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 [Cyberspace Gloval Governance And Multi-Stakeholder Theory]

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 [Cyberspace Gloval Governance And Multi-Stakeholder The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传颖 著
图书标签:
  • 网络空间治理
  • 多利益攸关方
  • 全球治理
  • 互联网治理
  • 国际关系
  • 信息安全
  • 政策研究
  • 法律法规
  • 数字经济
  • 新兴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8023299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969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yberspace Gloval Governance And Multi-Stakeholder The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300000
正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此书从理论着手,以实践作为依据,由表及里,构建多利益攸关方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理论,其逻辑清晰,文字流畅,又有实践得出的一手资料,即适合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也适合研究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值得一读。

内容简介

  《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以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重新构建多利益攸关方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理论,对网络空间中互联网治理、数据治理和国家的行为规范三个层面的多个治理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内容涵括了大规模数据监听、ICANN国际化、数据跨境流动、网络隐私保护、网络攻击和网络战等当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领域的重点议题。《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撰写期间,作者多次以学者和政府代表团成员身份参与中美、中欧、中德间的“一轨”或“二轨”对话,多次出席ICANN大会、“伦敦进程”、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并且在莫斯科、华盛顿和伦敦等地的智库和高校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网络安全研究调研,为《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的撰写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鲁传颖,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研究,曾在《现代国际关系》《国际展望》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学术文摘》,以及《人民日报·内部参阅》等转载,其中《美国智库在网络安全政策决策机制中的作用及特点》一文被《光明日报》理论版和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评为“2015年中国智库重要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解放日报》《联合早报》《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中美聚焦》等多家境内外主流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同时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外交部、中央网信办等省部级课题。2014年至2016年期间分别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本书框架和章节安排()
第五节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网络空间治理及相关概念的定义()
第一节网络空间的定义及属性()
第二节全球治理理论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
第三节互联网治理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比较()
第四节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进程()
第三章“多利益攸关方”网络空间治理理论()
第一节网络空间机制复合体理论评述及批判()
第二节网络空间不同层级议题的治理机制()
第三节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国家、私营部门和
市民社会()
第四节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模式()
第五节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第四章互联网治理机制与多利益攸关方()
第一节互联网治理的多利益攸关方模式()
第二节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与互联网治理论坛()
第三节ICANN治理机制及其国际化()
第五章数据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
第一节信息、内容和隐私视角下的多利益攸关方数据治理()
第二节信息治理的机制构建()
第三节数据内容的治理()
第四节网络隐私保护的治理()
第六章行为规范与多利益攸关方治理理论()
第一节主权与政府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
第二节政府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与多利益攸关方()
第三节网络空间安全与行为规范()
第四节网络战与行为规范()
总结()
附录“伦敦进程”材料汇编()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互联网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它超越了自然在地理、气候、资源等方面对人类的限制,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幻想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的小说《亡灵巫师》(Neuromancer)当中,指的是一个由电脑控制台控制的有关电脑网络的适于航行的数字化空间。William Gibson,Neuromancer(New York: Ace,1984),p 2 在实际中,网络空间是由人类所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被重构,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摆脱了层级体制(Hierarchy)的限制,人类第一次拥有了实现平等和自由的可能。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论、网络和网络社会》,载曼纽尔·卡斯特主编,周凯译:《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27页。同时,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造就了网络空间,这种人机互动模式贯穿了网络空间的创造和应用。因此,网络空间不仅仅是由一串串代码和机器组成,它还饱含了人类所具有的情感、思想、动机等人性因素,而这些人性因素既有正面也有负面。
  网络空间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突破加速了对人类传统社会的解构与重构。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因此,即使是设计和创造了互联网的科学家们也难以准确地定义和描述网络空间,其所具有的创新、动态、重构等属性加大了有效治理的难度。因此,网络空间是一个兼具复杂和动态等特性的虚拟现实空间,探究对这一空间进行治理则不仅是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研究议程,特别是在国际体系的重组、变革的大背景之下,也关系着今后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杨洁勉:《新型大国关系:理论、战略和政策建构》,载《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第11页。因此,也可以这么说,网络空间的诞生始于人类的伟大创想,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已有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所以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网络在提升经济效率、完善社会服务、增加国民财富等领域的好处,另一方面却又经受着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攻击、网络监听、数字鸿沟等涉及安全、发展、平等的挑战。
  网络空间治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新”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作为一个研究客体,互联网对人类而言仍旧是一个新生事物,直到1969年互联网才出现在人类的实验室中,万维网(World Wide Web)诞生于1994年,而在大规模互联网应用之上产生的网络空间则是一个更加新的概念。如何有效定义网络空间一直是困扰着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互联网工程师的一大难题。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体现在与现实空间相比,其权力与资源的形态,及其分配呈现出外部的整合和内部的分化。外部的整合是指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无国界性导致了网络霸权国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权,攫取他国的网络权力与资源,从而建立垄断网络空间中权力与资源分配的网络霸权;内部的分化是指网络的去中心化结构导致了权力和资源的分散,使得非政府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之间在权威、功能等方面共同分享网络空间的治理权;杨剑:《数字边疆的权力与财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这种特性对于各国政府而言是一种长期、根本性的挑战。除此之外,网络空间还处于不断的演进当中,一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等新的网络技术还在不断扩展网络空间的外延;二是网络技术的穿透度在不断加大,日益颠覆着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不断地拓展网络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际政治议题时间也不长,国际电信联盟于2001年和2003年分别召开“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简称WSIS)探讨对网络空间进行治理,但当时主要参与的力量基本都是各国的电信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而且各方在治理的原则和路径上分歧明显,没能达成基本共识。随后,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大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向第66届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International Code of Conduct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探讨建立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主张各国政府有权在网络空间行使主权和制定管理网络空间的公共政策权力。International Code of Conduct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Annex to the letter dated 12 September 2011 from the PermanentRepresentatives of China,the Russian Federation,Tajikistanand Uzbekistan to the United Nations addressed to theSecretary�睪eneral,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 A/66/359/,14 September 2011 同年,美国政府发表《网络空间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并与英国等国开始成立并推动“伦敦进程”(London Process)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主要机制,抵制网络主权,主张建立一个“去政府化”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The White House,“U 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 Prosperity,Security,and Openness in a Networked World,” May 11,2011 http://www whitehouse gov/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international_strategy_for_cyberspace pdf (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日)此外,联合国作为最重要的全球治理机构,自2009年起就任命了四届“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看信息和电信领域发展政府专家组”,发布了三次重要的成果文件,2015年7月,发布的第三份报告取得重要突破,受到了各方广泛的支持。Group of Governmental Experts on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 A/70/174,22 July,2015
  最后,网络空间的战略性地位上升导致各国对治理的需求突增。2013年6月,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全球开展大规模网络监控的“棱镜计划”(Prism),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大规模网络监控对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的关注,同时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优先议题。The Guardian,“NSA Prism program taps in to user data of Apple,Google and others”,June 7,2013 http://www theguardian com/world/2013/jun/06/us�瞭ech�瞘iants�瞡sa�瞕ata (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日)斯诺登的揭秘不仅为各国政府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更向国际社会揭示了一个未知的新空间,NSA依靠海量的网络数据和先进的大数据加工能力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超级工程。以“棱镜计划”为核心的大规模网络监控让美国政府可以从容地掌握网络空间中最重要的数据资源,并将其转换为美国未来竞争力的支柱。对其他国家而言,在增强网络技术防御能力的同时,不得不通过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来应对上述挑战,以国际法武器来保卫网络空间的主权不受侵犯。斯诺登事件后,各国政府纷纷发布网络安全报告和网络空间战略报告,并加大对于网络空间治理平台和治理机制的投入,彻底改变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格局。截至2015年11月7日,共有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国在内的75个国家发布了网络安全战略,参见北约网络防御卓越中心合作组织(ccdcoe)数据库,https://ccdcoe org/cyber�瞫ecurity�瞫trategy�瞕ocuments html。
  从实践和历史层面来看,互联网设计架构和治理结构偏向于效率与速度,忽视了安全性。以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简称ICANN)、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 IETF)、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nternetArchitectureBoard,简称IAB)等为主导力量的工程师团体、非政府组织在早期的互联网治理中聚焦于技术标准和政策制定,并没有将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视为工作的重点,同时主张一种“没有政府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的原则。詹姆斯·罗西瑙主编,张胜军、刘小林译:《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对一个国家而言,网络空间治理的范畴则要广泛的多。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网络战争等新的议题上升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此外,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治理涉及到网络空间中的资源分配和权力划分。
  随着各国政府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上升为战略以后,各国的外交、经济、安全部门等都开始加入网络空间治理事务,造成了参与治理的主体变换、权力转移和议题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受到传统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被视为是对空间中的权力与资源的争夺。米尔顿·穆勒著,周程等译,王骏等校:《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在各种国际性的舞台中,网络安全议题成为热门话题,各国的主张、各种思想进行深度碰撞,随之而来的战略抉择和外交角力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甚至面临着安全形势恶化和网络空间分裂的风险。围绕着建立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机制,各行为体之间的博弈正在加剧,治理进程陷入困境。 Ottaway,Corporatism goes glob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 networks,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 Global Governance 7: 2001,pp 265—292 而另一方面,网络安全的危险日益增加,大规模数据监控、网络恐怖主义、网络经济犯罪等安全事件频发又让各方意识到,应加快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进程,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确保网络空间的开放、安全与自由。
  当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理论来指导实践,已有的理论分析分散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各个学科,缺乏一个综合并符合当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需要的理论。叶江:《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大国战略转型》,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7页。与此同时,不同行为体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分歧,网络空间治理的实践开始陷入困境。如果以2011年美国推动成立“伦敦进程”为时间点划分,从当前全球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实践可以划分为非政府组织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种机制。基于上述特性,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如何治理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不仅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同立场,也表现在非政府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约瑟夫·奈著,王吉美译:《权力大未来》,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176页。因此,本书的研究首先需要对网络空间的一些重要的概念予以重新定义,以最大程度上反映网络空间治理的本质,并且通过对于网络空间属性在理论上的重构,推动认知差异的缩小融合,进而为构建治理原则、治理机制奠定基础。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议题,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初,互联网治理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和工程师团体、非政府组织在治理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最开始的互联网治理被称作是“没有政府治理”的一种全球治理的实践。Joe Waz and Phil Weiser,“Internet Governance: the Role of Multi�睸takeholder Organization”, Journal o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High Technology Law,Vol 10,2012,pp 332—335 但对于传统的国际政治而言,网络空间治理还是一个新的议题。首先,是因为从互联网治理到网络空间治理的过程中,物联网、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对网络的依存度不断增加,治理所包涵的内容更深刻和广泛。其次,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网络战争等新的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间关系的重要位置。最后,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治理涉及到网络空间中的资源分配和权力划分,关系着一国今后的国家竞争力。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国际社会对于网络空间的治理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一种理论坚持原先以非政府行为体为主导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另一理论则坚持以国家为主导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更为复杂的是,美国作为网络空间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行为体,表面上支持“非政府行为体”发挥主导作用,“The Future US Role in Internet Governance: 7 Points in Response to the U S Commerce Dept �餾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 Concept Paper by the Internet Governance Project,July 28,2005,http://www internetgovernance org (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8日)实际上则借机建立网络空间的霸权体系,严重地干扰了网络空间治理的进程。
  种种乱象的背后也反映出对互联网、互联网治理、网络空间以及网络空间治理等概念、理论存在的不同认知。本书在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时,对来自互联网社群和国际政治两个不同群体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定区分。前者的理论体系是围绕着非政府行为体在互联网治理中的作用,主张以“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架构来限制政府在治理中的作用。后者承认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围绕着网络空间的安全、自由、发展等主要议题开展理论建构,并且主要探讨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
  一、互联网社群的研究现状
  互联网社群(Internet Commnunity)是指创造和发明互联网的工程师、科学家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所组成的跨国网络组织,社群的人员分布在技术标准制定、软件开发、硬件研发、互联网法律法规制定等不同的职业与行业,是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主体。社群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治理思想。Solum,Lawrence B ,“Models of Internet Governance” (September 3,2008) Illinois Public Law Research Paper No 07—25,http://ssrn com/abstract=1136825 (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8日)
  (一)互联网社群对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的研究
  “多利益攸关方”(Multi�睸takeholder)是当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领域“公认”的治理模式。互联网社群和国际政治学者显然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多利益攸关方”最早是在2001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提出的新思路,旨在摆脱过去的秘密外交,邀请私营部门和市民社会共同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Kleinwachter,“A new diplomacy? Multistakeholder approach and bottomup policy in global ICT governanc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 (3—4) http://cyber law harvard edu/wsis/Kleinwachter html (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8日)随后,“多利益攸关方”模式由联合国56/183号决议确认。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s A/RES/56/183,31 January,2002 实际上,联合国做出此决议更多的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互联网的关键资源、标准制定都掌握在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互联网任务工程组(IETF)、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手中。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等机构虽然多次试图接管互联网关键资源和标准制定权,都因为互联网社群的抵制而未遂。在提出“多利益攸关方”的同时,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也对政府之外的攸关方做出了一些限制措施,包括其他攸关方只能被国际电信联盟授权的官方组织机构邀请进入决策程序,同时不具备主导权。 Kleinwachter,“A new diplomacy? Multistakeholder approach and bottomup policy in global ICT governanc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 (3—4)
  虽然互联网社群不完全认同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做法,但“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却被保留下来,并开始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如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对“多利益攸关方”的定义是:“一种组织治理或者政策制定的组织架构,目标在于让所有受到治理和政策制定影响的利益攸关方共同合作,参与对特定问题和目标的对话、决策和执行”。但在作为一个负责全球域名注册、解析和IP地址分配的国际机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实际采用的“多利益攸关方”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基于共识基础上并将政府排除在外的治理模式。Kahler,M ed ,Networked politics: Agency,structure and power 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9,p 34 杰瑞米·马尔科姆2008年发表的《多利益攸关方治理和互联网治理论坛》对多利益攸关方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详细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应该由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分别或者是共同来应对互联网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但他也特别强调,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之间应该区分各自的职能。Jeremy Malcolm,Multi�瞫takeholder governance and the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Wembley,Australia: Terminus Press,p 319
  (二)网络空间自治论(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

《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 一、 时代背景与研究缘起 数字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空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格局。从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到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从公共舆论的形成到国家安全的边界,网络空间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且日益凸显其复杂性和挑战性。在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中,传统的治理模式和理论框架显得捉襟见肘。网络空间边界模糊、主体多元、行为匿名、技术迭代迅速等特点,使得任何单一主体或力量都难以有效管控。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一书应运而生。它并非仅仅是对某一技术现象的描绘,更是一次对根本性治理逻辑的探索。本书深刻洞察到,网络空间的治理并非可以简单地由政府单方面来完成,也不是可以完全放任自流的。相反,它呼唤一种更加包容、协作和精细化的治理模式。而“多利益攸关方理论”正是为理解和构建这种新型治理模式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石。本书的研究缘起,正是源于对当前网络空间治理困境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治理方向的积极探索。它试图解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促进创新发展,又能维护秩序与安全的网络空间? 二、 核心理论框架:多利益攸关方理论的视角 本书的核心突破在于,它将“多利益攸关方理论”这一在传统国际关系、公共管理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的理论,创造性地引入到网络空间治理的研究中。多利益攸关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市场单方面的力量,而必须认识到并吸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这些利益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 政府部门: 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技术公司与互联网企业: 作为网络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者、平台提供者和技术创新者,它们掌握着巨大的技术能力和对网络空间运行的实际影响。 公民社会组织与非营利机构: 它们代表着特定群体的利益和价值,在促进信息自由、倡导人权、监督权力、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学术界与研究机构: 它们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能够提供独立的分析、前瞻性的研究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普通网民与用户: 作为网络空间的最广泛使用者,他们的行为、需求和偏好构成了网络空间内容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组织与跨国机构: 它们在协调全球性问题、制定国际规则、促进信息共享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本书认为,网络空间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地整合这些多元化的利益攸关方,建立起一种共识、协作与制衡的治理机制。它深入剖析了不同利益攸关方在网络空间中的角色、动机、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这些复杂互动的梳理,本书为理解网络空间治理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博弈性提供了清晰的分析工具。 三、 网络空间治理的多元维度与挑战 在多利益攸关方理论的框架下,本书系统地探讨了网络空间治理的各个关键维度,并深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挑战: 1. 网络安全与风险管理: 在数字时代,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网络恐怖主义等安全威胁日益严峻。本书探讨了政府、企业、用户在共同构建网络安全屏障中的责任划分,以及如何通过多方协作来提升整体的网络韧性。这包括网络攻击的预防、响应和恢复机制,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 2. 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 海量数据的产生和流动是网络空间的核心特征。本书深入分析了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跨境流动等问题,以及如何在数据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这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制定、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用户数据权利的保障。 3. 信息传播与内容监管: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但也带来了虚假信息、仇恨言论、网络谣言等挑战。本书探讨了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对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以及不同利益攸关方在内容审核、平台责任等问题上的立场和作用。 4. 数字鸿沟与普惠包容: 网络空间的接入和使用能力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形成数字鸿沟。本书关注如何弥合数字鸿沟,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分享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以及多方合作在提升数字素养、推广数字技术普及方面的作用。 5. 网络主权与国际规则: 随着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竞争的重要场域,各国对网络主权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差异,导致了国际网络治理规则的缺失和冲突。本书探讨了在多方参与下,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稳定、和平的网络空间国际秩序。 6. 技术伦理与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网络空间中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也伴随着伦理道德和社会影响的考量。本书审视了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多方对话来引导技术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 四、 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更着力于探讨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的实际建构路径和操作方法。它提出了: 建立多元对话平台: 强调创建开放、包容、常态化的对话机制,使不同利益攸关方能够充分表达观点,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这可能包括国际会议、行业论坛、公众咨询等多种形式。 明确责任与义务: 深入分析不同利益攸关方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特定责任和义务,并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政策和行业自律等方式来界定和落实。 促进协作与伙伴关系: 鼓励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界的伙伴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实现治理目标的协同。 创新治理工具与机制: 探索和推广基于技术、数据分析、社会工程学等的新型治理工具和方法,以应对网络空间快速变化的挑战。 强化问责与透明度: 强调治理过程的透明度,以及对治理主体行为的有效问责,以确保治理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五、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一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理论价值: 理论创新: 将多利益攸关方理论系统地应用于网络空间治理领域,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为理解和构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理论深化: 丰富和发展了多利益攸关方理论本身,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和指导跨越线上线下的复杂社会治理问题。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政治学、社会学、法学、计算机科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了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研究框架。 现实意义: 指导实践: 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技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了理解和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推动共识: 有助于促进不同利益攸关方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增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网络挑战。 促进创新与发展: 在有效治理的同时,能够为网络空间的创新发展提供稳定和可预期的环境,释放数字经济的潜力。 维护全球秩序: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网络环境中,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稳定、和平的网络空间国际秩序。 总而言之,《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一书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重要著作。它不仅深入剖析了网络空间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框架,指引着我们在数字时代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网络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宏大的气质,墨蓝色的背景配合银白色的字体,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数字海洋和其中复杂的治理结构。我一直对网络空间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它既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又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虚拟维度,而如何在这种既开放又需要规则的环境下实现有效的治理,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多利益攸关方理论”的加入,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一定深入剖析了网络空间治理所面临的复杂性,不仅仅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它会探讨各种不同主体,比如技术公司、公民社会、学术界,甚至是普通用户,在网络空间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分散的利益群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利益的协调、冲突的解决以及共识的达成,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议题。从书名本身,我期待着能够获得关于网络空间治理前沿理论的系统性介绍,并且能够理解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在其中扮演的关键驱动力。

评分

我一直对“网络空间”这个词汇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潜在风险的温床。而“治理”二字,则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中那些错综复杂的规则和权力结构。因此,当看到《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这本书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在一个虚拟却又深刻影响现实世界的空间里,构建一种能够被广泛接受和执行的治理体系。而“多利益攸关方理论”这个关键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会局限于单方面的视角,而是会深入分析那些形形色色的参与者,包括但不限于政府、企业、技术专家、社会组织,甚至普通用户,在网络空间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他们的诉求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全新的理论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当前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挑战,也许还能从中窥见未来数字世界的治理蓝图。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给我一种预感,它将是一本探讨如何在数字时代构建一种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的深度著作。我一直对“多利益攸关方”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因为它暗示着一种打破传统权力格局的治理思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网络空间中拥有实际影响力的各类主体。我好奇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这种多利益攸关方模式是如何被实践和演变的?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不同参与者之间如何通过合作、协商甚至竞争,共同塑造网络空间的规则和发展方向?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治理”本身的定义和内涵的探讨,以及如何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创新与安全、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理解和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数字世界提供一种有力的理论支撑。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体量所吸引,这意味着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翔实的论证。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来推测,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和构建数字时代全球秩序的扛鼎之作。我一直觉得,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网络空间的边界模糊、影响力巨大,但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其中涉及到技术、法律、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而“多利益攸关方理论”的引入,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好奇作者是否会详细阐述,在这种治理模式下,那些原本分散在不同领域、拥有不同诉求的参与者,如何能够通过协商、合作甚至竞争,共同塑造网络空间的未来。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来佐证理论的有效性?又是否会探讨在不同文化和政治体系下,多利益攸关方模式的应用会遇到哪些挑战?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前就充满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网络空间治理与多利益攸关方理论》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但又亟待规范的领域。我一直对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中找到平衡点感到困惑,特别是当各种势力都在网络空间中寻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如何能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对“多利益攸关方理论”非常感兴趣,因为它暗示着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治理方式,而非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国家主导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网络空间这个独特的全球性公共领域,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从大型科技公司到独立黑客,从政府机构到非营利组织,甚至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网民——如何能够在一个共同的框架下进行互动和博弈,最终实现网络空间的稳定与发展。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协调不同利益、化解潜在冲突,以及如何建立有效沟通和决策机制的理论模型或实践建议。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精读!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精读!

评分

写论文用

评分

写论文用

评分

写论文用

评分

写论文用

评分

写论文用

评分

写论文用

评分

写论文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