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少女的自我救赎。
一场跨越种族的爱情冒险。
一段风雨飘摇的“海上”传奇。
严歌苓用一贯的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上海被战火包围,不同国家、信仰、贫富的人群在这里汇集,犹太人、日本人、“上海老克拉”为了生存寄居于此。这里既有纸醉金迷的上层生活,亦有破败不堪的贫民区。“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不古板的地方,全世界的人想在道德上给自己放放假就来上海”,严歌苓这样写道。
男女主人公随时局沉浮,小人物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命运抗争,力求在乱世中求得一片寄居地,甚至不惜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去实现爱情。大上海,小世界——爱情与信仰,忠诚与背叛,对自我的追寻与迷失,都在其中。
逝者如斯,岁月成碑。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寄居者”。
《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上海,会让人忍不住将严歌苓与善于描写上海的张爱玲进行比较,然而“我怎么可能和张爱玲像呢?她的上海也不是我的上海。我的上海比较脏、臭,比较像地狱,特别是在我写的那个时期。”
为了创作《寄居者》,严歌苓读了十多本有关那个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作品,还专门从老一代人那里了解细节,比如什么牌子的香水,什么裁缝店,什么舞厅,什么牌子的风衣大衣等等。严歌苓说:“做史料研究是小说家的日常工作。我总是在为下一部作品或者可能写的作品查资料,做采访。一部这样的小说需要的准备时间往往是几年。”
《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抗战时期的上海,大小姐枚爱上一位从欧洲逃难而来的犹太男子。为了能让爱人去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躲避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的“解决方案”,枚成为了另一位美国犹太青年的未婚妻,以偷取他的身份。中国人与犹太人、大上海与小世界,没有人能逃脱寄居者的命运;爱情与信仰、忠诚与背叛——在这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乱世里,三人的命运就此展开。这部作品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
严歌苓
作家,编剧。
1958年生于上海。
曾为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
1988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艺术硕士及写作MFA学位。
现旅居柏林。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老师好美》
《床畔》
《妈阁是座城》
《补玉山居》
《陆犯焉识》
《金陵十三钗》
《赴宴者》
《小姨多鹤》
《第九个寡妇》
《雌性的草地》
《一个女人的史诗》
《无出路咖啡馆》
《心理医生在吗》
《扶桑》
《霜降》
中短篇小说自选集
《吴川是个黄女孩》
《少女小渔》
《天浴》
《白蛇》
散文集
《波西米亚楼》
她总能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故事中,给我们一份全新的见解,一份全新的人生发现。
——陈冲评论《寄居者》
我以为中国文坛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严歌苓的写作,这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丰厚,她笔下的二战,写出战争暴力对人的伤害,生命经历的磨砺被她写得如此深切而又纯净。
——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陈晓明
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非常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著名评论家雷达
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
——著名作家梁晓声
严歌苓为人物设计了基调,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意志,走了自己的路,这种未知是阅读中有魅力的。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
严歌苓的文字美得像诗,在她笔下,无论是食物或水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了生命。她生动的描述和精彩的故事是非常美妙的组合。
——Boey Ping Ping
借着平易但有力的文章,严歌苓描绘了令人震惊的暴行与感官欲望。
——《旧金山纪事报》
她的小说是含情脉脉的,又是笔墨张扬的。她的小说中潜在或是隐形的一个关于自由的概念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个人自由。
——陈凯歌
接下去的一个月,始终没等来彼得。我给自己大限,在一个星期内找到另一个男人,开始新的罗曼史。新的罗曼史是否进行得下去并不重要,它的功效是使我忘掉彼得。不管是彼得负心,还是他遭遇不测,对于他的记忆让我好痛。
你还年轻,肯定记得自己犯过这种毛病:某人的缺席反而使他在你心里完美无缺。尤其对二十岁的年轻女人,缺席的恋人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俊气,离那种搭帮过日子的未来越来越远。彼得在现实中缺席,所以在我印象里就无懈可击的美好。所以你能想象,等我真的再见到他,觉得他其实并不那么漂亮。当然,犹太大营房那场传染病,也要对他的愁苦模样和紧张神色负责。
我什么都想到了,恰恰没想到这种大宿舍生活常常发生的事:传染病。猩红热打倒了百分之四十的难民,尤其是孩子们。住在虹口的日本居民很多,他们怕传染病蔓延到大宿舍外面,就让日本军医把难民大宿舍封锁起来,划定成隔离区,有宪兵把守,不准人出入。二百多人的大宿舍(原先是仓库,漏风漏雨,却照不进阳光,家家户户只有一张桌布或床单作为墙壁,声息相闻,能隔开的只有最低程度的廉耻),不只流行一两种传染病,有时一个没有亲属的人病死了多天,都没人报告,因为其他人需要他分内的那顿晚餐。幸而天不热,病死的人在发出气味前可以让人们分享若干顿面包和汤,同时也让人们分摊了病毒。
彼得又卷又长的头发由于肮脏打成绺,沉甸甸地耷拉着,有些地方露出结着污痂的头皮。他原先的天蓝衬衫泛出一层茶色,那是汗水一再浸泡,又一再被高烧的体温烘干的缘故。尽管如此,他严谨地扣着每一颗纽扣。你该闻闻那气味!一个人没死就开始腐朽的气味!
彼得见了我就笑笑说:对不起,我不能拥抱你。
他大概喷了半瓶古龙香水,不仅无济于事,那坏气味更加丰盛。
我还是不顾一切地抱住了他。
一旦我们的身体紧贴,什么都不重要了。我苦苦等了他六个星期,等不及他去清洗掉污秽和气味,以及致命的病毒,就把嘴唇贴在他嘴上。当然,这也是痴傻恋人的一种表白:你看,我不嫌弃你;你的病毒、死亡我都想要一份儿!我的举动让莫里埃餐厅的客人们隔着门玻璃错愕,随即讥笑。
我顾不上那些。天涯沦落人的感觉特别好。
他这副模样是进不了莫里埃餐厅的。我对他说:叫部黄包车,去我那里。我会打电话给房东太太的。请房东家的娘姨到弄堂口的老虎灶去,给你叫一担开水,兑上冷水就可以洗澡了。我房间里有一个盥洗池,那个水龙头可以接冷水。
我把一张钞票塞在他手里。看他上了一部黄包车,我又想到洗澡远没有那么简单,跑上去,跟他说:不对,你听我从头讲——我床下有一个椭圆的大木盆,冷水必须用一根橡皮管从盥洗池接到盆里,再掺上从老虎灶叫来的开水。洗完第一盆,用那个铁皮桶把脏水盛进去,倒进马桶,再洗第二次。我就是这样洗澡的。房东太太人很好,就是不准房客用她的浴室。
彼得走后,我回去接着弹琴。十点以后,老板的新节目开始了:挪开了前面的几张餐桌,让半醉或全醉的各国鬼子们跳舞。这时我的弹奏更马虎,坐得腰也僵了,人也乏了,不时架起二郎腿,打个哈欠。我满脑子想的是彼得可别让开水烫了,可别傻乎乎地去端整个木澡盆倒水——我忘了一个细节,澡盆里的脏水得用那个瓢一瓢瓢舀进铁桶。自从我离开父亲的洋房,花了两个月才习惯这种麻烦百出的盥洗方法。
我一边弹琴一边还在想彼得告诉我的话。被隔离的日子他想到过自杀。后来他的父母弟妹全都病倒了,他更加看不出活下去等的是什么。大宿舍里一个年轻女人在孩子病死后自杀了。当时他没有自杀,是因为家里其他人没流露这个愿望。他不愿孤单单一人去死。
我瞥了一眼窄小的舞池里的人。弹奏变得恶狠狠的:我让你们跳!让你们醉生梦死!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冷峻的诗意”来形容。它不像那种通俗易懂的小说,上来就跟你拉家常,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哲学辩论,只不过载体是故事。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讲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既保证了精准性,又没有牺牲掉美感。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默默地念出几句特别精妙的句子,那种音韵和意境的结合,简直是享受。它探讨的主题非常深刻,关于时间、记忆和身份的消解,这些宏大的概念在作者笔下,被处理得既有重量感,又不失灵动。但实话实说,如果你是追求快速阅读快感的人,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挫败。它需要你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解码那些层层叠叠的意象和隐喻。不过,一旦你找到了进入的那个“门槛”,你会发现里面是一个极其广阔、值得探索的内在宇宙。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的作品情有独钟,所以这本书一开始读起来,我其实是有点不适应的。它的叙事是那种非常缓慢、内敛的,像是一部老电影,镜头总是拉得很远,专注于捕捉光影和细节,而不是急于推进剧情。很多时候,我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话,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通过那些看似平淡的对话和场景,传达出何种深层的情绪。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但这个世界观不是通过直接的解释来呈现的,而是像拼图一样,需要读者自己去碎片化地收集、组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些细腻到近乎残酷的自我审视,让人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甚至会忍不住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冥想,虽然身体没有移动,但精神世界却被彻底地重塑了一遍。这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到一边,转头就忘的书,它有种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的后劲。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带有强烈实验性质的作品,总觉得有些为了“先锋”而先锋。但这次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在结构上做得非常大胆,它似乎有意地打乱了线性的时间顺序,让不同的叙事视角像幽灵一样在不同的时空碎片中穿梭。起初,这确实让我感到迷失,仿佛手中握着一份残缺的地图。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领悟到作者的用意——这种破碎感本身就是主题的一部分。它逼迫读者去主动地构建逻辑,去填补那些空白,从而真正地参与到故事的生成过程中。这种互动性极强,让人不得不全程保持警觉。书中对某些特定符号的反复出现和变异,也暗示着某种循环往复的命运主题,非常耐人寻味。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阅读,看完就睡的书,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一次对阅读习惯的彻底颠覆。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克制”。在情感表达上,作者似乎永远都在用最小的力度,去撬动最大的情绪反应。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直白的控诉,所有的张力都隐藏在那些看似风平浪静的对话和细微的动作之下。比如,某个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停顿,比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有力量。这种高级的叙事技巧,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近乎古典主义的美感。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极其深入,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优雅的距离感,不让人感到冒犯,但又足够穿透人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含蓄,它将最深沉的悲剧感和对人性的复杂审视,包裹在一层精致、略显疏离的外壳之下。它需要的不是一次性读完,而是像品鉴一壶好茶,需要慢慢地、在不同的心境下,反复去体会它那回味悠长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带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但内容本身……嗯,怎么说呢,它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你花心思去打磨才能看到它的光彩。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像是站在一个非常高远的视角俯瞰众生,却又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将你拽入某个角色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环境氛围的描绘,那种潮湿、压抑,又带着一丝腐朽的独特美感,读起来让人感觉自己好像真的置身于那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当然,这种风格也有它的缺点,节奏感把握得时快时慢,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拖沓,但当你沉下心来,就会发现那些看似冗余的描写,其实都在为最后的情感爆发积蓄能量。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它探讨了“存在”这个宏大命题,但又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值得深思的留白。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书很棒,内容非常精彩,折扣很划算
评分特别满意 在京东买东西我很放心。
评分每年618都要趁着搞活动囤些书,因为真的很合适!快递给力,第二天就到了,包装完好无破损!一定要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快递速度超级快~~赶上618买的书超级便宜~~
评分这次买的书很满意,京东图书陪伴范儿
评分发货很快,书的质量很好,一如既往相信京东。
评分包装完好,书本很完整,字迹清晰,书香气息浓,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角儿》是当代著名作家严歌苓的中短篇小说精选集。身兼作家与编剧,且曾为文艺女兵、在大江南北的舞台上饰演过多种角色的严歌苓,深知人生如戏的况味。我们阅读和体味书中每个“角儿”的故事,也许能为扮演好自己在如戏人生中的“角儿”加一道筹码。
评分好书值得买来一读,超级喜欢啊,推荐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