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12:创造力之死

单读12:创造力之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琦 编
图书标签:
  • 创造力
  • 文化批判
  • 媒体研究
  • 消费主义
  • 现代社会
  • 艺术
  • 哲学
  • 思辨
  • 流行文化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00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1656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16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世界无时不在创造,但对于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而言,创造力是否已经死亡?

本期《单读》从文学写作、历史叙事、生活方式,从个人到社会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这个话题,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创作,抵御着同质化的侵蚀。如《欧洲马赛克》探讨了个体在不同层面上(时代、性别、国家、生存)的自我反省,反映了人本身的“创造”和“再创造”;互联网的“叛逆者”杰伦·拉尼尔掀开这个行业的光鲜外衣,揭示个人利益是如何成为技术变革的牺牲品(《海妖服务器与我们的未来》);在译者包慧怡眼中,当代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字犹如“鸟之轻,羽之轻”,而这些看似跃然纸上的轻,却是作者百般揣摩后的精确和坚定。这期依然有摄影、诗歌、小说,与读者分享一种异质的视角、语言和经验。


作者简介

拉德卡·德内玛科娃(Radka Denemarková):捷克作家、编剧、译者。捷克国内唯一三度获得Magnesia Litera 奖的作家(散文、非虚构以及翻译)。出版作品《做我自己的敌人》(Being My Own Enemy)、《希特勒的钱》(Money From Hitler)等。目前居住在布拉格。

邹波:专栏作家。曾任《经济观察报》设计总监、《生活》杂志采访部主任等职,出版有《书与画像》、《现实即弯路》等。现居加拿大。

柴春芽:作家、导演。著有小说《西藏流浪记》《西藏红羊皮书》和《祖母阿依玛第七伏藏书》,编剧并导演独立剧情长片《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并出版同名跨文体实验作品。

云也退:本名章乐天,作家,书评人,腾讯大家2013年度致敬作家。并译有爱德华·萨义德《开端》、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

王寅:生于上海,诗人、作家、《南方周末》记者。著有《王寅诗选》《刺破梦境》《艺术不是唯一的方式》《异想天开—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摄手记》等作品。

卫毅:80后,《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总监,入行十二年,到“南方”八年,已成媒体“老人”,但作为写作者,一切才刚开始。

莫沫(Isolda Morillo):出生于秘鲁,在美国、法国、古巴、西班牙学习美术和影视制作,曾独立执导并制作关于艾滋病、扶贫、环境和西藏的纪录片,在秘鲁杂志上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并在中国网络、杂志上发表诗歌。现为美联社驻京记

者,十年来报道了很多中国问题。

包慧怡:1985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英语系,都柏林大学英语系中世纪文学博士生,研习中古英语头韵诗及8至15世纪手抄本。2014年任爱尔兰都柏林市驻市译者,2015年获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奖。著有诗集《异教时辰书》,出版译作《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爱丽尔》《好骨头》等十种,近作有散文集《翡翠岛编年》。

文珍:中山大学金融专业学士,北京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方向硕士。发表小说、散文若干,曾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 第二届西湖新锐文学奖等。出版小说集《十一味爱》《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


目录

假如创造力是一座公园

【话题】

欧洲马赛克……拉德卡·德内玛科娃003

搜神……邹波033

讲述一个故事有五百万种方式 ……柴春芽057

【访谈】

海妖服务器与我们的未来……陈一伊 083

樱桃园即使毁了也是美的……云也退 111

【影像】

摄影是突然到来的,和诗歌如出一辙……王寅 135

【报道】

北戴河碱业工人简史……卫毅153

【小说】

理想情人……莫沫177

【诗歌】

死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鲁毅209

【书评】

鸟之轻,羽之轻……包慧怡223

也曾辜负也情深……文珍241

全球书情……吴瑶271



精彩书摘

欧洲马赛克

自1948年捷共掌权、1968年苏联占领(捷克)之后,法律的正当程序对于成千上万的人来说确实消失了。不管苏联的真实情况如何,斯大林主义在捷克斯洛伐克开始兴起。人们不仅仅被囚禁起来,还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拥戴斯大林的那代人将1968年发生的一切都抹得一干二净,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年轻时犯了一些错误。”这个“我们”背后隐藏了很多张面孔。但是,他们不必犯这些“错误”,也可以不去做某些事情。这个曾充满恐怖和大屠杀的腐败国度,是对所有法制社会的嘲弄。这就好像年轻的党卫军试图这样安抚世界——“我们年轻时犯了一些错误”,以为这样一来当初对希特勒的支持就不成问题了。然而,德国人将这些人明确界定为战犯。但在捷克,没有人会因为自己在1950年代的罪行而被驱逐出公共领域 ,还有1960、1970 和1980年代的那些罪行 。1989年之后,他们蜂拥进入议会和商界。而那些丢掉性命或者惨受伤害的人呢?受害者被迫保持沉默,甚至今天,也没有一个人会对那些幸存者的证词感兴趣。1989年之后的二十年里,行为仍然不足以构成判定一个人的依据,言语仍是判断的标准(至于是哪些言语,则根据年份而定——1953,1968,1969,2010)。任何一个曾经帮助过这个残暴政权的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罪行。不然,我们就是在侮辱亡灵。那些幸存者,尽管身体上扛住了多年的牢狱生活,但回到家时,已落下了神经衰弱的毛病。对罪行的审判久拖不决,没有人受罚,也没有人将被惩罚,因为我们拒绝承担自己的罪责。我们这样就相当于在告诉年轻一代:一切都是可允许的,因为一切暴政都能用语言洗清掉,“我们年轻时犯了一些错误”;最重要的是逃脱罪罚,确保自己活得好好的。迫害者和受害者混杂在一起。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活动,从未在卡廷(Katyn)、莱蒂(Lety)或者亚西莫夫(Jáchymov)出现过。片面的真实和偏见被一代代传递,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没有希望的。在1989年时,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难道不知道选择从头开始、为过去画上句号,其实意味着将它抹掉?1968年坦克对准的那些前党员里,有很多曾在1950年代甘心充当斯大林的副手,为他鞍前马后。他们失望了,因为他们发现那些历经长年牢狱之灾的人并没有加入布拉格之春,反而自己召开会议,过自己的生活,写作,直到自己的权力被褫夺时才开始看到真相。

1989年,这一切都被抹去了,就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有很多关于米兰·昆德拉的尴尬讨论,但是那些将他人置于这种境地的始作俑者呢,他们却从未被提起。“相同的”回忆又再一个个出现,对它们的感知也随时代和主流信息的语境而有所不同;他们做这些,不过是想利用当代人的“失明”。我们依据集体记忆来增补自己的记忆,但与此同时,我们是否粉碎了记忆的真相?不管动机如何无可厚非和高尚,也不管他们是否关切被时代吞噬的私人生活和工作,我们都不可能掠夺、篡改和书写。我们不应该写下来,我们不应该经历这些,我们不应该大声宣告,我们不应该……然后呢?我们是不是也因此擦掉自己的记忆?我们是不是不该坦白自己的生活,反而加以审查?

海妖服务器与我们的未来

互联网如今把整个世界、所有人都串联起来,而且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些乌托邦设想会转变成如此惊人的商业成功。那个沉迷于印度冥想、热爱约翰·列侬的乔布斯会成为超级商业明星。对于杰伦·拉尼尔来说,一些连续感仍清晰可辨——苹果店的设计就像是寺庙,乔布斯本人则把自己塑造成半宗教式的人物,这都是60年代的流行氛围。

代价也随之出现。“技术的发展会降低一切生活成本,人们无需花费分文便能快乐地生活。金钱、工作、贫富差距、养老计划,没人会为此忧心忡忡。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卷,我却对此深表怀疑,”杰伦·拉尼尔在2013 年的著作《谁拥有未来》(Who Owns the Future)中写道,“相反的,如果按照现状自由发展,那么我们很可能会进入一个失业严重的时期,相伴而生的是政治与社会的混乱。”

倘若这段话出自一位教授或是社会批评家,它或许只被归入路德派的行列—技术变革总招致它的批评者。但这判断是来自于局内人,一个现代技术世界的缔造人之一,一个来自中心的反叛者。自从2010 年出版《你不是个物件》(You’re Not a Gadget)以来,杰伦·拉尼尔就变成了科技界的严厉批评者。在这本书中,他批评Google、Facebook、Wikipedia 导致人们的交流肤浅,高度联结的网络世界泯灭了个人主义,带来数字乌合之众的兴起……而在《谁拥有未来》中,他将批评视角置于整个系统—数字资本主义。他相信,这个系统的哲学与运转方式,将导致灾难。

“数字网络的崛起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的整体增长,相反的,从中获取财富只是少数,并且后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大多数人无偿劳动的基础上”,他相信不合理的统计方式让普通人的贡献贬值。你的个人付出—上传照片、分享音乐、回答问题、闲聊,为公司创造巨额了利润—你却没有分享到任何东西。它似乎造就了一个假象,似乎是机器完成了这些,而非具体的个人。他列举了一个例证,作为上一轮照相技术的制定者,柯达公司在鼎盛时期市值280亿美元,雇员超过14 万,但是当Instagram在2012年以10 亿美元出售给Facebook 时,它只有13 个雇员。

它相信在这种“普通人分享信息,精英人士却通过它们创造了巨额财富”的模式下,中产阶级将被摧毁,因此整个经济体难以维系。“海妖服务器”(Siren Server)。他把这个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塞壬,作为比喻,用在了华尔街庞大的对冲基金、收集海量情报的情报部门身上,最近的一轮则是硅谷的超级公司——Google、Facebook、Amazon,如今的Uber、Airbnb也在加入这个行列。它们是这个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代表。倘若塞壬用她们魅惑性的歌声,让旅途中的水手们丧失意志、迷失于归途,那么这些技术“海妖们”,则收集海量数据,创造了一个一个封闭的、剥削性的循环链,你的免费劳动成为“海妖”公司的利润来源,它们用这些收入投入广告,吸引你

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海妖。

鸟之轻,羽之轻

我想说明阿特伍德的文字具有轻之美德。“像鸟儿那样轻,”保罗·瓦莱里(Paul Valéry)如是说,“而不是像羽毛。”古埃及人的狼首神阿努比斯调整天平,左托盘盛着死者的心脏,右托盘盛着鸵鸟羽毛,以此决定死者灵魂的归宿。羽毛的重量等同于无负荷的良心、纯粹的公义,羽毛之轻是苛刻的、单一的,或者几乎—是无趣的。瓦莱里自然明白鸟儿正是由无数的羽毛组成,然而鸟儿并不仅仅倚仗风的浮力。每个黄昏擦过淡橘色、赭色瑰紫色云块的那些鸟儿啊,它们在苍穹中绝非无所作为。

阿特伍德之轻便是这样一种忙碌的、充满变数的轻,我想到的是蜘蛛。那些悬在半空中的亮闪闪的刺绣看似吹弹可破,了无重心,其实却互相依附,彼此攀援,确凿而稳固地通往每个方向。

她热衷于描绘那些具有轻盈形体的、在空间中不具有恒定位置的事物:天使、消息、蝙蝠、冷血蛾、外星人、麻风病人的舞蹈。然而她的轻并不仅仅在于这些具有象征性价值的视觉形象。她的轻首先在于留白。留白意味着意外的空间,这是一种邀请读者加入的写作。《好骨头》几乎没有讲述任何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丰满的情境。《外星领土》的第六部分是对广为人知的“蓝胡子”童话的改写—“不管你信不信,这个妹妹其实是爱着蓝胡子的,尽管她知道他是个连环杀手。她在宫殿里四处游荡,对珠宝和丝绸衣裳不闻不问,成堆的金子看也不看。她翻检了药箱和厨房抽屉,想要找出通往他的怪癖的线索。因为她爱他,她想要理解他。她也想要治愈他。她觉得自己有医疗的天赋。”——抛弃了原先战战兢兢、唯求自保、满肚苦水的受害者形象,这个敢爱敢恨的崭新的妹妹结局如何?好奇心能杀死猫,她当然还是会打开那扇禁止之门—门里,阿特伍德说,门里是一个眼睛睁得圆圆的死孩子,蓝胡子的小孩—蓝胡子当然还是会发现这种背叛行径,此时天色突然暗下来,地板竟消失不见,而她却比往常更爱他了,“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她问,“更深处。”他答。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我喜欢这月食般的结局。可以为它补上一千种可能性,但我疑心这么做徒劳无益。阿特伍德疏松的叙事和恰到好处的停顿使我在那一刻—不偏不倚,就在短短九百字终止的地方—几乎有一点爱上这个崭新的蓝胡子:隐忍、安宁、疲倦,一团正在耗尽自己的蓝色火焰。


前言/序言


思想的洪流:在失落与重塑中探寻灵感之源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卷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洪流。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新的概念、新的思潮、新的潮流如潮水般涌来,拍打着我们被动接受的海岸。我们被鼓励“创新”、“突破”、“颠覆”,却又常常在海量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趋势面前感到茫然,甚至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窒息感。那些曾经触动灵魂的深刻思考,那些在静默中孕育的奇思妙想,似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曾经孕育无限可能的创造力,是否正在悄然凋零? 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哀悼“创造力之死”,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探问,一次对当下文化、社会、个体生存状态的细致剖析,一次对那些可能扼杀创造力、也可能重塑创造力的种种因素的冷峻观察。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不贩卖虚假的希望,而是以一种清醒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作为思考者、创造者、体验者的位置。 一、 信息的茧房与“算法”的囚笼:创造力的隐形杀手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算法”精心编织的数字宇宙中。从社交媒体的推送,到新闻资讯的聚合,再到购物平台的推荐,算法无处不在,它们比任何人都了解我们,比任何人都擅长预测我们的喜好。这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我们推入了“信息茧房”。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我们已经认同的,我们接触的,往往是我们已经熟悉的。久而久之,视野被压缩,思维被固化,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消磨。 当接触的信息趋于单一,当接收的观点日益同质化,独立思考的空间便被压缩。我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质疑;习惯于跟随潮流,而不是引领方向。这种“被投喂”的状态,无疑是对创造力最直接的扼杀。创造力往往诞生于边界的碰撞、异质的融合,以及对既有框架的挑战。然而,在算法筑起的“舒适区”里,我们越来越难以遇见那些意想不到的火花,那些能颠覆我们固有认知的“他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算法甚至开始模仿和预测“创造力”本身。它们能够生成看似新颖的文本、图像、音乐,甚至代码。这让人不禁思考:当机器能够如此高效地复制和生成“创造性”的产物,人类的创造力究竟价值何在?是否我们正在被技术“掏空”,最终沦为算法的“原料”或“消费者”?这种对创造力定义和价值的根本性拷问,是本书所要触及的核心议题之一。 二、 消费主义的膨胀与“浅阅读”的泛滥:灵魂的快餐化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鼓励我们不断地购买、拥有、更新,将物质的满足视为幸福的终极追求。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将一切事物视为“商品”,包括思想、文化、甚至人际关系。创造力,作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沉淀和投入的精神活动,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下,也常常被简化为一种“可消费的”、“可快速获取的”产品。 “浅阅读”的泛滥是消费主义对精神世界侵蚀的直观体现。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快餐式的短视频、标题党式的文章,它们以极低的门槛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满足我们短暂的感官刺激。然而,深度阅读、沉思、与复杂的思想进行对话,这些对创造力至关重要的过程,却被挤占了时间和空间。我们习惯了快速浏览,习惯了只抓住表面的信息,却失去了深入挖掘、理解和消化的能力。 当知识和信息变得“易得”且“速食”,我们对深度思考的耐心和意愿也在减弱。思想的深度和厚度,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耐心的打磨。然而,在追求效率和即时反馈的当下,这种“慢下来”的思考过程显得尤为珍贵,也越发稀缺。我们是否正在用“浅薄”换取“便捷”,用“热闹”掩盖“空虚”,从而逐渐失去孕育深刻思想和真正创造力的土壤? 三、 “内卷”的困境与“焦虑”的共振:创造力的生存空间 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竞争加剧,更是精神层面的焦虑蔓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或获得微小的优势,个体被迫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重复性、低附加值的工作。这种“无休止的内耗”,极大地消耗了我们的创造力。当生存压力成为首要考量,当“躺平”成为一种消极的反抗,那些需要跳脱日常、探索新可能性的创造性冲动,往往被压抑和搁置。 长期的焦虑感,则如同一种无形的毒药,侵蚀着我们的内心。我们担心落后,担心被淘汰,担心自己不够好。这种不安感让我们更加倾向于“跟随”和“模仿”,而不是“冒险”和“创造”。创造力往往需要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作为支撑,需要允许失败、允许试错的空间。然而,在高度竞争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个体往往难以承担“失败”的风险,也难以找到那个可以自由驰骋的思想疆域。 “内卷”和“焦虑”的共振,使得创造力的生存空间变得异常狭窄。我们被困在“舒适圈”和“竞争场”之间,难以找到那个可以滋养心灵、激发灵感的宁静角落。在这种环境下,那些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想法,那些能够带来深刻变革的创新,往往难以出现,或者说,容易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 四、 重塑与新生:在失落中寻找希望的光芒 然而,即使面临重重挑战,也并不意味着创造力的终结。这本书并非仅仅指向“死亡”,更重要的是对“重塑”与“新生”的探索。在对现状进行冷峻剖析的同时,它也试图挖掘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闪烁的希望之光。 重新定义“创造力”: 在算法生成的时代,人类的创造力或许需要从“生成”转向“连接”、“整合”、“反思”和“共情”。那些能够连接不同领域、整合碎片化信息、进行深度反思,以及能够触及人类情感深处、引发共鸣的能力,将成为更加宝贵的创造性特质。 回归“静默”与“沉思”: 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刻意创造“静默”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刍,将是重塑创造力的关键。远离干扰,沉浸在阅读、观察、冥想之中,让思想得以自由生长。 拥抱“不确定性”与“失败”: 创造力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学会拥抱未知,允许失败,将每次尝试视为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才能打破思维的桎梏,释放内在的潜能。 构建“有温度”的社群: 在数字化的连接之外,建立真实、有深度、有共情的社群,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互相启发,互相支持,将为创造力的滋养提供重要的外部环境。 从“消费”到“创造”的转变: 重新审视我们与物质、信息的关系,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而非其表面的“可消费性”,去体验、去思考、去表达,重新激活我们的创造本能。 这本书,是一场关于个体精神独立与时代文化反思的对话。它邀请我们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它让我们看到,在看似“创造力之死”的表象之下,蕴藏着重新定义、重塑和再生的巨大可能。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造力,源于对世界的好奇,对生命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不懈探索。在技术的洪流、消费主义的裹挟、以及焦虑的时代背景下,重拾这份内在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略带复古又不失现代感的疏离感,预示着它绝非一本轻松读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挑战,仿佛在与一位见识广博、逻辑严密的学者进行一场漫长的对话。他提出的问题,常常直指核心,不动声色地瓦解我既有的认知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很少使用煽情的辞藻,而是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例证,一点一点地构建起他的思想体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律”,在这位作者的笔下,似乎都露出了斑驳的裂痕。有那么几次,我甚至觉得自己的大脑在“发烧”,那种思维的碰撞和激荡,既带来了些许不适,又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它迫使我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尝试从更宏观、更深邃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合上书,那种被思想“浸泡”过的感觉久久不散,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视角和更坚定的方向。

评分

这本《单读12》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智趣”。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也不是廉价的情感共鸣,而是巧妙地将深刻的洞见融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观察中。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会心一笑,因为作者的某些比喻或者叙述方式,恰恰点中了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又或者揭示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普遍性。我喜欢它那种跳跃式的思维,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处处精心设计,仿佛在脑海中搭建起一座迷宫,而你则乐此不疲地在其中探寻。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无论是描绘场景还是剖析观点,都显得游刃有余,既有温度又不失锐度。它让我感觉,思考本身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可以自由驰骋,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窗口,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它不是在给你答案,而是在激发你寻找答案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阅读的范围不算窄,但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一种“惊喜”。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刻意卖弄,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当下生活的方式,去探讨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反思”的精神,他不会轻易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鼓励读者去审视事物的两面性,去理解其复杂性。书中的很多观点,我之前可能也模糊地感知过,但从未有如此清晰和系统的阐述。它就像是把我心中那些零散的碎片,用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联了起来,让我对某些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思想的“共振”。他提出的问题,往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引发我对自己过往经历和未来选择的思考。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是面对看似日常的事物,只要保持一份审慎和好奇,也能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

评分

一本好书,就像一位真诚的朋友,能与你促膝长谈,也能给你精神上的启迪。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的存在。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既定的理念,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邀请我去探索和思考。我尤其喜欢它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作者只是抛出了一个问题,或者描述了一个现象,然后就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这场思想的盛宴中。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实验室,看到各种观点在这里碰撞、发酵,最终产生新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合上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机械地接收信息的个体,而是拥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自身未来的可能性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

收到!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五段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以读者的口吻,风格各异,内容丰富,且不包含《单读12:创造力之死》的具体内容: 读完这本《单读12》,我脑子里涌现出无数零碎但闪光的想法,仿佛一个沉寂已久的喷泉突然找到了泉眼,汩汩冒着思考的泡沫。它就像一本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入口微苦,回味甘甜,酒精(思想)的后劲十足,能让你在某个午夜,盯着天花板,突然间对世界的某些规则产生新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循序渐进引导你去探索的节奏,不是直接抛给你一个结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面前铺开一幅地图,然后指着一些区域,告诉你“这里,也许值得你驻足看看”,留给你自己去挖掘和感受。书中的一些案例和引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如同种子一般,在我脑海里落地生根,不断发芽。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拿出笔在空白处涂鸦,或者在本子上记下一些与我生活经验交叉的感悟。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渴望和潜在的困惑,它没有给我答案,却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审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思考的锚点。每次合上书页,总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被拓宽了一些,多了些许对未知的勇气和对自我的好奇,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所在吧,它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精神世界的导航。

评分

东西不错,支持京东!!!

评分

京东购物主要是送货快速和质量有保障

评分

1.《单读10》继续直面我们身上的“时代病”。在秉承其“记录、探索、批评”之初衷的前提下,本期以“焦虑”为主题选编文章,试图描述在这个一方面飞速发展、变幻无常,一方面又仿佛停滞不前的时代,人们怎么面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评分

包装都不错,买的很多本,慢慢看了再说

评分

京东购物主要是送货快速和质量有保障

评分

抢到优惠券,买了一堆,都是好书嗯。

评分

家里的书越多看书的可能性越大,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杂志

评分

这个系列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