈的遷移 技術進步的最終體現是經濟效率的提升和價值創造方式的根本改變。《重塑未來》深入探討瞭技術如何打破傳統的“規模經濟”邏輯,轉嚮“範圍經濟”和“網絡效應”驅動的增長模式。 在製造業領域,工業物聯網(IIoT)與增材製造(3D打印)正在催生高度柔性化、去中心化的“智能工廠”。這不僅提高瞭生産效率,更使得供應鏈的地理分布邏輯發生逆轉——“近岸化”與“本地化”成為新的趨勢。我們分析瞭傳統製造大國的轉型睏境,以及新興經濟體如何利用數字化實現“彎道超車”。 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則更為徹底。區塊鏈技術超越瞭加密貨幣的範疇,正在重塑金融基礎設施(DeFi)、供應鏈管理乃至數字身份的構建方式。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興起,挑戰瞭傳統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平颱經濟的寡頭壟斷問題及其監管睏境,是衡量一個國傢經濟健康度的重要指標。本書通過跨國案例對比,探討瞭不同監管哲學對創新速度與社會公平的影響。 第三部分:地緣政治的新賽道與全球治理的挑戰 技術不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工具,它已然成為國傢權力和安全的核心支柱。本書的核心論點是:誰掌握瞭下一代技術標準和關鍵基礎設施,誰就掌握瞭塑造未來世界秩序的主導權。 我們對“技術民族主義”的抬頭進行瞭深入剖析。國傢安全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義,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軍事部署,而是延伸至數據主權、算法控製權和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技術脫鈎、齣口管製和投資審查,正成為大國博弈的常態化工具。 國際治理體係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現有的國際機構,無論是負責貿易、通信還是核不擴散,都是在工業時代建立的,難以有效應對數字時代跨國界、非對稱的技術威脅。如何為人工智能的軍事應用設定紅綫?如何製定全球性的數據流動與隱私保護標準?本書探討瞭建立適應技術加速的“敏捷型”多邊治理框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技術擴散的“雙刃劍”效應。先進技術在提高生産力的同時,也可能被用於社會控製或侵犯人權。我們審視瞭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平衡安全需求與開放創新的關係,確保技術進步真正服務於人類的共同福祉,而非加劇不平等或引發新的衝突。 結論:在不確定性中導航 《重塑未來》旨在為政策製定者、企業領導者和普通讀者提供一幅清晰的技術驅動型世界的路綫圖。這不是一本技術手冊,而是一部關於選擇與後果的戰略分析。我們正處於一個曆史的十字路口,未來的形態將取決於我們今天如何投資、如何監管、以及如何協作。隻有深刻理解技術演進的內在邏輯及其帶來的社會經濟衝擊,我們纔能在這一波濤洶湧的變革浪潮中,為國傢和個人尋找到新的戰略立足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我的預期。它以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視角,剖析瞭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層邏輯。作者在書中描繪的“新動能”,絕不僅僅是經濟學傢口中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我仿佛親身經曆瞭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蛻變,從模仿到引領的跨越。書中對於“數字經濟”的論述,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簡單的互聯網應用,而是與實體經濟深度融閤,重塑産業生態,創造新的價值鏈。我能感受到那種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時,書中對於“綠色發展”的強調,也讓我深感認同。中國經濟的未來,必然是可持續的、負責任的發展。它不再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將綠色理念融入經濟增長的每一個環節。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也讓我對中國在解決全球性挑戰方麵的作用,有瞭更深的期待。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之前對中國經濟的一些模糊認知,瞬間變得清晰起來。作者的敘述邏輯非常嚴謹,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復雜性抽絲剝繭,清晰地呈現齣其背後的驅動力。我尤為欣賞其中對於“戰略優勢”的解讀,它並非僅僅依賴於過去的優勢,而是著眼於如何創造未來的優勢。這種前瞻性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獨特地位和潛力。書中對於“科技自立自強”的論述,更是振聾發聵。它不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被置於全球競爭的大背景下,分析瞭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仿佛聽到瞭國傢層麵對於未來科技發展方嚮的深遠謀劃,也看到瞭無數科研人員為瞭實現這一目標而付齣的不懈努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國經濟的未來,將是建立在強大的科技實力和獨立的創新能力之上。它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進步,更是對全球科技發展格局的深刻影響。我對中國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的探索,充滿瞭好奇和敬意。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觀點,挑戰瞭我原有的認知。作者以一種非常犀利的筆觸,揭示瞭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隱憂,但也同樣描繪瞭應對這些挑戰的創新路徑。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風險與機遇並存”的坦誠討論。它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麵挑戰,並提齣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我看到瞭中國經濟在復雜國際環境下,如何保持戰略定力,如何化解風險,並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書中對於“文化自信與科技創新”的結閤,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將科技創新孤立來看,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強調瞭中國傳統智慧在創新中的作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它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深入思考的書。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探討瞭中國經濟發展的“下一張王牌”。我被書中那種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所感染。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中國經濟的故事,更是在探討中國如何在全球經濟版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書中對於“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辯證關係,讓我有瞭新的思考。中國如何在保持開放姿態的同時,又能夠強化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這是擺在中國麵前的一個巨大課題。我從書中看到瞭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崛起,以及它們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同時,書中對於“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分析,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一個強大而健康的經濟體,離不開高效、透明、負責任的治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在不斷學習和進步,不斷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它讓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進行一場關於未來的遠足。作者以一種非常沉浸式的方式,將我帶入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現場。我能感受到那種蓬勃的生命力,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長,更是那種內生性的動力在驅動著一切。書中對於“創新”的闡釋,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落實在一個個具體的産業升級、技術突破,乃至商業模式的革新之中。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人纔”的探討,不再是簡單的人力資源堆砌,而是對創造力、協作力和企業傢精神的深度挖掘。仿佛能看到一群充滿智慧和激情的探索者,他們敢於挑戰未知,敢於顛覆傳統,正是這種敢闖敢拼的精神,鑄就瞭中國經濟的下一張王牌。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那些在實驗室裏揮灑汗水的研究員,在車間裏精益求精的工程師,以及在市場前沿洞察先機的創業者。他們是這場創新浪潮中最耀眼的明星。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瞭期待,也讓我對“創新”這個詞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經濟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進取精神的書。

評分

看瞭看,內容不錯,值得分享一下

評分

朋友介紹的 買來看看到底如何

評分

單位建設圖書室,購置圖書,好好學習,堅守崗位。

評分

書包裝很不錯,內容也挺好,值得一買!

評分

大傢都知道這個觀點,但如何把這個觀點闡釋的客觀、深入和全麵,還是很考驗水平的!值得細看的好書!

評分

不錯一本書,對於每一個渴望提升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幫助。

評分

評分

送貨速度快,正在看,不錯

評分

還沒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